得到的答案语焉不详,刘辩也不愿再去深思细想。
(3421字)
PS:今天下暴雨了,心情不好,所以加个一千四百字的小更,求读者老爷们看在作者加更的份上多砸点月票砸死作者吧!
第245章 三省制不如一省制
为了将烦心事全部抛诸脑后,刘辩准备用冗杂的政务来麻痹自己。
但踏入空荡的云台阁,唯有武卫营军士持戟肃立,檐角铜铃随风轻晃,更衬得四下寂静无声。
刘辩这才想起来,昨夜他给百官集体放了个假。
在京朝臣皆得三日休沐,太子府属官亦在其列。
自凉州、并州凯旋的功臣,更是获准十五日休沐,其中五日可连续休沐,余下十日为调休,允许他们在交接完工作后错峰进行带薪休假。
当然,也有恪尽职守之人,昨夜宴席上,善饮的典韦与许褚皆克制酒量,许褚值夜,典韦清晨前来交接。
哦,也有死心眼的。
昨夜没喝醉的不多,最好饮酒的典韦和许褚都克制着欲望没有喝醉。
许褚值夜,典韦早晨来换班。
作为左、右武卫将军,典韦、许褚的值夜与寻常武卫营军士不同,他们在各宫殿均设有专属的偏房,夜间只需完成数次例行巡视便可就寝。
但为应对突发状况,二人始终保持披甲而眠的习惯。
刘辩独坐云台阁二层办公区,看着昨夜宴饮狂欢之处,望着昨夜宴饮之地,不禁轻笑,随即命高望传太官左丞备早膳。
也许典韦这厮也能不变吧,依旧是那副狼吞虎咽的模样。
去年初见时,尽管他已经对典韦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但见到五个正常成年人饭量的食物才能让典韦勉强吃饱,还是着实震惊了他。
瞧,这大清早的,典韦一口气要了十来张填以牛、羊肉的胡饼,又添了三大碗瘦肉粥。
不过还别说,看着典韦大快朵颐的模样,倒也令人食欲大增。
将桌案上的这些胡饼和瘦肉粥风卷残云般全部吃下后,典韦这才长舒一口气,隔着甲胄拍了拍肚皮后,便按剑侍立一旁。
就这胃口还不是典韦的全力,典韦、许褚以及诸多武卫营军士都是执行着少食多餐制,一天能吃六顿饭,但每餐都不会吃得太饱。
这是考虑到突发情况必须拔剑御敌,不能吃太饱以防止剧烈运动时腹痛,通常惯例是每餐仅至六分饱。
相比典韦的海量,刘辩食量就不多了,也颇为清淡,一碗精米白粥就着腌菜,再配一碗牛乳,这就是他今日的早膳了。
倒不是什么食少事多,只不过是昨夜酒喝多了,早上喝些白粥牛乳来养胃、解酒罢了。
用完早膳,负责管理餐具的太官甘丞便收拾餐具退下,而刘辩也将思绪全部投入了公务之中,开始谋划登基后太子府府僚们的安置事宜。
卢植这个太子太傅自然是擢升为太傅,使其成为百官之首,虽无丞相之名,却掌丞相之实。
但为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刘辩决定免去卢植前将军之职,而且待中军改革完成,卢植的中护军一职也将解除。
这并非刘辩刻薄寡恩,诸多权力集于一身,这对卢植而言并非是好事,这也是维系师生情谊的必要举措。
人心是经不起考验的,刘辩也不想去考验人心。
幸好卢植也是明白这些的,在这一点上师生二人有着充分的默契。
对于皇甫嵩和董卓,刘辩已然封前者为二千户的芮乡侯,后者为二千户的乡侯,并加任中护军衔,。
原有左右将军之职各升一级,分别担任后将军和左将军。
考虑到未来对鲜卑的战事,以二人的年龄与身体状况,极有可能继续担任汉军的统帅,若此时官职加封过厚,日后封无可封就不知要面临何等境况了。
然而,其余太子府府僚的安置却成了一桩难题。
一个萝卜一个坑,朝廷空缺的官职有限,许多职位上坐着的都是太子党成员,把谁一脚踢开都不大合适,贸然调整恐生事端。
其实刘辩也曾考虑过改革中央行政架构,但执政后却发现所谓的三省六部制等中央行政架构实际上并不适用于当下。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作为尚书省的雏形,世祖光武帝创立尚书台旨在削弱三公权力,以尚书台作为皇权的延伸,制约外朝代表的广义相权。
尚书令的位低权,则是防止尚书台形成新的相权。
刘宏设立的侍中寺则是门下省的雏形,用以监督和制约尚书台,保证尚书有效行使职权,并且试图通过侍中寺来集权,在曹魏时期也成为了监督并制约尚书省和中书省的有利部门。
而中书省的前身则是曹操霸府中的秘书监,则是权臣用以分流尚书台权力以巩固统治的工具,而在曹丕称帝后则将之更名中书,置监、令。
但从一省制最终正式被三省制取代,则有其特定的政治需求。
曹操时期尚书台和中书省都成为了司空府和丞相府霸府体系的一环,从帮助皇权延伸的内朝官在实际上转变为了外朝官相权的权力延伸,因此曹魏立国后门下省的职能,并需要三省制正式被确立以进行相互制约和监督。
而且三省制看似是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但这三省制实际上大大降低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极大地制约了皇权,甚至转而隐约成为了一种议会制度,臣子竟然可以拒绝执行皇帝的诏令或者宣布皇帝诏令无效。
事实上,三省合一才是三省制的发展趋势,某位太宗文皇帝也感觉到了三省制在行政效率上的迟滞,故而于门下省设政事堂,聚集三省长官和拥有议事权的重臣聚集于此,先商讨出一个大家广泛认可的方案,然后再走正式流程。
而且又以尚书左右仆射兼门下、中书侍郎,三省其实已经在实际上完成了合一,从而大幅提升行政效率。
再后来这个政事堂被某位高宗天皇大帝搬到了中书省,再后来改名叫“中书门下”,又添列五房(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于后,结合使职差遣制度,使得三省六部虚有其名。
说到底,从本质上而言,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并无绝对优劣,不过是权力的重新分配罢了。
但刘辩却并没有这些建立三省制的前置政治因素。
他的诏令在朝中畅通无阻,内朝依旧是皇权的延伸,内外朝也维持着平衡的政治局面。
刘辩垂眸凝视案头的博山炉,袅袅青烟如愁绪般缠绕上升,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案角的螭纹,终是轻叹一声。
(2478字)
(以下为发布后增加的字数,实际上未计入收费范围)
PS:今天工作有点忙,明后天要和领导出差去山东长治,作为助理要为领导最后再确认出差前的准备什么的。
而小说还得具体细化和整理书中各种制度和官职安排的资料,所以今天就暂时只加更一千六百字了。
PPS:说白了三省制就是权臣篡权时期留下的弊病,导致尚书台变成了外朝相权的延伸,而中书省的前身也成为了外朝官,而最终不得不将门下省的前身正式设立。
而南北朝时期这一套被权臣们玩滥了,以至于隋文帝时期设立的是五省六部制,由于建国时的遗留问题,都快成了贵族合议制了。
等到了唐太宗时期,名义上是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的体制,实际上压根看不上这一套弊政。
三省六部最大的贡献,反倒是将封建君王的家与国概念拆开,降低了服务于君王的光禄勋、少府等官职机构的职权,强化了服务于国家的户部等职能部门。
身体不适难得请个假,望读者老爷们批准
今天作为助理跟着领导出差去山西长治拜访某家上市公司,但感觉自从上午九点半下飞机以后,整个人就不舒服。
那种无时无刻耳鸣加耳朵堵塞还头晕的感觉,今天一天连饭都吃不下去,也睡不着,就在酒店里枯坐了一整天。
对方公司的接待人员说应该是不适应海拔,说上党区海拔平均1000多米,经常有来自沿海地区的客户因为海拔差异太大而感到不适。
好吧,作为沿海的浙江人,这二十几年长期在上海和浙江这种海拔50-100米的地区生活,确实是不适应高海拔,之前去重庆、内蒙以及贵州的时候都很不舒服。
虽说在酒店枯坐的时候勉强码了近四千字吧,到十二点前肯定是能码出至少五千字,但感觉质量实在是差强人意,没必要发出来恶心读者老爷们,希望读者老爷们海涵!
老规矩,请假的字数后面会补上的!
很早就开始追书的读者老爷们应该都是知道作者菌这个补请假缺更字数习惯的!
唔,如果月底还有一点点月票在手上的话,还是想求读者老爷们给作者菌总月票数破个千吧,下个月会继续哐哐加更的!
第246章 金钱在权力面前,一文不值!
大汉三百八十七年,光和八年,正月初一。
新年的第一缕朝阳跃出云层,毫不吝啬地涂抹在雒阳南郊广袤的原野上,将万丈金光毫倾泻在那座巍然矗立的受禅台上。
原本作为皇家禁苑不允许外人涉足的南郊,今日却是破例开放,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士人、太学生、百姓乃至部分拥有官方背景与朝廷密切合作的商贾都被准许入内。
因为,今日是太子殿下接受天子禅让登基为帝的日子!
青带束发的郭嘉带着一名同样身着太学生服饰但却加了冠帽,显然比他年长些许的年轻人以及另外两小只,忽然瞳孔一亮,抬手拨开身前拥挤的观礼者,在拥挤人群中看向正骑在马上巡视的孙坚,踮脚朝着远处挥舞手臂,高呼道:“孙将军!孙将军!”
孙坚手执马鞭,浓眉微蹙地向曹仁、段煨和文丑三名游击校尉交代完巡视的要点,便听见熟悉的呼喊声,转过头去虎目一扫,却是瞥见了某个吊儿郎当的家伙正嬉皮笑脸地朝自己招手。
双腿轻夹马腹,那匹枣红色的汗血马踏着碎步来到人群边缘,孙坚抬手示意麾下全副武装的游击营军士撤去阻拦的长戟,放这群小家伙进来。
年仅十岁的孙策挤开人群冲至最前,看着身披甲胄骑在高头骏马上好不威风的孙坚,稚嫩的脸庞涨得通红,眼中崇拜的光芒几乎要溢出来,攥紧拳头,扯开嗓子大喊:“阿父!”
孙坚颇有些无奈地下了马,复杂神色在眼底翻涌,宽厚的手掌重重拍在孙策的小脑袋瓜上,震得少年踉跄半步,却仍倔强地昂着头。
对于孙策这个儿子,孙坚是又爱又厌。
爱的是,这个小家伙的性子随他,而且颇有武艺天赋,十岁就已经能骑上小马驹来回奔驰,枪术和弓术也都颇有天资,孙家将来传承到这个嫡长子身上应当不会没落。
但厌的是,这小子也太像他了,太能闹腾了!
十岁的孩子,正是人厌狗弃的年龄!
这小子前些时日在太子殿下出城迎接皇甫嵩、董卓等人时,还敢在人群里堂而皇之地喊“彼可取而代之”,结果等人群散去就被隐藏在人群里的绣衣使者套了麻袋给逮了!
不过知晓了前因后果的太子殿下倒是没与这小子计较,在让孙策展示了一番武艺后,反而夸奖了一番,还让长乐厩丞从御马苑中挑了一匹小马驹以及一张太子殿下曾经用过的一石弓,鼓励孙策锻炼骑射将来像他父亲那般为大汉效力。
松了一口气的孙坚拉着孙策向太子拜谢恩赏后立马回了家,立刻让人关闭府门然后将孙策吊在房梁上抽了十几鞭子。
咋滴,你以为你是江东人就能当西楚霸王啊!
孙坚可真是气坏了,这种足以抄家灭族的话也能随意说?
你说你想取代的是那些功臣就是了?
若是有人进谗言或是太子殿下误会你是想取代他,那他孙文台就是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了……不,整个吴郡孙氏都可以准备销户了。
与孙策几乎形影不离的周瑜行了一礼,清秀的面容上挂着浅浅的笑意,唤道:“小侄拜见叔父!”
“嘿嘿,孙将军!”郭嘉笑着随意行了一礼,指向身旁另一名身穿太学生服饰的青年道,“这是康成公新收的亲传弟子孙乾字公佑,今年二十一,如今也在太学就读。”
“太学生孙乾,拜见游击将军!”
看着向自己行礼的孙乾,孙坚也不得不感慨不愧是郑玄的弟子,礼节得体完备,恐怕即便是有心挑错也挑不出任何纰漏。
刚想让孙策滚回家去省得惹事的孙坚点了点头,想着也不好在孙策的朋友们面前让这小家伙丢脸,何况有这些人看着。
郭嘉虽然浪荡不羁但却知晓分寸,周瑜谦恭守礼,至于孙乾,既然是郑玄的亲传弟子想来也不是什么胆大妄为之人,应该也不至于让孙策闹出什么事情。
孙坚伸手揉乱孙策翘起的发梢,粗糙的手掌在少年头顶停留许久,最终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既然来了,就少给你老子惹事,今日的仪典可不许有任何差错,否则为父今晚回家定然要将你吊在房梁上抽死,你母亲和你姨娘劝也没用!”
郭嘉搓了搓手,眼中闪着狡黠的光,笑嘻嘻道:“孙将军,给我们寻个好位置呗?殿下的受禅礼,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回,若是寻不到个好位置,怕是要抱憾终身啊!”
尽管有着尧舜禹的禅让,又有燕王哙等先秦君王的先例,但无论是前者的天下共主还是后者的诸侯国君王,都是无法与如今大一统的大汉帝国最为尊贵的这对父子相比的。
尧舜禹让人尊重的,只是贤明的治国才能和禅让的无私品德,但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人口,与大汉帝国实在是相差甚远。
至于燕王哙这种坑害了国家子民的蠢货,那就更没资格相提并论了。
况且今日的受禅仪典,乃是亲生父子之间的禅让。
是皇帝陛下禅让给身为嫡长子的太子殿下,自古得位之正莫过于此,太合乎士人们眼中的周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