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洋流 第248节

李鸿章深思熟虑,叹道:“此计太险,不说清军有水师驻扎在威海卫一带,就是大沽炮台也不容小觑。强攻之下必然伤亡惨重。”

吴长庆笑道:“大人不必担心,我与省三已经派人混进大沽炮台。据探子传回来的消息,那里的火炮大多都是康熙年间打造,风吹雨打,又很少有人维修保养,一半的大炮已经打不响了,况且大沽一带承平已久,几百年来并无战事,守军常年戍守,早已养成玩忽职守的习惯,只要趁着夜色靠岸,我保证可以兵不刃血的拿下大沽炮台。”

刘铭传补充道:“我二人已经准备一年有余,就是熟悉海道的船夫都已经征集三十多人,这些都是清军海运的老手,熟悉海面就像陆地一样。”

李鸿章这才敞开心怀,欣慰的说道:“有二位相助,此番必定建功,我这就进宫。”

傅鸾祥对着神色匆匆的李鸿章笑道:“皇上特意吩咐,如果别的大臣就让等一会,如果是李少荃,就让他直接觐见,李大人请随我来。”

李鸿章面上波澜不惊,心里已经翻江倒海,联想到刘铭传与吴长庆二人,仿佛明白了什么,难道自己的打算都在皇上的意料之中?

“臣李鸿章拜见皇上,愿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云中仔细的打量了下李鸿章,这才说道:“爱卿免礼,此番游历欧洲有何感想?”

李鸿章答道:“微臣心中惶恐,本以为欧洲那时蛮夷之地,百姓必然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没想到欧洲如此富强,城市就像是钢铁铸成的一般,随处都可见到高楼大厦、钢铁水泥,其中尤以英国最甚,火车通行全国,畅通无阻。”

李云中见他言语失措,问道:“少荃可有心事?”

李鸿章暗道自己这养气功夫还不到家,嘴里恭敬的回道:“微臣惶恐,刚做了几个月的海船,心里还有点紧张。”

李云中也不戳破,继续问道:“朕当初承诺过,只要你回国就立即提升你的品级,不知你想到哪里任职?”

李鸿章全身打了个冷颤,头脑清醒很多,心想不知皇上有没有猜透了我的打算,我且试探一番,如果属实,以后为人臣子可得当心了!

想到这里,李鸿章立即接道:“微臣愿听从皇上吩咐。”

李云中一笑,决定敲打他一番:“听从朕的吩咐?难到你李鸿章没有其他打算?朕记得当初你就是曾国藩的幕僚吧!你不想重操旧业!”

李鸿章一个机灵,彻底拜服,回道:“微臣愿意投身军旅,请皇上成全。”

“哈哈哈……好!”李云中认真的说道:“刘铭传与吴长庆二人的小动作,早已有人像朕禀报,他们今天也拜访你了吧,怎么样,你认为这个计划可行吗?”

李鸿章瞬间想起当初陆建瀛的提醒,他说:大汉有一支像前明锦衣卫一样的队伍,不但刺探敌方情报,还会监视降官。看来此言属实,否则皇上怎会知晓的那么清楚。

“微臣认为此举可行!”

李云中拿出一叠文件,交给李鸿章,道:“这里全是天津一带的情报,清军把总以上的将领,上面都有档案可查,还有朕打算成立第十四军,有你统带,两个师长就是刘铭传与吴长庆,其他的将领文件上面都有标示,全军共有两万余人,已经在南京孝陵卫整训,半个月后,十四军全体在南京下关集合,由海军负责运送。”

李鸿章大致翻了一下十四军的编制表,心里又惊又喜,上面营级以上的将领他全部听说过,都是安徽人士,看来皇上早有准备,这样他指挥起来就得心应手了,咦!这唐亮是怎么回事?翻到最后一页,李鸿章赫然发现一个叫唐亮的人,后面竟然标示着副总指挥四个字,心里有种不舒服的感觉,难道皇上还不相信自己?这是个监军!

李云中看着李鸿章一会高兴一会皱眉,立即明白他在想什么,补充道:“这唐亮是朕的侍卫首领,也是特种兵总教官,麾下两百余名战士,都是经过特殊训练,装备也是经过特殊制造,处于世界顶尖水平,由他们相助,我想登陆、作战的时候会顺利许多。”

李鸿章还是不相信,心想:一个人再厉害也不会飞,大炮轰下去,还不是浑身碎骨,看来此人的确是监军,身负隐秘任务,唐亮这个人不但不能得罪,还得想办法结交。

又想,万一唐亮仗着皇上的关系,不把他这个主将放在眼里怎么办!

李鸿章立即试探道:“多谢皇上关爱,这唐将军微臣也有所耳闻,微臣一定好好协助唐将军!”

李云中道:“唐亮并不是个不知进退的人,你尽管放心,朕已经交代他不得干预战事,只负责那两百特种兵,你要记住,此战已经压上汉国国运,只能胜,不能败!否则还得等上五十年才可再次北伐。”

李鸿章脱口而出:“难道是因为欧洲强国?”

李云中起身,双手负在背后,边走边说道:“不错!英国、法国已经对俄国宣战,此番正是天赐良机,朕已经给前线将领下了死命令,不打下北京提头来见!朕希望十四军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你明白吗?”

李鸿章感受着肩膀上的手掌,低头大声回道:“请皇上放心!”

第二百二十章李云中疑神疑鬼

“皇上,李鸿章他们已经出发了!”张遂谋看着李云中久久的遥望下关码头方向,不由出声提醒。

兵部尚书赵烈文笑道:“两百年前大顺皇帝李自成率兵攻占北京,前明皇帝崇祯逃亡煤山,自缢的时候身边只有一个太监相随,不知这咸丰皇帝会怎样?如果他死守北京,对我们北伐战事还是有些影响的。”

张遂谋一挥手,仿佛咸丰皇帝已经被他拍死一般,嘴里说道:“怕什么!就算咸丰小儿死守北京,也挡不住我大汉儿郎,到时把他押来南京受审,这才对得起鞑子在中原造的孽。”

“哈哈哈……”陆建瀛在赶来上书房,刚到殿外,就听到张遂谋的一番言论,不由发出一阵讥笑声。

张遂谋大怒,在南京还有人敢嘲笑他!活得不耐烦了?转头一看,竟是陆建瀛与常大淳二人,对着两位阁老的面,张遂谋并不害怕,直言道:“陆大人何故发笑?认为本官说的不对吗,还是陆大人对故主心怀眷顾?”

陆建瀛摆手,对李云中解释道:“启禀皇上,刚才微臣听张大人一番言论,想起了一个历史典故,这才情不自禁笑了出来,请皇上赎罪!”

李云中饶有兴趣的问道:“什么历史典故可以与活捉咸丰相比,难道是前明朱元璋的事?”

陆建瀛像小鸡啄米似得猛点着头,心里松了口气,可不能让皇上认为他对咸丰还有感情。别人无所谓,他可是当过咸丰老师的人。暗地里劝劝皇上放走咸丰就算了,可不能当众提出来,可是这里有张遂谋,还是让正夫说出来比较妥当,想到这里,陆建瀛向常大淳使了个眼色。

常大淳明白陆建瀛的苦衷,立即笑道:“皇上有所不知,今天的局势与当年徐达北伐很是相似。”

张遂谋暗道:这帮读书人就有这个优势。说什么都能想出个典故,看皇上饶有兴趣的模样,这次又让他们出了个彩头。

李云中点了点头,说道:“你是说徐达为什么没有活捉元顺帝?”

常大淳回道:“正是,当年徐达有两次机会活捉元顺帝,可是都故意让他逃跑。”

张遂谋暗自欣喜,这常大淳大话连篇。一国之主是那么好捉的,还两次!以皇上的性格一定会追根究底,到时有了破绽,看你们怎么交代。

李云中问道:“两次!这元顺帝也太糊涂了吧,朕记得蒙古势力在明朝早期一直都很强大,徐达为什么要放跑元顺帝?”

常大淳不慌不忙的解释道:“按照史书记载。的确有两次,第一次就是北伐的时候,徐达率领大军攻占通州,通州位于北京西侧百里,大军不用一天就可兵临城下。当时北京守卫空虚,可是徐达足足在通州呆了七天。大军不发一兵一卒,元顺帝在第七天夜里打开健德门逃跑了。”

李云中听说有史书可查,量他也不敢胡言乱语,说道:“这是徐达故意放跑元顺帝,这是第一次,还有一次是什么情况?都说来听听。”

常大淳答道:“第二次就是开平之战,当时元顺帝固守开平,开平位于蒙古,是元朝的上都,可是徐达、常遇春率领大军包围了开平,这照常理,元顺帝插翅难飞,可是徐达又命大军放出一个口子,元顺帝就趁机逃了,当时常遇春很不理解徐达的举动,回朝后还像朱元璋弹劾了徐达。”

李云中有点明白了徐达的苦楚,还是问道:“这活捉敌国皇帝是一件大功,为什么徐达三番两次的放跑元顺帝?”

常大淳抿嘴而笑,回道:“当时徐达是这么说的:元朝末代皇帝虽然只不过一介夷狄,但好歹也曾经是我们的皇上,管理中原那么久,是合法的统治者,怎么也要给点面子吧。如果真的逮住他,我们的主公该怎么处理他呢?对于这个前任皇帝,难道封一块地盘给他?还是把他杀了才甘心?我觉得两者都不好,还不如把他放了最好。常遇春很不理解徐达的说辞,所以才有后来弹劾徐达的事。”

李云中可是彻底明白了常大淳、陆建瀛的心思,他们想让自己也学学朱元璋,放跑咸丰皇帝!这两个老狐狸,拐弯抹角的不如直接说出来。

陆建瀛添了一把火,解释道:“当时元顺帝的称号是元惠帝,只是因为他知顺天命,退避而去,这才得了顺帝的称号,如果咸丰皇帝也能退往东北,宣布放弃中原的统治,这未尝也不是一段佳话,既能止戈为武,逼迫湖广、陕甘几省投降,又能显示出皇上胸怀广大,可谓两全其美,请皇上三思。”

见皇上还是无动于衷,常大淳与陆建瀛看向赵烈文,希望他也出来劝一劝。

赵烈文无奈,出言道:“皇上三思,这徐达放跑元顺帝固然是因为朱元璋的意思,也有避免功高震主的事情发生,像徐达这样智勇双全的将领,我军是没有的!”

李云中直视赵烈文,心里一惊,这意思不就是说:活捉咸丰是一件旷世绝功,可以流传千古,声望瞬间可以撵上他这个皇帝,如果有不轨之心……

首节上一节248/33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