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刘辩,让大汉再次伟大 第141节

  典韦、许褚等军中将校暂且不论,军职晋升与文臣不同,军功带来的晋升速度远超文臣。

  但这四人的晋升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两年前,贾诩和钟繇还是白身,程昱是不入流的东阿县吏,董昭也只是六百石的柏人县令,如今两年过去尽皆为真二千石重臣,距离九卿也不过是一步之遥了!

  不过众人也都明白,四人也算是特例了。

  当初太子府人手不足,他们因此被连连擢拔,再看田丰、沮授和荀三人,就没有这四人的擢拔速度,且被外放任职。

  不过这也和贾诩、程昱、董昭、钟繇的阅历、履历和年龄相关,贾诩今年虚岁三十九岁,程昱今年四十五岁,董昭今年三十岁,钟繇今年三十五,年龄和阅历是足够的,处事也足够圆滑机敏。

  黄门侍郎则是任命了太子中庶子许靖、卫觊、审配、荀攸和太子庶子逢纪,共计五人。

  许靖沉稳持重,荀攸善于谋划,审配长于决断,卫觊多识典故,逢纪做事果断,皆足任事也!

  而治书常侍则是任命了太子庶子朱治,太子食官令钟演、太子舍人傅巽、路粹、阮,共计五人。

  相比于前面的几人,治书常侍的人选便显得平庸了许多。

  任用朱治是因其对山越之事颇有见解,刘辩开发扬州山越地正需其才。

  任用钟演则是看在钟繇的面子上,钟演虽才能不及兄长,但作为颍川钟氏子弟,见识和品行尚可。

  傅巽善于识人,路粹机敏果决,阮才思敏达,这三人才是刘辩真正心仪的治书常侍。

  记室令史则是任命了太子舍人和洽、国渊,以及去岁末陈留郡孝廉毛阶和颍川郡孝廉胡昭,共计四人;书令史则是任命了太子舍人陈群,以及山阳郡孝廉伊籍、北海国孝廉孙邵、颍川郡孝廉杜袭,共计四人。

  太子仓令刘翊则是被任命为符节令,掌管符节台,其中信任自不必赘言。

  每个人手中都紧握着一份受封诏书,看向天子的目光不由愈发炽热。

  天子履行了他的承诺,没有将这份荣光独享,而他们也将做出他们的回报。

  忠诚!

  (4123字)

  

  PS:关于最后就职于太子府的府僚封赏名录,单独作为单章发布了,就不放在正文里了。

  PPS:昨天睡睡醒醒一整天,最后一次醒来是十一点半了,先加更两千字补一下,然后顺便恬不知耻地求一下月票!

第250章 盐铁必须收归国营!

  汉兴元年正月初二,南宫嘉德殿内,文武百官齐聚于殿中举行着新年的第一次朝会。

  其实按制,今日本该是休沐日。

  正旦作为岁首,文武百官皆可自年三十休沐至年初二。

  年三十供百官与家人团聚,年初一清晨则是要朝贺天子,晚间天子则会宴请在京文武百官。

  年初二则是给文武百官走亲访友或是去郊外踏青的时间,许多朝臣往往都会选择在这个时候使用自己的调休假,回一趟老家或是带着家小出游。

  不过刘辩正月初一举行了受禅登基仪典,因此朝贺也就免了,同时正月初三至正月初七全部为休沐日作为朝臣们的补偿。

  至于晚宴,占用百官休沐的时间令其观礼已经够叨扰了,刘辩也就只是小范围与故太子府府僚们齐聚小酌了一番,其家小也请进宫中,由刘清和蔡瑗两位婕妤接待宴请。

  是的,刘清与蔡瑗被封为了婕妤,秩二千石,爵比乡侯。

  婕妤的品级,往往是才情过人者,或是生育了子嗣,才可获封。

  但相处良久,作为刘辩的头两个女人,自然是有着特殊地位的。

  况且品至婕妤,也就不必住在掖庭了,而是可以得到单独的殿宇居住,

  刘辩对于后宫的制度并未作出太大改动,基本上沿袭了刘宏制定的后宫规制,虽说他一直在缩减后宫开支,但却对后宫诸多等级的后妃薪俸稍有增长。

  皇后,佩玉玺,金螭虎纽,文与帝同,享有汤沐邑。

  贵人,秩万石,佩金印紫绶,爵比诸侯王。

  昭仪,秩中二千石,佩银印青绶,爵比县侯。

  婕妤,秩二千石,佩银印青绶,爵比乡侯。

  美人,秩比二千石,佩银印青绶,爵比亭侯。

  宫人,秩千石,佩铜印墨绶,无爵秩。

  采女,秩六百石,佩铜印黄绶,无爵秩。

  原本美人、宫人和采女只在岁时赏赐充给,并无日常薪俸,所得只能勉强满足个人开支,连赏赐身边宫女、内侍的钱都需要宫外的娘家帮衬。

  世祖光武帝的想法是节流,同时增加后妃地位差距,在未只有皇后、贵人、美人、宫人和采女五级后妃的后宫制度下,维护了皇后与贵人的绝对权威。

  你连身边的内侍、宫女都赏赐不起,还能掀起什么风浪呢?

  但后汉的外戚也因为时常帮衬后妃而加深了联系,外戚的崛起多少也有着些许因果关系。

  刘辩倒不觉得自己通过增加后妃薪俸的行为,能减少后妃与外戚的来往,只是单纯认为若是将来纳了美人、宫人和采女,总不能让自己的女人连日常生活都一度需要娘家帮衬,那也太丢了皇家的脸面和威严。

  本朝有文武官员为7567人,其中内官1055人,外官6512人。

  在此以外,还有内外诸色职掌人,即令史、书佐、御属、从事、书佐、员吏、待诏、卒骑等共计145419人,合计官吏共计152986人,比起来后妃的这点薪俸又算得了什么?

  而对于未被宴请的百官,天子则是令太官令,朝中秩万石官员赐御膳八道、御酒八坛;秩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者,赐御膳六道、御酒六坛;秩千石、比千石者,赐御膳四道、御酒四坛;秩六百石、比六百石者,赐御膳二道、御酒二坛。

  除御膳和御酒外,按本朝制度,岁末之日天子当授百官“腊赐”,也就是俸禄之外的年终奖。

  大将军、三公各钱2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石,特进、侯15万,卿10万,校尉5万,尚书3万,侍中、大夫各2万,千石、六百石各7000,虎贲郎、羽林郎3000。

  虎贲郎和羽林郎的3000钱,则是被刘辩改为赐予中军全体将士。

  对,你就算是中军最底层的军士,年终奖也有3000钱,按照汉兴元年三河之地最新的粮价100钱一石,也就是30石粮食的购买力。

  而30石粮食,足够一个三口之家一年的口粮了!

  天子今年很忙碌,没时间前往军中问候中军将士们,甚至还不得不让你们加班,因此天子只能用高额的年终奖来作为补偿回报你们的忠诚!

  对于天子的大方赏赐,中军将士们不善言辞,但每每见到天子之时,都会以军靴跺地,身姿挺拔高呼“天子万年”,个个声音洪亮。

  这一度让刘辩以为是卢植、皇甫嵩和董卓这三位中护军给他整了点什么花活。

  而今日的大朝会上,刘辩则是要颁布新朝的第一封正式诏书。

  每年天子都要在正旦后开朝第一日,颁布新年的第一封正式诏书,而这封诏书并不是什么具体的行政命令,而是类似于新的一年的施政大纲。

  比如孝武皇帝时期,会表示新的一年,我们的任务还是死磕匈奴,筹集粮草为大将军和骠骑将军筹措远征漠北的军费。

  作为新朝,自然要有新气象。

  如今四方蛮夷皆受慑服,除了某个近在咫尺的内患以外,总体算是较为平静的,而朝廷的施政大纲自然也是休养生息。

  不过刘辩在诏书中强调了,希望州刺史和郡守、县令能够将目光放长远,主动为地方的长久发展而修建水渠,若是钱粮不足可向朝廷请求调拨,朝廷也不会只看最终在任期内完成堤坝之人的名字。

  同时也下令地方州郡举荐善水工者,朝廷将重新建立一个正式的水工部门,评估各州郡可修水渠之地,朝廷将参考水工的评估,为各州郡调拨相对应修渠的钱粮。

  对于新天子新朝廷的第一封正式诏书,百官们都很欣慰,终于将那个昏君赶下去换上来一位贤明的天子了!

  而且实际上百官们对于刘辩这位一口气将中军扩编至四万四千人的天子,还是心存疑虑的。

  主要是担心刘辩效仿那位世宗孝武皇帝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但很显然这位贤太子并没有让他们失望,在登基为帝后也是选择了休养生息。

  刘辩的第二封诏书,则是将刘宏所创建的侍中寺改革,并将故太子府府僚大多安排进了侍中寺任职。

  其实这样一封诏令,并未在朝中引起多大的波澜,就连尚书台都并不在意。

  天子特意在诏书中表示,凡在侍中寺任职官员,不可兼任三公九卿及尚书台职位,侍中、黄门侍郎和治书常侍则是被授予平尚书事之权。

  何谓平尚书事?

  参议尚书台事务。

  仅仅只是参议权罢了,连决策权都没有,不过是天子的幕僚机构,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权力,不过是位高权轻。

  甚至还有人疑惑,天子似乎对潜邸之臣过于薄待了?

  就连尚书令刘陶和尚书仆射羊续二人都未曾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参与了侍中寺改革筹划的卢植却是不免摇了摇头。

  这些朝臣们习惯了太上皇治国中后期将政事委任尚书台,却似乎忘却了当今天子并非惰政之人。

  也就是说一切决议的决定权都是在天子手中握着的!

  作为天子幕僚机构的侍中寺实际上是能对天子的决策作出影响的,他们所掌握的实际话语权,远比外人眼中要重得多!

  而且,入选侍中寺的官员,参议尚书事数年之后,若是被调入尚书台,岂非既合天子心意,又在尚书台获取了足够的经验?

  天子这分明是釜底抽薪之策!

  还不待卢植感慨,天子的第三封正式诏书也颁布了。

  天子将纳执金吾荀爽之女荀采为婕妤,纳将作大匠蔡邕之女蔡琰为婕妤,纳五官中郎将伏完之女伏寿为美人,纳南阳尹氏女尹姒为宫人。

  对于天子登基后一口气纳入四位新人这件事,并没有任何人认为天子这是登基后不再压抑本性的荒诞。

  天子后宫仅有两位婕妤,历代天子岂有如此不近女色之人?

  这家里是真有皇位继承,怎能只娶两名妾室?

  荀采、蔡琰是太子两年前就定下的婚事,伏寿是由阳安公主经太上皇后何氏安排进宫的,尹姒亦是太上皇后所安排,又如何能说天子荒诞?

  实际上仅仅六名后妃,在百官们看来还远远不够,但谁也没敢在这件事上提出太多反对意见。

  毕竟天子年仅十五,一切都还早,若是等天子年二十了还未有子嗣,那就要百官联名上奏要求天子大规模采选了。

  三封正式诏书颁布完毕,刘辩还准备议一议盐铁政务。

  原本刘辩一直认为两汉盐铁官营,自己既然命平准令甄逸将食盐价格下调,那地方上售卖的食盐价格应该也会被下调。

  却不想这条政令仅仅在中原地区实行了,也就是三河地区食盐的价格被成功下调至180钱一石。

  这令刘辩很愤怒,认为地方盐商竟然敢对抗他的政令。

  然后刘辩这才发现,后汉的盐铁实际上早已并非官营!

  后汉初期,世祖光武帝废除食盐专卖,但仍在产盐地区设置盐官,主管征收盐税。

  孝章皇帝元和年间一度恢复官营办法,但孝和皇帝却是将之废止,允许盐业民营。

  这其实也还好,至少和平时期的食盐价格还是正常的。

  但那位孝和皇帝竟然将盐铁经营的权力下放给了各郡的郡守,郡守允许自行组织人手经营盐铁贸易!

  (3052字)

  

  PS:晚了一分钟,本来是作为昨天的三千字加更的。

  唔,没事,今天还能继续加更,请读者老爷们狠狠把月票砸在作者菌的脸上!

第251章 郭图:我不解决问题,但我能把制造问题的人给解决了!

  准许郡守自设盐官、铁官的后果是什么?

  不要小觑盐官与铁官的胆子,或者说莫要小看利益给人壮的胆有多大。

  一旦朝廷遭遇天灾人祸,哪怕朝廷依旧实力强健,这些人也依旧敢为了几百倍、几千倍乃至几万倍的利益铤而走险,将食盐价格暴涨。

首节上一节141/1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