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章 声东击西
1954年的9月。
一艘名为瓦伦泰恩号邮轮正停泊在纽约港,再有一个小时,这艘万吨邮轮将会缓缓驶离纽约港,进行为期约十天的“跨大西洋旅行”,而她的目的地,就是英国的伦敦港口。
十几个黑人工人此时正在码头上忙活着,他们不断的将货物和行李从车上运下来,再运送到船上;这些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如此的单调,似乎生命里只有把货物从码头的船上卸下来,或者装到船上。
“汤姆,该死的!你小心点!”一个看起来似乎是小工长的黑人注意到一个年轻的黑人小伙儿在搬运行李的时候不小心磕了一下,他紧张的吼着:“如果把客人的东西弄坏了,你可赔不起!”
“是!是!”那个叫汤姆的黑人又高又瘦,厚厚的嘴唇外翻着,他吃力的把行李放在了推车上,擦了一把汗说:“天知道这行李里面有什么东西!它真的太重了!”
“每一个把行李弄坏的人都是这个借口!”这个小工长生气的走了过来,检查了一下行李外观有没有破损:“你不要害得大家和你一起被扣工钱!”
汤姆怯懦的站在一旁,没有敢再说话,直到那个小工长检查完行李后,他才有些担心的问:“头儿,没事吧?”
“你这条幸运的狗。”那个小工长说:“那么巨大的碰撞声,居然没把行李撞坏!好了,赶紧去干活儿!这艘船马上就要开了!”说着,这个小工长也小声说道:“不过也真是奇怪,这个行李真是够重的,天知道里面是什么,难道是黄金?”一边自言自语着,他一边吩咐着其他工人继续搬运着行李,毕竟他也不是什么中情局的工作人员,他可不管里面装的是违禁品还是核弹,那玩意儿要交给安检人员,他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搬运工而已。
然而这样平静的空气很快就被打破了,这些黑人工人正打算把推车送到船上的时候,不远处突然急匆匆的驶过来两辆黑色的汽车,接着,这两辆汽车在码头停了下来,车门打开,从车上飞快的跳下来几个穿着黑色西服的白人。
“停下来!马上停下来!”为首的一个人正是那个老婆得了重病住在医院里的中情局情报人员詹姆斯,他一边急匆匆的从怀里拿出了证件,一边朝这几个黑人吼着:“那边的黑鬼!听到没有!马上停下来!”
这个小工长见状马上让身边的黑人兄弟停下手上的活儿,然后一脸茫然的看着急匆匆走过来的这几个白人。
“AG26854,马上找到那个行李!”詹姆斯也不和这些黑人啰嗦,只是朝那个黑人工长晃了一下手里的证件,也不管那个黑人有没有看清楚上面的字,就回身命令身后的几个工作人员开始检查行李,接着,他又转过身问了一下那个黑人工长:“现在,有多少行李搬上船了?”
“报告,先生,大概有两车。”这个黑人工长看了看詹姆斯,又看了看他身后那些急匆匆的白人,老老实实的回答。
“那些安全检查员简直就是在混日子!什么东西都能从眼皮子底下溜过去!”詹姆斯似乎是自言自语一般骂了一声,然后又转回身对自己手下吼着:“AG26854!找到了吗?”
“报告!找打了!在这里!”一个人指了指刚才那个险些被汤姆碰坏的行李说到:“AG26854,就是这个行李!”
“打开它!”白人朝一旁的黑人工人说:“我命令你们打开这个行李!”
“但是……”一旁的黑人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不该执行这个命令——毕竟擅自打开游客的行李是大忌啊。
“我们是中情局的。”一旁的白人又展示了一下自己的证件:“如果你们不想被以叛国罪被关进监狱,就马上把这该死的行李打开!”
“是!先生!我们马上打开!”那个黑人工长是个聪明人,他马上命令自己的工人们打开了行李,在撬棍和锤子的帮助下,这个行李箱很快被打开了——当然,代价就是这个行李箱再也没办法关上了。
“很有趣……”詹姆斯见行李被打开了,于是和自己的同事走了过去——那个行李里塞满了厚厚的文件,每一份塞得满满的文件夹都足足有一公斤重,远远的看过去,似乎是一箱金砖一般的引人注目——因为塞满了纸质文件,整个行李箱已经超过了一百斤,难怪那个瘦瘦的黑人汤姆要抱怨自己搬不动行李了。
“打开这些文件。”詹姆斯狞笑了一下:“看起来,这回我们我们抓到大老鼠了。”
一旁的白人下属也毫不犹豫,上去粗暴的撕开了几个文件夹,将里面码放的整整齐齐的A4纸抖了出来——那些纸上打印着密密麻麻的字,看起来就像是某些机密文件一样。
“我们看看上面是什么……”詹姆斯一脸轻松接过了自己同事递给自己的文件,扫了几眼,眉头就皱了起来。
“头儿,是我们国家的机密文件吗?”一旁的白人小心的问。
“妈的!这到底是什么玩意儿!”詹姆斯就像得知老婆给自己戴了绿帽子一样生气的把文件摔在了地上,又快步跑到了行李箱旁,抽出了另一份文件,简单翻阅了一下,又气冲冲的扔到了一边,那些A4纸哪里能经受得住这样的乱扔,在空中飞行到一半就像烟花一样四下飘开,仿佛是在嘲笑这几个人一样;一旁的几个中情局的工作人员则略带疑惑的捡起了被扔的到处都是的文件,只是看了一眼,就气的差点没炸了。
“……那是某天夜晚。他做完晚课,刚回到圣母院隐修庭院他那间念经的小室。这间小室,只见一个角落里扔着几只小瓶子,里面装满某种甚是可疑的粉末,很像是炸药,也许舍此之外,丝毫没有什么奇怪和神秘之处。墙上固然有些文字,零零落落,但纯粹都是些名家的至理格言或虔诚箴句……”
“这上面写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一个中情局的工作人员满头黑线的说:“是小说吗?我们是不是开错行李了,这明明就是一个作者的行李!”
“这是《巴黎圣母院》。”他旁边的一个工作人员倒是有些文化的:“我们被耍了,情报有问题!”
“混蛋!”詹姆斯愤怒的把所有文件夹里的文件都看了一遍,果不其然,里面都是翻印的各种西方名著,甚至还有几页里是讽刺一半的打印着格林童话,他愤怒的一拳砸在行李箱上,许久,才挥了挥手:“我们回去!”
“是!先生!”身边的几个中情局工作人员也扔下了手里的那些打印着文学名著的A4纸,一行人就如同来时一样,风风火火的又驾着车离开了码头。
“头儿,这怎么办?”那个瘦高个的汤姆看着就像是被飓风袭击过一样的凌乱的码头:“这个行李的主人一定不会善罢甘休的,我们弄坏了他的行李,还有里面的东西。”
“不,不,不,不是我们弄坏的,是白人们弄的!”那个黑人小工长纠正了自己小弟的话:“我们不要管了,把其他的行李送上船就好了!”
这一天的晚上,詹姆斯垂头丧气的又回到了那家熟悉的酒吧。
“老样子,一杯龙舌兰。”
“嘿,老詹,今天你的心情看起来不怎么样啊。”那个酒保看出了詹姆斯的失意。
“恩,非常的糟糕,非常的糟糕。”詹姆斯摇了摇头,把龙舌兰一饮而尽,又示意酒保再给他倒了一杯。
“天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天知道!最近这半年以来,我工作总是不太顺利!”詹姆斯摇了摇头。
“嗨,这很正常的,情场得意,事业就会有点波折,上帝是公平的!”这个酒保一边擦着酒杯,一边说道:“整个卡尔大街,谁不知道你詹姆斯认识了个漂亮的中国妞儿,这半年以来你可一直是我们讨论的对象,连‘老枪查理’都嫉妒你了。”
“嘿嘿……”一提到那个中国女孩儿,詹姆斯苦闷的脸上终于浮现了笑容,半年多了,自从认识了那个漂亮的女孩儿,詹姆斯再也没去过医院看自己的老婆——比起那个满脸皱纹和黑斑的女人,那个叫金小米的中国女人显然更有魅力,这是任何一个脑袋没有坏掉的男人都会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你知道吗,我现在还在苦恼一个事情。”两杯酒下肚,詹姆斯有些烦闷的说:“那个金小米……哎,我真的被她迷上了,但是……她却那么高傲,你懂得,就像是一座高耸的雪山,你可以看到她,就是无法征服她。”
“中国人都是矜持的。”那个酒保笑眯眯说的:“尤其是那么漂亮的女人,你知道的。”
“的确,中国女人……她们的确不太一样,上帝啊,为了她,我什么都愿意去做……”说着,詹姆斯又仰头干掉了一杯酒。
第812章 我们也要自研飞机!
自由女神像已经消失在地平线了,卢鹤绅悬着的心也渐渐放了下来,一起同行的其他华裔科研人员也从船舱里走上了甲板,互相微笑着握手,庆祝终于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终于可以回国了,这真是太好了!”一旁的原来任职于美国波音的华裔工程师郭秉承走到了卢鹤绅身边,一起看着那已经消失在地平线上的美国,笑着说:“我真没有想到,自己真的有活着回到国家的哪一天。”
“是啊。”卢鹤绅点了点头,他知道郭秉承的情况比自己还严重一些——自己只是被革职而已,而郭秉承则是因为工作涉及的机密太多,还被关了一个多月的禁闭,即使在被放出来之后,他的别墅旁也一直都有情报人员在活动,直到一个月前,他才算是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中情局的工作人员认为郭秉承的确没有“通共”的嫌疑,也就撤去了监视他的工作人员,当然,和其他华裔一样,撤去了监视,但是依旧不许他离开美国。
“只是不知道,我们这次回国,会牺牲多少在隐蔽战线的同志啊。”郭秉承又叹了口气:“那些中情局的人很快就会发现我们离开了美国,到时候顺藤摸瓜,我们的同志肯定要有牺牲了。”
听闻此言的卢鹤绅也沉默了下来,看着夜幕下翻涌的海浪,他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我听说,这次我们国家是动用了苏联人的关系,使用了苏联专门为自己情报人员撤退时才启用的安全通道……祖国为了我们的安全,真是付出太多了!哎,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回报国家。”说着,卢鹤绅摇了摇头:“如果我早一些回国,是不是就不用费这么多事了?是不是就会少牺牲一些同志?”
卢鹤绅的这番话让空气安静了下来,在甲板上的归国科研人员都默不作声,大家都知道,这艘船上足足有近一百多名中国科研人员和其家属,其中很多人都是借用了德国人或者英国人、美国人的身份信息登的船,中情局的人不是傻子,虽然通过中国情报人员的声东击西和暗度陈仓将大家带离了美国,但是,这样大规模的行动,美国人几乎是百分之一百的会把参与这件事情的中国情报人员连根挖出来,而被挖出来的结果是什么,大家都很清楚。
“如果我在1949年之前就回国,现在也许就会有一名中国的情报人员能使用美国人身份来登上这艘船回国……我们的情报人员就能少牺牲一人……”这样想着,卢鹤绅的脑海里又浮现了那个笑起来有些腼腆的皮若夏,还有那个漂亮的女孩金小米……卢鹤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啊,如果早些回国,该多好,如果能早些回国,又怎么会像今天一样,给祖国带来这么多麻烦?
我们再回头看一看国内。
进入九月份后,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起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从1950年接收第一批歼七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四年,而今年第二批一百架歼七运抵后,新中国的空军就开始正式大规模进行了换装和熟悉这种二代战机。
“刘叔,我们的空军同志要辛苦一些了。”这一天,小强应邀来到了空军司令部,一照面,就开口说道:“咱们空军服役喷气式战斗机也才五年的时间,很多部队歼五歼六都没吃透,就要服役歼七,这实在是有些赶了。”
空军司令刘亚楼点了点头说:“这个进度嘛,是有些赶的,不过时间不等人啊,我最近一直在翻看小强你送给我的世界航空发展史,就拿你刚刚提到的,咱们现在开始列装的歼七,也就是苏联人的米格21来说吧,对于咱们国家来说,目前还只能生产歼五,组装歼六,这歼七只有个别接触早的部队能够基本形成战斗力,但是呢,苏联目前已经开始定型米格21了!所以啊,这从生产上来说,我们就落后了苏联,虽然我们服役歼七比苏联人早一点点,但是离我们最早定下来的计划,空军服役的战斗机要领先世界一代的目标,还是差得远。”说着,刘亚楼司令叹了口气,说:“所以我很是着急啊。”
“这也是没办法的。”小强也摇了摇头,说:“老毛子在研究米格15,也就是歼5的时候,咱们国家还没全面解放呢,但是等老毛子搞定米格19的时候,我们国家也早就服役了歼六,这不就和苏联人没代差了吗?现在我们提前服役了歼七,老毛子的米格21还没搞定呢,刘叔叔,这么一看,咱们的追赶速度还是很快的。”
“但是我们的工业,不能一直靠着那边的援助啊。”刘亚楼想了想,开口说:“其实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我们起步慢,底子薄,最快的方法自然是从后世引进技术和飞机,但是这样会造成一个很不好的现象——我们的技术人员会习惯拄着未来的拐杖来发展,缺乏自己的研究和设计能力,一旦失去了未来的支援,没有设计和研发经验的技术人员将会无所适从——但是无奈的是,如果想保持飞机的代差,我们只有选择不断从未来引进技术和飞机,哎,这真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啊。”
小强点了点头,很认同刘亚楼司令员的话:“的确是这样,其实这个问题我也考虑了很久,未来的技术是很好,可以提供现成的东西,我们这边只要照着技术资料生产,就不会出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没有技术资料呢?这就是很危险的事情了,不过。”小强话锋一转,说:“其实历史上,我们国家也是这样一路走来的,就像刘叔叔您说的一样,引进米格15的技术,生产了歼五,引进米格19的技术,生产了歼六;到了五十年代末期,虽然中苏关系出现了裂痕,但是还是成功引进了米格21的技术,得到了苏联人的米格-21F-13飞机及R-11F-300发动机的制造许可证;在此时看来,我们的飞机制造的确是完全师从于苏联人,共和国天空中飞翔的战斗机都是苏联血统的,但是实际上,这也没有阻断中国人自研战斗机的路程,1958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就开始了‘东风’107歼击机和‘东风’113高速歼击机的自行设计,虽然这两种飞机都因为种种原因,后来都遭到了中途夭折的命运,但是也足以证明,就算是拄着外国援助的拐杖,我们也是可以拥有自研飞机的能力的,后来,我们也是在米格21基础上,研制出了歼8战斗机,以及后来虽然夭折,但是给后进机型提供了大量资料和数据的歼9;以及不能不提的,中国成飞自研的歼10和歼20。”
说到这里,小强喝了一口茶水,继续说:“刘叔,虽然历史上我们国家在接受援助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自行设计战斗机,但是您说的很有道理,我们的研究团队要从现在开始培养,不能临上阵才磨刀,就算有未来的技术和飞机,我们也要能够自研战斗机——哪怕在某种程度上造成浪费,这种研发的团队也一定要有。”说着,小强想了想,说:“按照原来的计划,我打算最早在60年代晚期,或者70年代早期就引进后世的歼10A和歼11A;歼10属于第三代轻型战斗机,而歼11则是第三代重型战斗机,二者高低搭配,保卫着后世的共和国天空。”
刘亚楼司令员也看过小强带回来的歼10和歼11的资料,他点了点头,示意小强继续说。
“但是歼10和歼11各自都有各自的问题,首先说歼10。”小强说:“作为轻型战斗机,单发的歼10有制造成本低,生产速度快的优点,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对比重型机来说,航程短,武器挂载数量少,雷达功率小;在空中面对同级别的重型机的劣势很大;后世的很多次军演中,使用同样新型雷达的歼10在正面战场上很难对抗同样装备着新型雷达的歼11就是个很好的证明。”
说到这里,小强顿了顿,继续说:“但是歼11的问题也不是没有——虽然作为重型机,歼11比歼10的航程大,武器多,雷达功率更大;但是歼11的原型苏27本身就有很多先天性的问题,比如在研制之初并没有使用复合材料,传动系统也比较原始,导致后期中国对歼11进行升级改造的时候不得不小心谨慎,每一次改动几乎都要反复研究,也导致后世很多军迷嘲笑沈飞,说沈飞引进苏27那么多年,还没有吃透,简直就是在吃干饭——但是要知道,苏27毕竟不是国产战斗机,我们没有参与外形设计,没有参与飞控设计,就像买了一个没有图纸的房子,如果想自己改造,就只能一点点的试探,这样一来时间必然要大大的拉长——所以,我的计划是,在60年代早期,我们就要开始立足于制造歼7和歼8的技术经验以及来自未来的技术和组件,来自行研制一款三代的重型战斗机!”
第813章 宋文骢(1)
“研制中国人自己的三代重型机?”刘亚楼司令员听到小强这句话,脸上也流露出了兴奋的表情:“小强啊,要不我怎么说,咱爷俩投脾气呢!我一直也有这样的计划!只是我之前一直觉得,既然有后世的三代机了,我们再自研是不是有些浪费啊,不过今天小强你这一席话倒是点醒了我,这苏27的确很棒,但是就如小强你说的,毕竟不是自己研制的战斗机,想升级改造那真是步履维艰啊!这还真就是不如自己设计一款战斗机,也许早期型号性能不够优秀,但是我们后期升级也容易不是?”
“对对,就是这个道理!”小强说:“我们现在有风洞,也有设计人员,虽然目前看来设计经验还是很缺乏,但是十年后,我们的设计团队成熟了,就可以直接上马,利用后世的资料和雷达,发动机这些东西,来设计一款中国人自己的战斗机;虽然第一款飞机就上重型机的确难度很大,但是毕竟还是有后世的技术资料支持嘛!我看还是可以的!然后有了三代机的设计经验,我们就可以再搞出自己的四代机!”
“好啊,真是好啊。”刘亚楼也一脸憧憬的说:“我看小强你带回来的资料里说,美国服役过四款三代机,分别是F14F15F16和F18,这些战斗机都有各自的优点,看到这里我羡慕的啊,不过以后,咱们国家也不会比美国差了,我们有歼10,有歼11,还有自行设计的新型号战斗机,甚至舰载机,哎哟,我可是迫不及待的想看到我们国家自己研制的战斗机了。”
我们再回过头,看看此时的冰城哈尔滨。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后世的哈尔滨人习惯称呼这里为船舶学院,或者叫哈工程、哈军工,历史上,由陈赓大将首任院长兼政委。哈军工于1952年开始筹建,1953年4月25日基建破土动工,9月1日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
新学期刚刚开学,刚满24岁的宋文骢此刻正夹着航空动力学的教材走在工程学院那宽敞的校园内,身边几个和自己年纪相仿的同学一脸好奇的问着宋文骢:“宋文骢啊,我听说你参加过抗美援朝?”
“是啊。”宋文骢点了点头:“我当时被分配到空军第九师27团,担任机械师。”
“嘿,那你一定摸过战斗机啦?”另一个女同学也好奇的问。
“嗯,摸过!”宋文骢说:“歼五,还有歼六,我都打开看过,还修理过歼五!”
“太厉害了!”那个男同学一脸羡慕的说:“我听说,歼五可厉害了!比螺旋桨飞机飞的快!还可以打导弹!”
“嗯,可以的!”宋文骢点着头说:“可以挂载对地导弹和对空导弹!不过我当时学习检修歼五的时候,还涉及不到那么高级的技术,只是日常的检修保养和维护,以及零件的更换。”
“那也比我们强多啦!”一个同学说:“我们长这么大,连飞机都没摸过呢,你多光荣啊,能检修飞机!”
说话间,几个人已经走到了空军航空工程系的大楼外,几个人也不再大声的聊天,安静的走进了教学楼内。
宋文骢,中国歼击机设计战术技术论证创始人,中国气动布局专业组创始人,曾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自然科学研究员,曾从事歼-8、歼-7C、歼10飞机的研制,是中国著名的歼10战斗机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歼10之父”。此时的他,虽然和历史上的轨迹一样,因为在抗美援朝期间表现优异,并且有极为丰富的维修飞;机经验,被推荐来到了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进行进修,但是宋文骢并不知道,自己的推荐人,是曹小强。
对于曹小强而言,宋文骢是个仅次于刘华清的名字:1930年3月26日,宋文骢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原籍云南大理。早在学生时代,宋文骢就与飞机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过,那却不是一段美好的记忆。
少年时代,宋文骢是在防空警报和硝烟战火中度过的,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飞机对昆明没完没了的轰炸。“防空警报,警报什么呢?——中国飞机跑了,日本飞机来了。我们没有抵抗力啊!”几十年后,回忆往昔,宋文骢依然忍不住扼腕:“那个时候,我们国家航空落后啊,那个挨打是没完没了的!”目睹美丽的古城经常遭遇日军轰炸,一个念头在少年宋文骢心中潜滋暗长: “长大要当飞行员!我们一定要有很好的飞机。”梦想如同种子般在幼小的宋文骢的心底萌芽。
1949年,宋文骢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侦察员,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1950年,宋文骢担任云南军区情报处谍报组长,同年调入空军二航校学习——这个时候,儿时的梦想,宋文骢感觉,曙光初现。1951年,作为空军机械师的一员,宋文骢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第二年,不忘初心的他,如愿考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进入空军工程系学习,开始了他的飞机设计生涯。
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期间,宋文骢就参与了“东风113”的研制。1960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沈阳飞机制造厂、国防部六院一所工作,是我国飞机战术和气动布局专业创建人之一,同时,他也是我国先进新式气动布局设计技术的开拓者,此后,宋文骢殚精竭虑,为我国第一架超音速歼击机——歼-8飞机的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6月17日,宋文骢任611所总设计师,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空军,尽管在飞机制造设计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然没有甩掉一穷二白的面貌,甚至没有一款“拿得出的先进战机”。对此,现在不少“军迷”都记忆犹新。虽然1964年我们国家就能生产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米格-21战斗机,但10年浩劫,使得我国的航空工业一直裹步不前。此时,空军装备的歼-7和歼-7I总共不过几十架,大部分空军部队还靠着二三十年前仿米格-19的歼-6,撑起祖国的一片蓝天。不少当事人感慨“中国空军凭的是一腔热血在捍卫着祖国的天空。”
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在航空领域发展很快,美国空军已经装备第三代的F-15和F-16上千架,美国海军的F-14也装备10余年了。与之相比,我国的航空工业,技术、人才和实验条件等方面,和第三代先进飞机的要求相距甚远,我国空军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有越拉越大之势。
1981年年底,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邹家华向邓小平建议:开始搞新一代歼击机,预计初期投资在5亿元。邓小平批示“新歼项目较为重要,前期投资5亿左右,目前花钱也不多,拟同意。”在国内经济发展经费极为紧张的情况下,代号为“10计划”的新一代歼击机项目正式拉开序幕。
1986年,时年56岁的宋文骢被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肩负起了我国自主研发新一代先进战斗机的历史重任。歼10飞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当时唯一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战斗机,技术跨度大、难度高,其战技要求集中体现了西方先进国家着手开发的2000年左右装备的先进战斗机的特点。歼10战斗机属于第三代战斗机,这对于当时仍普遍装备歼-6、歼-7等第二代战斗机的中国空军来说颇为陌生。
可惜,严格意义上说,当时的歼10还不是一架完全的第三代战机,跟现在的歼10也有很大差别,此时的歼10没有完全采用翼身融合设计;鸭翼面积不大,静不稳定度有限,机动性也不是太高;甚至发动机还没踪影,整机动力水平还是大大的未知数。歼10研制的难度,超乎想象,难度不亚于给一个绘画小白看几眼齐白石的画,就让其参考画一幅一般。这架新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究竟能达到什么水平,当时谁都说不准。
对于这一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有人问宋文骢:“宋总啊,恕我冒昧,据我所知,搞一个型号飞机少则10年、8年,多则10年、20年。你今年已经50多岁了,年龄不饶人啊,这架飞机在你手里最终能设计定型吗?”说话人意思很明白,言下之意就是你宋文骢可能到死都搞不成歼10!对于这一充满“善意”的关怀,宋文骢这样回答:“哈,这个问题有意思。我老宋还能活多少年,这架飞机能不能在我手里定型,我说了不算。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过这架飞机的研制,中国一大批现代飞机设计研制的人才肯定会成长起来!对此,我深信不疑。我们只要为他们铺好了路,到时候我老宋在不在没关系,自然会有比我宋文骢更高明的人来接着干。”
飞机设计研制过程中,宋文骢既是领导又是专家,他力主技术民主,鼓励创新;他不仅性格开朗且点子多,常被同事们戏称“宋老鬼”。根据歼10的需要,他亲自创设“战术技术与气动布局”专业,自己当组长,专门讨论飞机使用分析等与空军作战有关的“事情”,这些谋划与布局为后来歼10后来“17分钟的一鸣惊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814章 宋文骢(2)
除掉技术上的困难,611所还面临一个实际问题,就是缺钱,这个问题曾经几乎让歼10夭折。当时,10号工程的总共投资只有40亿元人民币。钱落实没落实先不说,这笔钱不是由611所一个单位花,而是要用在10个分系统,上百家研制单位上,能够用到飞机研制上,摊到611所的已经所剩无几,其中还要拿出来对外合作(主要是法国和以色列)。没钱就做不了试验,没钱就做不了方案。歼10 的研制,一度因为资金问题,在原地踏步。1989 年,中央军委组织了一个庞大的军事代表团,前往苏联考察,宋文骢也受邀参加了代表团。考察期间,苏27SK—— 一款新锐战斗机,给军事代表团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其效果可以用震撼来形容。“光内油量就超过歼-7 空重的战斗机,居然能够达到F-16的机动水平!”对当时的中国空军而言,苏27SK战斗机一时被惊为天人!
回国后,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有不少空军将领提出,“与歼10相比,苏27 性能优异。”、“花那么多钱搞这个歼10,也不一定成功,就算成功,也不一定比得过苏27,所以啊,干脆下马别搞了,把钱省出来买苏27 更合算。”还有人甚至喊出了“想要胜,靠两拐(苏27);想要赢,买三零(苏30)”的口号。的确,从1982年开始到1989年,整整8年时间,歼10依然躺在图纸上,永远处于“方案论证、预先研究、再论证”阶段。有领导甚至说,成飞搞歼10是“5分钱想上长城”,“根本就是不切实际嘛!”611所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最困难的岁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和空军副司令员林虎等少数有真才实学的将领,对难产的歼10给予毫无保留、最为坚定的支持!没有他们,可能就没有现在的歼10了。
对于大量进口苏27战斗机的这种观点,在会议上,刘华清将军笑而不语,而是先让在场的宋文骢发言。宋文骢起身道:“苏27 的确性能优异,但是和歼10相比,二者性能各有所长,苏27是替代不了歼10的,两者应该是相互配合。”
刘华清点头赞许,然后才亮明自己的观点:“苏27 再好,也是别人家的孩子;歼10 无论如何,就是再困难,也要搞下去!”
在接下来漫长的研制过程中,宋文骢领导广大设计技术人员,紧缩开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一步一个脚印,一次又一次攻克技术难关,默默地向目标迈进。他们先后攻克了先进气动布局、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高度综合化航电武器系统以及CAD/CAE/CAM等关键技术,期间,歼10又有几次险些遭遇下马,尤其是军队内部有很多人不看好歼10,在386执政期间,很多人也明着暗着的表示,不如就把歼10下马得了,省下钱去买苏27,去买苏30!
但是,光靠买买买能买成一个强国吗?当然不能!以前不可能,以后也不可能!技术不掌握在自己手里,那就永远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而且,有些东西,就算你肯买,外国人肯卖吗?
1987年6月的一个晚上,由于歼-10的许多关键设计都是国际上领先的,所以宋文骢也希望在起落架的试制上,能与世界最专业的公司合作。
但是那场持续了几天的谈判,却打碎了他的期待。
外国专家见中国技术落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趁火打劫、坐地起价。
那句“你们技术不行,你们方案不行,你们的工程师更不行,这样的起落架,你们无论如何都搞不出来”,像针一样扎在他的心上。
临走的时候,外国专家还强调到,“你们肯定干不了的,不过你们随时可以再来找我们,不过那时,可就不是现在这个价了。”
慎重的考虑后,宋文骢觉得,必须自力更生。
他对研制起落架的同事们说到“不要等!不要靠!也不要指望外国人会帮助你!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歼-10飞机,让起落架流着我们自己的血液!”
最后这个起落架,中国只花了不到30万的经费就造出,是外国公司报价的几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