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提交的方案当中,总共在长江和黄河上分别部署了四座跨江大桥,这应该不是能在一五计划期间完成的任务吧?”周总理看着地图上的路线规划问道,他记得吴铭之前提到过在一五计划期间要建设的跨江大桥是长江黄河各一座。
“是的,我们在一五计划期间的建设能力估计不足以建设更多的跨江大桥,事实上国内主要的桥梁工程团队也不在辽宁省内。剩下的跨江大桥属于长期规划,在那之前我们只能先用跨江轮渡凑合一下了。”
长江和黄河自古以来就被称天堑,在这两条中国最大的河流的中下游建设大桥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之一,毕竟通过轮渡运输不仅缓慢低效,还有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意外导致货物沉没的风险。江河阻挡了中国的南北交通,为了解决这一问一题建造的大运河在这个时代已经彻底淤塞,无法连通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新中国在建国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不停地建造跨江大桥,极大地方便了国内物资人员的纵向运输,但是建设跨江大桥的难度是很大的,不仅仅需要巨量的钢铁和工人,还考验了桥梁设计团队的水平。
由于当前运输能力的问题,辽宁省生产出来的钢铁很难向全国内陆的其他地方运输,虽然长江是比较常用的内河航道,但是船只也无法抵达中上游地区。而后世中国最好的桥梁建设团队基本集中在云贵地区,辽宁省内的桥梁建设需求较小,因此已经很久没有大型专家团队入驻。虽然后世的几十座跨江大桥的图纸都完完整整地保存下来了,但是并没有合适的团队执行具体的建设任务。
为了解决大桥建设的问题,交通部门的计划是先通过武汉长江大桥和黄河大桥培养一批熟练的桥梁建设团队,以便在一五计划结束后加速建设其他地区的大桥。
在说完铁路建设的问题之后,吴铭将话题转到了公路建设的方面上,新中国的公路情况不必多言,改善糟糕的道路环境,使资金、人员和技术能进入每一个乡镇是政府的责任。后世中国在修建和改善道路这一活动上可谓是不计代价,多数地方干部新官上任三把火中就有一把是道路建设。高速公路能够通往每一个镇级甚至村级聚居区,几乎所有农村的公路都用水泥和沥青进行硬化,私家车的普及也得益于良好的公路状况。
“国内现在的泥土路无法承担重载卡车甚至是小轿车,这一点需要尽快得到改变。虽然我们现在没有把高速公路修进每个村的能力,但是全国范围的道路硬化工程是可以逐步展开的。”吴铭说道,“关键在于国内的水泥产量,辽宁省的产量虽然不错,但是放眼全国来看是绝对不够用的,我们需要在一五计划期间尽量扩大水泥生产。”
规划中的全国道路网络基本照抄后世的样子,以高速公路连通主要城镇,下设国道、省道和县道三级公路,争取到三五计划结束之前,全国每个村都至少有一条双车道水泥路。
“另外,我们希望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为道路扩建留下足够的空间。”
由于刚建国时对未来的私家车保有量没有什么概念,绝大多数地区的道路建设没有考虑到未来扩建的问题,导致许多古老城市内部的主干道是狭窄的双车道,让后来的城市规划者们头疼不已。从长远来看,四车道的公路是中国这种汽车保有量巨大的国家的基本配置,就算现在没有余力,也要为未来扩建留足空间。
“盘山公路的情况没办法改善吗?”主席看着道路网在南方地区的部分问道,他之前仔细研究过新中国的道路建设史,对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公路有很深刻的印象。
“恐怕没有,毕竟我们的目标是尽快建设,而且逢山开洞遇水迭桥的成本高太多了。”吴铭有些遗憾地回答道,如果有可能的话,没有人回想建设盘山公路这种不方便的东西。
“嗯,你们上报的这些规划方案没有太大的问题,不过在发动群众进行建设的时候要注意建设质量的把关。道路交通是我们国家的血管,如果没有这些血管的话,辽宁省作为心脏和骨髓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主席说道,“有关道路交通的问题,要关照基层同志们按时上报进度,这是国计民生。”
虽然交通部门提供的建设方案看起来非常夸张,但是工程师们严格遵守了主席的教诲,不放大卫星,尽量在能力范围的底线进行规划,并综合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在原历史上由于大干快上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教训,主席也多次强调比起速度和数量,建设部门应该更关注工程的质量。
以辽宁省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络建设已经吹响了号角,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将有无数中国人投入到这一伟大事业当中。
-------------------- 第167章 百年树人 --------------------
虽然在辽宁省穿越发生之后,新中国已经事实上拥有了超越时代的科技水平和科研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不做努力的情况下十年、二十年后这样的优势还能继续维持下去。另一方面,新中国人民的总体文化水平是比较令人担忧的,文化素养不足的劳动者很难适应辽宁省的产业输出。
后世的中国教育系统被人诟病颇多,但是总体上而言依旧是全世界最公平的教育系统之一。为了支撑起全国范围内的数不清的公立学校,中央财政付出了比较大的努力,保证了中国境内高等教育的价格可以被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承担,即使有极少数无法承担的家庭,也有助学金的保障,基本上做到了不让任何学生因为贫困问题辍学。普惠性的义务教育使得全国绝大多数公民都有足够的科学素养来辨认最基本的善恶与利害,不至于像某些国家一样出现大规模的民众反智浪潮,21世纪后科技的加速发展也得益于越来越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民众基础。
而在另一方面,后世中国的教育体系也存在着诸多弊病。由于上千年的科举考试传统,新中国虽然从封建中被解放出来,但是群众的思想也已经被科举制深深影响。应试教育和高考虽然保证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公平,但是也对人的全面发展有所限制。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指导之下,全国绝大多数人从出生开始就面临着极度激烈的学习竞争。许多人为了在高考中胜出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围绕高考和应试产生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随着社会总体学历水平的升高,学习的成本虽然变化不大,但是竞争的成本不断攀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和相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不均衡使得农村与城市之间的
现在,新中国有机会从根源上解决或是减轻因为教育制度导致的社会负面影响。1951年年初的新中国其实谈不上有什么教育体系,全国上下的学校都在使用各不相同的教材和教学方式,没有统一的大学招生考试。比较正规的中小学都集中在大城市,乡村和小城镇一般只有一两所官办学校,而且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此时全国最大规模的“学校”其实是解放军的军营,中央在辽宁省发生穿越的两个月之前刚刚通过了在部队中进行大规模的进一步的文化教育的相关政策,并调集了大量的文化教员、印刷了数百万本的各类教材。原本中央的打算是通过教育部队里的战士,使他们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并退伍之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兼职的或全职的文化教员。与此同时,全国范围上的农村扫盲运动也刚刚开始,大多数地区尚未配属专门的文化教员。
“新中国扫盲运动堪称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我们让文盲率95%的人民群众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基本摘除了文盲、半文盲的帽子,虽然文化程度还是不高,但是不至于因为不识字而继续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中了。”吴铭在向主席等人汇报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就激动起来,在他年轻的时候总是会为这些建国初期的壮举感动,现在有幸参与到这些伟大的社会工程当中,更是难掩心情。
“看来我们的工作很有成效,基层的同志们功不可没呀。”主席在听到扫盲运动的伟大成果之后也非常开心,这其实也是构建新中国教育体系的第一步。
在建立完整的小初高中、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之前,新中国在教育方面的首要问题就是全民扫盲。如果一个家庭的父母不能认识到识字算数的重要性,那么将来很难说服他们让子女都进学校学习。
原历史上的扫盲运动已经被证明是十分成功的,但是辽宁省的到来势必会使其达到更高的高度。毕竟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中,新中国已经很少有低于小学教育水平的劳动者,辽宁省的任何一个年轻人都可以在省外当成扫盲教员用。辽宁省的数据库中储存着原历史上的扫盲运动中总结出来的先进经验和当时使用的扫盲教材,建国初期的党员们正是拿着这些小册子小黑板走在田间地头,为一辈子大字不识的农民们普及知识。
“扫盲运动不仅仅是教人识字,而是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和科学素质的结合,我们要让人民群众都能识字读书,这对我们的国家建设大有助益。只要群众都掌握了知识,就不会上当受骗,就可以为国家的建设建言献策。”主席在讨论会上数次强调让人民群众都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千百年来的中国农民起义最终没能形成有效的社会进步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民很难掌握知识,政权终究会掌握在极少数垄断了知识的人手中。
新中国的扫盲运动既教会了群众认字读书,也教会了群众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文化,为后来的全国卫生运动和文化上的百花齐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扫盲运动结束之后,中国的基层群众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为科学素养不足导致的危害自身的行为,喝烧开过的水、勤洗手等等基本的卫生习惯也得益于那段时期的教育运动得到普及。
“我们可以把原本的扫盲手册和其他的教学材料整合起来,编制新的更加简练的推广读物,并借此机会将简体字推广到全国。”吴铭提出了几点可以在原历史上的扫盲政策中进行改良的建议,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简体字的推广。
辽宁省现有的文字资料基本都是简体字,而汉字的简体化本就是新中国为了使知识更容易传播而做出的决定。历史上的汉字简化过程在1954年后用了数年时间进行修订,并在第一次简化后还进行了几次进一步的简化尝试。现在这个过程可以直接省略,而且已有的简体字也能使扫盲运动更加简单、更加顺利。
“嗯,这个简体汉字并不是我们的首创,不过辽宁省的同志们把简体字的修订成果整合了起来,那么我们的工作也能更加简单。不过我写字的时候,恐怕还是改不了老习惯哦。”主席笑着说道。
对扫盲运动的政策改进讨论并没有持续太久,这也并不是今天会议的主题,在解决了全国上下最基本的识字问题之后,新中国还得关注下一代的成长与教育。
辽宁省教育厅的干部们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各种版本、各个时代的教科书都印刷了一份,并送到政务院教育部和中央政治局审阅。教科书这种重要的书籍自然是不能完全按照电子数据进行印刷的,尤其是21世纪的教科书,绝大多数照片和图片都是在1951年之后拍摄或制作的,书中引用的典故和资料也都是后世的。
虽然辽宁省穿越的秘密不会永远地对国内保密,但是教科书中有关那些尚未发生的历史的内容都要进行删改,以免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混乱。主席亲自翻阅了每一本教科书,并在书上进行批注,未来的教科书和现在这个时代的同类完全是两个画风,原因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教科书在每个学科上都添加了大量的政治描述,而后世的教科书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科学性。
新的教科书和后世一样是分地区的,毕竟全国各地的具体情况并不一样,共用一套教科书的话并不合适。所有的教科书在编撰完成后将交由中央政治局进行粗略审阅,然后才能出版印刷。
“我们设想设中的中小学学制是仿照后来的633形式,也就是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的样子,并设置职业高中和专科院校专门培养技术工人和其他人才。虽然在近几年普及这套学制可能力有未逮,但我们相信在二五计划之后肯定可以达成每个镇都有完整的小初高教育的目标。”吴铭拿着平板和中央的几位领导人解释后世的学制,21世纪的中小学学制和现行标准有很大的不同,但经过了时间的检验。
当然,除了普通的升学途径之外,还会有职业学校可供选择,这个时代的职业学校并不像后世那样是差生聚集地的代名词,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技术并成为技术工人是一件很平常,甚至是很光荣的事情。事实上,新中国目前的情况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需求可能比某些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还要高得多。
辽宁省将尽量鼓励省内的群众接受基础的师范教育,并成为小学和初中教师出省工作。相比起工程部门的出差,去全国各地进行支教已经是很轻松的任务了,而且同样能为留在省内的家人带来更高的消费额度和工资水平。
“辽宁省的同志们应该可以接受现在全国各地的条件吧,如果不能的话,你们千万不能以任何方式逼迫群众出省工作。”主席一直很关切辽宁省内群众的思想状况,这让那些来自辽宁省的干部感到十分的感动。
“请您放心,省内同志们支援全国建设的热情很高,我觉得即使没有哪些优惠政策,群众也会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吴铭说道。
辽宁省内的群众确实对出省工作非常积极,尤其是那些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和在校学生,他们在听到了毛主席的号召之后爆发出极大的热情,相关部门每天都能收到雪片般的申请书。而那些想支援建设的群众申请的最多的项目刚好就是教育援助,毕竟很多人在学校中学习的知识和技术在这个时代还不能有用武之地,想要发光发热的话最好就是去当老师。
虽然报名出省参加教育工作的辽宁人很多,但是分摊到全国这么多地方其实还是不够的,而且有些地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必须等到一段时间后才能派出相应的人员进行工作。已经在参加辽宁省政府组织的集中师范培训的第一批支教团队大约能覆盖到全国五成左右的地区,在镇一级行政单位建立起基本的小学和初中教育,剩下的就只能等师范培训扩大规模来填满。
为了充分扩大师资,中央也决定在全国各地召集知识分子和积极干部到辽宁省进行培训,尽快将师范学校建立到全国各地。只要知识的种子能被播种,那么无论土壤多么贫瘠,他都能荫庇一方水土。
“最后是高考的问题,由于现在辽宁省内的学校比起全国各地区先进太多,所以辽宁省不适合参与全国高考。教育部门的建议是辽宁省考生参加单独的高招考试,而省外学生可以选择共同参与辽宁省高考,也可以参与其他地区的统考。辽宁省的高等教育院校自然要对省外学生开放,也要和全国其他高校共享教育资源,但是省外学生最好在辽宁省外的其他大学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再通过测试进入辽宁省的大学学习,以免跟不上进度。”吴铭汇报的这些建议是经过教育部门的深思熟虑的,辽宁省的学生总体水平高于其他地区是肯定的,不能像后世那样采取分区名额的方式招生,这不利于培养顶尖人才。
而考虑到教学集中的好处,中央决定暂时不拆分辽宁省内的大学,原历史上那种将各地大学的顶尖学科集中到清北两校的政策也是出于相同原因。现在的新中国没有太大的国防压力,也用不着把工业专业的院校转移到内陆地区。
在吴铭彻底讲完新的教育体系建设方式之后,主席、总理等人基本同意这些建议,并作出了相应的批注。
“十年立树,百年树人,我在退休以后,说不定也能去当个小学教员,和孩子们讲讲故事呦!”在讨论会的最后,主席爽朗地笑着说道。
-------------------- 第168章 两弹一星 --------------------
1951年年初新中国国防方面的高枕无忧基本依靠着存放在辽宁省境内的大量战略核武器以及洲际弹道导弹,但是这些武器的“保质期”并不是无限的。驻扎辽宁省的火箭军部队的主要装备是21世纪生产的先进弹道导弹,诸如DF26和DF41等型号均有装备,但是这些先进导弹的使用期限并不如结构相对简单的DF5系列。另外就是核弹头本身的使用期限,存放在辽宁省内的核弹头大部分是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生产的产品,如果不能重新恢复核弹头的生产能力,这批核武器将在十几年后相继失效。
目前共和国国防事业的高枕无忧主要靠的就是这些弹道导弹的威慑力,但是风云莫测的国际局势也要求新中国必须掌握重新生产这些武器的能力。由于建国以来所有类型的导弹的生产流程工艺图辽宁省都有备份,因此制造这些武器只需要等到机械加工水平恢复以及原材料的问题解决。
中央军委对正在组建当中的国防五机部的要求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的时候要恢复第一代DF5型洲际弹道导弹的生产能力。这种原历史上新中国在七八十年代成功研制的导弹射程可以达到一万公里,并携带一枚单体的300万吨级氢弹,足以打击美国本土的大多数地区。初代DF5弹道导弹的技术水平对于目前的辽宁省工业部门而言比较简单,而且可靠性良好,不需要21世纪的新型导弹上装备的各种集成电路设备。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五机部的任务也将不再仅仅是复刻已知的各种型号的导弹,而是要研发更先进的下一代武器。
已经顺利回到祖国的在原历史上负责了新中国导弹工程的钱学森等著名功勋科学家现在已经在辽宁省的一处专门的研究基地研读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在知道了后世历史之后大多也选择了继续为国防事业服务,而不是投入自己原本研究的学术方向。由于辽宁省的各所大学并没有导弹技术的相关专业,而且导弹的生产部门也集中在内陆地区,因此钱学森等人只能自己通过那些技术资料进行学习研究。
“现在我们的手上只有后世的设计图纸,虽然说照着图纸生产估计不会有什么错误,但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是生产新一代弹道导弹,而不是止步不前。”回国后不久就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导弹工程的负责人的钱学森正在五机部的一间办公室里和他的同事们讨论导弹的发展问题,“我们拥有的图纸当中,大多数武器都是使用助推-滑翔-末端寻的的特殊弹道,在21世纪也属于世界顶尖水平。我们现在先把这些技术吃透,然后进行下一代武器的设想。”
钱学森刚刚回到祖国后就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等人的共同接见,并在征询了他本人的想法后立刻被委以导弹工程总负责人的重任。他本人已经在回国的军舰上了解了辽宁省所发生的一切,并被告知了他后来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地位。在从震惊当中恢复过来后,钱学森也能坦然接受战士们的尊敬之情,不过他还是和见到的每一个来跟他要签名求合影的战士强调,未来的他只是为国防事业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现在的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归国留学生。
不过让钱学森感到惊讶的是,即使到了2025年,世界上最先进的导弹也在他本人的设想之内。中国引以为傲的高超音速可变弹道末端寻的弹道导弹使用的就是“钱学森弹道”,不过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机动突防的能力和提升了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