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此时十分羞愧,他对大魏的感情远超寻常魏臣,甚至愿为大魏拼死一战。
概因他是大魏的创建者之一,当年多少豪杰与他并肩作战,多少将士因他军令慷慨赴死,那些事皆是他心中抹不掉的烙印。
百余年间,他亲眼见证大魏如何自一片废墟中顽强屹立,也见证了历代国主如何呕心沥血繁荣国朝。
因此,大魏不仅是魏太祖的心血,也是他们这些开创者的挚爱子侄。
在大魏令他们失望前,魏皇能够以情义为纽带、君臣为名分,调动他们这些魏国老臣。
现在他却生出私心,想为清源道留条后路,这等辜负之情令他心焦难安。
此刻他突然想起,首次国宴时太祖对诸秘境勇将的嘱托。
“你等寿长事多,总归会遇到想做却不义之事,到时不必因愧生恨。
只要不是危害大魏国体之事,你等皆可争取利益。
若是负了大魏也无甚大碍,待我归来自能清算功过。”
李思心情复杂之余打开了一口紫檀木匣,从中取出一枚略显陈旧的印玺摩挲轻拂。
其上有字样篆刻,谓曰护国公李。
“太祖啊,此事我也不知该如何做了,就交给大魏的年轻人去抉择吧。
他若有私心,我便借他私心为清源道建一支脉,好如门阀士族般留个传承退路。
他若无私,合该我大魏再进一步,以武护国、以道布国,当有威临天下之日。”
下定决心后,李思将魏太祖亲手篆刻的护国公印放回匣中。
他准备做一次无为道人,等周元抉择因果。
李思心中有多种取舍自然纠结无措,周元却没有这种困扰。
对他而言,言明掌门之事利大于弊。
如此一来,他将能撬动更多大魏国力,身份职位再次增长的同时,也有可能进入大魏的决策层。
唯一的坏处是身份再次变化后,大魏朝堂必然改变对他的看法,多半会从少年英杰变为传国之宝。
那时他再想以身犯危探索秘境,定会遭到层层阻碍,乃至由武转文,逐步卸下军职接任治理之位。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等储君岐王继位时,九卿重臣中必会有他一席之地。
这种待遇绝不夸张,因为他的价值已超越了探索秘境,成为了国朝稳定传承的根本之一。
他多活一日,便能为大魏教导几位清源道人;他一旦离世,大魏便没了求法捷径。
毕竟道法也好武学也罢,越是高深越难以入门,他却能直接传法一蹴而就。
“无忧之地不足为奇,引大魏兵将介入也没什么。
索性我无法时时监控无忧地,玄水谋士也未必可靠,不若引大魏入场协调督导。”
“只是如此一来,逸岛之国八月八动乱之事定多变数。
叛乱者与国君或许都不会是胜者,大魏反倒能趁机增加一州之地。”
即便这一州之地需要大魏自己去取,周元的传法、通路之功也会是国朝首功,封侯晋位不在话下。
周元只希望九卿重臣考虑到他年少尚武,不要为了过分保护,将他封到逸岛之国做逸州都督或刺史之位。
否则他就要费尽心思寻几位治理贤才,辅助他处理一州琐事了。
毕竟大魏只能配置各类属官,并不会为督镇者配备幕僚团。
当周元退出清源秘境回到显真殿时,李思早已驱散殿中道人等待多时。
“道兄,你可去了那盖原城,不知其风貌如何?”
“倒是趁机看了一眼,当真是富庶之地、有临海奇观,若是隐居修道当是一好去处。”
“那便恭喜道兄了,不知道兄有何教我,是要隐修传教、还是要广纳天下人。”
“传教传法自然要笼络天下英才,掌教可有空闲,不若陪我下山归京。”
李思闻言先是一愣,随后释怀一笑。
天赐大魏明珠出海,原非独自高悬于天,而是光照红尘人世。
“将军高义,李思拜服,恰少年兴国,赐我大魏盛机。”
第332章 再回丰京
周元获得掌门之位前下山回京,与获得掌门之位后下山回京,所代表的意义完全不同。
之前他是少年英杰,虽潜力巨大,但也需大魏朝廷提携庇护。
此时他是清源分院掌门,虽实力不明,却能增幅大魏国运。
其实在魏军西征、儋州战起后,探查隐藏秘境之事便不再重要了。
因为一州之地所存秘境众多,远超周元尽心探秘之果。
所以大魏朝堂转移了关注重点,在防守楚国的同时欲尽快压服虞国,好夺回梦寐以求的儋州之地。
在这种局势下,大魏皇帝与储君岐王已经有一段时间未收到周元的文书了。
最近的消息还是清源掌教李思传信,言周元入观修道,多受三位传法真人看重,若尽心修道或能承接清源道观。
那时他们还感觉周元天资横溢,再过个二三十年或许能统领偃山清源观。
未曾想,他们还是太保守了,事实却是五月得知入道事、六月上旬为掌门。
当清源掌教李思传信最新变化与返京之事时,大魏皇帝很难想象李思这段时间经历了什么。
是的,他不是好奇周元的天生道心有何等潜力,而是担心李思此刻是否还能保持平稳。
毕竟李思已经营偃山清源观多年,最终不仅真丹未成,还被入道仅一月的少年全面超越。
天赋无法类比、苦劳不得奖励、职权未有抚照,这未免也太过悲伤了一些。
为此大魏皇帝收到李思的传信后,立刻给予了回复。
“李公法事众多,孤又政务缠身,未能多加看望以尽后辈敬仰之心。
您若能回京当是大善之喜,我会安排家宴静待李公到来。”
“还请李公转告周元,让他携禁卫留心护送,莫在途中生出事端。”
魏皇全程不提周元,又许诺家宴相招,为的就是平衡李思之心。
最后又点了周元之名,并希望途中顺利,便是点明已知晓清源观之事,你们两人皆要平安返回。
于魏皇而言潜力无穷的周元代表大魏的未来,实力不凡的李思则是大魏立国底蕴之一。
为此两者皆不可失,更不能因秘境之人的偏爱而互相争斗。
李思自然听出了他的意思,道了声陛下安心,偃山至丰京不过三十余里今日必达。
闻言魏皇才舒心一笑,天佑大魏、明珠化星。
一旁整理军报的储君岐王见此,便知父皇心中有喜,需出言询问喜讯方可与父同喜。
“父皇因何而喜,可是儋州之战异常顺利。”
“非也,我是为大魏传承有序而喜,你素来礼贤下士、聪慧勤勉,可承担国朝之运。
然我时常忧心,多年之后你当以何新贵压制功勋旧臣,现在终于有了答案。
那些勋贵子嗣还未长成、少羽林郎还在积攒实力,但新元武魁周元已有化星之兆。”
“他有天生道心、赤心纯元、福德深厚,现已得清源道脉认可,授分院掌门之位。
假以时日必能助你统领朝堂,使我大魏兴盛延续。”
不同于千年前的普通王朝,似大魏这类武威之国,仅靠一张传位诏书可坐不稳皇位。
为此大魏自建国之初就有君王临朝的传统,即皇帝施政、储君辅政。
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储君尽早有兑现许诺的权力,好获得部分青年才俊与朝臣的追随。
即便如此,魏皇还是感觉储君声望不足,需要获得更多派系的认可,方能继承更多的国力。
如此一来,周元这位代表军中新贵、百姓寒门、清源道门、怀州派系的新元武魁就很关键了。
他的政治背景使他能与各派系沟通,加之天资卓越、未来实力定然不凡,可为后继之君的公卿重臣。
储君岐王闻言,忙起身恭行大礼。
“儿臣必不负父皇所托,愿燃尽心血盛我国朝。”
特殊的国朝风骨使岐王说不出推脱之言,更说不出唯恐做不好之类的话。
那样不仅会令魏皇失望,也会令大魏宗室有变。
在大魏这样的国家中储君不能出现畏惧推脱之态,否则便是不足以托付大业,当选心坚如石者承担责任。
“你有此心便好,我欲举办家宴招待清源李公与周元,你可接妻儿一同参宴。”
“儿臣领命,这便去文华殿唤孩儿过来。”
周元还不知道李思有参加帝王家宴的待遇。
待他们在魏百将与禁军的陪同下抵达皇宫德阳殿时,才发现此宴虽小,却是大魏最贵国宴之一。
概因三位少年严肃坐、五个小童偷闲聊,帝王帝后居主位,岐王夫妇侧为辅。
周元与李思一入殿门,魏皇便迎向李思、岐王则迎向了他。
那场景犹如新旧交接,长者有余德,少君有新友。
“周将军多日未见又威武几分,我家孩儿亦知你威名,皆吵着见见你这位独身立业的少年英杰。
且与我一同入席,我为你介绍几位孩儿认识。”
“愧不敢当,多谢殿下关照使我有缘此等贵宴。”
宴会期间多是皇后与太子妃畅谈,魏皇与岐王为辅,不见威严尽是闲说家事。
皇后言安仁公主已入楚国,不知楚国风气如何,可会善待魏室公主,忧虑之意显慈母牵挂。
李思作为清源掌教曾多次参加三山法会,与楚国金坛乾元宗的交情过节一分不少,自然了解楚国之事。
话题由此展开,魏皇故作不知引他介绍楚国风情。
他知无不言痛斥楚国一番,又说楚国宗室在郢都风评不错,也算有礼法的人家,必不会轻慢安仁公主。
此言魏皇说出皇后不一定信,毕竟两国结亲多为政事,岂会顾及儿女喜好。
但李思来说便有了几分可信性,他是得道之士,不会一味诉说好处不言坏处。
相比李思的悠闲,周元就头痛多了。
太子妃参宴有何事可做,自然是审视贤才,伺机介绍一些宗室之女,多有做媒之意。
周元装作听不懂,等家宴结束后才道明缘由。
“陛下,我有赤心道誓成丹之前不可为情欲所困,否则真丹难成、道法难修。”
李思之前便于魏皇说过道誓索心,他也知道周元身上亦有道誓,为此不再言年少成家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