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在刘辩的搅动和疏通下,这潭死水渐渐活动了起来,但依旧充满了陈腐的气息。
新朝必须有新气象,而诸多年轻的故太子府府僚和书佐属吏就是注入进朝堂的一瓢瓢活水,而这些人又收了许多年轻的属吏,为这座朝堂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年轻人们的活力是会影响老臣的,不过能被这股活力感染后主动加入的老臣并不多,更多的是被裹挟着加入的。
一桩庶务刚到手,比如天子要降低食盐价格,命令被下达到尚书台的民曹和大司农府,那么首先要有人去详细调查各地的食盐价格,将原本各地混乱的食盐价格确认,然后再确认各地当前食盐生产的成本,再商讨应当盈利多少,最终确认降低到什么价格最合适。
最后由平准令确认好一个合适的价格,上报给大司农,大司农曹嵩再与接替张喜的新任民曹尚书冯芳商讨得出结果。
然后大司农丞陈琳就迅速与负责调控物价的平准令、平准丞讨论出一个各地探查食盐价格的计划,由大司农署的佐吏就骑着快马,按照至少日行三百里以几乎要把大腿磨烂的速度出发,在调查完食盐成本价以及售价后只是在伤口敷了药缠上绷带,再垫上一块软垫便急匆匆回到雒阳的大司农署。
原本按照以往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流程,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市场调研由近及远的各郡食盐成本和售价被一封封送至民曹和大司农署衙手中,只差民曹尚书和大司农两方的最终拍板即可。
直到凉州西部和益州南部以及幽州的奏报都到了,民曹和大司农署衙这边才开始惊愕于这些佐吏的效率和速度。
曹嵩是真的忙坏了,天子一心提高各地生产力,又是盐铁官营,又是兴修水利,又是将凉州、并州两场大战所得到的的牛分到各郡县供百姓免费租借耕田,一边赚钱又一边花钱,曹嵩都快忙晕乎了,整个人都暴瘦了下来,再不复昔日那般肥胖。
随后曹嵩听张禀报了两句,就摆了摆手就放权给张这位大司农丞操办,并且还将一大堆事务都放权给张,几乎将半个大司农的权力都给予了他。
而冯芳这边却是真没上心。
按照过往的流程,冯芳觉得他只需要慢悠悠地饮下一盏炒茶,再吃两块糕点,随意翻开几份调研奏报,寻思着一天看一封应该刚好在三个月左右,这些大司农署的佐吏才能完成全国各郡的调研奏报。
但当冯芳才看到第二十五本的时候,刚喝完茶水吃完糕点,手中的糕点碎末还粘在手指上未及清理,就听大司农丞张说大司农署的平准令甄逸带着一众佐吏们竟然已将一应事务办妥了,而他还没来得及看完剩余八十个郡的调研奏报。
如这般情况比比皆是,这些老臣们也是要脸的,一回两回还好,次数多了,顶着年轻人们那从惊疑变得嫌弃,甚至是略带鄙夷的目光,他们也扛不住了。
拉不下脸继续磨洋工的老臣们,被这股风气裹挟着卷了起来,冯芳硬是熬了两个晚上看完了剩余八十封调研奏报,才算勉强挽回了自己这位新任民曹尚书在朝中的形象。
当中央朝廷都卷起来了,地方州郡县的官吏们可就苦了。
这些时日负责管控地方食盐价格以及兴修水利的民曹尚书冯芳甚至要求吏曹尚书梁鹄,将几个郡的郡守年度评价上打差评,理由是惰政。
刘辩估摸着,就这么下去,再过几个月整个大汉帝国从中央朝廷到地方州郡县乃至乡亭里,都会被迫卷起来。
而当朝廷上下都一起卷起来以后,那么行政效率也会迎来一场全面的提升。
天子很高兴这种新的朝堂风气,并表示这才是新朝该有的新气象,于是为了促进朝臣们的行政效率提升,决定设立官署食堂。
先前因为考虑到迁居至汉兴宫后,距离尚书台和兰台的距离远了些,因此刘辩便索性令高望清理出南宫东侧距离苍龙阙门最近的那两座殿宇,内部构架稍作修建改造,拆几扇木门,便可将之空出来供尚书台和兰台的御史们办公。
而因为不在兰台办公了,兰台也就重新恢复了御史台之名。
位于宫禁内办公的尚书台、御史台与三公九卿署仅仅隔着一座苍龙阙门。
刘辩令太官令在宫门外的位置设立一座官营食堂,从每位官员的月俸里扣除一石禄米作为伙食费,由食堂每日饮食。
此前的大汉并没有负责过官员们的饮食,都是到点了以后官员们下值回家里吃饭,或是就近在食肆里用餐,但有些人住得远,一来一去就耽搁了时间,哪怕是中午给官员们安排了休息时间,也往往得不到足够的时间休息,全都耗费在路上了。
起初不少官员对于天子搞什么食堂是有些反感的,尤其是俸禄最低的那些秩百石的佐吏,每月月俸800钱,谷4石8斗,对于百石的官员们而言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了。
不过当食堂中尽是宫中御厨烹制的菜肴之时,那些许怨念也就不复存在了。
吃的饭食都是精米,还有诸多肉食、鱼鲜和蔬菜,也有来自大汉十三州的各色菜肴,供本就来自五湖四海的官吏们享用许久未曾品尝到的家乡菜肴。
虽说是大锅饭,因此没有宫廷宴会上烹制的那般精美,但天子令御厨们烹制的乃是炒菜!
产量稀少的炒茶所用薄铁锅,配合精制的动物脂肪油所烹制的炒菜!
大锅炒菜的速度很快,出餐效率极高,几百人、几千人对于御厨们而言都不算什么。
但即便是大锅饭,这种史无前例的烹饪手法也征服了所有人的味蕾,就连三世三公之家的新任河南尹杨彪都表示“此味竟是人间所有”。
除了精美的味道外,食堂用餐不限量,就是如典韦那般一人吃个五、六人份都无妨,饭后还有美味的水果与炒茶,只要不浪费即可。
官员们的早中晚三餐都可以在食堂用餐,早晨有新鲜的牛乳、羊乳和鸡蛋,配着各色早膳,下午的时候还能领到一份糕点和茶水,加班的官员还能享用精美的夜宵。
此外刘辩还为所有官员制定了差旅补贴,比如上个月前往大汉105个郡探查食盐售价和成本的佐吏们,都得到了与他们出行距离、区域相对应的奖金和与之匹配的休沐假期。
至于这些佐吏因为骑马而磨破大腿的医疗费则是没有,在刘辩之前的大汉就已经允许官员们前往太医署自行看病的。
若是不方便前往的还可令家仆请求太医署派侍医外出问诊,不用支付任何诊金和药钱,药材皆是从太医署的仓库里出,太医署的侍医还会定期外出为病人复诊。
同时,天子要求京中各台阁、署衙进行不记名投票,根据本署衙内记录的每个人每个月处理的事务总数,以及本署衙内部投票情况,进行综合评分,由天子和各署衙负责人共同评选出每个月、每一季度乃至每一年的“优秀官员”和“优秀吏员”。
如果是佐吏,一年内若是能得到三次“月度优秀吏员”的称号,就能在明年初的时候升一级官秩,从秩百石的佐吏提升至本署衙内的秩比二百石级别,或是升两级官秩外放,前往某个下县担任县丞或县尉。
若是能得到一次“季度优秀吏员”称号,则在本署衙内升两级官秩,或是升三级官秩外放,在前往某个中县担任县丞或县尉和前往某个下县的县长中进行二选一。
若是能得到一次“年度优秀吏员”称号,则是在本署衙内升三级官秩,直接转正成为郎官,或是升四级官秩外放,在前往某个上县担任县丞或县尉和前往某个中县的县长中进行二选一。
而正式的官员则是根据现在的官秩,有着另一套配套的升迁体制,若是一年内一次都没有获得过“月度优秀官吏”的官员,则是不能进入年末的升迁名单考虑范畴之中。
一系列的配套福利砸下去,原本其实是对于近一个多月来疯狂内卷的高强度办公有些怨言的老臣们,心中的怨气也消散了大半,与年轻的官吏们一同觉得疲劳消散了大半。
而当那套新颖的升迁体制甩在百官们脸上的时候,年轻的官吏们都觉得这精美的炒菜看上去有些食之无味!
看着对这些美味的炒菜都如同牛嚼牡丹般的年轻官吏,狼吞虎咽地用完就急匆匆赶回署衙办公,顿时感觉压力山大。
然后第二日,食堂就推出了打包服务,食堂提供食盒与餐具,留下署衙、职位和姓名,就能带着装着食物的食盒与餐具离去,会有专人前往各署衙回收用过的食盒与餐具。
看着这帮连吃饭都要打包回署衙边吃边干的年轻人,一众老臣们“感动”得差点都快哭出来了。
他们总觉得,天子早晚会在“优秀官员”和“优秀吏员”榜单外,再开一个“无能官员”和“无能吏员”的榜单。
从绣衣直指的奏报中听闻这件事的天子表示,还是你们更懂剥削……咳,人事制度的。
朕都不好意思搞出末尾淘汰制,你们却能想出来,看来朕还是太保守了。
翌日,允许各署衙在投票推选“优秀官员”和“优秀吏员”的时候,同时在写着他人名字的竹片上匿名弹劾惰政的官吏,而若是一年之内有两个月被弹劾且经查明惰政情况属实,明年初降官秩一级。
若是三年内有四个月被弹劾且经查明惰政情况属实,直接罢官夺职。
若一名官员有过三次因惰政而罢官夺职的履历,就会被计入吏曹的黑名单,大汉中央朝廷及地方州郡县都不会再录用此人。
若有录用的,无论是未能查明身份籍贯被骗,还是故意录用,任用他的官员年末考核评分降两级,也就是注定明年初被贬官。
徒留一众根本卷不过年轻人的老臣们在心中悲号。
别卷了,真的别再卷了!
(5660字)
PS:呱,今天去吃了一家新开的味道超好的东北烧烤,所以心情特别好,加个1600字的小更。
求读者老爷们看在作者加更1600字的份上,多砸点月票吧!
幽州刺史郡守安北将军府二营兵马班底
幽州刺史+郡守+安北将军府+二营兵马班底
弹汗将军(代郡)(秩二千石):关羽(董亭侯,二百户)
军监(秩比千石):荀衍(155年)
校尉(秩比千石),2人:赵浮,鲜于辅
长史(秩比千石):韦端
主簿(秩六百石):金尚
参军(秩六百石):耿武
渔阳将军(渔阳郡)(秩二千石):张飞(樊舆亭,二百户)
军监(秩比千石):荀悦(148年)
校尉(秩比千石),2人:程奂,丘毅
长史(秩比千石):第五巡
主簿(秩六百石):李历
参军(秩六百石):闵纯
幽州刺史:曹操
治中从事:荀谌(160年)
别驾从事:氏仪【(是仪)161年】
簿曹从事:王
兵曹从事:朱灵
安北将军府属官
长史(秩比千石):邴原
左司马(秩六百石):乐进(159年)
右司马(秩六百石):于禁(159年)
正行参军(秩六百石):李乾【李整、李典】
功曹(秩六百石):丁冲
主簿(秩六百石):丁斐
门下督(秩六百石):曹洪
帐下都督(秩六百石):卞秉
护乌桓校尉:箕稠
涿郡太守:温恕(温恢父)
广阳郡守:阳终
代郡太守:王泽,字季道(王昶父)
上谷郡守:夏侯
渔阳郡守:公沙孚
右北平郡守:刘政
辽西郡守:高焉
辽东郡守:刘胤
玄菟郡守:公孙度
乐浪郡守:张岐
第258章 汉军满饷不可敌!
汉兴元年,三月二十七日。
幽州,代郡,北部长城
一名长髯将军手持一杆丈八马槊,身后追随着一身玄甲的五百名骑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