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外交方面,他巧妙地周旋于各国之间,凭借美国的资源优势以及自身的外交智慧,拉拢、联合一些国家,构建起有利于美国的国际关系网络,逐步提升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为迈向世界霸主之位夯实基础。
而史迪威,作为与罗斯福有着密切接触、对其有着深入了解的人,他深知罗斯福内心对于称霸世界的那份执着与渴望。所以,当面临像苏伊士运河归属权这般极具战略价值的机遇时,史迪威心里很清楚,罗斯福是绝对不会轻易放过的,必然会想尽办法去牢牢抓住这个机会。
事实也确实如史迪威所料。当美利坚得知埃及方面愿意将苏伊士运河一半的归属权出让给他们时,整个美国上下都陷入了难以抑制的兴奋之中,这消息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霖般的大好消息。毕竟在此之前,尽管美国在战争进程中通过各种途径,诸如贸易、军事援助等方式,也收获了不少利益,可那些利益相较于苏伊士运河所能带来的巨大价值,那实在是相形见绌。
“混蛋,这绝对是不可能。”可没过多久,英国方面得知了这一消息后,顿时炸开了锅,英国佬们一个个气得暴跳如雷,怒吼声响彻在相关的会议场所。原本,苏伊士运河可是英国长久以来掌控在手中的关键战略资产,它犹如英国在全球布局中的一条“黄金纽带”,联接着欧亚大陆,对于英国掌控国际贸易、调配军事力量等诸多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是后来在战争的风云变幻中,被德国人给强行占领了。
如今,德国人已然被击败了,英国佬起初还想着,只要这场战争最终以他们的胜利告终,那凭借着大英帝国往日的余威以及在当地的传统影响力,依旧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赶走埃及人,然后顺顺当当重新将运河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
可万万没想到,他们的情报机构突然传来了一份犹如重磅炸弹般的情报,情报显示埃及竟然已经和美军暗中勾结到了一起,而且还明确提出要把运河一半的归属权送给美国。这下子,英国佬们彻底坐不住了,他们的内心犹如被点燃的火药桶,愤怒、担忧、焦虑等情绪交织在一起,让他们再也无法保持往日的从容淡定了。
当下的战争形势,从表面上看,对于英国来说还是比较乐观的。美利坚在战争的催化下,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如同被注入了强心剂一般,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工厂里机器轰鸣,日夜不停地生产出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充足的生活物资以及各类军需用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为战争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使得参与战争的各方都对最终赢得这场战争充满了十足的信心。
甚至,不少英国人心底还在暗自盘算着,等战争结束之后,该如何去重新梳理并收割那些遍布全球各个角落的殖民地财富。他们妄图通过这种方式,来为已经呈现出衰败迹象的大英帝国注入新的活力,缓解国内面临的诸多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继续维持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霸主地位。
可谁能想到,这边战争都还没彻底结束,美军就已经按捺不住,开始在背后悄悄地挖他们的墙角了,这无疑是给了英国佬们一个措手不及,让他们又气又恨,却又有些无可奈何。
要知道,如果苏伊士运河真的落入了美国的手中,那对于英国而言,后果简直不堪设想。这意味着美军将会牢牢掌控欧亚之间这条意义非凡的联系通道,从而在国际贸易的往来中占据主导地位,随意操控货物运输、贸易规则等关键要素。而且,不仅仅是欧亚通道,整个地中海地区恐怕也都将成为美军的“势力范围”,任由其掌控调配了。
尤其现在英军还丢掉了直布罗陀海峡这个扼守地中海与大西洋咽喉要道的关键战略要地,要是再让美军把苏伊士运河给占了去,那英国的世界霸主宝座可就真的彻底保不住了,到时候他们在国际上的威望将会一落千丈,以往那种呼风唤雨、掌控全球局势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无论如何,英国是绝对不会允许美国和埃及之间的这次合作顺顺利利达成的,他们必须要采取果断的措施来阻止这件事的发生。
“想办法,干掉那位女王。”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之后,Churchill最终做出了这样一个冷酷无情却又看似无奈的决定。在他看来,当下的美军实力强劲,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是万万不能去轻易得罪的,否则很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甚至可能加速英国的衰败。既然没办法直接去和美国正面交锋,阻止他们染指苏伊士运河,那就只能剑走偏锋,从源头入手,把提出这个合作意向的埃及女王给解决掉。
只要埃及女王不在了,那所谓的运河归属权合作自然也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无从谈起了,这样一来,也就能够从根本上消除这个让英国头疼不已的隐患,避免后续那些错综复杂、难以应对的麻烦事儿了。不得不说,Churchill还是很懂得审时度势、分清主次轻重的,清楚地知道在当下这个微妙的国际局势下,美军是绝对不能去招惹的,所以也只能狠下心来,选择委屈一下埃及女王了。
“是。”负责情报的英国军官听到这个命令后,毫不犹豫地立刻应了一声。对于他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经验丰富的情报机构来说,执行这样的暗杀任务,似乎并不是什么难如登天的事儿。毕竟大英帝国称霸世界可是有着长达几百年的漫长历史了,在全球各地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其影响力可谓是根深蒂固。
尤其是在北非这片广袤的区域,英国经营多年,与当地众多的土著部落都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合作关系,那些土著部落数量之多,简直难以计数。他们深信,只要自己这边出面去运作协调,凭借着往日的交情以及英国所具备的影响力,肯定会有不少土著部落愿意和他们合作,共同去完成干掉埃及女王这个任务的,在他们眼中,解决掉一个埃及女王,那实在是太轻而易举了。
而在另一边,在东线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德军正陷入极为艰难的困境之中,部队节节败退,战线就像溃败的堤坝一般,不断地向后收缩,仿佛随时都有可能全面崩溃。好在关键时刻,有着“防御大师”之称的莫德尔元帅挺身而出,他凭借着自己深厚的军事素养、卓越的指挥才能以及独特的防御战术,临危不乱,有条不紊地调度部队,布置防线,开始一点点稳住了那摇摇欲坠的防线,让德军得以在这危急关头稳住阵脚,不至于兵败如山倒,为德军后续的调整和反击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真可谓是应了那句话:“巅峰时产生虚伪的拥护,黄昏时见证忠诚的信徒。”在德军处于如此艰难的黄昏时刻,莫德尔元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对德军的忠诚以及作为一名优秀将领的担当。
“莫德尔不愧是防御大师,确实厉害。”这段时间里,寸云生一直都在全神贯注地收集各个战场的情报信息。他心里很清楚,在这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战争局势中,要想做出正确且明智的决策,就必须对整个战争的全局情况有全面、深入且细致的了解。只有将各个战场的实际战况、各方势力的动态、资源的调配等诸多方面的情况都综合掌握在手中,才能依据这些详尽的信息去抽丝剥茧、分析利弊,进而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
好在之前威廉答应了和他合作,在威廉提供的诸多便利与助力之下,寸云生的情报搜集工作相较于之前确实轻松了许多。这也让他能够更加高效地去梳理各方信息,整合资源,为后续在这场风云变幻的战争中做出更合理、更有利的决策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那略显忙碌而又气氛凝重的指挥部内,寸云生目光严肃地看着身旁一众神情专注的参谋们,微微皱了皱眉头,语气郑重地提醒道:“都好好研究一下。”他深知此刻所提及的对象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性,那可是在实战中堪称最为优秀的防御大师之一,在德军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被尊称为“帝国铁壁”。
这位防御大师莫德尔元帅所构筑的防线,那可不是一般的坚固,就好比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横亘在战场上,让苏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要知道,如果不是德军后来出现了后勤补给跟不上的情况,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恐怕苏军想要突破其防线,进而击败德军,那难度可真是超乎想象,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是。”一众参谋们听到寸云生的吩咐后,赶忙齐声应道,然后纷纷伸手拿起相关的材料,开始全神贯注地仔细研究起来,每个人的脸上都透着认真与严肃,深知这一研究对于了解战场局势、制定后续作战计划有着关键的意义。
“司令,苏军如果无法击败这个叫莫德尔的,是不是就无法击败德军?”过了一会儿,终于有一位参谋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皱着眉头开口问道。他心里很清楚莫德尔元帅的厉害之处,也知道苏军在东线战场面临的巨大挑战,所以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想从寸云生这里得到更为明确的答案。
闻言,寸云生先是略带意外地看了对方一眼,似乎没想到会有人这么直白地问出这个问题,随后便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手托着下巴,目光深邃,脑海中快速梳理着当前的战场局势以及各方的力量对比等诸多因素。
沉思了好一会儿后,他缓缓地点了点头,神色凝重地说道:“没错,如果朱可夫元帅无法打破这铜墙铁壁般的防线,想要击败德军,基本没戏。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德军在东线被莫德尔元帅暂时稳住防线,这倒也给了盟军在其他方向登陆作战的时间,算是利弊共存吧。”寸云生一边说着,一边微微皱起眉头,仿佛已经看到了这复杂局势背后隐藏着的种种变数与机会。
“别想那么多了,苏军想要击败莫德尔元帅,没有那么容易。”寸云生再次说道。
话里话外,都充满着对莫德尔元帅的欣赏。
虽然不明白,但是看寸云生的表情,他们还是点点头。
“告诉不辣,加快进攻步伐,另外给德军发劝降单,告诉他们,只要投降,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寸云生再次吩咐道。
“是。”
第475章 意军准备跳反
亚历山大港,德军司令部,阿姆尼大将面色阴沉,目光落在手中的劝降单上,先是微微一怔,紧接着嘴角便扯出一抹饱含嘲讽的冷笑,那笑声在寂静的营帐内显得格外刺耳。
“投降?”他从牙缝中挤出这两个字,语气里满是不屑与轻蔑,仿佛听到了世间最荒诞不经的提议。
在他看来,想让他们这些久经沙场、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德军将士缴械投降,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是绝无可能发生的事情。
虽说当下德军的日子确实不好过,面临着诸多艰难险阻,内忧外患不断,但他们骨子里流淌着的那股骄傲与不屈的血液,决定了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轻易向敌人低头,哪怕战至最后一人,也定会坚守阵地,抗争到底。
然而,对于电报上所呈现的关于局势的分析内容,阿姆尼大将却并未像对待劝降单那般嗤之以鼻、冷言嘲讽。
毕竟旁人或许对德军当下所处的真实困境了解得不够全面、深入,可他心里跟明镜儿似的,深知如今德军的形势已然严峻到了极点。
就拿攻占直布罗陀这件事来讲吧,德军原本期望借此举能收获诸多重大利益,巩固自身的战略地位,可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所获取的实际好处实在是少得可怜,不仅如此,这一行动还犹如往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彻底激起了盟军的强烈怒火,使得美军毫不犹豫地将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精力都倾注到了欧洲战场之上。
也正因如此,德军算是真正见识到了美军那令人胆寒的强大实力了。
虽说德军暂时还未能完全摸清美军陆军的具体战斗力究竟如何,但美军在空中展现出的绝对优势,着实是让德军大吃了一惊,惊到了骨子里。
只见那遮天蔽日的战机群,如同蝗虫过境一般,密密麻麻、铺天盖地地朝着德军的纵深地带汹涌而去,紧接着便是一阵又一阵狂轰滥炸,那架式,就好像这些战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根本无需考虑成本似的,无情地朝着德军的各个要害之处倾泻着弹药,所过之处皆化为一片废墟,德军的诸多军事设施、防御工事等都在这凶猛的轰炸下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仅仅是在这短短的大半个月时间里,德军的工业制造力便如同遭遇了一场雪崩,呈现出直线下降的态势,而且下降的幅度相当之大。
若不是施佩尔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能力,在后方殚精竭虑、竭尽全力地进行抢救,想尽一切办法维持工厂的运转,保障生产的持续进行,恐怕德军的工业生产力还会继续一落千丈,陷入更加糟糕的境地。即便如此,经过这一番折腾,德军也已然是元气大伤,整体的作战能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战斗力相较于之前明显下降了许多。
并且,这还只是诸多不利因素中的一部分而已,除了要应对美军带来的强大军事压力之外,那些原本依附于德军的仆从国,此刻也不安分起来,内部矛盾频发,时不时地闹出些乱子,给德军的后方管理和作战部署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再加上各地如鬼魅般神出鬼没的游击队,他们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频繁地对德军进行袭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让德军防不胜防,疲于应对。这些不利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就如同一张越收越紧的罗网,慢慢地将德军原本所拥有的优势一点点地消磨殆尽,使得德军在战场上逐渐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按照目前这般不容乐观的形势发展下去,如果德军不想办法尽快找到有效的应对之策,化解美军空军所带来的巨大威胁,那么随着时间的无情推移,德军能够生产出来的各类物资必然会越来越少。
到那个时候,后勤补给方面的压力将会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而这种压力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就如同多米诺骨牌倒塌一般,必定会逐渐蔓延到正在前线浴血奋战的部队身上。
一旦失去了充足的后勤补给,前线的士兵们将会面临弹尽粮绝的绝境,饿着肚子、缺少弹药,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苏军那如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的钢铁洪流般的强大攻势,他们又能依靠什么去抵挡?
难道真的要仅仅指望莫德尔元帅凭借着他那血肉之躯去硬抗吗?
虽说莫德尔元帅有着“防御大师”的崇高美誉,在军事防御领域有着非凡的造诣和才能,可他毕竟不是无所不能的上帝,面对后勤补给严重匮乏这样棘手且关键的难题,他也是有心无力,根本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
“司令官,如果没有后勤补给的话,恐怕我们的部下就要赤手空拳跟敌人战斗了。”一名少将满脸忧色,紧锁着眉头看向阿姆尼大将,语气中带着些许不满与焦急,忍不住开口问道。
他深知后勤补给对于前线作战的重要性,那可是关乎着士兵们的生死存亡以及战斗胜负的关键所在,眼瞅着当下物资愈发紧张,他的心里怎能不着急。
听到这话,阿姆尼大将的眉头也不禁微微皱了起来,他心里又何尝不清楚没有后勤补给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他沉默了片刻,像是在脑海中快速梳理着目前的状况,随后缓缓开口说道:“已经在路上了。”其实,他们现在虽说在石油资源这块儿还不至于太过匮乏,可粮食、弹药以及淡水这些对于维持士兵生存和保障作战顺利进行的关键物资,其消耗速度却是相当之快的,需求量极大。
要不是盟军对德军本土的工厂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致使生产环节遭到了严重破坏,情况也不至于变得如此糟糕。
原本,每个月德军本土都会按照既定计划,源源不断地往各个战场运送充足的物资,以此来满足前线的作战需求,让士兵们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战斗。可如今倒好,由于工业生产力大幅下降,生产出来的有限物资只能优先供应到战况最为激烈、局势最为紧张的东线战场了,如此一来,其他各个战场所能分配到的物资自然而然就被大幅度地削减了。
好在阿姆尼大将接连发出了好几封言辞恳切、详细说明了前线艰难处境的电报,施佩尔在收到这些电报后,也表示正在积极筹措一批物资,并且已经规划好了运输路线,准备通过意大利转运过来。所以,阿姆尼大将此刻唯一能做的就是耐着性子等待了,满心期盼着那批物资能够尽快顺利地抵达,只要物资一到,他们便可以重新组织起力量,对敌军发起有力的反击了。
“回到你们的阵地去,守住它,绝对不能丢失。”阿姆尼大将目光坚毅且严肃地看着一众军官,语气凝重而不容置疑地提醒道。他心里很清楚,阵地就是他们的生命线,一旦阵地失守,那就意味着他们将失去立足之本,敌军就会趁虚而入,到时候整个战局将会变得更加被动,甚至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是。”一众军官听到命令后,立刻挺直了身子,齐声应道,随后便迅速转身,迈着整齐而坚定的步伐,朝着各自负责的阵地跑去,准备严阵以待,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坚守阵地,绝不让敌人轻易突破防线。
而在另一边,意大利这边正悄然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变故,那就是准备“跳反”了。
没错,就是要改换阵营,投入到盟军的阵营之中。
不过,这倒也并非是意大利主动萌生了这样的想法,而是盟军那边看准了时机,充分利用意大利过往的“历史表现”以及当下其所处的局势,开始向意大利抛出了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优厚条件,许以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试图说服意大利加入盟军阵营。
之所以会这么做,那可是有着深刻的历史缘由的。
毕竟意大利在这方面可是有着“前科”的,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意大利就曾有过这样的举动。
当时,意大利突然改变阵营,从原本所归属的一方倒向了协约国一方,而正是这一关键的转变,使得协约国的整体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在后续的战争进程中逐渐占据了上风,最终赢得了那场大战的胜利。所以,盟军这一回便打算效仿之前那次成功的经验,故技重施,再次对意大利展开策反行动。
如今,盟军可不仅仅是在正面战场上集中优势兵力,火力全开地发起猛烈进攻,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威慑力,与此同时,在这种敌后战场的“攻心战”方面也开始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了。他们派出了众多能言善辩、经验丰富的游说人员,奔赴各个小国,施展浑身解数去进行劝说,目的就是尽可能地说服这些小国加入盟军阵营,要是实在做不到这一点,那至少也要让它们保持中立,总之就是绝不能让它们倒向德国那边。
只要能逐步实现孤立德国的战略目标,让德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那么到时候就是盟军彻底击败德军的绝佳时机了。
不得不说,盟军的这个计划确实是有着颇高的战略眼光和精妙的布局智慧,倘若真的能够顺利实施,那对于整个战局的走向将会产生极为重大且深远的影响。
一间会议室里,一名意军官员神色略显激动地开口说道:“盟军给出的条件非常的丰厚,如果我们答应加入盟军的话,他们保证利比亚的油田,依旧归属我们,甚至我们可以独享。”他的声音在安静的室内回荡着,话语里透着难以掩饰的心动与期待,周围的其他人听到这话,也都不禁微微动容,很显然,盟军抛出的这个条件着实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要知道,当下意大利在石油方面的处境那可是相当尴尬的。
原本他们好不容易拥有了油田,可因为之前和德军签署了相关条约,按照条约规定,是要分一部分石油给德军的。
虽说名义上只是给一小部分份额,可如今德军那边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工业生产力下降、后勤补给吃紧等情况,导致他们对石油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结果就是实际操作中,大部分的石油还是被德军拿走了。
这样一来,意大利自己所能得到的份额就少得可怜了,这自然引起了不少意军官员的强烈不满。毕竟那可是自己国家好不容易弄来的油田,本想着能靠着它获取不少利润,改善国内的资源状况,结果自家却没能从中分到多少好处,任谁心里都会觉得窝火。
所以,如今盟军给出的这个条件,相较于之前和德军的合作,那可真是大气多了。不仅能保住油田的归属权,还能独自享用,这对于一直为石油分配问题而烦恼的意大利官员们来说,无疑是个极具诱惑的“香饽饽”,也难怪会让不少意大利官员们开始动了“跳反”的心思。
“条件虽然很丰厚,但我们必须要将墨索里尼抓起来。”就在众人都沉浸在对盟军条件的思索中时,有人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提议,声音沉稳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决。这话一出口,不少人先是一愣,随后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没错。”其他人也附和道,他们心里都清楚,墨索里尼作为意大利的领导人,一直奉行着和德军合作的路线,如果意大利要改换门庭,加入盟军阵营,那墨索里尼必然会成为最大的阻碍,所以要想顺利倒向盟军,抓他似乎是势在必行的一件事了。
“但是在这之前,我们需要征得国王陛下的同意。”又有人紧接着补充道,这话让大家都冷静了下来,意识到这件事可不是他们私下就能决定的,毕竟国王在意大利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涉及到改换阵营这么重大的事情,必须要得到国王陛下的首肯才行,否则一切都只是空谈。整个会议室的氛围一下子变得更加严肃起来,大家都陷入了沉思,思索着该如何去征得国王的同意,以及后续一系列可能面临的问题。
第476章 做出决定!
在二战爆发前夕,国际局势波谲云诡,意大利面临着艰难抉择。
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深知本国国情,彼时的意大利,虽怀揣着复兴古罗马帝国的雄心壮志,但现实却极为残酷。
经济上,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余波未平,意大利深受其害,工业资源如煤、石油、橡胶、战略金属等极度匮乏,几乎全依赖进口,工业发展滞后,与其他列强相比差距明显,国家财政在军事投入增加、经历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战争消耗后,赤字空前,根本无力支撑一场大规模战争。
军事层面同样不容乐观,陆军看似有 74个师,可编制特殊,实际兵力仅相当于他国 50个师,装备陈旧落后,步兵师机动车希少,行军靠驴马,炮兵火力弱、弹药质量差,装甲主力是不堪一击的超轻型坦克;空军飞机数量虽近 3300架,能作战的不过 1600架,先进战机少且缺乏关键设备,作战能力有限;海军舰艇配置不合理,无航母、缺雷达,海空协同混乱,还曾闹出误击自家空军元帅的乌龙。
基于这些现实困境,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认定意大利尚未做好战争准备,因而对参战持谨慎态度。
但墨索里尼却另有盘算,一方面,他始终坚信领土扩张能缓解国内经济压力,幻想通过对外征服获取资源、市场,转嫁经济危机。
另一方面,德国在欧洲战场上初期势如破竹,闪电战连连告捷,这给予墨索里尼极大信心,让他认为与德国结盟参战,意大利也能分得一杯羹。
此外,意大利此前在对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的战争中取得胜利,使他高估了本国军队实力,不顾国内诸多问题与反对声音,执意要将意大利绑上纳粹战车,投入到即将爆发的世界大战之中。
战争爆发之初,意大利先是保持了一段时间的观望态度。
当德国凭借闪电战迅速横扫波兰、丹麦、挪威等国时,墨索里尼看到了似乎有利可图的时机,按捺不住内心的扩张欲望,决定参战。
意大利军队率先在非洲战场出手,妄图凭借多年在当地的经营根基,抢夺英国的非洲殖民地,实现墨索里尼构建“新罗马帝国”、让地中海成为其内湖的野心。
1940年 7月初,意军以阿比西尼亚为基地,向英国驻苏丹和肯尼亚的军队发起进攻。
起初,由于英军在当地势单力薄,意军进展顺利,占领了苏丹、肯尼亚境内的一些重要据点。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英军增援部队陆续抵达以及当地游击队的英勇抗击,意军的处境急转直下。
到 1941年 4月,奥斯塔公爵率领的意军残部在东非战场向英军投降,墨索里尼建立东非帝国的美梦彻底破碎。
同一时期,在北非战场,驻北非的意军于 1940年 9月乘德国大规模轰炸英国本土之机,从昔兰尼加东部向英军发起进攻,企图入侵埃及,夺取英军的主要海军基地亚历山大港和苏伊士运河。
但英军为维护在地中海、北非的殖民利益,迅速调遣增援部队保卫埃及。
12月 7日,韦维尔将军率 3万军队和一个坦克旅,从马特鲁以南向意军发动反攻。
在短短一个半月时间里,英军以伤亡不到 2000人的微小代价,歼灭意军 9个师,俘获意军官兵达 13万人,意军遭受重创,北非战场主动权逐渐落入英军手中。
在欧洲战场,1940年 6月 10日,当德国军队迅速攻入法国并逼近巴黎,法国政府逃离巴黎之际,墨索里尼认为时机已到,终于放弃中立立场,向法国宣战。
但意大利军队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到 6月 18日,意大利大约 32个师在阿尔卑斯山前线和南方的海岸一带与法国 6个师激战一周,却未能迫使法军后退一步,尽管此时守卫在法意边境的法国师正遭受德军从背后攻击的威胁,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可见一斑。
面对这些初期战况,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虽对战争走向有所担忧,但考虑到国内舆论环境以及与墨索里尼的权力制衡,没有过多干涉军事行动。
彼时意大利国内,法西斯宣传甚嚣尘上,民众被灌输着恢复古罗马帝国荣光、对外扩张以获取生存空间等思想,大批年轻人受蛊惑加入军队,对战争满怀热情,认为这是意大利走向辉煌的必由之路。
而工商界人士受利益驱使,期望通过战争开拓新市场、获取资源,为经济困境找到出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战争举措。
只有少数有识之士,看到了意大利准备不足、战争潜在风险巨大等问题,在私下表达着对参战的忧虑,但在当时的狂热氛围下,他们的声音被淹没。
这种国内舆论的复杂性,使得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在战争初期难以强势扭转局势,只能暂且观望,寄希望于战局能朝着有利于意大利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