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仙问道 第238节

  这大禅寺无端端念什么往生咒呢?

  送信道人暗自记下此事,路上忽然听到,黄河发了大水,一地流民。他于心不忍,私下做主,将收到的礼物拿去换了粮食,救济灾民。

  一路慢吞吞的,回到了天师府,回见老天师。

  这老天师,不知活了九十岁,还是一百岁,反正同辈的道人都仙去了。如今看来,依旧是中年人模样,宽大的道袍,依旧遮掩不住他宽厚的身材以及饱满的肌肉。

  他盘坐在炼丹井前,听着送信道人的回禀一路见闻,以及私下做主,将礼物散去救济灾民的罪过。

  老天师:“修道是忘情,不是绝情,见生民受难,心有不忍,乃是自然之事,怎么能称为罪过呢。”

  他顿了顿,又接续道:“知善,你说听到大禅寺山中有往生咒经文声,没有听错吧?”

  “弟子确信没有听错。”

  “哦,我知道了。你下去吧,至于往生经文的事,你就当听错了吧,别跟外人说。”

  “唯。”

  老天师脑海里浮现一个少年僧人的模样,记得他还是个嫉恶如仇的性子,可那已经是二十多年前,还是三十年前的事了呢?

  “记不清了啊。”

  他随即在炼丹井前,念诵起道家的往生咒。

  而眼前丹井,有猩红的液体渗透出来,似乎要化为滔天血海,淹没天师府正一观。

  老天师睁开眼,看了丹井一下,“别胡闹。”

  一声呵斥,猩红的液体,倏地往回收去。

  老天师抚须看向京城朝天观方向,微微沉默,随后又写了一封信,命道人送到南直隶陆家。

  …

  …

  南直隶,应天府,陆家家主再次收到老天师的信,他看了之后,不禁头疼。

  “得了,又得跑腿。”他见老天师再次催促,只好又亲自去找徐青。

  好在徐青夫妇为了招待朝天观主的关门弟子,又回到应天府住,陆家家主不必大老远去江宁府。

  听说徐青来到应天府,许多士子都过来求见。

  这时候,应天府徐宅外面,有不少读书人。

  这些人议论纷纷,有的在暗骂,有的在称赞,无论如何,北孔的血统问题,成了近来南直隶读书人最热衷的话题。

  至于世修降表的事,反而有意无意间都忽略了。

  另一边,南孔得知徐青的文章之后,又得到罗教教主的暗中资助,一大家子砸锅卖铁,很是凑了一大笔钱,跑到南直隶,收买读书人,使劲宣传北孔的血统问题。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南孔肯定不会错过。

  输了无非继续当孔氏南宗,赢了就是小宗变大宗!

  这时候不努力,以后孙子估计祭祖时,都得骂他们。

  不过北孔也不是吃素的,硬是泼脏水,在顺天时报花了大价钱,暗搓搓地指出,徐青文章是首辅授意的。

  而顺天时报是清流的地盘,和首辅十分不对付,乐得煽风点火。

  两边掀起舆论斗争。

  总而言之,南边北孔的舆论环境相对差一些,但是京城方面,北孔的舆论环境反而还不错。

  只是很快两件大事发生,令北孔的舆情处境,一下子极度恶化。

  “黄河水患,灾民陷入水火之中;而孔府还发生了大规模的民变?”

  黄河水患,朝中诸公都见怪不怪了。

  但是孔府发生大规模民变,令诸公都震惊不已。

  尤其是众多清流官员,颇有种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为何先降的感觉。

  这还玩什么?

  他们在孔府的银钱攻势下,加上同仇敌忾的心理,使尽解数,正要为北孔辩解,以证清白。

  搞这一出?

  孔府的人,还是人吗?

  猪都不至于这时候闹出民变来。

  许多正欲跟着清流冲锋陷阵的官员,偷偷将手里的奏疏藏起来。

  朝堂之上,有一名七品官员,正义凛然道:

  “什么民变,人家是替天行道,打倒鞑子后人,救出夫子!”

  兵科给事中冯大人长身而出,蔑视地看着朝廷诸公,大有为天下生民仗义执言的气概。

  一时间,众人气为之夺。

第179章 人发杀机,天翻地覆

  冯大人出列,意气洋洋地为民请命,经过半响的沉默之后,有官员道:“冯大人,且不说衍圣公血统问题是真是假,但衍圣公的爵位,乃是陛下敕封,这一点毫无疑问,对么?”

  “不错。”冯大人见对方突然抛出这个话题,心里隐隐生出不妙之感。

  那官员向皇帝道:“臣以为,衍圣公府激起民变,乃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应当重处。”

  冯大人见他提出重重惩罚衍圣公府,非但没有心里放松,反而眉头紧蹙。

  不过,此事确实无回转余地,在大虞朝,地方官员激起民变,一向是以重罪论处。而且本朝可没有不杀士大夫的说法,这种大罪,丢了性命,也并非不可能。

  盖因本朝太祖便是从农民起义中,夺取天下,对这一点,防范极严。

  这个基调一定下,其余官员都纷纷附和。

  实在是,北孔不当人子,这事情不可能给他们擦屁股。

  众官员在此事很快达成一致意见。

  但是冯西风心里依旧觉得哪里不对。

  议完北孔的罪之后,那官员又道:“陛下,臣请治乱民之罪。”

  冯西风这下子终于明白哪里不对劲了。

  接下来,风气随之一转。

  话题不是安抚那些民变的百姓,而是如何派兵弹压,将这些人抓住,然后又如何处理。

  有人提出直接就地格杀。

  有人建议充实辽东。

  盖因这些民众,以下犯上,乃是天底下最大的罪过。

  在官员们看来,北孔对他们再苛刻,都不是他们以下犯上的理由。

  衍圣公即使血统有问题,在朝堂夺爵之前,依旧是士绅勋贵阶层。更有官员直接发出诛心的言论,若是有一天,暴民以类似的理由,冲击宗室亲王之类,又当如何?

  礼法尊卑,乃是天下最大的道理。

  在朝廷官员对此议论纷纷时,朝廷又接到急报,草原金帐正在大军南下以及辽东有女真作乱,边患又起。

  这时候众人立刻口风一致起来。

  黄河大水,本就要救济灾民,这时候,军粮也万万不能少。如果对孔府的乱民心慈手软,只是俘虏,如今太仓的粮食,完全是不够支应的。

  其实粮食的事是借题发挥。

  乃是群臣在此表态,可以治北孔的罪,但以下犯上的乱民,绝不能姑息。

  这是所有士绅、勋贵甚至皇帝的共同利益。

  总而言之,造反有罪,十恶不赦!

  哪怕冯西风据理力争,依旧改变不了众臣工的意愿,最后通过了派兵镇压孔府民乱的决议,而且是凡参与叛乱者,一律不问情由,就地格杀。

  …

  …

  下朝之后,冯西风失魂落魄。

  他在想,如果是公明在此,会不会有什么办法,改变众臣的决议。他想不出。

  其实孔家的事,已经盖棺定论了。

  这次北孔,不可能再安享富贵。

  他们被问罪之后,那些土地,自然是被朝廷收回,但很快也会被士绅勋贵瓜分,当然,这个过程肯定需要几年,而且期间,那些没有叛乱的百姓,多少能跟着喝点汤,得到一些好处。

  毕竟人少了,地还是那些地,总得需要人耕种。

  提升待遇是必然的。

  他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对朝廷好生失望,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发泄,好似大家都没错,好似大家都错了。

  回到家不久,便有偃月堂的人来找他,说是首辅请他过去一叙。

  冯西风于是去了偃月堂。

  以前他对首辅还是颇为敬重,但今天心里突然少了许多敬意,却又很理解首辅。

  “秋远,你是不是觉得,今天我通过了这个决议,你很失望?”首辅直接说道。

  “下官不敢。”

  “呵呵,不敢,就是心里确实这样想了。”

  冯西风:“元辅,下官明白你的难处。若是不严惩那些人,在救灾和边患的事上,朝中官员肯定不会配合,届时造成的危害更大。便是下官在元辅的位置上,也想不出别的办法。”

  首辅:“但凡做事,门户私计是避免不了的。如果不安抚这些人,黄河水患的灾民,边境的百姓,都要饱受苦难,若是让草原鞑子入关,那受苦的人就更多了。”

  说到此,他叹息一声:“秋远,我也是人啊。我也确实做得不够好。”

  这一句话的辛酸沉重,冯西风不知道如何接,他拱手道:“元辅,下官愿意去东山省,安抚百姓。”

  首辅摇头:“这事是因你女婿而起,你去,只会让矛盾更激化。现在为了大局稳定,你什么都不要做了。”

  冯西风胸口一闷。

  为了大局稳定,可以牺牲那些被欺压到被迫反抗的百姓,可以一点活命的机会都不给他们。

  冯西风突然意识到,这本就是朝廷解决底层问题的方式。

  没了这些乱民,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他忍不住道:“元辅,我还是有话要说,孔府多年积蓄,钱粮巨亿,若是收缴归公,其实可以应付眼下这些难题的。”

  首辅:“今天你在朝堂说了此事,有人理会你吗?”

  “元辅,那你让我去中州赈灾吧,如今的京城,我呆不下去。”

  首辅:“秋远,你听我的,此事由不得你。你就在京城好好呆着,哪都不要去。若是你出了事,我如何面对徐公明?这天下,再禁不起更多的折腾了。”

首节上一节238/5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