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主任看到这不可思议的数据,整个身体一动不动,学生们早已等着他把数据念出来,可众人却盯着屏幕眼睛都不眨一下。
“主任,到底是多少啊,达到咱们的目标了吗?”
“是啊主任,赶紧把数据报出来啊,不会是出问题了,根本运算不了吧?”
“不可能吧,各系统自检都是好好的啊!”
“这可说不定,咱们这计算机是用的并行计算思路,说不定在数据分发或者汇总时出问题了,各模块即使算再快也没用啊。”
另外几个学生在催促,在议论。
“你们听好了,咱们制造的这台超级计算机非常非常成功,它的峰值运算速度达到了21亿次每秒,超过了咱们最乐观的估计值。”吴主任回过神,高兴的对学生们大声宣布。
“21亿次每秒?太好了,咱们成功了。”
“是啊,没想到居然超过咱们估测的最大值。”
“不知道咱们这超级计算机比长沙和合肥那两家好还是差。”
“肯定是咱们的好,21亿次,在全世界都能排进前几了吧?”
“不知道啊,不过21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已经够气象局和水利部的需求了。”
“主任,咱们赶紧通知校长吧,还有李部长说今天要来的也没来,这好消息咱们得赶紧汇报。”
“啊!对对对,得赶紧通知校长,你们继续进行后续的测试,把所有的测试项目都做一遍,我去去就来。”吴主任说完就赶紧跑回办公室去打电话了。
随着他的电话拨出,国内亿次级超级计算机获得突破的消息开始传到四面八方,电子工业部给了清华的研究团队最大的褒奖,对星耀集团在国内的发展也是极力支持。
李部长一行人还去往星耀集团的香港总部考察参观了一次,在那里双方达成了一系列合作,从那之后,国内的半导体产业仿佛插上了翅膀,发展速度快得飞起,不断突破各道关卡,最后与星耀集团并驾齐驱,欧美企业原本对国内市场是不屑一顾的,对国内的技术也是极力封锁,但是有了星耀集团的倾力支持,这一情况在后续的短短两年就翻转了,国内开始与星耀集团一起限制向欧美输出高端半导体器件了。
这一情景也是王建昆乐意看到的,虽然这样做会让星耀集团和星洲集团损失一部分金钱,但是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那他前期做的那些工作就没有白费。
第194章 欧美日韩的反应以及木马计划
“安迪,咱们有大麻烦了。”IBM的总裁欧佩尔在电话里冲英特尔总裁安迪格鲁夫大声说道。
安迪格鲁夫,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曾任英特尔公司 CEO、董事长,是英特尔第三名员工及首位营运长,他处理过太多的大事,所以对英特尔总裁慌里慌张没头没脑的叫喊没那么紧张。
“欧佩尔,发生了什么事让你如此慌张失态,是德州佬的技术超过你们了吗?”安迪格鲁夫一脸轻松的反问道。
“安迪,不是那该死的红脖子,是海对面的东大造出了运算速度高达21亿次每秒的超级计算机了,最要命的是他们采用的不是咱们的芯片。”
“不是你们公司生产的80286CPU?那难道是用来得知佬的那种落后一代的CPU吗?这有什么好担心的。”
“也不是,是一家叫做星耀集团的香港公司生产的CPU,好像叫什么X-1001的芯片,制程是5微米,他们那台超级计算机总共只用了1600枚这种CPU就达到了这个运算速度,考虑到并行计算时的速度损失,那他们那枚CPU的运算速度至少也是150万次每秒了。”欧佩尔把从中国传来的消息一股脑的告诉了安迪。
这由不得他不紧张,现在IBM是英特尔公司高性能芯片的最大买主,而且很多研发项目都是跟IBM进行合作,按照他们提出的需求进行设计的。
比如现在IBM推出的个人电脑兼容机技术,就是IBM联合他们一起完成的芯片兼容性改造,使得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电脑都采用他们生产的芯片,另外IBM的超级计算机,大型机,中型机等产品都在大量使用他们的芯片。
现在突然冒出一个叫星耀集团的生产出了比他们的芯片性能更强的CPU,这势必打破他们的垄断,甚至会来跟他们竞争。
而一旦开始竞争,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他们英特尔,后面有可能是IBM,也有可能IBM会转而支持对方,因为这星耀集团生产的芯片性能比他们的高,价格却跟他们的相差不大,这就让英特尔总裁欧佩尔非常紧张了。
“哦?星耀集团,没什么印象啊,你有他们的详细情报吗?”
“情报还在陆续收集中,安迪,咱们见面聊吧,你办公室的咖啡挺好喝的。”
“那就来吧,我让秘书准备好咖啡等你。”
半个小时不到,英特尔总裁就乘坐直升飞机来到了IBM的总部大楼,然后在IBM的楼顶机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快速的下了飞机来到安迪格鲁夫的办公室。
“安迪,没打扰到你吧?”
“欧佩尔,先喝咖啡,把你收集到的情报先给我看看,稍后咱们在聊。”
安迪把温热的咖啡倒了一杯给欧佩尔,然后接过他手里的一叠A4纸,上面的内容还没有进行好好的排版,是一堆不同渠道发送回来的情报组合。
安迪按耐住心思,一段段的看着,神情从一开始的轻松惬意慢慢变得眉头紧锁,这表明情报里的内容对他们公司也是非常不利的。
“该死的摩托罗拉,他们早就知道了这家公司的厉害,怎么不跟我们通下气,还有他们怎么就吃下那个亏了,没有去报复回去,难道英国人真的会罩着这个殖民地的公司吗?”
安迪看到有一段情报上写着星耀集团早在去年就用短信机以及今年上半年用手机将摩托罗拉从香港市场挤得被迫收缩,不由得破口大骂,显然这家公司就是通过移动通信市场挣到了大笔利润,才又迫不及待的开始往个人计算机以及超级计算机发展了。
“嗯哼,我也不知道罗伯特怎么想的,这么重要的事情居然不跟我们说一下,难道他是怕他在香港丢脸的事情被我们嘲笑吗?”欧佩尔说道。
“欧佩尔,你这情报太简略了点,这家公司成立时间这么短,是从哪来搞来的半导体技术,还有他们的生产设备从哪来的,就算他们黄种人有许多聪明的大脑,搞定了技术,但是制造设备可不是靠脑袋想就能想出来的,你有这方面的消息吗?”
“我已经出钱请了咨询公司帮忙收集这方面的情报了,另外我也让公司的部门去找各大供应商了解他们的客户情况,看看是咱们供应链内部的企业给这家公司提供的生产设备。”
“嗯,如果是咱们供应链内部的企业提供的生产设备,那咱们有很多办法拿捏这家殖民地上的公司,但是如果不是的话,那咱们的麻烦就大了。”安迪此时也露出了一丝担忧。
“是啊,不过除了咱们供应链上的那些设备制造商,又哪里有其他公司有这个能力生产这些设备呢,要知道生产这些设备可不是做衬衫和鞋子,那可是需要从重工业开始到高精密制造业都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行的。”欧佩尔思索后说道
“目前除了咱们和日韩两家,剩下的就是欧洲佬,苏联以及东大了。”安迪掰着手指把有这个能力生产这些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国家或者势力一一说出来。
“苏联可以排除了,他们的线路现在还是电子管,晶体管技术非常的落后,我这有他们这些年的晶体管方面的最新情报,他们还没搞定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制造,现在许多民用的芯片都在进口或者是直接买的成品的,所以他们可以排除在外。”欧佩尔说道。
因为苏联军方以及国家上层一直在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做准备,所以在半导体路线上选择了优先发展电子管,现在他们的电子管技术已经出神入化了,最小的电子管能够做到小于1毫米的直径了,他们的军用雷达,控制电路大量采用电子管,就是为了防止发生核大战后,所有武器装备被电磁脉冲摧毁的情况。
因为晶体管在电磁脉冲攻击下几乎没有防御力,即使给晶体管制造的电路安装上了屏蔽笼也很难幸存,他们为此做过实验,发现有屏蔽的电路在核爆后全被摧毁,因为外部电路在强电磁脉冲下会瞬间产生强电场以及非常大的瞬间电流,这些感应电流会造成内部的电路短路,而电子管制造的控制电路却能够幸存下来,因为它们能容纳极大的瞬间电流。
“那东大也可以排除吧?前些年它们非常封闭,我们没得到什么情报,但是这几年咱们和他们的关系可是非常近,好多项目都对我们展示了,据说还准备给他们升级战斗机呢。”安迪对于东大倒是有一些了解,对两国这几年的密切关系也是知道一些内幕。
“从展示给我们看的项目以及他们市场上出现的产品来看,他们的制造能力还是有一些的,但是如果他们真达到了这个技术水平的话,为什么不是他们国内的国企生产的这种CPU,而是那家香港的企业来生产然后返回国内跟清华合作。”
“你问我我问谁,东大太会掩藏实力了,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上的两次失败足以说明他们不好惹,还是赶紧去收集情报吧,注意方式,不要惹出麻烦,咱们现在跟他们可还是在蜜月阶段,不能搞砸了咱们的大计。”
“这我知道,我们会小心的,欧洲方面咱们也先看看反馈回来的情报,如果真的是他们偷偷摸摸供应了相关设备,那咱们得说服大统领敲打下他们了。”
“嗯,不过也不好太使劲,现在正是推倒北极熊的关键时间,可不能把欧洲人推向北极熊,不然咱们可没好下场。”
“哎,还真是麻烦,好像就算发现了设备来源来自东大或者欧洲,咱们也没什么好办法来遏制这家殖民地上冒出了的公司了?”
“是啊,目前来看是这样的,不过咱们先做好准备,北极熊撑不了多久,等到他即将倒下时,就算这家公司的末日了。”
安迪格鲁夫和欧佩尔两人在办公室里嘀嘀咕咕一上午,咖啡都让秘书续了好几杯,最后也没商量出什么好办法,只能是先尽可能的摸清这家叫做星耀集团的公司的底细以及他们的半导体生产设备来源,然后才能制定相应的打击计划。
而英特尔公司要做的就是加快下一代的芯片生产技术,一定要在性能上打败对方,拉拢住国内的客户。
IBM则会对相应的中型机以及亿次级的大型机进行降价,尝试着向东大大规模的倾销,试试看能否用这个方法打断星耀公司向大型机发展的道路。
……
“首相,咱们在远东有一家半导体公司最近联合东大制造出了一款超级计算机,其性能在当前能排到前10名。”英国首相官邸里,一名侍从把从远东传回来的消息报告给撒切尔夫人。
“你是说香港那有一家半导体公司帮助了东大制造了一款超级计算机吗?”撒切尔夫人听到香港和东大就不由得有些头疼,对着这名报告消息的侍从皱眉道。
去年她携打败阿根廷的威风,想在东大也上演一场谈判桌上的胜利,可是却事与愿违,在谈判时被对方死死压制着,在出来时还不小心摔倒,被等候在门口的记者抓拍到,可谓是丢脸丢到全世界了,所以一提起这两个地方,她就一阵烦躁。
侍从官被撒切尔夫人的眼神看得有些心虚,硬着头皮说道:“是的首相,那家公司叫做星耀集团,它有个子公司专门叫做星耀电子,负责生产高性能CPU,另外还生产一款性能超过IBM兼容机的个人电脑,而东大就是用它们提供的高性能CPU制造出来的那台每秒运算速度达到21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的。”
侍从官收到的情报也是非常简略的,大部分消息还是东大报纸上报道出来的,所以星耀集团的内部情况一点都没说,不过首相也没那个精力去管这么细的事情,能花点心思过问一下就不错了,而且此时英国内部对于失去香港早已有了准备,所以现在是一门心思的想着如何从那边转移来更多的财富,对那边的发展早已不上心了,更别说一个小小的半导体公司了,因为就连他们国内自己的半导体企业也不怎么上心。
话说英国这么一个大国,从上个世纪的日不落到现在的分崩离析龟缩回小岛上,那要说没有一丝挣扎也是说不过去的。
在半导体方面也是有过一番大动作的,在1978年7月,英国工党政府从预算中拨出了5000万英镑(约9600万美元),投资给了一家新兴的半导体企业Inmos。
当时英国工党发现芯片产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美国已经占得先机,德州仪器、英特尔、摩托罗拉等一众企业占据了市场主导权,但英国作为昔日霸主,并不会心甘情愿地将半导体产业让予他国,工党政府把反攻希望放在了 Inmos之上。
由英国计算机顾问伊安巴伦(Iann Barron)、美国半导体行业资深人士理查德佩特里茨(Richard Petritz)和保罗施罗德(Paul Schroeder)一同创立的Inmos,一边通过生产和销售流行的SRAM内存来维持运转,一边利用政府资金,开发一款专用并行处理芯片晶片机(Transputer)。
当时的Inmos,在号称“英国硅谷”的布里斯托尔有一支成熟的设计团队,在南威尔士纽波特兴建了一家晶圆厂,同时汇聚了全英国最多的半导体人才,被部分人形容为“英版英特尔”,也难怪工党政府能够青睐于它。
但情况很快就发生了变化,1979年,英国保守党接替工党政府,首相撒切尔夫人开始推行私有化政策,她想要开刀的对象,正是那些在工党支持下成立的国有化企业,国家企业委员会被并入英国科技集团,最终不得不出售它在Inmos中持有的股份。
而Inmos本身的处境也不容乐观,在经历了几年的亏损和总计8500万美元的政府资助之后,1983年,Inmos总营收虽然达到了5000万美元,但是却亏损了1800万美元。当时苏联有分析师预计,1984年的Inmos有望达到1.3亿美元的营收,还能产生1300万至1900万美元的税前利润,但撒切尔夫人却等不下去了。
此时的Inmos已经被列上了私有化的名单中,收购谈判也开始进行了。
Inmos工程师理查德佩特里茨回顾称:“撒切尔夫人喜欢Inmos在半导体领域取得的成绩,但却又讨厌这家公司需要英国政府的资金支持,这有点像罗纳德里根式的想法,只要政府不参与,她就会很高兴。她没有意识到,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Inmos就不会诞生,更不用说它所带来的成功了。”
所以撒切尔夫人听到星耀集团取得了这样大的成绩,并没有表现得很兴奋,因为这家公司一听名字就知道明显不是英国人创办的,虽然是在他们管辖的地方发展起来的,可是跟他们却没多大的关系。
“那这家企业正常纳税吗?能不能让港督尤德把他们邀请到伦敦来建生产工厂?还有必须进行出口限制,不能让这家公司把那种高性能CPU卖给内地。”
撒切尔夫人提了一系列明显做不到的要求,侍从官听得心里直骂娘,这首相一听到香港和东大就乱了分寸,完全没有处理国内事务以及应对欧洲大陆上的危机的手腕。
不过他虽然知道做不到,但是还是肯定的回答,表示会去把消息传达给港督的,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公务员,没必要出言提醒,这烫手的任务就让港督去头疼吧。
英国国内对星耀集团没一点重视,因为保守党政府已经放弃半导体产业,只关心香港能不能从这家公司这搞来税收,如果能用恐吓手段搞来技术甚至让他们搬到英国本土那就更好了。
……
“西巴,这东大怎么突然搞出来这么先进的超级计算机,不会是假消息吧?”三星集团的总裁李秉在拿到手下传递过来的有关当前世界上半导体领域的前沿情报说道。
此时他们还正在为首款64K 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VLSI芯片而努力,实验室里正在紧张的测试,没想到东大以及这星耀电子公司就给他们来了一大棒。
他看到简报里有提到超级计算机用到了更高性能的存储器,这就导致他们的产品还没真正成功,对方就发布了更高性能的了,这将导致他们之前的所有投入都打水漂的。
“我要这家公司的详细情报,越快越好,还有试着跟他们接触下看看能否进行合作,做好两手准备。”李秉把情报递给三星半导体的负责人,然后提出了他的要求。
“好的总裁,我马上安排。”说完赶紧去安排情报收集工作以及去接触星耀电子的负责人了。
而会长李秉发了好一会怒气,然后平息下来给政府高层打电话,把相关情况向他们说明,并向政府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已经涉及到了东大,如果只是星耀这个香港公司,他们有很多手段可以动用,但是有东大参与,那些办法就用不得了,不然会引来大麻烦。
……
此时日本企业早已先人一步,早早的把公开报道的情报传回了国内,另外也派出了大量人员去深挖合作细节,希望了解合作的全貌。
因为此时日本正在大力往半导体方向发展,国内众多的企业都涉及到半导体领域,现在被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跑到前面了,那怎么得了,他们可是舔着脸才从美国那获得了前期的技术和相应的设备支持,然后倾力投入大量资源,才在半导体产业上站稳世界第二把交椅的,现在似乎要被挤到第三去了,这怎么能让他们放心呢。
于是一场针对星耀半导体以及国内相关半导体企业的大规模间谍活动拉开了帷幕,而王建昆和星耀集团也开始顺势而为,释放出大量真真假假的消息,打算先拖住欧美日韩等半导体企业一段时间。
为此王建昆经常请假,他用高超音速飞行器频繁往返内地香港以及日韩等国,一边制造那些间谍的复制体,并通过他们传递一些真真假假的情报,一边启动木马计划,将新人类打入这些企业甚至国家的内部,获取相应的情报,也为未来埋下了统一的种子。
第195章年将发动统一之战
“刘部长,这是最新的关于岑勇的情报,请查阅!”情报3处处长把整理好的关于王建昆小舅岑勇的情报交给情报部部长。
“好,辛苦你了,放桌子上吧。”
情报3处处长于是将汇总的情报轻轻的放在部长的左手边的文件架上,上面有好几份等着部长审阅查看的报告,然后退出办公室轻轻的关上房间的门。
刘部长将眼前的文件审阅完后签上字放到右手边已办文件柜上,端起快冷掉的茶水喝了一小口润润干燥的嘴唇,然后拿起情报3处刚递交上来的情报。
翻开第一页,还是之前就查看过的关于岑勇的身份简介,这一页没有什么特别的,那个年代有成千上万的跟他差不多的经历,都是高中毕业或者正在读大学,因为大致相同的原因去往全国各地的农村,放下书本与土地和农民打交道。
而岑勇特殊在去了不到1年,就鼓动一群人跟他一起跑去缅甸了,而且还用所学的知识组织起了一支有严格纪律和一定战斗力的私人武装力量。
因为时间久远的关系,那段时间具体发生的情况没有调查得特别详细,只知道这岑勇颇有胆略,在获得立足之地后就开始联合其他势力,最后他们几个私人武装经过好几年的分分合合,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固的地方势力,还制定了在他眼里比较远大的目标既解放整个南亚,他们的组织名称最终也定下了叫做南亚解放阵线,简称南解阵。
之后的几年就是南解阵不断扩充势力范围,与周边的一些小的割据势力进行战斗,期间赢多输少,地盘渐渐的有三个县那么大,人口也达到60万左右了。
可是这个时间里,他们周边的势力也在进行着类似的大鱼吃小鱼的兼并过程,所以到了78年之后,南解阵就再也没有扩充过势力范围,因为周边也形成了几个跟南解阵差不多大小的势力。
情报里显示这个时候岑勇又开始接过重担,他是这个组织里学历最高,对外界情况比较了解的人,于是他不断派出人手到香港,马来,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在这些地方一边进行秘密活动,一边为他们的组织筹集经费和收集物资。
而在南解阵内部也学起了当年南泥湾的模式,开始进行大生产运动,以减少对外界物资的依赖。
其中香港那边有个培训学校除了为刚去香港的人提供帮助外,也是他们招收成员的一个重要据点,特别是对那些有一定文化,到农村去战斗过的人非常青睐,情报里显示前前后后差不多有3万多国内的人被他们组织招收进去,这些人去了后还陆续的接走家人,还通过同乡同学等关系接走更多的人。
如果仅仅如此,那南解阵的发展虽然会因为有一批国内有文化的人参与进去,那也不会那么的快,就像国内改革开放后,发展虽然已经很快了,但是基本的民生问题还有一大堆没解决,可南解阵在81年后却飞速发展,不仅解决了温饱,还开始大规模投资重工业,在香港的公司也是不断扩张,在香港能查到的就有星洲集团,星耀集团和四海集团,这三个集团好像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和技术,每隔几个月,规模就扩大一番。
对于这些资金和技术,情报里没有确切的消息来源,不过好像跟他的外甥王建昆是有一些关系的,可是又搞不清楚王建昆在里面到底起了多少作用。
情报里显示王建昆是一个天才,有好多技术问题都有王建昆去帮忙解决的,可是王建昆现在也只有17岁不到,前年更是只有14岁,虽然古有甘罗12岁拜相,但是王建昆再怎么天才,那也是需要积累的啊,要知道现代科技可是有众多的学科的,普通人穷极一生都不一定能学明白一个学科,可王建昆似乎对好几个学科的知识都精通,这种精通不只是学通了,还能进行相关的应用并解决实际的问题。
刘部长看完岑勇的相关情报后,又把王建昆的相关情报拿出来看,可是越看越糊涂,只知道事情发生快速变化应该是在81年底,这时候王建昆开始经常去广市,而且有一两次去香港的记录,可惜没有人知道他去那边做了些什么,后面就再没有收集到他去香港的记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