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就此作罢,日后无需再提。
真情实意方为牵挂,虚情假意却是负担,我欲用你之才、怎可阻你道路。”
魏皇言毕,年约五旬的大魏皇后温和慈祥道。
“少年志气盛、不困情思也好,日后若遇到喜爱者可带来与我看看。
你父母早亡,无人可主持大事,我为国母当为你们赐婚祝福。”
第333章 试验传法
家宴气氛平和,无国朝大事商议。
几人又饮茶闲聊片刻,皇后与太子妃便带着岐王子嗣离开了。
三个年纪大些的孩子知道此宴是为了以诚待爷爷旧臣与父亲新友,五个年龄小的尚不明其意。
临走时还吵闹着说,既有客来,为何还要回文华殿学习。
太子妃笑言,那是陛下与你们父亲之客,待有一日你们的客人来时可自主宾宴,也就不用忙于学业了。
众小童闻之则喜,皆言定要多交好友邀来玩耍,好摆脱繁重学业。
此时他们还不知,幼时之愿难以实现,等他们可自主宾宴时便留不得宫中了。
当真是懵懵懂懂幼童去、野心少年故沉稳,诸子皆知皇权贵、未知家业非国业。
他们是皇家子却非国朝臣,待他们离开后殿中之人才开始商谈国事。
“周将军,听闻你受清源道脉看重,得盖原分院掌门之位。
此非国朝所赐、乃你自身之福,无论掌门之权有何贵,我亦不会以君令侵占。”
“我说此言非是安抚,乃是实意。
四海八荒之地浩瀚无边,我大魏不同于他国,从不视国人之私为国朝所有。
太祖曾训言,若有国难魏人皆有守土之责,若魏人界外自行立业,其业属人之能、非国之赐。”
“为此,大魏行事必不劣于秘境,他们视你为真传弟子厚待于你。
我亦视你为国朝英才、守正贤臣,自不会蛮横贪婪行威逼之事。”
大魏皇帝说的是实话,他从不苛责臣下,更不会狂妄认为天下秘境之物皆是大魏之财。
否则早晚会将天资卓越者逼的离心离德,魏国贤才也会心生芥蒂失去探索界外秘境的斗志。
因此周元若隐而不报非罪,如实相告非功是德,合作共赢兴盛国朝则有功有德。
“陛下宽大为怀,实乃大魏百姓之福。”
“此乃常理、非我仁德,君者当疏远心中喜恶、事事秉理而行。
只有我分得清因果是非,国朝才能有法可依、有理可循。”
魏皇既然将周元视为储君重臣,自然愿意与他道明大魏法度。
好让他知晓大魏内治有度、外御有威,是一个值得守护的国家。
周元见过楚、梁、虞三国风貌,相比之下大魏无楚之分裂、梁之杂乱、虞之老态,多有兴盛之相。
这也是他为何愿意寻魏国合作的原因,与其自建自筹烦劳琐事,不如相互合作各得其利。
至于拒绝联姻的原因倒也不复杂,他势力已成于四国和水族皆有尊位,不必委屈自己接受他人安排。
若真想得相知伴侣,也当自己去寻去见,如此才会如谭越故事般互敬求道、不忘不弃。
“周将军得清源道赐福而归京,当是有何事教我。
还请将军直言,掌门之位有何贵,可能兴清源道以助大魏国运。”
“当有几分助力,我得掌门之位有监院、传教、传法之权。
其中监院可任命下属、清理弟子,传教可招募道人,得清灵道心之妙、道蕴显法之利、玄门回返之便。
传法可授门人清源两法四术,待其修为圆满可推入妙道清源观晋修丹法。”
“这,天下竟有此等尊位,将军真乃福德昌盛之士。”
魏皇不明掌门之权时想了很多种可能,却不曾想掌门之位竟会如此全面。
如此一来,周元便相当于承接了清源道脉,可布道天下、兴盛清源道。
相比于魏皇与岐王的震惊,李思则是满心苦涩。
周元未有传道之实却得其位,他操劳偃山清源观多年不得垂怜,当真是遗憾难舒。
“我今日始知疯魔院痴道人之哀,非他们荒谬不堪,实乃求之不得真亦为假。
道兄可留几个名额于他们,好教他们知晓蹉跎岁月虽不见道途,但清源道确实存在。
想来他们心中疯癫之念可以此化解,释怀此生求道之得失。”
“掌教宽心,他们既为清源门人,我自然会渡上一渡。”
魏皇闻言拍了拍李思的肩膀,并借痴道人之事宽慰道。
“天下之人各不同,皆有自身缘法。
痴道人苦心成癫不见道途,非他们心意不诚,乃是道无可观,不明何时可见道门。
李公之事亦然,非你德行不足,而是不明承道要求,为此方有周将军承位之事。”
“多谢陛下劝解,我因放下此事而成就真丹,心中虽有艳羡,却不会过分思虑纠缠。
况且掌门之位成全的是我清源道,而非金坛乾元、霞光净乐等道脉,我岂能再痴心不满。”
万事万物一经对比便会发生变化,李思回想起三山法会的其他道脉顿感身心舒畅。
清源道在他的带领下终究胜过了其他道脉,再过些年月或可执首道之尊名、得道门之正统。
只是不知分院掌门有几分权限,总不会真能肆意传法。
“道兄,不知盖原分院可授弟子几何?”
“一百之数为满,但限制可破,悟性不俗学有所成者可推入清源观,难成道法者可中途清退。
如此百人之限亦能成就不小声势。”
“此法可行,有退有进方能绵绵不绝,不过清退弟子会发生何种变化也是一个问题。
若是不遗道法,或许能靠清退之权快速传法。”
“我亦不知,想来是有不小变化的,否则清退之权便没了意义。”
李思提了一个好问题,先收入道门传法再清退会如何。
皇宫内最不缺的就是各类形形色色的人,一位负责看管国史文书的宗室掌故令很快被内侍引入殿中。
“周将军请放心一试,此乃我族兄为人谨慎守忠甚为可信,加之喜好文法未修灵武,当能顺利入道。”
魏皇唤老者落座后,先对其言明入道与清退之事,那老者十分欣喜,言尽管一试损伤无碍。
周元见此利用传教之权将他收为分院门人,再以传法之权授予其清源心经。
“掌故令,有何感觉?”
“禀将军,心中自生奇术谓曰清灵、道蕴、玄门,又有一法名为清源心经。”
“好,我且清退你再看效果。”
随着周元清退掌故令,他立刻感知到新的变化。
“将军,清源心经亦留心中,清灵、道蕴、玄门三术已无迹可寻。”
第334章 伯爵侯位
清退门人的惩罚看似不严重,更为方便玩家群体转投他派,但对常人来说就不同了。
清源道士的三个职业技能均有奇效。
其中清灵为,减少道法类灵气消耗,增加道法类技能威力。
道蕴为,减少道法类技能升级所需的经验值。
没了这个两项特技加持,常人将不得不消耗更多的灵气,才能激发威力衰减的道法,并且修道难度也会有所增加。
玄门技能亦然,失去传送便利后将很难进行快速转移、情报交换。
如此一来,修清源道法的意义势必大减。
周元知道此中缘由,李思也明白其中利弊。
为此他特意向魏皇解释了清源三奇术的功效,使其明白通过清退传法对悟性不足者来说意义不大。
“原来如此,我本想让一批青年才俊提前走上正途,不受武门鉴别与道门筛选困扰。
现在看来是我想差了,无血战之积累、无求道之尽心,怎能一蹴而就踏上正途。”
“陛下所言甚是,传法只能让他们道术入门,若是身无道心、思无道意,便会止步于此。
莫说其他,他们若是看不懂清源道法,又如何能修习术法。”
周元学习功法的方式与常人不同,抛开他不论,常人总要先理解道法本意才好按图索骥般修行。
因此,加入分院的门人依然需要讲法堂、解经殿之内的设施辅助引导。
即便如此他的传法能力也异常珍贵,先入门再学道,总好过无依无靠的苦心痴求。
在了解传法与清退的效果后,殿中再无人言以清退之能快速传法。
他们知道这样无法成就一批通玄道人,只能塑造一批不上不下的入门道人。
“将军说的是,求道演武皆一样,不夯实基础成不了英才。
第一批道人便从清源观选吧,莫选多先选二十位试试。”
“李公你来负责此事,选出十名求道心坚的道人,与十名沉稳聪慧的道童。
不求他们与自入道门者相差无几,至少要有追赶趋势。
最重要的是那十名道童,若能节省数年入道时间,或许会有一番作为。”
魏皇其实不看重那些成年道人,更看重年幼道童。
如果此法可行的话,定能培养出一批年轻有为的道门弟子。
李思领命之后,他又提起封赏之事。
“周将军,你承担一脉传承不好再行险事,我大魏无军功也不好速升军职。
我意晋你文职符节令为少府丞,辅少府卿治事,银印青绶督山河池泽之税。”
“另分院掌门之位有助国朝传承,仅授职位不足以显贵。
当加封爵位以示国朝有义,晋竹乡县子为竹乡县伯,食邑两千户,灵俸再行加赐。”
魏皇的诚意很足,以周元的年纪他册封起来有不小压力,更何况还给了少府丞这类实权职位。
不出意外的话,只待现任少府卿致仕,周元便能接过九卿少府之权,进而梳理天下秘境灵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