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徐青而言,就算仙煤的钱流进内库,他也有一百种方法再将钱从内库赚回自己的手里。
到了一定级别,拥有多少财富根本不重要。
事权才是根本。
何况这些仙煤,还能通过海运再运回南直隶。甚至直接在南直隶找煤矿开采……
他现在根本不在乎钱的事,随便要做一件事,有的是人送钱来求他做。
甚至现在每天金山银海的日子,还不如以前和婶婶一起挖蚯蚓养鸡的日子快乐。
那时候一点点修炼上的进步,都让徐青无比激动。
如果没有寿命危机,他说不定在南直隶当着塾师,教书育人,同样也很快乐。
好吧,这种事只适合装逼的时候说一说,徐青不可能真干得出来。
“好了,说完仙煤的事,接下来才是重点,这些灾民,日后怎么安置?”徐青将一个重要的问题抛给众人。
大家面面相觑。
有人提议道:“不如都打包到西山煤矿去挖煤。”
挖煤多好,有吃的,有住的,真是便宜这群泥腿子了。
众人纷纷附和。
徐青说道:“我初步计算了一下,西山煤矿的事,三千人足够了,毕竟原来那些采煤人,总不能都遣散了。”
人多了不少,容易引来猜忌,一旦被猜忌,什么事都不好做。
徐青都不打算养一万灾民,那也太多了。
司马家在京师造反,也就三千死士作为骨干。
何况徐青本身还是当世武道宗师。
徐青做事,一向是讲究顺着大势,水到渠成,不会这么激进。
“那徐解元有什么主意?”
“灾民本来多是种地的农民,如今失地或者受灾,不得不来京师求活。我这次有从南方带来的一些作物种子,适合在北方种植,其中还有一些来自方仙道的海外异种,诸位家里的地都不少,可以在安置这些灾民的时候,让他们试一试种植效果。另外,我和顾道长正在研究一些机关,如果制作出来,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进入工坊。这些工坊,到时候也是由朝廷和诸位贤良来做。如果大家觉得哪些工坊会亏钱,徐某便自己来做。”
徐青话说的很明白。
一眼能看出来有利可图的,直接给你们;你们觉得不行,我自己上。
主要是徐青人设摆在这里,分钱的时候,从来没毁过诺言。
而且此事也不急在眼前,众人自然纷纷答应下来。
徐青又和众人反复商议,确定了大致的结果,然后才走契约文书……
事情很繁琐,却也无比仔细。
各家都有专门的账房,自然也要回去仔细勘定一番。
毕竟大家都是老爷,所以动用权力整人的事很难发生,这时候,更讲究信用。
一旦立下文书契约,除非徐青倒台,否则不可能毁诺。
徐青一套操作下来,送走众人。
家事国事天下事,他不敢不关心,只能亲力亲为。
目前来说,大势上已经没问题,余下便是细节、小势。
整件事的操作流程,徐青没有对首辅有任何隐瞒。
这也给首辅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未必只有全面清田,才能让天下安定下来,还有别的办法可以一起用。
…
…
另一边,朝堂对徐青这边的事,根本没有玉亲王想象的那样关注。
因为如今朝廷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军机处的设立。
相比起高层的权力结构改变,仙煤的事,不过是小事。
正因为军机处的事出现,徐青给京师送温暖的事,才能从容发展下去。否则大家注意力都在徐青身上,做啥都被人盯着,岂是好事?
徐青这一把火,直接烧到朝堂后院里,实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甚至有些大员认为,徐青搞仙煤的事乃是故意为之,想要浑水摸鱼,在军机处的事做文章。
而且许多高官显贵,下意识已经把徐青当成朝堂这盘大棋的棋手之一了。
毕竟徐青的影响力,已经不输六部尚书。
尤其是徐青做什么事,都有皇帝默许,首辅支持。
要知道,在朝廷里,当什么官不重要,关键是离权力核心近不近,这才是最关键的。
首辅当然清楚,军机处的设立肯定有一番波折,但他在等。
等到一个机会出现,自然能一锤定音。
不知不觉间,内阁议事时,也用上了蜂窝煤取暖烧茶。
仙煤嘛,万一真有延年益寿的效果呢?
试试总不吃亏的!
第210章 文渊阁与紫府元宗
朝堂为军机处设立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老皇帝并未因此表露态度。他是裁判,基本上不会亲自下场。
哪怕他内心已经做出了决定,却也不会直接去推动此事。
军机处的设立确实是个好主意。
不过对于老皇帝而言,无非是让他的皇权更稳固罢了。登基数十载,他的皇权早已无比稳固,有没有军机处,都不影响老皇帝的权威。
另一边,徐青确实是一个奇才,完美地承受了他给的赞誉。
至于此事,会不会对玉亲王造成很大的威胁,对于老皇帝而言,实是无所谓的。
若是他求长生成功,儿子便是他最大的敌人。
如果不成功,他才会真正为玉亲王扫除登基的隐患,届时说不得还需要用徐青,来对付一些人。
这种事,他做过太多次。
其实内心里,老皇帝对玉亲王是很不满意的。
但相比玉亲王,其他皇子更不成器。
这也是因为他年轻时候和朝臣闹得太僵。
不得不让出皇子的教育权来缓和君臣之间的矛盾。
在当时的形势下,连他都遭遇多次刺杀,而玉亲王前面的太子,更是很蹊跷的死去。
那可是他最中意的继承人。
皇帝明白,他该妥协了,也不得不妥协。
二龙不相见,无非是为他舍弃对皇子教育权的妥协。
即使如此,他也在不断地考验玉亲王,希望他能成长起来,但玉亲王的天资还是太低了。
老皇帝也很无奈。
因为他的儿子就这么两个了,哪怕玉亲王没有太子的名位,可他面临的对手也不过只有一个靖王。
相比起玉亲王,靖王更不成器、
至少玉亲王还懂得在他面前装一下,靖王连一点掩饰都没有,暴躁易怒,只是个莽夫。
而朝堂里的大臣,都是天下最聪明的一批人中斗出来的。
自然多是人精。
可他总不能从大臣里挑选出一个太子?
老皇帝对两个儿子,都不再抱有希望,唯一的希望便在孙子辈了。
不过,他觉得自己还远远没到要考虑后事的地步。
有个年轻的徐青来限制玉亲王是好事。
说到底,朝臣都觉得他老了,连他身边的太监,都不敢得罪玉亲王。所以徐青和玉亲王之间的对立,反而是老皇帝内心期待的。
除此之外,徐青确实很有能耐。
对于灾民的事,老皇帝心知肚明,这也确实是个麻烦,徐青帮他解决了,还借此做了一个很赚钱的生意交给他。
在搞钱这方面,徐青在老皇帝心中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其他人即使有徐青的理财天分,也不会给老皇帝分这么多的钱。
赵尽忠和武定侯两个狗奴才,在这方面都差徐青很多。
老皇帝觉得人心难测,所以一个人做的事,才最能体现他的成色。
无论如何,在他看来,徐青都是个好臣子。
像徐青这样能帮他解决问题,且捞钱的人,是值得他重用的。
而且老皇帝很清楚,他待徐青恩遇越厚,徐青越不可能造他的反。因为徐青的经历他很清楚,知恩图报,做事很大气,为人很懂得审时度势。
另外,徐青很敢于得罪豪绅勋贵。
当然,他更欣赏徐青对待豪绅勋贵的方式。
这些人就和狗一样,打一棒给个甜枣,自然就老实了。
徐青便是这样做的。
在老皇帝看来,豪绅勋贵这些东西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土壤还在,自然便有新的豪绅勋贵出现。
与其消灭,不如去琢磨怎么用他们。
在这方面,徐青做的甚至比他还好。
老皇帝对徐青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于是又将徐青叫到万寿宫。
这次不再玩什么捉刀人了。
老皇帝穿着宽大的轻薄道服召见徐青。
大殿下的火道,用上了仙煤取暖。
他倒不是相信仙煤有宣传的好处。
而是仙煤现在也是内库的进项之一。他用了仙煤,其他人会争相效仿。这样一来,他从仙煤赚取的钱财自然会越来越多。
天子富有四海,但朝廷永远缺钱。
老皇帝当然希望他的钱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