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刘辩,让大汉再次伟大 第140节

  蔡瑁(164年)助军校尉(秩比二千石)

  路粹【(164年)(字文蔚)】治书常侍(秩比千石)

  阮【(约165)字元瑜】治书常侍(秩比千石)

  和洽【(160年)字阳士】记室令史(秩六百石)

  国渊【(160年)字子尼】记室令史(秩六百石)

  傅巽【(162年)字公悌】治书常侍(秩比千石)

  

  太子仆(秩千石),主太子车马:荀(163年)济北相(秩二千石)

  太子厩长(秩四百石):董璜越骑校尉(秩比二千石)

  太子中庶子(秩六百石),为太子侍从官,5人:

  荀攸(157年)黄门侍郎(秩千石)

  审配(156年)黄门侍郎(秩千石)

  卫觊(155年)黄门侍郎(秩千石)

  许靖【(152年)字文休】黄门侍郎(秩千石)

  太子门大夫(秩六百石),2人:

  刘繇【(156年)字正礼】河内太守(秩二千石)

  王朗【(162年)字景兴,杨赐弟子】博陵郡守(秩二千石)

  太子洗马(秩比六百石),为太子出行前导,16人:

  刘岱【(155年)字公山】河东郡守(秩二千石)

  傅燮【(157年)字南容】异力校尉(秩比二千石)

  贾彩【(145年)字才和(贾诩兄)】白登将军军监(秩比千石)

  太子中盾(秩四百石),主巡逻警戒,领一千五百太子府卫士:

  典韦(关内侯)(159年)左武卫将军(秩真二千石)

  太子卫率(秩四百石),主门卫,领一千五百太子府卫士:

  许褚(关内侯)(161年)右武卫将军(秩真二千石)

第249章 这份荣光,朕不会独享!

  大汉三百八十七年,汉兴元年正月朔日。

  受禅登基后的刘辩玄衣裳,登上了前往太庙的乘舆。

  大汉的太庙分为两座,一座是祭祀前汉先皇的太祖庙,另一座则是祭祀后汉先皇的世祖庙。

  踏入太祖庙,沉香萦绕的殿堂内,刘辩微微颔首示意。

  典韦、许褚领命而出,片刻后,北宫伯玉和须卜骨都侯被二人拖行带至殿中。

  须卜骨都侯膝盖微微打颤,眼神游移不敢直视这位天子,而北宫伯玉则垂首盯着青砖缝隙,喉结不住滚动。

  这两位肆意杀戮大汉子民的蛮夷大人,此刻却是头发蓬乱,粗布囚衣沾满泥污,颤颤巍巍地向刘辩行礼,姿态要多谦恭有多谦恭,全然不复过往的嚣张之态。

  而与之一同被押送至太祖庙的还有一众羌胡和匈奴贵族,对于天子要求他们在太祖庙跳舞的命令根本不敢有丝毫违抗,这些羌胡人和匈奴人动作僵硬地摆动肢体,在这座庄严肃穆的太祖庙里跳着风格迥异的舞蹈。

  郑玄看着满地的污泥,又看了一眼令蛮夷在太祖庙向太祖高皇帝献舞的天子,对着这种近乎于坟头蹦迪的行为,黑着脸强忍着没有在今天的大喜日子进谏。

  舞罢,刘辩又带着北宫伯玉和须卜骨都侯前往了世祖庙。

  不过这回并非是让这些蛮夷巡回演出,而是行献俘仪式,执牵羊礼。

  羌胡和匈奴也许有不错的舞蹈,但这些贵族们的舞姿太过丑陋,况且世祖光武帝应该也不大喜欢蛮夷在他的太庙里起舞。

  不过刘辩并没有放过这两人的意思,跳舞和牵羊礼就是羞辱你,但谁说羞辱完你就不能杀你了?

  不杀这二人,又如何告慰因这二人而死难的官吏、百姓?

  不多时,典韦和许褚各自提着一颗脸上布满畏惧之色的头颅,经过内侍们的特殊处理后,献祭于世祖庙中,以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祭拜完大汉历代先帝后,刘辩这才踏上乘舆返回南宫。

  冕旒随车身晃动轻击,发出细碎声响,但刘辩没有回到灵台殿,而是前往了云台阁。

  成功登基为帝了,自然也要分赃了,啊不是,自然要论功行赏了。

  一众出身太子府的潜邸之臣早已齐聚云台阁,等待天子赐予他们新的官职。

  随着刘辩登基,太子府已完成他的使命,府僚们也随之“失业”,但新的机遇和光明的前途正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等待着他们。

  此时,众人还在等待河南尹贾诩和雒阳令钟繇,今日需维持雒阳城内外治安,确保受禅登基仪式顺利进行,这二人事务繁忙,来得晚自然也是能理解的,不过众人在欢声笑语间也没少调侃这两个任期最后一日忙得不可开交的家伙。

  半个时辰后,匆匆来迟的贾诩和钟繇在云台阁门前稍作停顿,跺去靴底积雪,整理了一番衣着,这才掀开悬挂在门口遮挡寒风的毛毡。

  进入阁内后,在内侍的服侍下褪去鞋履和身上的狐裘大氅,顿感暖意袭来。

  云台阁设有火墙,通过曲回烟道,利用热空气上升原理,将灶炉产生的热量引入墙体中空层,再通过墙体材料向室内辐射热量,从而实现高效的取暖效果。

  而炉灶中燃烧的木炭多为硬木炭,如枣木、槐木、栎木等,是由少府设立在终南山林区中的炭窑烧制。

  制备出的上品专供皇室使用,次品则流入民间售卖。

  这些硬木燃烧时间持久,而且散发的热量也比寻常木炭要多,最为关键的还是烟少,也不会有爆裂声。

  不过,相较于世家豪门所用的兽炭,这还算不得奢侈。

  某位孝武皇帝时期,少府研制出了新炭,其名为兽炭。

  之所以名为兽炭,则是因为这是将硬木炭碾碎为末,将其与香料混合,人工塑成麒麟等祥瑞兽形,再二次烧制,燃烧时不仅几乎无烟,还会散发清香。

  这种兽炭也随着某位奢侈的孝武皇帝传播至世家豪门手中,与之相比刘辩不过是烧上品的无烟硬木炭罢了。

  看着穿过了一重又一重屏风的贾诩,刘辩招了招手,令高望将一个手炉递给贾诩,挑眉笑道:“文和匆匆来迟,莫非是舍不得这河南尹的职位?”

  今日是贾诩在河南尹任上的最后一日,若不是为了维持登基仪式的治安与秩序,贾诩昨日便可离任。

  而这个问题若是其他帝王问询,臣子定会惶恐不安,不知如何作答。

  回答不留恋,显得虚伪矫情。

  回答留恋,那你就是贪恋权力,非贤臣也!

  但贾诩却是丝毫不在意,天子的性情他太了解了,更何况他是贾文和!

  贾诩坦然地伸手接过手炉,冻僵的手指蜷缩了两下才握住,将一盏温热的椒柏酒一饮而尽,作揖道:“臣心中绝无半分留恋之意!”

  君臣二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换作他人说此话,刘辩定然不信,毕竟河南尹作为帝都行政长官,权力极大,怎会有人会不留恋。

  但偏就贾诩这厮,他相信这话绝对是问心无愧的。

  这厮昨日下了值,哼着小曲步行回了家,让庖厨加了不少硬菜,还拉着儿子贾穆饮酒,那模样就差敲锣打鼓庆贺离任河南尹了。

  刘辩是在用晚膳的时候得知此事的,还派高望赐下御膳和御酒,并问询贾诩因何而喜。

  贾诩表示,这是为太子殿下受禅登基而贺,嗯……绝不是因即将离职而喜。

  刘辩眯着眼看向贾诩,他怎么就突然不想给这家伙更换新职位了呢?

  不过这也只是想想罢了。

  今日聚集于此的潜邸之臣,除已入职中军或外放任职的几人外,其余人的去向主要分为外放和进入侍中寺两类。

  待贾诩和钟繇落座后,阁中众臣再也按捺不住,频频向饮酒的刘辩投来期待的目光,眼中满是渴望为天子效力的急切之情。

  外放并非因被天子嫌恶,而是为了让他们积累基层经验、增长见识。

  没瞅见太子家令田丰、太子率更令沮授和太子仆荀这三位太子府府僚之中的领军人物,都被外放任职了?

  而待姗姗来迟的贾诩和钟繇都落座后,阁中众臣再也按捺不住,频频向饮酒的刘辩投来期待的目光,眼中满是渴望为天子效力的拳拳“忠诚”。

  刘辩自然也是觉察到众人那近乎溢于言表的期待之色的,他并不反感臣子心中具备对权力和地位的野心,若是心中没有野心的人,又怎会有前进的动力呢?

  难道学着魏晋名士嗑五石散后裸奔隐居,才是真正的辅国良臣?

  刘辩缓缓起身,向着满堂臣子行了一礼。

  众人见状惊惶不已,天子起身时,绝大多数人随之站起,而天子俯身行礼时,所有人都伏在了地上。

  天子站着你坐着,天子俯身你受礼?

  你不单单是不想进部了,你还是不想要活路了。

  “这一礼是谢过诸卿,在朕初登太子之位时,不嫌朕年幼,尽心效力。”刘辩从高望手中接过酒盏,连饮三大盏椒柏酒,并将酒盏倒悬,以示饮尽,“感激之情都在酒里,朕不赘言。”

  “朕只有一句话,那就是今日的荣光,朕不会独享!”

  刘辩的态度很诚恳,面对这群在几乎凝聚了一个时代才气的英杰们,刘辩收揽其心的手段便是待之以诚。

  作为一位优秀的暖男,温暖着每一位臣子的心,成为他们心中唯一的太阳。

  当然,作为暖男,自然不能让臣子们看着画在纸上的大饼代替粮食充饥,也不能让他们在大冬天的靠着太子给予的心灵鸡汤代替皮裘、炭火温暖身体。

  随后,刘辩开始宣布官职任命。

  首先是外放名单,太子洗马刘岱和太子门大夫刘繇兄弟俩,分别被拜为河东郡守与河内太守。

  也不知是否是近朱者赤,刘岱与刘繇兄弟俩所展现出的才能是远胜于前世的,而作为汉室宗亲之中的新生代俊才,自然是要给予重用的。

  太子门大夫王朗,擢拔为博陵郡守;太子庶子陈宫,擢拔为梁国相;太子庶子华歆,擢拔为雒阳令。

  算上此前已外放的沛国相田丰、鲁国相沮授、济北相荀,原太子府府僚中,共外放了七个二千石郡守和一个千石的帝都县令。

  这般封赏着实是令人心动,别说王朗、陈宫和华歆了,就是身为汉室宗亲的刘岱和刘繇兄弟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惊喜给砸懵了。

  直到身旁的同僚提醒才反应过来,向刘辩俯身行礼,道:“臣等,谢国家恩典!”

  国家者,天子也。

  “陛下”多是书面语,而“国家”则是口语用词。

  不过相比于外放的几人,实际上更加喜悦的是未曾被外放之人。

  因为他们的前途显然是在那侍中寺!

  侍中寺原属少府体系,如今被刘辩从少府中独立出来,与尚书台并立,不受三公九卿辖制,俨然便是朝廷之中新的权力中枢。

  刘辩在侍中寺设侍中8人,秩真二千石,主顾问事并管理侍中寺;设黄门侍郎8人,秩千石,辅顾问事;设治书常侍16人,秩比千石,主起草文书。

  此三者皆可参赞机要,同天子讨论机要事务并提出意见。

  其下,有记室令史,主书写章表文檄;书令史,主文书整理及归档,二者皆秩六百石。

  而文书的传递,仍由宦官负责,但改小黄门之名为黄门冗从,同时也不取消中常侍的职位,但严格限制了人数。

  此外,收藏保管符节(虎符、节杖等)的符节台也从少府被纳入了侍中寺体系之中,设符节令一人,秩六百石,主管符节;设尚符玺郎中4人,秩四百石,负责保管符节;符节令史,秩二百石,负责登记符节使用、授予情况。

  侍中一职,刘辩任用了贾诩、程昱、董昭、钟繇四人,另外四个员额暂时空缺。

  看着四人拜领受封诏书向天子谢恩的场景,众人虽明知这四人是太子府元老,却仍不免心中吃味。

首节上一节140/1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