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第747节

不光是李起,李定国,岳来,戚正,郭云龙,堵胤锡,顾炎武,谢升等一众武百官,他们也个个如此。

情绪是会传染的。

当大家所有人都高兴的时候,你即便心情糟糕透顶,可是置身其中,你也会被情绪所感染,变得心情愉快。

而当大家心情悲伤的时候,即便你很高兴,可是当你置身其中,你也会变得悲伤起来。

何况今天是这样的一个日子,是这样一个重大而又庄严肃穆的日子。

而李起对这一天又如此重视。自然而然,所有人都是互相感染,情绪都是十分的悲伤。

也正因为如此,才显的气氛庄严肃穆。

真要蹦蹦跳跳,这又成何体统。

百姓们见李起来了,都是激动,没有山呼万岁,而只是默默的跪在地上,眼中的泪水已是哗啦啦的流了出来。

李起在众人的注视下,迈着悲伤的脚步,一步一步走进大明烈士陵园。

自有礼部主事人员前来指引。

在主事的指引下,李起庄严肃穆的对烈士陵园内各个主殿偏殿进行香火供奉,并且磕头跪拜。

李起的样子极其虔诚,心态极其恭敬。

这些都是在众目睽睽当中发生的。

这一刻,李起并没有因为向普通小兵的灵位跪拜,而有人小视他,藐视他的君王威严。

相反,此刻的李起,在他们心中,形象变得无比的高大,无比的光伟。

“咱们大明出了一个好皇上啊。”

许多人在心中这样默默的说道。

第七百八十章 必须要做

大明烈士陵园正式落成,这也了去了李起心中的一桩心事,李起自然也是非常的欣慰。

没有什么比为国牺牲的烈士更加令人值得敬仰。

他们的事迹,他们的名字,都应该永远流传下去,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永远缅怀他们。

他们是最伟大的英雄,只有英雄的事迹方能激励人心。

如果以后他们的名字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他们的事迹也无人知晓,那么英雄的传承也将断绝。

试问当一块土地没有英雄的传说,又怎会诞生英雄?

然而要管理如此庞大的一个帝国,又岂是这么简单的。

忙完了这里,另一件非常重大,而且极其有深远意义的事情也是提上了日程,让李起感觉应该立即实施。

于是在参拜完大明烈士陵园后,第三天,李起在御书房召见了堵胤锡和顾炎武二人。

这二人是大明帝国臣中最重要的两个,许多的政务李起都会和他们商议,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

两人来后,见礼落座。

李起对他们说道:“堵爱卿,顾爱卿,你们对我大明如今的教书育人情况如何看待?比如说科举考试?”

两人听了,都是一愣,不知道李起为什么会突然这样问。

过了一会,堵胤锡方道:“皇上,我大明开科取士,每三年举办一次科举。

寒门学子只要通过学习,好好读书,都可以金榜题名,获取功名,如此便可出人头地。

这个教书育人的制度自隋唐传下来从未断绝,我大明更是将其发扬光大。

臣以为教育之事已是十分完善,不知皇上为何问起此事?可是皇上对此事另有看法?”

封建王朝每三年就进行一次科举考试,对全天下所有读书人开放。

不论贫贱贵富,皆是一律对待。

这样的制度相对来说,应该是从古至今还算比较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若是这项制度不成功,那么历史上许许多多大名鼎鼎的人,你都不可能听说他们的名字。

因为以他们的出身,他们根本就不可能出头,然后出现在史书上。

而朝廷通过这项制度,从中选拔人才,让这些人才去管理地方。

这样一来,既可使平民百姓有出头之日,看到翻身的希望,又可使朝廷的官员进行新旧交替。

如此,不论是对百姓,还是对朝廷,这都是一件两利的大好事。

堵胤锡便是因为科举而取得进士功名,所以他对于科举考试这功制度极其的欣赏,对这个制度也非常的了解。

他认为这个制度实行了一千多年,到现在已经非常的完善,如果没有什么很大的必要,最好不要去更改。

毕竟这件事情关乎天下读书人的终生大事,若是改的不好,便是断了这些人的念头,从而就有可能引发一连串的事件。

需知唐朝因为科举不中之事出了个黄巢,就搞得天下大乱。

他黄巢自己没考上,还捅出这么大的娄子来。

一旦让那些本来可以考上的人反而考不上,那天知道会逼出多少个黄巢来。

虽然说现在兵威赫赫,声望如日中天,也不怕这些读书人闹事。

可也犯不着没事去得罪全天下的读书人,最后在史书上留下千古骂名。

顾炎武却是在心中想了一会,最后说道:“皇上,我大明开科取士,录取学子,制度虽然正大光明,

然而却也是有许多贫寒的子弟有天赋,有才智,可上不起学,交不起学金,被埋没在芸芸众生当中。

首节上一节747/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