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血八旗 第267节

果兴阿没再说话,不过他想到了一件只有他知道事,七爷奕譞好像是道光的儿子里最后的赢家。道光的大阿哥奕纬因为不好好学习还威胁老师,被道光一脚给踢死了,除了早丧的,大体是剩下四个,分别是咸丰、五爷亦誴、六爷奕欣、七爷奕譞。五爷奕誴为人仗义,但是有些放荡不羁也无心政治,活的是个逍遥自在。剩下的三位里,咸丰运气好做了皇帝,奕欣有才了一百多年,被人同情了一百多年,但最后也是个有才华的王爷。

一直好像庸庸碌碌的七爷奕譞,却笑到了最后,他没有四哥出来混的早,也没有六哥的能力才干,但是他却很会生孩子。同治一死,咸丰一系断绝了。奕欣自己有才干,儿子却也普通,并没有如何出彩。而奕譞不同了,光绪是他的儿子,期末摄政王载沣也是他儿子,溥仪是他的孙子。大清最后的帝系实在是奕譞的手里,虽然大清亡了国,但奕譞笑道了最后可能他仅仅是凭借运气而已,但是谁又敢轻视一个儿子孙子都是皇帝的高人。

第三百三十六章 奕欣来了

国的年号制度始于汉武帝,但明清两代以前,历代的皇帝好像都没有考虑到纪年是否方便的因素,动辄“改元”。 新皇帝登基固然要改元,皇帝或国家遇到什么大事也要改元,以资庆贺或者纪念,是什么事没有也要改着“玩”,甚至在一年之一改再改,前一次改元的事情天下臣民还未尽知,后一道改元的诏书又出了宫门。如女皇帝武则天她老公唐高宗皇帝李治,在位三十三年,改元却竟然有十四次之多,成为历史年号最多的皇帝。

一直到了放牛娃朱元璋建立明朝,年号才基本规范为一帝一号,不过仍有一个例外,是不争气的明英宗皇帝朱祁镇。朱元璋这个不肖子孙的年号先为“正统”,后来因发生“土木堡之变”,英宗被蒙古瓦喇部俘虏。他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以奉太后懿旨的形式即位为帝,遥尊英宗为太皇,改元景泰。不过八年后,武清侯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及司礼监太监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成功,拥英宗重登大位,废景泰皇帝仍为郕王,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天顺”二字遂成了英宗的第二个年号。到清朝入关后,则始终是一帝一号正常。一般新皇即位的当年,仍用旧皇年号,新年号都是从即位的明年起使用。像现在,载淳已经是新皇帝了,但本年仍为咸丰十一年,要等到明年才能开始用他的年号。

“四日密议”之后,两宫因为不能挂帘子而不爽,八大臣则因为太后看奏折而不满,但总体两边处的还是不错的,处理起朝政来还都是较顺手的。虽然忽然出了奕譞这个事,让两边都有些疑心藏在心里,但是面还是过得去,而且配合的还不错。其最大的事,便是拟定小皇帝的年号。经此一事,虽然西太后再次感受到了肃顺的跋扈,但是她也看到了肃顺的通达干练。

本来两宫太后是不急着拟定新年号的,眼下奕欣的势力被咸丰临终前给压了下去,正是回銮的好时候。她们本准备等小皇帝回北京正是登基之后再办,但是肃顺等八大臣却急急忙忙的把年号给拟定好了。西太后起初还以为是肃顺诚心和她叫板,两人很不客气的对付了两句,但后来说分明了,西太后才知道肃顺的厉害。

西太后眼下毕竟还只是深宫里的女人,对于朝政俗务并不了解。咸丰大行之后,原本的咸丰通宝可不值钱了,民间银价已经开始快速攀升。如果没有新钱投入民间流通,因为银钱失衡很可能导致金融危机,从而引发变乱。肃顺等人便是考虑尽快铸造新钱,快速稳定市场银价,安定人心。

“祺祥,这两个字怎么讲呀?”西太后被肃顺训的连连点头,用心的记忆着里面的门道,东太后却更关心新年号吉利与否。

“回太后,这祺祥二字,便是吉祥之意!”肃顺见西太后老实了,态度也恭谨了起来。

“你把这两个字的出典,奏两位太后!”肃顺回身让身后的焦佑赢解释祺祥的含义。

焦佑赢虽然才华横溢,但是资历可是浅的很,如果不是肃顺在咸丰面前一力保举他,这哥们儿连个军机大臣都当不。眼下虽然当了军机大臣,也是传说的挑帘军机,军机大臣里面最小的一个。所以肃顺给了他更多的机会,让他能在御前有更多表现的机会。原本咸丰在时谕便多是焦佑赢的手笔,如今给太后讲说典故,当然还是焦佑赢的美差。

“祺祥二字出自《宋史·乐志》,“不涸不童,诞降祺祥。”。水枯河干了叫涸,山秃不长树叫童。祺祥二字便是说,河流通畅、树木繁茂,自然也物阜民丰、国泰民安。所以这二字便是大吉大祥的意思!”焦佑赢解释的非常到位。

“嗯……”西太后不太喜欢这个年号,总觉得语义好像在重复。

“既然是吉祥的字面,用了吧!”东太后却先表了态,她觉得不错。当然她心里是怕和八大臣再生冲突,奕譞的事谁也说不清楚,她非常担心八大臣再和她们离心。

“好,您做主,你说好便用嘛!”西太后依旧如身为妃位时一样,非常的尊重皇后。

两宫分别在奏折的首尾用了印,算是定下了小皇帝的年号,八大臣和两宫太后的最后一次完美合作也落下了帷幕,这之后他们将全面开战。印泥还没干,八大臣不顺的事一件接一件的来了,除了跑没了影子的奕譞,所有人都只能在云里雾里相互争斗。

先是恭亲王奕欣,置顾命八臣于咸丰皇帝驾崩当日命他“在京办理一切事宜,无庸前赴行在”的谕于不顾,正式具折“奏请前赴热河叩谒梓宫”。之前顾命八臣无端阻止恭王赴承德叩谒梓宫,虽然在局势是正理,但是在私情怎么都讲不过去了。现在奕欣突然正式提出这个弟弟祭拜哥哥的要求,顾命八臣虽极不情愿,也不好再强行拦阻。肃顺再跋扈,也不能罔顾人伦不是,不然他不是跋扈,而是灭绝人伦的逆贼了。所以八月初一日早,恭亲王奕欣还是不顾八大臣的阻拦,轻车简从的来到了承德避暑山庄。

奕欣突然来到承德,所有人都紧张的不得了,八大臣更是紧张的不行,他们弄不清奕欣是来做什么的。如果奕欣是想抢班夺权,新皇帝和八大臣名位已定,现在肯定是已经来不及了。若是要搞武装政变的话,他又没有足够的兵马,天下大义什么的都可以不管,但是城外的果兴阿分分钟都能撕了他。虽然奕欣好像没什么威胁,但是八大臣还是放心不下。奕欣毕竟是众望所归的皇叔,难保他不会玩出什么花样。

肃顺等人到是很想趁势做了奕欣,不过狗咬刺猬不好下口啊!奕欣是刚刚立了大功的皇叔,朝野内外人气极高,又是轻车而来,肃顺实在没有对奕欣动手的理由。算明知道奕欣肯定有所图谋,明知道他绝对是居心不良,但是肃顺还是拿奕欣没办法。杀奕欣十分容易,但是如何对天下较大可难了。

奕欣到达的当天正好赶大行皇帝的殷奠礼,恭亲王“伏地大恸,声彻殿陛,旁人无不下泪”。不少下层官员在一直念叨着,从七月十七日咸丰皇帝驾崩以来,还没有见过象恭亲王奕欣这样伤心的人。

恭王之所以这样伤心,除了出于与大行皇帝天生的手足之情以外,原因还很复杂。他可能想到了当初与这位哥哥“争夺帝位”失败的不甘心,可能想到了哥哥对自己的猜忌与疏远,更可能想到了哥哥临终给自己如此不公的政治待遇——辅政顾命大臣有八个之多,却竟然没有自己的份。所以奕欣的哭泣,更多是在哭他自己,也是对于自己委屈的一种发泄。

叩谒结束后,恭亲王是有心逃跑,也不得不与顾命八臣见面。肃顺等人觉得此时自己的地位已十分稳固,所以认为恭王已不足畏。当谈及两宫太后有意召见恭王时,杜翰说了这样一番话:“六爷与皇太后乃是叔嫂之亲,但叔嫂自古当避嫌疑,何况大行皇帝宾天不久,皇太后新丧,当此之时,尤其不宜召见六爷。”杜翰这话说得既冠冕堂皇又十分厉害,以致于肃顺暗挑大拇哥,心里暗暗夸奖杜翰,“真不愧杜正公之子也,连恭王也不得不承认此话有理。当然这番话,心里即阴暗,又有些缺德了,而且丝毫没有在意咸丰的体统。

按照常理,有杜翰这一番话在这着,是再怎么样,奕欣也没有了进宫喊冤的语气。可惜奕欣来承德之前,他见过一个人,那正是他的七弟醇郡王奕譞。所以奕欣觉得他与奕譞之间还是有一定的默契的,他相信奕譞都给他安排好了,太多事他都不用担心了。

果然正当奕欣与八大臣相谈甚欢之际,太后竟然当众传旨召见恭王,恭王于是作出很为难的样子,说你们看看,说着说着懿旨来了,见又不合适,不见又是违旨,怎么办呢?要不劳驾四哥(此指郑亲王端华,他既行四,又与恭王同族同辈,所以恭王叫他“四哥”)相陪,一起觐见如何?郑王不知所措,只看着肃顺,意思是问他怎么办。肃顺一方面是因太大意了,一方面是因知道无法阻挡,所以索性说了个漂亮话:“老六,你跟两位太后谊属至亲,既要见面,何必我辈相陪?”正因为肃顺的话说得“漂亮”过了头,恭王与两宫太后终于见面了,而且是长达一个时辰的“独对”,顾命八臣失败的命运,到此几乎成了定局,这不能不说是肃顺的一大失策。

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独对,两宫太后与八大臣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裂痕,双方向着兵戎相见不可逆转的奔跑了下去。但是当事奕欣与两宫太后沟通此事的时候,两边却都是一头雾水,太后根本听不懂奕欣在受命,奕欣也发觉太后与奕譞所说的完全是两个人。

第三百三十七章 有点乱

宫内的纷纷扰扰,果兴阿是不知道的,他一直躲在自己的大营里,带着皮润民一帮人瞎猜。其实无论怎么样,对于果兴阿的影响都不太大,只要雄兵在手,无论是肃顺当政,还是奕欣掌权,谁也不敢轻易动他。果兴阿一直关心朝局,一是因为事态的离勾起了他的好心,二是想让自己多一手准备而已。

不过果兴阿也没清静几天,奕欣刚刚见了两宫太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六品小官了一道折子,把果兴阿也给拉到了朝局之。折子的内容也不复杂,是说江南祸害未平,山东捻匪又起,这个时候不宜让大将果兴阿出镇北疆,而应该让果兴阿留守关内。这个小官曾经在奕欣门下效力,几乎是人尽皆知的恭王一党,所以谁都看得出这道折子,是奕欣对果兴阿的示好,毕竟关内随便哪个地方也黑龙江强。

果兴阿也一眼看出了这道折子是出自奕欣的授意,实在是太明显了。连建议给果兴阿安排的地方,都是原来奕欣曾经给果兴阿开出的价码——由果兴阿以节帅总督山东。果兴阿还真的有些动心了,山东人口稠密,有山有海,物产丰饶,基础方面的确还是北大荒的东北强了太多。奕欣要是先付账,然后再让自己办事,果兴阿可有些难以取舍了。毕竟肃顺怎么来都是完蛋,自己再帮他一把,让他倒台的再快一些,也算是顺应潮流。

不过果兴阿想的这些有点多余,两宫太后还坚持着咸丰压抑果兴阿的套路,肃顺更是直接拟好了驳斥的谕。原咸丰集团的成员们,还是要秉承咸丰的遗志,对果兴阿这种现形的军阀力行打压。所以果兴阿没有等到让他总督山东的旨意,反而看到了小官被痛骂之后罚俸的结局。虽然挨骂的不是自己,但是果兴阿的脸也有点火辣辣的感觉。肃顺跋扈的风格始终如一,驳斥折子的谕口气十分严厉,让已经动了念头的果兴阿感觉像在骂自己一样。

奕欣到是无所谓,这样的门下小吏本来是当炮灰用的,被罢官了都不心疼,何况只是申斥罚俸这么轻的处罚。虽然人是他派的,但毕竟说的是果兴阿的事,如今折子的挨了骂,果兴阿肯定也不好受。只要果兴阿有这么一点点的不舒服,奕欣的目的达到了,他根本没想过八大臣会同意把山东交给果兴阿,他要的是果兴阿对八大臣的不满情绪。

折子被批驳的当天晚,肃顺请果兴阿吃了饭。依旧是招待自己人的家宴,态度也恍如昨日一般,但是谈话的内容却有些深刻。肃顺开门见山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果兴阿永远是他的小弟弟,永远是他的亲人。但是为了咸丰的托付,肃顺随时可以大义灭亲。肃顺可以接受要饭的弟弟,但朝廷绝不能容忍出现藩镇。果兴阿若是肯做大清的忠臣孝子,肃顺便永远是果兴阿的好哥哥,但果兴阿只要有异心,肃顺便要履行他赞襄政务王大臣的职责。朝廷绝不容忍任何的藩镇,哪怕只是可能也不行。所以不管果兴阿如何想,他必须在咸丰梓宫回京之后,立即动身去东北,除非他的势力对朝廷无害,不然别想再回关内。只要肃顺不死,果兴阿想留在关内只有和朝廷兵戎相见,成为全国公敌这一条路。

被肃顺声色俱厉的弄了一顿之后,果兴阿的心情变得十分复杂。肃顺坚持的是咸丰削弱分化固安军的政策,果兴阿想留在关内,除了动武之外,便只有自行遣散自己的队伍,可这是果兴阿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个人情感肃顺对他没话说,但是涉及政治之后,他们俩便只能是敌人了。肃顺是跋扈了一些,但他真的是大清的绝对忠臣,他在不惜代价的维护朝廷的利益。果兴阿甚至想到了曾国藩,历史肃顺是对曾国藩有恩的,但是曾国藩却对肃顺的死无动于衷。除了曾国藩自己为人处世的哲学外,肃顺坚决压制藩镇,或许也是其的一个原因。毕竟无论曾国藩是否有这个心思,湘军都是后来国各地军阀的总源头。

果兴阿回营之后,情绪一直有些低落,他很珍惜与肃顺之间的感情,肃顺几乎可以说是他在这个世界的第一个朋友,他不想和肃顺成为敌人。但是世事岂能尽如人意,果兴阿想当军阀站在了大清朝廷的对立面,肃顺作为朝廷的守护者自然是他的敌人,这是一种注定的结果。而且除了肃顺,两宫现在也想见果兴阿,她们也有话要和果兴阿说。

咸丰大行之后,大清的主要政治势力分成了四部分。一是亲贵势力,主体便是赞襄政务的八大臣及其党羽,他们来源非常的复杂,既有端华、载垣、肃顺这样的宗室,也有匡源、杜翰、焦佑赢这样的朝臣。他们的原本都是咸丰宠信的近臣,身份也相对一般朝臣高贵。二便是帝后势力,主体为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再有便是荣禄等少数官员。他们虽是孤儿寡母,在帝制时代却是皇权的核心。其三便是帝胤势力,也是咸丰的兄弟们,五爷敦亲王奕誴、六爷恭亲王奕欣、七爷醇郡王奕譞、八爷钟郡王奕詥、九爷孚郡王奕譓等。不过八爷九爷年纪太小,除了凑热闹也干不了什么,五爷无心政事,所以主体便是奕欣的庞大势力,以及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七爷奕譞。其四是朝臣势力,主体为满朝武,他们人数最多,却没有带头的人,也是大批的围观群众。不过他们其的一部分人,或多或少的都和前三股势力搅和在了一起。朝臣势力虽然能量巨大但是没资格场,非常容易被前三股势力影响。有能力角逐大清最高权利的,便只有亲贵、帝后、帝胤三股势力。

帝后势力有大义名分在手,但是势力过于弱小,无力独自掌控朝政。亲贵和帝胤势力则没有大义名分,也都无力独自掌管朝政。咸丰临终的这个安排也是厉害,所有人都必须相互已存,谁也无法破坏现行的政治体制,非常的平衡。等到将来小皇帝长大了,则可以一点点的培植自己的势力,然后重新拿回皇帝的大权。

不过咸丰的设计里也有缺陷,是完全没有给帝胤势力任何政治空间,没有行程稳定的三角形。不过他也是没办法,帝胤势力的主体便是奕欣的势力,如果在他临终的时候把奕欣放进权利核心,小皇帝的位置可不稳了。

三股势力,帝后势力与任意的一股势力结合,都可以稳稳的掌控大权,压制住另外一股势力,所以咸丰并没有担心帝胤势力的反弹。因为帝后势力和亲贵势力原本是咸丰的势力,所以咸丰对于这两拨人都非常的信任,只要两宫和八大臣合衷共济,绝对可以死死的压制住奕欣。不过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最后同样源出于他的两股势力,最后会分道扬镳,出现了他不愿见到了另外一种组合。帝后势力虽然也按照咸丰的安排,完成了自身势力的培植,但是大权却落到了小皇帝他妈的手里。而且他也错估了朝臣势力在其发挥的作用,这些看热闹的也会起哄,而且他们起哄的威力非常大。

同时咸丰还少算了一股刚刚形成的势力,那是军阀势力。军阀势力有两拨,一拨是南边的曾国藩,一拨是眼前的果兴阿。曾国藩距离太远对于朝政的影响不大,但是近在咫尺的果兴阿可不一样了。果兴阿虽然相对渺小,除了武力没有任何的政治能量,但是他也有左右政局的可怕影响力。而且弱小的势力都喜欢拉拢一些同样弱小的人,帝后势力不喜欢八大臣的亲贵势力,也畏惧奕欣的帝胤势力,所以她们把第一目标放在了同样弱小的果兴阿身。在与奕欣独对之后的第三天,两宫召见了果兴阿,名义也同样合理。西太后不止需要妹妹的安慰,同样也需要弟弟的安慰,果兴阿名义还是西太后的族弟。

辛酉政变也是历史书的重要章节,所以拥有金手指的果兴阿不用打探,知道两宫太后与奕欣密谈的内容。两宫既然与恭亲王已经定计铲除八大臣,现在召见果兴阿也不外乎把他拉战车而已。果兴阿并不准备改变八大臣的结局,他觉得这是历史的必然,肃顺和西太后是尿不到一个壶里的,算自己这次帮了肃顺,也一样会有下次政变。所以他已经有了腹稿,如果两宫询问他的意见,他将表示同意政变,不过他也有条件,是必须保全肃顺的身家性命。不过他怎么也没想到,入宫之后,他面对的却是一个非常诡异的局面。

“五弟,外面到底怎么了!是不是要出大事了!无论怎样,你可一定要想办法保全我们孤儿寡母啊!”西太后玩起了奕譞说过的那个套路,见面是哭天抹泪,好像受了气的小媳妇一样。

“太后出什么事了?”果兴阿是真迷糊了,他完全没反应过来,西太后的用意何在。

“七爷在外面胡说八道的事我们也听说了,但我们什么也没和他说过呀!我也问过小妹,他只说是七爷喝多了说我们对八大臣不满,其他的话都是外人牵强附会出来的。但是赞襄政务的大臣们,忽然变得不阴不阳了,我们姐妹什么也问不出来。表面到是一团和气,但是私下里总觉得别扭。前日六爷来,又说了一堆如北京安好,洋人妥当之类的怪话,完全是莫名其妙,搞得我们满头雾水!现在外面到底是怎么了?”西太后已经不顾体统,直接来拉果兴阿的手了。

“啊?”果兴阿的心变得有点乱了,辛酉政变的主谋之一,大清往后半个世纪的统治者西太后,好像真的什么都不知道。

第三百三十八章 稀里糊涂的主谋们

虽然西太后的表情不似作伪,但果兴阿心里还是有些狐疑。 史书有清清楚楚的记载,西太后身为政变的主谋之一,怎么可能会什么都不知道。而且没有两宫的配合,单凭奕欣也绝对无法完成政变,怎么想西太后都不可能不知情。

“圣母皇太后,不必试探我了!我虽然曾经有和先帝不睦的时候,但怎么说也是大清的臣子,于公于私都会支持两宫太后的决断!”东太后、西太后都是私下里的叫法,果兴阿还是要称呼两宫的官称。

“五弟不要疑心,我们姐妹绝不是试探你,我们真的什么都不知道!眼下只有你一个贴心的人了,我们是诚心诚意的向你问计呀!”东太后也哭了起来。

“七王爷言之凿凿,而且确有实证,二位太后怎么会不知情!”果兴阿不相信心眼自己多的西太后,不过一直憨厚的东太后却让他有点信了。

“老五,你我是血亲姐弟,我怎么会有事情瞒你!我们真的连七爷在外面具体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又哪里有什么实证!”西太后又搬出了她和果兴阿的疏远的血缘说事,而且拉着果兴阿的手一直不肯松开。

果兴阿还真有点含糊了,当即也不再啰嗦,把奕譞在惠亲王家宴的话又复述了一遍。然后又列举了安德海失踪,荣禄称病等一系列实证。最后他又提了一下奕欣,奕欣到承德奔丧,可是抗旨而来的,照理两宫太后也该预先知道内情。

“胡说,胡说,绝没有这样的事,我们何曾对小妹和七爷说过那样的话,他胡说!”西太后如同民妇一般,脑袋摇的像拨浪鼓一样。

“肃顺等人的确有些事没有请旨做了,我们姐妹也的确抱怨过几句,但那里有七爷说的那些事!”东太后也不承认说过那样的话。

首节上一节267/50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