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 第46节

  砂土地上绷着十几根长绳,绳下是木炭水洒出来的浅黑色线段。

  在线段形成的通道间矗立着六根承重柱,它们将整个窑洞整整齐齐地分隔成了三部分。

  如果不是洞中剩下的几堆砂土破坏了整体气氛,这里倒真有点六七十年代西北毛坯房的感觉了。

  下午,在平台生火加热从营地中搬来的防水漆,手拎冒着热气的木桶,陈舟止步于窑洞口,看着大体空旷的居所,颇有成就感。

  这是他忙活了五十多天的成果。

  虽然现在只是初具雏形,但以后的日子还长,慢慢完善后,迟早能变成他梦想中的模样。

  坚固、舒适、隐蔽、美观……

  想到这些词汇陈舟就充满干劲儿,挪动放在洞中用于充当脚手架的木箱,趁热,他开始给洞顶的横梁纵梁刷漆。

  在17世纪,这种树脂与天然颜料混合制成的漆料普遍应用于船体结构。它能够有效地防水防腐,可以延长木材的使用寿命,尤其适合潮湿的沿海环境。

  没有墙壁也没有家具,窑洞中刷漆的陈舟显得分外孤单渺小。

  来福在坡下玩耍,空荡荡的居所内,只有回响的声音能填充一切。

  12月26日。

  新年即将到来,陈舟工作得愈发卖力。

  他想在1660年1月1日之前完成窑洞的清理,并将山洞中的床铺、床头柜、一些工具、武器和食物都放置到这里,然后做桌好饭好菜,喝瓶酒,开开心心地迎接新年。

  再有两天就是领取第六次神秘奖励的日子。

  陈舟不知道发奖的人认不认可华夏文化,会不会再给这份新历新年前的奖励加点料。

  但是不管怎么说,那都会是他在1659年的最后一份奖励,也算是新年礼物,他很期待。

  时间飞逝,转眼就到了12月28。

  主居室内的砂石被优先清理,已经倾倒干净,洞窟门口的地面上垫出了一大片土黄,在高处俯视格外显眼。

  床铺、龙猫箱、床头柜和一大桶面饼已经搬进窑洞。

  离开狭小的山洞,一个人享受这么大的空间,陈舟反而觉得不太适应,尤其是四敞大开的窑洞口,让他很没有安全感,晚上睡觉都睡得不香了。

  砌墙铺砖,安装门窗,随着工作往后推进,寻找黏土一事正式提上日程。

  当然,在此之前,陈舟要去看看自己的“新年礼物”。

  农历记事比较复杂,尤其是关于闰月的部分。

  新历记事通过在二月末增加一日来平衡每一年的总天数,而农历的闰月则有19年7闰一说。

  对于不熟悉农历的人而言,想通过21世纪的农历日期一路准确无误地反推到17世纪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因此陈舟只能把新历当农历过,这公元纪年的元旦也就摇身一变,成了真正的新年。

  走过熟悉的山路。

  看着脚下被踩出明显痕迹的草地,陈舟不禁想到了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不知道我还要在岛上开辟多少条道路,也不知道等到我离开这里时,这座岛会变成什么样子。”

  胡思乱想,那片让他又爱又恨的沙滩出现在眼前。

  心情平和。

  经过上次的捉弄,陈舟再无法对神秘奖励产生强烈的期待。

  在他看来,发奖的那些“人”的就是喜欢看到挑战者充满希望然后陷入绝望,最后破防崩溃的样子。

  毕竟报名参加挑战时就讲清楚了,这是“跨时空大型真人挑战秀”。

  综艺节目,要是没有噱头,不搞点节目效果,那还能有收视率吗?

  陈舟合理猜测,他越是遂那群“人”的愿,表现得情绪越激烈,下一次受到的捉弄就会越变态。

  反之,如果他对整蛊的反应是冷漠,或是不屑一顾,奖励就会趋向正常。

  一堆屁用没有的怪异物品和一堆具备实用价值的工具,选哪个还用想吗?

  提醒自己,就算真见到硅胶娃娃或是更出乎意料的东西也不能失态。

  努力板着脸,陈舟摆出一副面瘫的表情,推了推沙滩上的大纸箱。

  光从体积来看,这次的奖励绝对称得上是重头戏。

  整个包装箱足有一米多高,长和宽超过一米,摆在沙滩上很是显眼。

  箱内物体的分量更是不俗,陈舟这随意一推甚至没能撼动包装箱,只是感觉到瓦楞纸内部还撑着数根骨架,将奖励保护得异常严密。

  看着包装箱这可疑的体积,陈舟有些绷不住了。

  “上次我就是随口说说而已,你不会真给我发了个娃娃吧?”

  谨慎地瞥一眼天空,看不到任何疑似摄像头的设备,做贼一样,他轻轻撕开了纸箱上的胶带,准备一睹奖励真容。

  很可惜,箱中并没有出现他想象中的物品,反而塞满了一包包半透明尼龙袋。

  这些袋子均为5kg装,隐约能看到内部填充着颜色各异的碎块,和常见的生活用品截然不同。

  见到这些奇怪的袋子,陈舟放下心的同时也不免有些遗憾。

  掰开顶部用于防护和承重的木架,拽出一个装有橘黄色碎块的袋子,刚想看看这是什么玩意,他突然发现箱中还有一张巨大的彩印产品介绍。

  于是陈舟又放下袋子,拿起了产品介绍。

  “大批量可食用土?”

  

  看到第一行字,他便有点难以控制表情了,而后越往下看,他的眉头就皱得越紧。

  “精选世界各地优秀土种,土质细腻,颜色各异,味道清香,口感酥脆。

  薯片红、草莓土、进口白、乌拉尔红、金黄、酸奶粉、阿勒泰黄、那拉提红、紫罗兰土……

  经过水洗筛选,高温消毒,去除细菌杂质。

  真空包装,安全可靠,适合异食癖。

  一次购买多种口味享受一整年,拒绝食用土焦虑!

  收货后视频加二十字好评,可返现6元……”

  “返现?不是,真有人买这玩意吗?”

  看完整张介绍,陈舟只觉脑海里冒出了数不清的感受,但他一时间却不知该从何说起。

  每当他认为神秘奖励的奇葩程度已达极限时,无法再对他造成影响时,这玩意都会再一次刷新他的认知。

  就算在并夕夕浩瀚无尽的各类工业垃圾中精挑细选,也很难找出比这箱五彩缤纷的土块更没用的东西。

  更可怕的是,这一箱土的价格可能比那两把斧子还贵。

  不断在心底提醒自己“控制情绪,控制表情”。

  陈舟故作平常地放下了手中的纸张,抓起那包沉重的橘黄色土块,凝视片刻,又将其塞进了箱中。

  “这一大箱,估计差不多一百七八十斤重了。

  暂时能想到的作用只有装饰墙面以及做陶器,如果高温杀菌的介绍是真的,应该还能处理伤口或是止泻,但并夕夕的介绍,不值得信任。

  看在价格的面子上,还是把它们搬回营地吧,以后没准能发挥奇效。”

  这箱“食用土”属于那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眼下派不上用场,却蕴藏着奇怪的潜力等待挖掘。

  陈舟不敢把它们扔在沙滩上,只能耗费体力将其搬运到坡地窝棚中,然后才返回窑洞。

  最后一件值得惦记的事终于揭晓了答案,尽管对结果并不满意,生活却依旧要继续。

  吃过迟来的早饭,带上工具和“小尾巴”来福,陈舟前往山下寻找黏土。

  在他的故乡,土房通常用夯土砖建造。

  土砖材料为黄土、碎草、水和些许草木灰,混合搅拌而成。

  制造土砖时将调配好的泥土堆进长方形的夯土板中间,然后由数名成年男人用木杵砸实,待一层土砖被压制的足够结实紧密后,再慢慢往上盖。

  这种夯土房墙壁十分厚实,能够达到七八十厘米左右,虽然看起来蠢笨肮脏,但实用性很强。

  在寒冷的北方,夯土房的御寒保暖能力比砖房还要强,晾干以后,坚固度和抗震性能也不弱。

  就是建造过程太麻烦了,需要半个村庄的老少爷们一起出动。

  而且只能盖一层,墙越高越容易塌,同时怕洪水,怕风化,容易掉渣,这才被砖房淘汰。

  陈舟并没亲眼见过建造土房的工序,只听他姥爷提起过老一辈人的艰苦和智慧。

  除夯土房所用的黄土外,在水泥厂工作后他还知道另一种黏土高岭土。

  这种土呈白色,与石灰岩混合后可用于制造水泥,也能用于烧制陶瓷,或是做黏土工艺品。

  同黄土相比,高岭土更美观,黏性更强,更适合砌墙。

  神秘奖励给的那一大箱土中,白色的便有可能是高岭土。

  但那些土的数量实在太少了,砌个墙根都费劲,想供应大规模使用还是要在岛上搜寻。

  早有砌墙的打算,陈舟一直没忘记观察临海山峰附近的土质。

  河岸土壤松散肥沃,底层掺杂砂石,适合种植根系不发达的草本植物;

  林地低坡常年承受雨水冲刷,表层土坚实难以挖掘,高坡土为黑色,富含腐殖质,且土层厚实,可以种树栽花;

  山峰阳坡有灰土和黄土,掺杂砂石较多,土壤干燥含水低,或许有适合砌墙的土;

  还有河道两侧的淤泥,河底的泥沙,干涸河床中的泥土,也值得一试。

  陈舟从未学习过有关土壤和砌墙方面的知识。

  在这座岛屿上,没有资料可供查阅,他能做的只有不断尝试、学习改进。

  挑着扁担,绕着山腰转了半圈,装了两桶不同的土壤,回到窑洞前倾倒在地,随后他再次出发。

  如此反复折腾,到天黑时,窑洞门口已经堆起了十多个颜色各异的土包。

  提前准备好凉水和碎草叶,陈舟按照大致相仿的比例往土包中浇水,添加碎草叶。

  然后他拿起木锹翻动搅拌,直至松散的土壤变成泥浆。

  清理砂石时特意挑选出适合砌墙的岩石,就等这一刻。

  用一把卷刃的铁片刀当抹子,陈舟回忆着老家瓦匠的手法,拿起石块涂抹和好的泥一点点往高砌。

  他打算多费些工夫,挨个测试这些泥土砌墙的坚固性。

  今天这十多堆土只是个开始,明天他还会继续挑土,直至砌起的墙达到令他满意的强度。

  同时为了避免自己的配比或是砌墙手法出现问题导致的乌龙事件,同一种土陈舟还要进行多轮测试,以免错过真正的优质材料。

  对他而言,这不仅是挑选砌墙泥的过程,也是寻找陶泥,以及挑选建造锻炉、烤炉、砖窑材料的重要一环,更是培养建筑技巧的必经之路。

  就像种树。

  眼下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总会在未来收获甜蜜的果实。

首节上一节46/1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