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仙问道 第356节

  躺平摆烂,那也是因为不得已,没机会。

  霍景听了徐青的完整对策之后,不得不承认,年轻人果然气盛。这更是徐青一贯的风格。

  见心明性,直接了当。

  说白了,不是这些权贵倒逼灶户造反,哪有眼下的难题。

  徐青才不会给这些虫豸擦屁股。

  干就完事!

第258章 跟着徐某,他们才有饭吃

  临时内阁的效率很高。

  反正出头的人是徐青,刀子是老皇帝带来南边的军队和影卫。

  对策一出来,该抓人就抓人,该安抚就安抚,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说白了,越是既得利益者,越是识时务。

  只有一无所有的人,才真会反抗到底。

  但粮食的问题,着实是当下最麻烦的事。

  虽然徐青已经请老首辅试验方仙道带回来的高产作物,如番薯之类,可是时间还太短,一时之间,很难在天下大力推广开来。

  而且眼下有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需要徐青去解决。

  简直是一个大坑。

  其实按徐青原本的预计,即使江南这几年有灾情,可是配合方仙道、东溟帮从海外运来的粮食,也足够解决一些缺粮的难题。

  不过他还是百密一疏。

  “棉田?”徐青总算又知道了一件事,为何北方和南方缺粮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由于方仙道改造了织机,现在纺织工坊的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伴随蒸汽机的运用,加上江宁府还有几家有大型魂石纺织机关的工坊,纺织棉花的效率大大提升。

  尤其是近几个月,衣服和棉被的价格都被打了下去。

  问题是,即便如此,这类商品也遇上了滞销的问题。

  因为百姓手里本来就没多少银子,光靠大户人家,市场根本不够。

  徐青对此有建议,那就是给工人涨工资,他们涨了工资,自然会去买这些棉质商品。

  但许多工坊主接受不了这种奇葩的解决办法,暂时观望。

  倒是江宁府的胡举人、雷举人几家,很是积极地响应了徐六首。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亏钱没啥,只要能在徐六首面前露面,让他老人家高兴,比什么买卖都划算!

  这叫功夫在诗外!

  不过工坊建起来,肯定是不能停的,而且那么多工人,不让他们拼命干活,工坊主依旧觉得很亏。

  这就导致对棉花的需求与日俱增。

  因此造成了一个奇葩现象。

  在南直隶,由于徐青清田很成功,加上报纸的宣传力度很大,许多农户也能听到说书人念报纸。

  于是有许多农户有意无意间开始种植棉花。

  不止他们,连乡里的地主都在将农田转成棉田。

  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件事。

  徐青喜欢依法办事。

  所以会有专门的人研究大虞律,还真给他们找出一桩好事,那就是大虞太祖曾规定,农田第一次转为棉田的,可以光明正大免税四年。

  这政策现在看来很奇葩,但是大虞朝初年,棉花还是外来物种,种植的人很少,而那时候边境很缺御寒的物资,所以大虞太祖定下了这个政策,鼓励民间种棉花。

  问题是棉花的纺织效率提升不起来,所以民间对此热情十分欠缺。

  总而言之,棉花的需求没那么大,种植桑树收益远比棉花高。

  但是种桑树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损耗地力,再用来种粮食,需要好几年的恢复时间。

  因此虽然南直隶施行改稻为桑的国策,却也对此有严格规定。

  由于方仙道和工部改造了织机,提升了纺织棉花的效率,棉花一时间成了紧俏货。

  自然引来许多人逐利。

  即使地主,也鼓吹种棉花的好处。

  如此一来,他们可以在乡间廉价收棉花,然后高价卖出去,而且农户种了棉花,自然缺少粮食,这又是一桩好事。

  改种棉田最多的地方,还是徐青的大本营江宁府,次之便是应天府。

  因为这两个地方消息流传快,而且最是严格守法。

  现在问题是,棉田可以免四年的税,再让人种下去,不但朝廷收不上粮食,还会在几年内收不上棉花税。

  如此一来,许多豪绅勋贵都等着看徐青笑话。

  这次棉田事件,最得利的是江宁人和应天人,都是你徐青的拥趸,看你咋办。

  …

  …

  “必须颁布新棉法。”徐青很果断推出政令。

  多耽搁一天,粮食问题就多严重一分。

  霍景知道压力不在自己身上,这次决议的通过,他比谁都卖力。

  只是政令颁布容易。

  执行起来,简直困难重重。

  尤其是江宁府,哪怕豪绅都主动配合了,还是有许多农户油盐不进,根本不听。

  因为徐六首一向只欺负豪绅,可从来不欺负穷人。

  另一方面,徐氏虽然没啥亲戚在江宁府,但周氏和李氏的族人依旧很多。这些人没跟着鸡犬升天,现在种个棉花都不行,被周围的乡人一鼓噪,很快就闹起来。

  虽然李公现在到了西江省为官,可周氏还留在江宁府,哪怕周氏闭门谢客,也天天有乡人和族亲在外面破口大骂。

  他们还是有分寸,没去徐府闹。

  …

  …

  “刁民,都是一群刁民。”江宁织造谢泉长叹一声。

  有道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但百姓里面也有坏人啊!

  他这次是真为徐青担忧了,如果严惩不怠的话,徐六首在民间的风评,肯定直线下滑。

  毕竟大虞朝再怎么说都是儒教社会,讲究亲亲相隐。

  徐青要是为了变法,坑了乡人,在当今世道,绝对属于恶行。

  饶是谢泉一向智计百出,此事也想不出太好的办法。

  别看江宁府的豪绅主动配合了,其实这一招,还有点火上浇油的意思。

  此事一个处理不好,连复社都会内部离心。

  徐青再厉害,总得要用人办事吧。

  一旦手下人离心,许多事都推行不开。

  若无变法这个护身符,老皇帝对徐青还能如此忍耐?

  这是阳谋!

  历史中,许多大人物,都是倒在类似的小事上。

  徐青看着谢泉担忧,笑了笑:“谢公不必忧虑,这点小事,都不到伤筋动骨的份上。”

  他正和谢泉商议时,忽然见周氏来了,一脸愁苦。

  徐青忙迎接过去,然后道:“婶婶,怎么了?”

  周氏哀叹一声:“李家的祖坟给人砸烂了墓碑。”

  徐青闻言眉头一蹙,随即平静道:“婶婶勿忧,此事我会妥善处理。”

  徐青的脸上,一点火气都没有。

  他顿了顿,淡淡开口:“谢先生,看来有些人还是不明白,跟着徐某,他们才有饭吃。”

  随着他话音一落,不久后,江宁府、应天府,乃至于整个南直隶,都见识到了徐六首的霹雳手段。

第259章 众生似妖,人心是魔

  魏国公府,书房。

  魏国公长叹一声:“徐公明就是徐公明,任何人试图和他作对,都休想捞得好处。”

  这次徐青的应对,令人叹为观止。

  其实策略说起来并不高明,关键是斩中了要害。

  那就是水源。

  棉花的种植需要大量的水。

  徐青先前修路招标时,已经做了水库、河堤的资源规划。

  而且抽水所用的改良水车,以及如今的蒸汽机、魂石机关,都能大量抽水。可以说,仰仗机关之利,以及朝廷对水利的规划,徐青事实上控制了整个南直隶大部分的水资源。

  地主豪绅虽然有少部分水资源,可根本不会拿出来给那些种地的百姓用。

  须知,当今世道,任何一段河道,都是有主的,不能随意打捞鱼虾。

  朝廷兴修水利,百姓还能跟着喝汤。

  豪绅勋贵的水利设施,根本不关平民百姓的事。

  说到底,官府再烂,也是有个底线,会做一些惠及天下的公共工程。

  豪绅勋贵的好处,吃了一分,就得还两分甚至更多回去。

  徐青直接给那些棉田断了水源,一下子击中要害,闹腾的人,再也闹腾不起来。

  因为徐青说的很明白,听他的有饭吃,不听他的,别说棉田,就是农田也休想得到足够灌溉的水。

  这种事,在执行力上虽然不可能拉满,却也足以杀鸡儆猴。

  何况在江宁府,徐青还是可以将执行力拉满的。

  颜福也佩服徐青能屡屡抓住问题的根本,并将其迎刃而解,他道:“小人畏威而不怀德。徐六首这次也该明白,不是国公你们没有仁善,而是这些刁民,根本不配!”

首节上一节356/5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