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居一品 第118节

而礼科更是直接对应将来的科举考试题目——乡试和会试的考试形式基本上一样,都是考三场,每场三天。第一场制义七篇,也就是作七篇八股文,其中从四书中出三题,所有考生必做;从五经的每一经中各出四题,士子各选一经,加起来一共是七道题。

第二场试论一道,判五道及诏,诰,表各一道;第三场试时务策五道。这些内容都要在‘礼科’中学习,所以此科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众所周知,能不能在科举中中式,最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第一场,也就是七篇八股文,所以对四书五经的教习,依然是府学的重中之重。而在这个阶段,生员们除了必修的四书之外,只需在五经中选修一门既可,不必像之前那样,四书五经一把抓了。

然后教授大人又宣布了上课时间,每月上二十天课,再加上每月初五、二十的时文大考,初六、二十一的经解策论小考,也就是一月说有二十四天在校时间。不过学校并不要求生员务必出勤,但必须参加每月的大考小考,且诸生还需各列功课簿一本。各将每月所读何书,所看何书,或所临某帖,逐一注明,以备掌院不时阅取。

如果在两考中连续垫底,那就有被打入黑名单,上报道学批准降级甚至除名的危险。

啰啰嗦嗦讲完一通,教授大人这才喘口气道:“请知府大人训话。”

唐知府也接过一束线香,给孔老爷子上了香,这才转身道:“诸位生员,咱们明人不说暗话,你们进入府学求学是为了什么?”提问几个新生,有的说是‘提高修养’、有的说是‘报效大明’,比着赛着的往大里说,唯恐显得不会吹牛。

唐知府耐着性子听了几位的,淡淡一笑道:“你们说的都很好,但都不是真心话,本官当着至圣先师的面,便说一句直白的,你们就是想学好举业,好像本官一样,金榜题名,红袍加身……谁敢说不是,本官立刻给他赔不是。”

满大殿人讪讪笑起来,有些个老儒训导暗暗不快道:‘虽然是大实话,可在夫子面前说些追名逐利之事,知府大人着实欠妥。’但也只是腹诽而已,却不敢说出来。

只听知府大人接着道:“如果都认为是这样,本官就腆颜以前辈会元的身份,来给你们传授一下心得经验,愿意听吗?”这下不光是新生,满大殿生员都是十分的激动……谁不知道唐知府乃是与王守溪并称的时文大家,若能听他指点一二,必能受益匪浅。

“方才教授大人介绍了府学课程,本官想你们中的不少人,已经在心中将其暗暗划分为两类,一类有用于科举的;一类无用于科举的……有用的就认真学,无用的就弃之如敝屣。”唐知府慢悠悠的说道,引来了生员们不由自主的点头。

“本官也将其分为两类,举业和德业,你们认为无用的,都被我划进了德业之中。”唐顺之沉声道:“慎勿以举业、德业为两类而偏废,你学举业只是学了个制义的方法,学得再好,写出来的文章辞藻再妙,让人读起来仍觉着干巴巴,没滋味。这就是因为忽略了德业,只有在德业上也下功夫,才能让文章血肉兼备,有其灵魂!”

见生员们懵懵懂懂,只有十数人似懂非懂,了然顿悟者更是寥寥,不过沈默、诸大绶、陶虞臣等三五人而已,唐知府叹口气道:“话是对你们所有人说的,但能不能有用,就看你们的造化了。”

第一五七章 左右文武儒稗

等知府大人训话结束,训导大人又让本次的三试案首上前,代表诸生向孔子上香,然后发言作保证。人家唐顺之是知府,自然可以胡咧咧,沈默可啥都不是,只好老老实实的将府学提前给的词背一遍,便赶紧下台了事。

在众人眼里,这已经是了不起的荣耀,足以在几十年后向孙子自夸了。但人和人确实不能比,硬要比一定会气死人……当仪式结束,大人们先行一步,走到门口时,知府大人突然回过头来道:“沈拙言,你根本官走,你的课业由本官亲授了。”

一片或是嫉妒或是羡慕的目光,登时落在沈默身上,饶是他脸皮赛过城墙,也微微觉着不好意思,赶紧应声出去,跟着老唐上了轿。

在轿子上两人还像正经人一样,说些今天天气真不错之类,但一到了知府衙门的内室书房之中,唐顺之便露出一副为老不尊的笑容道:“怎样小子,有面子吧?师叔待你不薄吧?”

沈默翻翻白眼道:“我的师叔啊,你看多少人恨不得把我拖下来,换成他自己上这轿子?”说着伸手一比划道:“这下起码得罪了一百个。”

唐顺之哈哈大笑起来,捻着胡子道:“我一直无法理解一件事,请你帮着解释一下……我师兄那个古板的道学先生,怎会教出你这么个学生来呢?”说着不无遗憾道:“你应该是我唐荆川的学生才对。”

沈默摇头笑笑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话我实在不好回答。”

唐顺之却没有再跟他开玩笑,而是沉声道:“我是真心实意想让你传我衣钵……或者帮我把衣钵传下去,不要让我平生所学失传。”

沈默轻声道:“那我实话实说吧,我万分敬仰阳明公,十分敬重我师父,也很佩服师叔您……”

“但是呢?”唐顺之似笑非笑的问道。

“但是我不想与现在的王学门人搅在一起。”沈默字斟句酌道:“我承认其中有许多真正体悟了心学,在为国为民操劳者,但大部分王学门人,已经彻底流于清谈……甚至是空谈了。整日里夸夸其谈什么‘花树我心’之类,大讲抱负理想,却对‘知行合一’避而不谈。”说着语带讥诮道:“我觉着他们比程朱理学的书呆子更可怕……人家至少还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却已经直追那些米虫般的魏晋名士了!我敢负责的说,这些人将来一定会坠了阳明公的千古威名的。”

唐顺之仿佛不认识一般看着沈默,轻声道:“你怎么学得如徐渭般尖锐了?”

“原因有二,一者我觉着自己缺少些棱角。”沈默直言不讳道:“现在不是太平盛世,还是有些棱角好出头。”说完又坦然望向唐顺之道:“第二,师叔乃是百年奇才,学究天人,身后之光辉定然也千古不灭,何苦与那些人搅在一起,坠了自己的威名呢?”

沈默说完之后,内室里十分安静,唐顺之端坐在宽大的交椅上,平静的望着他,目光清澈无比,仿佛了无心机的孩童,又好似阅尽人世,了然悟透的老人。

一看到那目光,沈默心里便暗骂自己多事,他这才知道,唐顺之是个王阳明般的人物……虽不及亦不远矣,这种人有着超越凡俗的智慧,世间的一切都仿佛那林中花树一般,全在他的一念之间。试问还有这种人看不透的问题吗?他不是班门弄斧还是怎地?

果然听唐顺之淡淡道:“拙言,你有千般好,就是太在乎名……声了。”他本想说‘名利’的,但有名就有利,名利不分家,所以话到嘴边,便换了个宛转的说法。

沈默身子微微一紧,却没有反驳。

唐顺之轻声问道:“你说是名声重要,还是做些实事要?”

沈默还能说什么,只能说‘后者重要’了。

“可如今这世道,单枪匹马能做出什么来?”唐顺之淡淡道:“你知道朝廷每一个决定背后,有多少人在角力吗?正反两方都不下百人,上至大学士,下至科道言官,全都是以团体的面目出现,他们有幕后策划的,有冲锋陷阵的,有摇旗呐喊的,甚至还有打入对方卧底的,每个人极尽所能,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党同伐异!”

“地方上就更不用说,完完全全是朝堂斗争的延续和分支,完全没有例外。”说着他有些自嘲的笑道:“就像街上青皮打仗,现在全都是群殴了,你小子若是非要单挑,就算是头猛虎,也敌不过群狼。”

“你没有走进王学的内部,所以不理解这个圈子有多大的实力。”唐顺之淡淡道:“即使是我,也只是接触到了一部分,但已知的王学一派官员,就有大学士两人,北京六部尚书侍郎共六人,南京六部的堂官则是一个不漏,封疆大吏中也至少占了三成,之下各色官员更是不计其数,以御史言官为最……而且还有不计其数的在野鸿儒,致仕官员,这些都是强大的力量。”

沈默震惊了,他没想到被嘉靖皇帝几次三番打压的王学一派,竟然如此昌盛而放肆的活着……‘如果能把这些力量攥到手里,那不是连皇帝都可以欺负了?’一个念头划过他的心田,又赶紧将其打压下去,这么疯狂的念头,还是想都不要想。

看到他吃惊的表情,唐顺之有些恶趣味的笑笑道:“不过你也不用太害怕,王学门人虽多,却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强大,要不然也不会连公开讲学也不被允许。因为王学本身就有好几个学派,比如说我师傅龙溪先生创立的南中学派,何心隐的师傅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各自有各自的主张,之间并不团结……比如说他们泰州派便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所以应该先倒严后抗倭。”说着指指自己的鼻子道:“而我却主张先抗倭后倒严……本人为此还被扣上了严党的帽子。”

沈默轻笑道:“我听说师叔是赵文华举荐的?”赵文华是严嵩的干儿子兼头号爪牙,跟这种人扯上关系,严党的污名是跑不了的。

唐顺之两手一摊道:“严党当权,而且老东西圣眷正隆,一时无法撼动,但倭寇却不会等,我大明国也等不起。如果我跟严党拉开距离,不接受朝廷的任命,就还得在乡下蹲着念书……那样倒是全了我的名节了,可于我今日之大明又有何用呢?”

听唐顺之说完,沈默沉默良久才叹口气道:“我还没达到这种境界……”

“这个无妨,”唐顺之摇头笑道:“跟你说这么多,是不想让你误会我,并不是想拉你入伙……也许他们有这个想法,但我没有,我只是单纯的请你接我衣钵,将我的毕生所学传下去。”说着长长的叹口气,悠悠道:“你也知道我唐顺之削籍不仕十六年,这十六年里我居于山庄之中,僻远城市,杜门扫迹。昼夜讲究,忘寝废食,遍览百子史氏,国朝典故,律历之书,学射学算!学天文律历!学山川地志!学兵法战阵!下至兵家小技,于学无所不窥。”

说着从桌下取出一个一尺厚的绸布包,一边缓缓打开,一边道:“不是我唐荆川自夸,管他什么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弧矢勾股,壬奇禽乙!我都已经深通其中三味了。”绸包打开,是六本厚厚的手抄册。他爱惜的摸索着这六本凝聚着自己毕生心血的书本道:“这是我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融会贯通,编成的六册书——《左》、《右》、《文》,《武》、《儒》、《稗》,虽然囊括甚杂,却尽是经世致用之学。”

“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唯有真英才才能看懂,”说着微微自傲道:“掌握其中一编者,便可建一番震古烁今的大功业也!”

沈默狐疑的望着他,心说:‘你六本都明白,怎么也没见白日飞升呢?’

唐顺之自然看出沈默的不信,苦涩笑道:“我的精血气脉已经全部融在这六本书里了,别看我现在活蹦乱跳,实际上已经才思枯竭,阳寿不多……想要有一番作为,已经是可遇不求了。”说着一撩衣襟,竟然给沈默跪下道:“请拙言你务必帮我这个忙,将这六本书传给合适人选,让其发扬光大,也好让我甘心……”

沈默还能说什么?他侧身让过唐顺之的礼,默默的接过六本书,轻声道:“我会的。”

第一五八章 圣旨到

唐顺之告诉沈默,钦差已经到了绍兴境内,此刻正在萧山驿休息,等待黄道吉日入城。

传旨钦差是代表皇帝的,虽说是给沈默一家传旨,可绍兴城都得跟着忙活起来……总不能指望着沈家父子俩,将钦差所要经过的道路上全部张红挂彩,再用净水泼一遍?累死他们也干不完。

所以初二这天开始,城里的衙役民壮木匠全部出动,从北城门开始,过府前街,一直到永昌坊,将十来条街道,六七里的路程,全部扎上彩棚,棚上糊上红色的纱绫。

一时间找不齐那么多的红绫,工匠们便将白绫、白布、白绸、白纱在丹红染料中过,再由烈日下暴晒两个时辰,便将白变成红充数。

但城门和沈家门口两处,因为是钦差伫足之处,全是用的上好西蜀红绫,棚子自然也扎得格外精细,用上好的木料,搭得跟玉皇大帝的南天门一般。

外面忙得热火朝天,沈默和沈贺却在家里不急不躁,当沈老爷带着几十个奴仆丫鬟过来时,这爷俩正在坐在竹椅上大块大块的啃着西瓜呢。

首节上一节118/145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