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仙问道 第378节

  君臣二人寒暄过后,老皇帝询问了许多南洋的情况,徐青都如实回答。

  老皇帝满意地点点头,这才说起眼下最为紧迫的大事:“徐青,你怎么看?”

  徐青毫不犹豫地回道:“陛下,徐某愿意提十万兵马,北上解围,定会还北方一个太平。”

  “九边的事怎么处理?”

  “杀!”徐青斩钉截铁地说出这个字。

  在他看来,边镇将领挟边患自重,朝廷给了他们丰厚的军饷,结果他们却让草原大军打到了京师。这简直是把朝廷当傻子,边镇军头的所作所为,已经彻底挑破了朝廷的底线。

  老皇帝欣慰地说道:“诸臣工皆为私利,唯有徐青你是一心为公。”

  显然,朝廷中大臣们的争论,都让老皇帝十分不满。

  这并非简单的南北之争,而是边镇竟敢为了一己私利,放草原大军入关的严重问题。

  朝廷每年拨付了如此多的军饷,他们却这样报答皇恩,此事已然触及老皇帝的底线,断不能容忍。

  “臣回来时,已经派人从南洋海运粮食,以充军资。”

  “这对南洋的局势有影响吗?”

  “有,但南洋可以再打一次。”

  老皇帝赞许道:“徐青,你办事我放心,这件事就交给你了。”

  “遵旨。”

  出了延年宫,徐青松了口气。

  他深知,任凭老皇帝再如何玩弄权术,至少在大局上还是看得清楚的。

  朝中许多大臣,都只为自己的门户私利考虑,看不到长远的后果。

  在这个时代,技术很难被封锁,南方的火器,北方很快就能学过去。

  而且慕容太师绝非平庸之辈,再加上黑山老妖在幕后支持,若是真让对方占据北方,那大虞朝可就真的陷入被动了。

  这对大虞朝国运的损害,更是难以估量。

  本朝太祖最大的功绩,便是让分裂数百年的南北重新统一,若是在他和老皇帝手中,再次出现划江而治的局面,那他也枉称文曲星,老皇帝更谈不上是什么中兴之主了,他们之前的功绩,都会沦为一场笑话。

  徐青自然绝不容许这种情况出现。

  徐青径直来到临时内阁,召集众人,准备先开个小会。

  他虽然不是名义上的首辅,可回来之后,干的都是首辅该干的事。

  只要皇帝不反对,他就能牢牢掌握事权。

  当然,老皇帝也不打算给徐青首辅的名分。

  对此,徐青并不在意。

  尧舜禹上位的历程很简单,那就是得人心,人心所在,才是权力所在。名位若是没有人心的支撑,那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眼下可不是和老皇帝争名位的时候,双方现在更像是“二圣临朝”,如同前朝天后掌权,皇帝隐于幕后,天后走到台前,干着脏活累活,却也逐渐大权在握。

  “大一统的路线要坚持百年千年,不可动摇,这是基本国策。眼下民间许多声音,有意分裂南北,这是本侯绝不允许的。”

  徐青看向礼部尚书程光,继续说道:“程大人,这等风气不可滋长。本侯要求,礼部从现在开始,将所有涉及这些言论的报房尽数查封,一个也不能放过。除此之外,但凡有民间士子提及此事的,一律革除功名。”

  “啊,革除功名,会不会处罚过重?”程光虽也看不惯这种分裂言论,可听到徐青的命令后,还是不禁为之胆寒。

  徐青微微一笑:“我会请陛下立马再开一场恩科。”他顿了顿,接着说道:“南直隶别的没有,就是想做官的人多得像泥鳅一样。”

  程光暗自叹息,他心里清楚,有的士子未必是真心想分裂南北,无非是盲目从众附和罢了。

  而且徐青对士子动了真格,往后在士林的名声怕是会差到难以想象,以后肯定会有民间野史狠狠地编排他。

  这种后果,徐青自然清楚,可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做了,当真是大丈夫!

  徐青又看向陈复,下令道:“陈大人。我需要你尽可能地将大军的军饷粮草补足。限期一月之内。”

  “一个月吗?这样的话,等大军开拨北上之时,恐怕京师都已经被攻破了。”

  “破了,再夺回来便是。”徐青神色淡然,语气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坚定。

  陈复心中一凛,恭敬答道:“是。”

  “严山,复社中若有此等分裂言论的,一律开除,交给朝廷发落。”

  “唯。”

  “霍阁老,督察院的言官也不能闲着。分裂南北,实是有损天下大义,我希望督察院的言官们站出来,将大义之事说清楚。”

  霍景瞧着徐青锐利如刀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竟半点反对的话都说不出来,只能应道:“是。”

  这一次,徐青在这件事上没有像以往一样和稀泥,或是用利益去诱导大家一起做事。

  他果断地挥起了屠刀,而且不是先对外,而是向内。

  南直隶许多人都想不到,徐六首,当世冠军侯,回到应天府的第一件事,居然是对他们这些南人动刀。

  一时间,整个南直隶都因徐青的这一系列举措而震动。

  …

  …

  徐青的命令迅速传达下去,整个南直隶顿时风声鹤唳。

  礼部的官员们不敢有丝毫懈怠,纷纷出动,对那些传播分裂言论的报房展开了雷霆查封行动。

  一时间,应天府的大街小巷上,时常能看到官差押着报房老板匆匆走过的身影,往日热闹的报房如今大门紧闭,一片死寂。

  那些被革除功名的民间士子们,有的捶胸顿足,懊悔自己一时口快;有的则心存侥幸,试图四处求情。

  然而,徐青的命令如铁一般,没有任何人能改变。

  有许多士子不服从,主动反抗,结果是全家被连累,直接被抄家。

  陈复更是忙得焦头烂额,他一边要协调各方资源筹备军饷粮草,一边还要应对那些被抄家的士子家族的求情与背后人情关系的施压。

  复社内部,严山也在紧张地清查着。

  他深知此事的严重性,亲自带领着复社的骨干成员,逐一审查每一个可能存在问题的角落,但凡发现有成员附和分裂言论,便毫不犹豫地将其开除,并扭送至朝廷。

  霍景同样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召集了督察院的一众言官,向他们传达了徐青的命令。

  而且霍景这次一力支持徐青的意见,没有给言官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霍景很清楚,徐青这次刀刃是向内卷的,自己人都不放过,其他人要是看不清局势,怕是活不下去。

  他也打内心服气徐青。

  因为徐青真的是拿自己的声望来为天下人做事啊。

  只此壮举,徐青无愧于当世圣贤之名。

  霍景一个老年人,如今都因此热血沸腾起来。

  更何况,他还是实打实的北方大地主出身!

  言官们在霍景的严令下,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在朝堂上慷慨陈词,痛斥分裂南北的言论;有的则深入民间,通过各种渠道向百姓们阐述天下大义。

  一时间,督察院的弹劾奏章如雪片般飞向朝堂,弹劾的对象不仅有那些发表分裂言论的官员,还有一些暗中支持这种言论的豪绅勋贵。

  而在民间,徐青的这一系列举措引发了轩然大波。

  一些原本支持分裂言论的百姓,在督察院言官们的宣传下,开始反思自己的想法。

  他们逐渐意识到,分裂南北虽然可能会让自己在短期内少交一些税,但从长远来看,却会给整个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徐青的做法感到不满,他们认为徐青的手段过于强硬,侵犯了他们的言论自由。

  这些人开始在暗中串联,试图寻找机会反抗徐青的命令。

  …

  …

  徐青在自己办公的值房里处理各种政务。

  他现在不怕这些杂事烦累,而且每每能抓住纷乱信息中的关键因素,由此抽丝剥茧,找出真相。

  除此之外,他的太初魔在这段时间内,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有所减少。

  显然他如今的举措,对于自己的声望影响很大。

  但另一方面,他身上的太始魔竟然增长了不少。

  人皆有私心,勋贵豪绅如此,百姓也如此。

  徐青很清楚,有时候必须要做一些得罪许多既得利益者的事。

  哪怕其中有自己人。

  更哪怕受国之垢,千夫所指,也要坚定走下去!

  他的刀,既可向外,也可向内。

  “阻我道者,皆可杀之!”

  徐青无端地想起了黑山老妖。

  在他看来,黑山老妖正是这样的人物。

第283章 立规矩

  应天府,这座繁华的南都,一处酒楼内人声鼎沸。

  许多士人汇聚于此,他们身着长衫,头戴方巾,脸上带着文人特有的自负与忧国忧民的神色。

  “国朝从来没有因言治罪的前例,徐公明这次,无疑是坏了规矩。”一名士子猛地站起身,双手挥舞着,慷慨陈词,脸上满是激愤之色,仿佛受到了莫大的委屈。

  酒楼内的气氛瞬间被他点燃,众人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哎,徐公明坏规矩的事,不止干过这一次。”另一名士子轻轻摇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与感慨。

  不久前,徐青还是他们这些南方士人的偶像,名震天下的徐六首、冠军侯,他的才学、他的风度,都让这些士子们敬仰不已。可如今,徐青的一系列举措,让他们心中的偶像瞬间崩塌。

  在他们看来,大家不过是对时事发表了一些看法,说一说放弃北方的利弊,徐青就这样雷霆手段,大肆抓捕士子、查封报房,实在是太过分了。

  “真以为是周厉王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有人小声嘀咕着,声音里满是不满。

  “这是僭越……”又有士人愤愤不平地说道,可话还没说完,就被旁边的人赶紧拉了拉袖子,示意他小心。

  跑堂的伙计早已注意到这边的动静,赶紧指着酒楼大堂高悬的条幅,上面写着“莫谈国事”四个大字,神色间带着些许警告。

  “就谈……”一名年轻气盛的士子猛地一拍桌案,声音在酒楼内回荡。

  恰在此时,楼下大街上传来一阵嘈杂声。

  众人纷纷探头望去,只见一队被抄家的士人正被官差押着走过,周围一群无知百姓,有的捡起地上的烂菜叶,狠狠朝他们扔去,偶尔还有人从篮子里掏出鸡蛋,用力砸向那些倒霉的士子。

  不得不说,应天府不愧是富庶之地,居然有百姓舍得用鸡蛋来发泄情绪。看到这一幕,说话的士子声音一下子小了许多,脸上露出一丝惊恐,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下场。

  众人都心照不宣,不敢再大声议论,只能用眼神交流,那眼神里,有愤怒,有无奈,也有一丝恐惧。

  酒足饭饱后,他们踏上回家的路,又得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首节上一节378/5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