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仙问道 第274节

  咋徐青没事,国公爷还挺高兴的。莫非徐少爷才是老爷的私生子?

  颜福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他随即觉得荒谬。

  可是纵观国公对徐青的态度,虽然嘴上很狠,但身体也太诚实了。

  魏国公见颜福神色有异,猜到老奴感到疑惑,却没想到老奴思维发散,想得很歪。到底是心腹,有些精神一定是要领会透彻的。

  故而魏国公耐着性子解释道:“徐公明的存在,可以为咱们魏国公府遮风挡雨。”

  他一番解释过后,颜福总算明白了,但心底的疑惑,没有彻底得到开解。

  魏国公又继续道:“你说让夫人认徐夫人做义女怎么样?”

  “人家未必答应吧。”颜福想到徐青一贯的强势。

  魏国公一想也是,他又道:“让夫人这边多和徐夫人亲近亲近,将来的事,指不定怎么样呢。”

  颜福:“老爷,近来看朝廷变法算是颇有成效。边患也得到遏制,海贸得以畅通,而且抄家孔府之后,国库得到大量白银,一条鞭法也有了施行的基础。怎么我感觉老爷,依旧觉得朝廷的势头不好呢?”

  魏国公微微一笑:“重病之人,都有回光返照的时候。你且瞧着吧。”

  老皇帝和首辅还是太天真,以为白银在南方豪绅勋贵手里,所以动摇了天下的银根,实际上,就算朝廷得了大量白银,也没有意义。

  孔府的白银确实不少,可以让朝廷有一定基础施行一条鞭法,但是这些白银很快会落在北方的豪绅勋贵手里。

  同样是银子,落在南方豪绅勋贵手里和北方豪绅勋贵手里有区别吗?

  根据他现在得到的情报,如今北方的粮价已经大跌,但地方官府依旧按往年粮食的价钱,要求百姓缴纳粮税。

  而且由于近年的天气越来越寒冷,北方的粮食产量实际上一年比一年低。

  但是海贸通畅之后,粮食走海运,耗损小了许多。北直隶的粮价不但没有涨起来,反而降低许多。然而百姓手里的粮食可是越来越少的。而大部分种地的百姓,唯一产出的有价值之物,便是手里的粮食。

  接下来的局面,可想而知。

  但许多官员还为此上表庆贺,觉得粮价下跌,乃是盛世的征兆。

  老皇帝为此还开了几次宴会,称之为海晏河清会。

  呵呵,他哪里懂这些门道。

  此事,豪绅勋贵都会获利,自然没人提醒。就算是有人说出来,也会被清流反驳。

  哪怕首辅觉察到其中的微妙,也不能说出来。因为一旦提出来,那海贸和一条鞭法这些事,就会受到攻击,不利于大局。

  为此,也只能苦一苦百姓。

  其实首辅认为,只要国库充盈,他就能强军,有了强大的军队,便能继续深入地变法,比如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纳粮。

  为了后面的变法,前期的牺牲是必要的。

  关于摊丁入亩等一系列的事,亦是徐青借陈复之口,和首辅交流出来的结果。

  以往首辅对这些事有想法,但细节和框架,还是靠徐青补充出来。

  但徐青也说过,这些事即使都办好,也是治标不治本,甚至也可能会变为恶政。

  对此,徐青提出自己的主张,那就是请首辅助他扩张复社,将复社的理念传播天下,有了更多为天下做事的人当官,当吏,才能将天下真正治理好。

  这些话,首辅否决了。

  他支持也没用。

  因为皇帝是绝不允许这种事发生。

  徐青的用意当然也不在此,而是给自己一个发展复社的借口。

  首辅终归是心怀天下的,用了复社的人,再用其他蝇营狗苟的官员,自然能体会到差距。

  这种事一旦上瘾,想不为此开方便之门都不可能。

  复社的社员当然不一定是什么清正的官员,但比烂的时代,讲究的是谁更不烂。

  这一点上,复社可谓是遥遥领先。

  可以说,这是阳谋。

  哪怕南直隶的百姓,也会慢慢觉察到,出自复社的官吏与其他官吏的区别。

  这会形成良好的口碑。

第204章 进京!

  现在是夏季,苍龙七宿正盛,飞龙在天。

  江宁府更是风调雨顺。

  徐青判断出其中有“气运小蛟”的无形影响。

  另一边,他现在是江宁府的北辰,众星拱卫。只要人没事,主心骨就在,大小事务运转都会有条不紊。

  故而用不着事情抓得太细,决定好大方向的发展,再用上合适的人即可。

  水至清则无鱼。

  复社的一些社员,在科举无望的情况下,当上小吏之后,确实存在一些盘剥的现象,但效率比原本的小吏明显要高,而且贪腐的现象相对少了许多。

  这是明显的进步。

  徐青没有苛刻地在这个时候进行内部清洗。

  另外,义和堂收养孤儿,教其读书练武的事情,已经进行了两年,时间太短,还没到出成果的时候。一旦这件事成熟,徐青便多了一张牌可以打,不必完全依赖于复社进行地方治理。

  虽然徐青未必能活到那个时候,但不能不做这些事。

  这些孤儿,从小都受到类似洗脑的教育,对徐青有天然的崇敬和忠诚,冯芜也时常去孤儿院与这些孤儿培养感情。

  冯芜读史,知晓本朝太祖就收养了许多孤儿做义子,而高皇后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徐、冯两家,没有什么宗族,这些孤儿将来成长起来,能起到类似于宗族的作用。

  而且从小培养,加上徐青的洗脑教育,至少一开始的忠诚度是没问题的。

  除此之外,徐青还有许多类似的操作,都是从长远考虑。

  冯芜虽然觉得夫君口口声声说不会主动造反,但这些准备确实是应该做的。夫君的智虑确实深远,让人十分有安全感。

  毕竟现在她有了丈夫,怀了孩子,一切都是从自家出发。

  谁坏她的家,她要谁的命!

  …

  …

  在七月底的乡试之前,顾道人受到徐青的邀请,来到江宁府做客。

  进入江宁府地界之后,徐青还请顾道人观察了江宁府的众多工坊以及在栖山岛的魂石矿脉。

  魂石矿脉,对于方仙道有极大的诱惑力,价值比金矿还大。

  因为方仙道的许多道术机关,都要依赖于魂石驱动。

  然而,南洋资源众多,却唯独没有魂石矿脉。

  别说南洋,便是大虞朝,被发现的魂石矿脉依旧十分稀少。要么在朝廷手里,要么在大禅寺这种修炼圣地手中。

  别说方仙道,便是许多豪绅勋贵都没法染指。

  魂石接下来会是徐青和方仙道交易的硬通货。

  顾道人亲眼看到矿脉之后,更坚定了和徐青合作的决心。

  “徐解元,你说请我来还有其他要事,不知是什么事?”顾道人与徐青进行友好交流之后,禁不住问道。

  徐青:“我打算进京参加明年的会试,希望邀请顾道长和我一起进京。”

  顾道人不由吃惊:“这事怎么可以。”

  徐青当然清楚顾道人的顾虑,毕竟方仙道和大虞朝廷不对付,他这要是进京,岂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徐青:“首辅既然已经和贵方合作,断不至于谋害道长,而且有徐某作保,绝不会让道长出现危险,如果道长在京城呆不惯,随时可以走。”

  顾道人依旧犹豫。

  徐青接续道:“京城里有诸多珍稀的典藏,对道长的修行,必然是有帮助的。我请道长进京,也是从这方面考虑。”

  无论如何,大虞朝的京城都是天下最人文荟萃的地方,里面的水固然很深,机缘同样不小。

  顾道人原本就对大虞朝的诸多典藏有兴趣,闻言之后,难免心动,他问道:“此事对徐解元有什么好处?”

  徐青:“我想请道长借助京城的资源,进一步研究出可以替代人力的机关。京城的工匠世家很多,而且都有些绝技,大家群策群力,肯定能创造出很多实用的机关,一旦推广开来,对于天下人,乃是一场大功德。”

  顾道人:“在京城研究这些,到时候好处不都给了朝廷?”

  徐青哈哈大笑:“前朝时,贵派研究出多少有利于军事的机关和火器,结果呢,用上了吗?”

  实际上用是用上了,但用的人是大虞太祖等造反势力。

  如今负责具体事务的工部侍郎是首辅长子。

  徐青只要和首辅达成一致意见,工部的资源将任由徐青调动。他是堂堂正正的阳谋,如果这些研究,大虞朝能用上,推广天下,惠及万民,徐青当一辈子大虞忠臣又有何妨?

  如果大虞朝用不好,徐青就自己来。

  他是做好了造反的根基和准备,但天下安定,徐青也绝不会造反。

  当然,徐青也不会伸着脖子,等朝廷的铡刀落下。

  届时最坏的情况不过是出海而已。

  顾道人对这些往事当然是了解的。明白道理是一回事,有这个格局和气度,那又是另一回事。

  徐青举手抬足间流出的气魄便是,这种事他来就能做好,别人上就是不行。

  这才是真正的帝王格局。

  不光是我行,而且没我你们肯定不行。

  江山社稷,天下苍生,不是随便一个人便能背负的。

  徐青养出这样的气度,在顾道人看来并非意外,而是一桩桩事累积下来的信心。

  看看徐青做的那些事。

  哪一件离了徐青,都是办不成的。

  朝廷的变法能顺利展开,除了首辅运筹帷幄、调理阴阳外,难道能少得了徐青一路艰险,为其披荆斩棘?

  变法派,没他得散!

  …

  …

  徐青请顾道人溜达闲逛之后,又用自己私房钱请顾道爷去水上云间体验了一下东南的风土人情。

  这江南女子,吴侬软语,面目姣好,皮肤白皙,比南洋女子,简直是一天一地。

  正所谓“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首节上一节274/5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