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边的不辣,正坐在临时搭建的营帐中,静静地看着手里这三天的伤亡报告,脸上的神情倒是显得格外平静,没有丝毫的慌乱或者沮丧。在他看来,才阵亡不到七千人,这个数字相较于五万人的部队规模来说,确实不算多,还在他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而且,经过这三天的激烈战斗,手里的这支部队可算是被好好地锤炼了一遍。士兵们都实实在在地见了血,经历了战火的洗礼,整个队伍的气势相较于之前那可真是有了天壤之别。以前,这支部队看着就像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士兵们松松散散的,毫无纪律性可言,打起仗来也是毫无章法,更没什么战斗的精气神儿。
可现在不一样了,经过这一番实战磨炼,士兵们身上最起码没了那种轻浮、散漫的表现,一个个眼神中多了几分坚毅和狠劲,走起路来都透着一股军人的硬朗作风了,这让不辣心里很是满意。他这会儿也终于理解了,为啥寸云生要拨付给他这么多部队了,原来就是想通过这样实打实的战斗,让部队在战火中快速成长。
照目前这情况来看,只要再多来几次这样的战斗,把部队里的那些“软骨头”都给筛出去,剩下的那可就都有精锐部队的模样了。不辣心里盘算着,恐怕最终这五万人的部队,能剩下两三万就很不错了,但只要能打造出这样一支精锐之师,那之前付出的这些代价可就都值了,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这支部队未来在战场上大杀四方的场景了。
“看样子,又得找司令要一批部队了。”不辣坐在营帐中,看着手上那记录着伤亡情况的纸张,喃喃地说道,眉头微微皱起,心里盘算着接下来的兵力补充事宜。毕竟这几天的战斗下来,损失着实不小,要想继续维持作战,自然是得补充兵员了。
不过好在,现在他们最不缺的就是这些土著了,只要愿意招募,总能召集到不少人,所以对于兵力不足这一点,他倒还真不是特别担心。想到这儿,不辣也没耽搁,立刻拿起笔,伏案写了一份电报,将目前部队的伤亡情况、作战进展以及需要补充兵力的诉求等内容详细地写了下来,随后便发给了寸云生。
而另一边,收到电报的寸云生,只是随意地瞥了一眼电报内容,嘴角不由地就露出了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他心里很清楚,这么做可不仅仅是为了补充兵力、消耗那些土著,以及锤炼部队的战斗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跟史迪威“哭穷”。
要知道,德军那可是公认的强大,在各个战场上虽说表现有起有伏,但总体的战斗力和军事素养还是颇受忌惮的。要是自己在这北非战场上,带着一帮子所谓的杂牌军就能屡战屡胜,这事儿就算史迪威相信了,那传出去之后,也难免会遭到别人的嫉妒。在这复杂的局势里,太过出风头可不是什么好事儿,容易招来各种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为了保持低调,寸云生只能想出这么一个办法来。他必须得让史迪威知道,自己在这边作战是多么的不容易,得时不时地向他汇报一下这边的伤亡巨大,损失惨重,等等这些情况,只有让对方时刻了解到自己面临的艰难处境,他自己才能在这暗流涌动的环境中越安全,不会被人盯上,也能更好地去谋划后续的作战行动。
“再调三万人过去。”寸云生略作思考后,大手一挥,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继续拨付三万人给不辣,在他看来,只要能达到自己的那些目的,付出这些兵力代价也是值得的。
“司令,这么耗下去,恐怕我们的伤亡数字会非常大。”站在一旁的要麻看到寸云生这一举动,忍不住开口问道,脸上满是担忧的神色,他心里想着,这样不停地投入兵力去作战,可战场上枪炮无眼,那伤亡肯定会不断增加,这可不是个好办法。
闻言,寸云生点点头,神色变得严肃起来,缓缓说道:“你说的没错,但现在我们只能这么做。”他心里又何尝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可目前的局势以及各方面的利益权衡下来,似乎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只能咬着牙继续这么耗下去了。
听到这话,要麻一脸的不解,他实在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明知伤亡会很大,却还要坚持这么做,心里满是疑惑,眉头也紧紧地皱了起来,可又不好再多说什么,只能站在那儿,等着寸云生进一步的解释了。
“亚历山大港可是一座百年的港口,想要一口气拿下很难,只能跟德军慢慢消耗,而且现在就我们这边攻势迅猛,其他战场可是表现不佳啊。”寸云生站在那儿,目光深邃,意味深长地说道,他心里很清楚这座港口背后所代表的防御强度以及战略意义。历经百年发展,亚历山大港的防御体系那是相当完备,德军又重兵把守,想要一下子就攻克它,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儿,所以只能采用这种慢慢消耗的战术,一点一点地去磨德军的锐气,寻找合适的破局时机。
并且,当下的整体战局里,也就他们这边的攻势还算迅猛,在其他战场,要么是陷入僵局,要么就是进展不顺。这种情况下,他们要是太过于突出了,那可就太扎眼了。
“要记住我们只是远征军,如果我们表现太过于优异的话,恐怕就有人要来摘桃子了。”寸云生接着说道,语气里透着一丝无奈。他们这支远征军,虽然有着一定的战斗力,可毕竟身处复杂的局势之中,背后的利益纠葛、各方势力的博弈那都是不容忽视的。要是他们接二连三地立下战功,太过出风头了,肯定会引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惦记,那些人眼热他们取得的成绩,指不定就会想办法来抢夺指挥权。
这下子要麻说不出话来了,他仔细一琢磨,确实是这么个理儿。他们这边要是屡立战功,那必然会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到时候各种麻烦事儿可就都来了。
毕竟,他们的后勤补给可都是美军控制的,这就相当于命脉被别人捏在手里。要是那些人起了坏心思,想要来抢夺成果,他们要是敢说个“不”字,人家直接断了后勤补给,那在这战场上,没了物资保障,枪没弹药、人没粮食的,到时候倒霉的可就只有他们自己了。
还不如现在表现得平庸点,虽然看着没那么风光,但最起码不会引起别人过多的关注,能安安稳稳地按照自己的计划去作战,不用去应付那些勾心斗角、争抢功劳的破事儿。
“适当的损失一些部队,会博得史迪威的同情心,对我们来说只有利,没有弊。”寸云生说完,轻轻拍着对方的肩膀,像是在安抚要麻,又像是在强调自己这个策略的合理性。
在他看来,通过向史迪威展现部队的伤亡情况、作战的艰难等,让对方觉得他们确实不容易,这样一来,史迪威出于同情也好,出于对整体战局的考量也罢,都会更倾向于支持他们,在后勤补给、兵力调配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便利,从长远来看,这确实是一种无奈却又比较稳妥的做法。
第466章 为何不用当地的土著呢?
“伤亡这么大?这才多久,伤亡人数超过五万余人?”史迪威拿着电报,眉头紧皱,脸上满是惊讶与凝重之色,嘴里忍不住低声惊呼道。在他的预想中,绝没想到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部队的伤亡人数竟会超过六分之一,照这般惨烈的情况继续发展下去,那全军覆没可就只是时间问题了,这形势实在是太严峻了。
不过,他心里明白,寸云生应该不存在故意虚报人数的情况。毕竟自己安排在那支部队里的美军顾问,会时刻将一线的真实战况反馈回来,有他们把关,实际的伤亡情形自然是能如实知晓的,所以对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他还是认可其真实性的。
“看样子德军的战斗力确实名不虚传。”副官在一旁看着史迪威的反应,跟着附和了一句,脸上流露出认同的神情。德军向来凭借着过硬的军事素养、精良的装备以及顽强的战斗作风,在战场上威名远扬,如今己方如此大的伤亡,也恰恰证明了德军着实不好对付。
“嗯,目前来看,正面战场想要击败德军怕是要付出不小的代价。”史迪威深有感触地点点头,接着说道。他心里很清楚,德军可不是软柿子,要想在正面与之较量并取得胜利,必然得做好承受巨大损失的准备,这是一场艰难的硬仗。
“好在东线战场,苏军已经开始反攻,甚至收复了一些失地,让德军损失了大量的精锐,再来几次这样的战役,恐怕德军就要失败了。”史迪威继续分析着整体战局,话语间隐隐透着一丝庆幸。在他看来,苏军的反攻犹如一道曙光,给整个反法西斯阵营带来了希望。德军的精锐力量一旦在东线被大量消耗,那他们的整体战斗力必然会受到极大影响,距离战败也就不远了。
为了助力苏军加大反攻力度,美军可是不遗余力地提高了支援强度,各种军需物资、先进装备就像流水一般,源源不断地运往东线战场。没办法,东线战场上那动辄百万以上规模的大战,其消耗程度简直超乎想象,哪怕苏联有着广袤的领土、庞大的人口以及一定规模的工业基础,堪称庞然大物般的存在,可面对这般高强度、大规模的消耗战,也渐渐有些力不从心了。
按照各方统计的数据来看,苏军截至目前,伤亡人数已然超过千万之多了,甚至实际的伤亡情况可能比这还要严重。可以说,要是没有美军在背后持续不断地“输血”,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援助,苏军能不能撑到现在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说不定早就被德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了,由此可见美军援助对于整个战局的重要性。
“可是消耗的物资也很多,大部分的援助都被苏军拿走了,轮到我们手里很少。”副官忍不住抱怨起来,话语里满是无奈与不满。美军提供的援助物资本就是有限的,结果大部分都被英苏两国瓜分殆尽,分到他们这边的,那真的是少得可怜,这使得他们在作战过程中,时常要为物资短缺而发愁。
史迪威听了副官这话,并没有反驳,因为事实就是如此。美军制定的援助法案,在分配上确实更倾向于英苏两国,分给华夏的物资本就不多,而且还不是无偿提供的,是要收取相应利息的,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华夏最终真正拿到手的援助物资也是寥寥无几。
史迪威自己以前分到的物资也没多少,不过好在后来东南亚地区的局势发生了变化,逐渐呈现出越来越大的优势,他这边的日子才总算好过了一些。而这主要得益于日军在澳洲登陆这一情况,美军为了阻止日军在澳洲进一步扩张,便寄希望于史迪威能在东南亚加大攻势,以此来拖住日军的脚步,所以才不得不加大对他的援助力度。
“长官,物资的减少导致东南亚的进攻不怎么顺利,甚至一些地方出现溃败。”副官再次满脸忧虑地提醒道,他深知战场上一旦出现溃败的局面,后续想要再扭转可就太难了,所以心里特别着急,希望史迪威能重视这个问题。
听到这话,史迪威下意识地揉了揉太阳穴,脸上满是烦躁与无奈之色。自从寸云生被调去支援北非战场之后,东南亚这边原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优势,就开始一点点瓦解了,甚至在一些局部战役中,日军还取得了碾压式的胜利,这可太让他难以接受了,心里自然是十分不满。
为了改变这一糟糕的局面,史迪威也是想尽了办法,甚至不惜派出大量的顾问去整顿那些部队,想着通过加强部队的管理、提升士兵的训练水平等方式,来提高部队的整体战斗力。可等顾问们到了实地一查看,才发现这些部队基本都是由土著组成的,虽然经过一番整顿后,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对面的日军那也不是吃素的,双方一交战,最终还是没能改变失败的结局,这让史迪威心里那股火“噌”地一下就冒起来了,别提多窝火了,可又实在是无可奈何。
毕竟当初可是他亲自下令让寸云生去支援北非战场的,而且还让其带走了大量的精锐部队,这下可好,留在东南亚这边的都是些新组建不久的部队,清一色全是土著组成的,平日里靠着人多势众,欺负一下当地的土著还行,可真要是和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日军正面对抗,那根本就不是对手,战斗力实在是差得太远了。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史迪威揉了揉有些胀痛的脑袋,皱着眉头开口问道,他现在是真的没什么好办法了,只能寄希望于副官能给出个行之有效的主意,好让这越来越不利的局面能有所改观。
“或许我们可以从山城借来一些部队?”副官小心翼翼地说道,他心里很清楚史迪威和山城那位之间的关系可不怎么融洽,所以说这话的时候,心里特别忐忑,就怕史迪威当场发火。
果不其然,听到这话,史迪威的脸色顿时变得不太好看了,“找山城帮忙?”他下意识地就想反对,心里对这个提议有着本能的抵触情绪,毕竟以往和山城那边有过不少矛盾和不愉快的过往。可他静下心来仔细想了想后,又觉得其实也不是完全行不通,毕竟双方之间虽说存在一些矛盾,但也还没到那种极其复杂、根本无法调和的程度,如今为了改变东南亚这糟糕的战局,似乎也只能尝试一下这个办法了,只是他心里还是有些不情愿,眉头依然紧紧皱着,陷入了沉思之中。
“那就试试吧?”史迪威皱着眉头,思索了好一会儿后,觉得当下也实在没别的更好办法了,于是咬咬牙,决定还是可以试着向山城借兵看看情况。
“是。”副官听到史迪威这话,连忙恭敬地应道,随后他指了指桌上那封还摊开着的电报,又接着问道:“那这封电报,?”那封电报的内容可至关重要,正是寸云生发来的求援信息,里面详细罗列了诸多诉求,像是要求增兵,补充各类作战物资、提供补给等等,而其中对于空军力量的增援需求尤为迫切。
史迪威听了副官的话后,沉默了好一阵子,脸上满是凝重之色,心里在权衡着各种利弊。最终,他还是缓缓地摆摆手,语气严肃地说道:“答应他,但是我需要听到更好的消息。”他这意思很明确,虽然同意给寸云生提供支援,可这支援也不能白给,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才行。
“明白。”副官立刻心领神会地点点头,他很清楚史迪威口中所说的“更好的消息”指的是什么,那自然就是希望寸云生能成功拿下亚历山大港,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这支援是用在了刀刃上,没有白白浪费。
另一边,收到回电的寸云生,看着电报上的内容,不由撇撇嘴,脸上满是无奈又略带不满的神情。他心里暗自吐槽着:“这老狐狸,不见兔子不撒鹰啊。”他很清楚史迪威的心思,还让他拿下亚历山大港,这哪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儿。
寸云生心里明白得很,德军那可是有着强大的战斗力和坚固的防御体系,就算是德军自己想要拿下亚历山大港,那也得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才有可能成功。而自己手里现在带的这些部队,大多都是临时招募的土著,说是乌合之众都不为过,就算把他们全都一股脑地扔到港口去强攻,怕是也不见得能顺利把亚历山大港给拿下,这可真是给他出了个大难题,他眉头紧锁,开始琢磨着接下来该怎么办才好。
“算了,继续让不辣消耗港口内的德军,另外给烦啦发一封电报,让他准备第三批的部队。”寸云生站在指挥所内,背着手来回踱步了好一会儿,思索再三后,觉得还是得加大作战力度才行,当下便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这时,一直站在旁边的要麻突然开口道:“司令,您为何不从当地招募土著,?”他看着寸云生,眼神里透着一丝疑惑,在他看来,当地的土著数量众多,要是能利用起来,说不定能对作战起到不小的帮助。
听到这话,寸云生下意识地反驳道:“就那些乌合之众能干啥?还没上战场怕是就跑路了。”他皱着眉头,满脸都是嫌弃的神情。也不怪他会有这样的想法,毕竟之前和这些土著打交道的过程中,那些土著士兵纪律散漫、毫无战斗意志的表现,已经让他形成了这样的固有印象,所以压根就没指望他们能派上什么大用场。
“跑路?可以让督战队上啊,咱们手里的那些土著完全可以充当督战队啊。”要麻却不认同寸云生的观点,立刻反驳道,他觉得这事儿是有解决办法的,没必要一竿子把土著都给否定了。
“反正都是炮灰。”要麻接着又补了一句,在他看来,这些土著不管是放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还是作为督战队去监督别人,本质上都是被当做炮灰来使用的,既然如此,那就可以灵活调配一下嘛。
闻言,寸云生忽然觉得还挺有道理的,他停下了踱步的脚步,站在那儿微微点头,心里琢磨着,确实啊,反正这些土著本来就是被当作炮灰看待的,也没指望他们能有多少真正的战斗力。至于逃跑这个问题嘛,那就交给手里的土著们自己去解决好了。
这样一来,为了活命,这些土著们肯定会非常积极用心的。毕竟他们心里都清楚,要是自己在督战的时候不认真,不尽职尽责,那下一个被推到战场上填线、去当炮灰的可就轮到自己了,在这种压力之下,他们怎么敢不尽心尽力,寸云生想着想着,脸上露出了一丝若有所思的神情,似乎已经看到了这个办法实施之后的效果了。
“说的不错,这样吧,招募当地土著的事就交给你了。”寸云生略作思考后,目光看向要麻,语气坚定地做出了决定,将这件招募的事儿全权交给了要麻去负责。
“人数暂定五万人,至于怎么招募我不管,只要把人招来就行。”寸云生紧接着补充说道,他心里想着,只要能把这五万人的数量凑齐,不管用什么方式方法都无所谓了,当下最要紧的就是尽快补充兵员,好继续对亚历山大港的德军施压。
“是。”要麻听到寸云生的安排,没有丝毫的推脱之意,很干脆地点点头应了下来。毕竟这本来就是他提出来的建议,于情于理,由他去完成这件事那是再合适不过了,而且他心里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想着该怎么去招募这些土著,尽快达到人数要求,当下便转身去着手准备相关事宜了。
第467章 分润利益!
在山城这个地方,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开。“史迪威要借兵?”这个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在人群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不少人听闻此消息后,脑海中就像被点亮了一盏灯,各种各样的小心思开始在心里头涌动。
美械装备的强大之处,那可是深深烙印在这些人的心里。就拿长沙会战这个典型的例子来说,当时第九战区的军队凭借美械装备的加持,在战场上发挥出了巨大的威力。装备了美械的部队就像是换了一副钢铁之躯,让日军吃尽了苦头。那一场场激烈的战斗,美械装备的火力优势展露无遗,把日军打得晕头转向,进攻的步伐被一次次狠狠地遏制住。
正是因为看到了美械装备如此显著的效果,这些山城的大佬们一个个眼睛都发亮了,对美械装备那是打心眼里的上心。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才能把美械装备弄到手,然后用这些装备来武装自己的嫡系部队,仿佛只要有了美械装备,自己的部队就能脱胎换骨,成为战场上的常胜之师。
虽说从理论上来说,他们也是在援助法案的涵盖范围之中,可实际上,他们得到的物资实在是少得可怜。就像是在干涸的土地上盼望着甘霖,却只等来几滴可怜的水珠。尤其是现在,史迪威一门心思扑在东南亚战场,就像把天平的砝码都往那边倾斜,对山城这边的物资支援一下子就减少了好多。这就好比是本来就不宽裕的日子,又被狠狠地削减了开支,他们心里能满意才怪。
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心里的不满就像被不断充气的气球,越来越大。他们不止一次地向史迪威提出抗议,那态度是相当坚决的,希望史迪威能够重新考虑物资分配的问题,多给山城这边一些援助。然而,史迪威就好像是戴了一副看不见的眼罩,对这些抗议完全置之不理,依旧我行我素地按照自己的计划调配物资,根本没有把山城这边的诉求放在心上。
这样的情况持续久了,双方之间的关系就像是被冰霜侵蚀的桥梁,慢慢地出现了裂缝,而且越来越大,变得越来越差。
现在,收到史迪威借兵的电报后,众人的反应就像是被搅乱的蜂巢一样,各不相同。一部分人心里头的那股怨气还没消,一看到电报,想都没想就直接拒绝了。他们觉得之前史迪威对他们爱答不理的,现在有困难了才想起他们,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
但是,更多的人看到这个电报后,心里却动起了别样的念头,选择了同意借兵。他们的心思其实很简单,就是冲着美械装备去的。虽然黑市上偶尔也会出现美械装备的身影,可那数量简直就像是沙漠里的几滴水,少得让人着急,完全没办法满足他们想要大规模武装部队的愿望。按照他们的设想,至少得有三十个美械师的装备,才能让他们觉得心里塌实。这么庞大数量的美械装备,要是光指望着从黑市上慢慢收集,那真的是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就像是在茫茫大海里捞针,希望太渺茫了。
所以,现在史迪威主动来借兵,在他们看来,这简直就是一个天上掉馅饼的好机会。经过一番热烈的商讨之后,他们决定答应史迪威的借兵要求,不过,这可不是无条件的。他们提出的条件是史迪威至少要提供五个师的美械装备。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很合理的要求,毕竟要把自己的士兵派出去打仗,总得捞点实质性的好处回来吧。
史迪威收到这个回复电报后,脸色一下子就变得阴沉起来,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一样。
“狗屎,这就是一群强盗,五个师,狮子大开口,绝对不能答应。”史迪威气得满脸通红,就像被点燃的火药桶一样,情绪一下子就爆发了,大声地吼道。他觉得对方这简直就是趁人之危,在他困难的时候狠狠地敲一笔,五个师的美械装备可不是个小数目,他自己现在的物资都紧张得很,哪能轻易地就答应这么苛刻的条件。
而副官在一旁,倒是显得很淡定,就像在暴风雨中的灯塔一样,稳稳地站在那里。他看着史迪威发火,并没有显得很惊慌,等史迪威稍微平静了一点之后,才不慌不忙地开口说道:“长官,这完全可以谈的,现在我们可是急需他们的士兵啊。”副官心里很清楚,东南亚战场现在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正不断地吞噬着兵力。要是因为和山城这边谈不拢,借不到兵,那对于东南亚的战局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他觉得还是应该尽量和对方协商一下。
“好吧,你说得对,我们现在确实需要他们的士兵。”史迪威听了副官的话后,无奈地双手一摊,长叹了一口气。他虽然心里还是很不情愿,就像吃了黄连一样苦,但是也知道副官说的是事实。现在的情况已经很紧急了,实在是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只能先认可副官的说法,想着试着和山城那边再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把条件压低一点。
“但最多三个师,五个师没有。”史迪威咬了咬牙,态度很坚决地说道。他心里在盘算着自己这边的难处,现在德军在欧洲战场上就像一头凶猛的野兽,势力越来越强大,美军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不断地加大对欧洲战场的投入。这样一来,就像一块蛋糕被别人分走了一大块,分到他手里的物资份额就变得越来越少了。他自己本身的装备都不够用,就像一个手头拮据的人,哪有那么多资源能拿出来给山城?所以他必须得想办法节省,能省一点是一点。
甚至,就连韦维尔上将那边请求支援一批装备,他都给拒绝了。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现在的物资紧张到了什么程度,实在是没办法满足山城这边提出的这么高的要求。
“长官,实际上我们可以让杜聿明的部队投入战场。”副官脑筋一转,突然提出了这么一个提议。他觉得这或许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向,能够缓解一下当下兵力不足的困境。
“杜聿明的部队?”史迪威先是一愣,随后脑海里像是翻开了一本旧相册一样,想起了远征天竺的杜聿明军团。那支部队的规模可不小,已经超过二十万兵力了。虽然其中大部分是土著士兵,但是经过之前的锤炼之后,就像经过磨砺的宝剑一样,战斗力还是挺不错的。
只是,一考虑到双方之前的关系,史迪威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一样,心里一下子就犹豫起来。毕竟之前他们之间闹过不少不愉快的事情,就像两个有过节的人,虽然现在名义上杜聿明算是他的部下,但是史迪威心里还是没有底。他担心要是让杜聿明带着部队去东南亚战场,这家伙说不定又会把部队给带回去,那自己可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这亏可就吃大了。
他之前也不是没有想过要扶持一下杜聿明,缓和一下双方的关系,可是之前的矛盾实在是太尖锐了,就像深深的沟壑一样,很难一下子就填平,所以这个想法一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恐怕想让他答应,希望不大。”史迪威皱着眉头沉思了好一会儿,最终还是无奈地摇了摇头,一脸不看好的样子说道。他心里很清楚,按照目前的情况,要想让杜聿明答应这个安排,就像是让铁树开花一样困难。
“那就只能另外想办法了。”副官听了,也是无奈地双手一摊,表示自己也实在是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了。现在的局面就像一个复杂的迷宫,到处都是难题,兵力和装备的问题就像两座高耸的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听到这话,史迪威默默地不说话了,就像一座沉默的雕像一样。他现在忽然有些后悔当初把寸云生调走了。原本他以为东南亚战场就像熟透的果子一样,手到擒来,轻松就能拿下。谁知道现在日军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又死灰复燃,在东南亚搅得局势一片混乱,这可把他弄得焦头烂额,头疼得很,一时之间都不知道该怎么去扭转这个不利的局面了。
………
“看样子史迪威最近也是一阵头大啊。”寸云生身处北非战场,却时刻心系着东南亚那方天地,目光中透着几分审视与关切,嘴里轻声念叨着。他深知史迪威的每一个决策、每一步动向,都极有可能对自己在东南亚苦心经营的局面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一刻都不敢放松对其的关注。
东南亚那块地方,对寸云生而言,那可无异于自己的大本营,承载着他诸多的心血与谋划,关乎着往后的诸多利益走向。他心里很明白,要是任由史迪威那边闹出些什么意外状况,打乱了原有的布局,那自己之前的一切付出可就都打了水漂,这亏本的买卖,他可不想做。
正因如此,他特意千叮万嘱孟烦了,让他务必擦亮眼睛,时刻留意着史迪威那边的风吹草动,任何细微的变化都要及时汇报过来,这样他才能依据具体情况,灵活且迅速地对自己这边的作战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也好确保自己在东南亚的利益能够得以保全。
“还知道从山城借兵?不过胃口倒是挺大的,一口气五个师,有了这五个师,倒是可以考虑局部的反攻了。”寸云生仔细地看着手中那份关于史迪威借兵情况的电报,眉头微微皱起,轻轻摇了摇头,脸上浮现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神情。他心里暗自思忖着,这段时间以来,自己通过各种巧妙的手段,在黑市上兜售也好,通过其他隐秘渠道出售也罢,那些美械装备积攒下来,算一算,差不多都能凑够十来个师的装备量了。
其实,就当下的整体局势来分析的话,现在已然到了可以考虑发起反攻的绝佳时机了。要知道,日军的主力如今都被调离,一股脑地往澳洲那边去了,这就使得留在东南亚地区的日军兵力相对变得薄弱了许多,就如同一张原本密不透风的大网,现在出现了不少漏洞。要是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果断地发起反攻,趁虚而入,狠狠打击日军,说不定就能一举打破当前的僵持局面,进而扩大己方的优势,为后续的作战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只是,从山城那边透露出的意思来看,恐怕他们一时半会儿还是一心只想着保存自身的实力,不愿轻易地出兵作战。
想到这儿,寸云生的脸上不禁流露出一阵毫不掩饰的鄙视之色,心里满是不屑地想着,这些人可真是目光短浅,完全没有看清当下的局势,把握不住这稍纵即逝的良机。
在这等关键时刻,大家本就应当齐心协力,摒弃那些保存实力的狭隘想法,趁着日军兵力空虚的大好时机,迅速集结力量,速战速决,一举将日军从东南亚这片土地上彻底赶走。
只有这样,往后才能有机会去争取更多更大的利益,若是都像山城那般畏首畏尾、犹豫不决的,那日军何时才能被赶走?又怎么能奢望获取更多的好处?这等做法,实在是让他难以认同。
“想让他们出兵反攻,怕是希望不大。”寸云生双手背在身后,在屋内来回踱步,眉头紧皱,思索良久之后,无奈地摇了摇头,心中很是清楚,想要山城主动出兵去进攻日军,那难度可不亚于让太阳从西边出来,实在是太不现实了。
他心里也明白,山城方面之所以这般谨慎,也是事出有因的。毕竟在先前漫长又残酷的抗战过程中,他们的精锐部队那可是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激烈的战斗,损失极为惨重,几乎都快到了伤筋动骨的地步。
好不容易才从那艰难的处境中慢慢缓过劲儿来,如今自然是想着先好好积蓄实力,保存好现有的力量,等待一个更为合适、更有把握的时机,再去发起强有力的反击,从这个角度来看,倒也无可厚非,没啥大的问题。
可关键在于,现在这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机会往往稍纵即逝。
要是当下不抓住机会,拿出亮眼的战绩来,往后等到分润利益的时候,又拿什么去作为筹码,去争取更多的好处?
毕竟在这乱世之中,利益的分配往往都是跟各方在战场上的表现、所做出的贡献紧密挂钩的。
如果一直缩手缩脚、按兵不动,那到时候就算胜利的曙光最终降临,恐怕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拿走大头,自己只能分得些残羹剩饭了,这可不是寸云生愿意看到的局面,只是当下要改变山城的想法,让其出兵,确实是太难了,这让他不禁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试图寻找出一个能破局的办法来。
第468章 想要退出?
在亚历山大港那弥漫着紧张与焦灼氛围的外围阵地上,不辣正满心期待地盼着援军快点到来,眼睛一刻不停地朝着远方张望着,每一个细微的动静都能让他的心揪一下。
就在这时,他的目光被一群人吸引住了,定睛一看,原来是要麻带着一大帮当地土著朝这边走来。
这场景让他一下子愣住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脸上满是难以置信与疑惑交织的神情,心里不住地琢磨着,要麻带这些土著过来,到底是要干啥?
他暗自思忖着,难道是觉得自己手里的粮食多得没处用了,所以弄这么些人过来帮忙消耗粮食吗?虽说盟军在后勤保障这块向来做得很出色,那可是想尽了办法来确保前线的物资供应不断档,每天都有一辆辆卡车满载着各类补给物资,沿着那崎岖的道路往这边运输,时不时还会有飞机呼啸而过,进行空投补给,可这一下子突然多了五万人,那可不是个小数目,这对后勤来说,绝对是个不小的压力,哪能轻轻松松就解决好这些人的吃喝用度。
“你不是要炮灰么?咱们之前那些炮灰可是花费了不小的代价啊,就这么被消耗完了,司令那边也心疼得不行。”要麻看着不辣那副惊讶又略带埋怨的模样,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话语里透着对现有状况的无奈以及为解决问题而想出办法的一丝自得。
“所以你就想了这么个办法?”不辣一听这话,马上就明白了对方的意图,眉头瞬间皱了起来,眼神里透着明显的不满,毕竟两人平日里相处极为熟稔,彼此之间也没啥好藏着掖着的,心里有想法就直接表现在脸上了。
“怎么?你觉得这个办法不好?”要麻却仿佛没察觉到不辣的不满情绪,依旧是那副笑眯眯的样子,甚至还略带调侃地问道,好像对自己这个主意还挺满意。
“你觉得,?一群乌合之众,乌泱泱的,毫无纪律可言。”不辣一听这话,顿时火冒三丈,提高了音量,气呼呼地说道。在他看来,这些土著就是一帮散漫无序的人,啥军事规矩都不懂,上了战场那不得乱成一锅粥,根本就指望不上他们能发挥啥作用,纯粹就是来添乱的,哪能算得上是合格的炮灰。
“确实,说的没错。”要麻听了不辣的这番吐槽,不仅没有丝毫要辩解的意思,反而一个劲儿地点头,那赞同的劲儿,让不辣都有点懵了,一时之间搞不懂他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