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科学仪器捕捉碎片的轨迹,可以研究推测出这些碎片的性质,科学家称其中的某些经常出现且轨迹相同的碎片为基本粒子。
打完电报后王建昆回了废品回收站,初中同学见他回来后就告辞离开去学校了。
等人走远后王建昆用摩托车搬运了好几次前期提纯的金属锭和硅锭去玉宇花园。
这里已经挖开了一条连接地下基地竖井的通道,这条通道主要是用来方便王建昆进出的,只有1米宽2米高。
通道也只有30多米长,另一头跟通向后山山谷的通道联通了,被王建昆用门隔开了。
把木箱先码放到通道边上,等电梯建好后再运到地下去。
搬运了3,4趟后王建昆觉得效率太低,明天用超能力制造个可以绑在摩托车后面的带轮子的两轮推车,到时再搬运就快多了。
晚自习的时候王建昆去了教室自习,拿出白纸边思考NS问题边记录,把自己突然冒出的想法记录下来,然后再找智子去验算。
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提出了7,8个思路给智子建模验算都行不通。
第三节课他换了下脑子,接着研究微型核电站。
目前的大型核电站用的都是丰度3.5%左右的铀235,被制造成一个个两厘米左右高度的小圆柱,然后被装到一根根合金圆管里。
这些合金管能够耐1800度至3千多度的高温,不会轻易融化。
许多根这样的管子组合在一起然后浸泡到纯水里,然后用镉金属棒作为中子吸收材料,铍或者钋作为中子源激发核反应堆。
激发后就可以关闭中子源了,这时通过控制镉棒的插入程度控制核反应堆的功率,镉棒插入得多,铀棒的链式反应就慢一些,发出的热量就少,发电功率就降低。
镉棒插入得少,链式反应加快,发热量增加,发电功率就升高。
王建昆利用的也是相同的控制原理,只是用的材料会不一样。
从高中书本得知,石墨也是非常好的中子吸收和减速材料,石墨也耐高温,压实后用作结构材料也是可以的。
无聊的王建昆用铅笔把用智子辅助设计出来的反应堆核心画出来。
整个核心是个6棱柱体,横截面是6边形,边长1米,高度1.5米。
是由一根根6棱柱体的石墨柱构成。
每个石墨柱横截面上有6个直径2厘米的孔道和18个直径1厘米的孔道。
大孔道是用于填放裂变材料的,小孔道是用于导通氦气的。
裂变材料设计成小球状,外面是陶瓷外壳,里面是丰度20%的铀料。
单个的小球是不会发生剧烈的裂变反应的,只是会非常缓慢的裂变释放非常微弱的热量和辐射。
不使用的时候把陶瓷小球装到蜂窝状的铅盒里密封,要使用时取出填充到孔道里。
填充好后就可以打开中子源,中子源选用的是钋和铍。
当众多的小球堆积时,被中子源发出中子击中就会发生链式反应,发出大量的热从而加热石墨,这时低温氦气流过周围的孔道,再给反应堆核心降温。
同时高温石墨加热了通过的氦气,高温的氦气推动涡轮机旋转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
用发出的部分电能把降温的氦气压缩输送到反应堆核心参与下一次循环,多余的电就是可以使用的电能了。
按照智子的模拟计算,到时反应堆满功率运转的话,将有3兆瓦的功率,能够利用的能量大概是2.4兆瓦,能量利用率大概是80%。
发出的电能够供应现在的2万8千户家庭用电(每家每天2度电)。
同桌看到王建昆在那写写画画,都是一些看不懂的东西,她早已见怪不怪了。
只是他平常都不怎么学习,怎么就能考那么好呢?
她还是有点不服气的,想着好好努力,争取期中考试考进年级前30。
上次月考她是56名,比刚进来时进步了一点点。
王建昆知道同桌是不服气的,虽然平常也偶尔问自己一些难题,但是对于学习方法确没有问过。
或许他还是觉得自己只是在凭借记忆力的天赋,没有什么其他的好的学习方法吧。
晚自习放学后王建昆骑摩托车回废品回收站检查一番,然后骑车去了玉宇花园收听“火腿”的聊天。
班长吴萧义跟他讲了今后晚上就不用他的摩托车了,因为晚上骑挺冷的。
王建昆知道班长这是骑了这么久那股新鲜感也快没了,不然按照最开始那股劲,再冷也会骑的。
王建昆觉得这段时间班长不用车子更好,方便他用车。
之后的几天里,王家建昆白天研究下NS方程问题,偶尔换下脑子,把微型核反应堆再完善一下。
把一些安全措施都加上去,比如意外停机时,增加保险措施,可以快速把堆芯中的小球分散装入铅制容器里,这样链式反应被强制中端,就不会有热量堆积从而发生危险了。
还有就是反应完的核燃料的处理也要考虑设计好稳妥的方案,初步打算是向下挖一个通往地下500米深的竖井,再在底部挖个空间用铅封闭。
到时候把核废料用铅桶密封再放到地下空间里。
晚上的时间都用来运输了。
从德兴运回来的,铅,铜和锌,两轮推车一次可以装1.5吨的货,每天晚上用摩托车做动力运输2次也不打眼,都是找的没入的时候运到后山通道里。
同时也不忘开挖地下基地,此时第4层已经开挖好了,第三层也开始开挖了300多个立方。
周五晚上,王建昆运完第二车金属后,开始制造电梯。
第54章 基地建设 二
按照智子帮忙设计出来的图纸,这款电梯有个超大的轿厢,长2.8米,宽2.2米,高2.5米,这么大的轿厢能运输的物体体积就可以很大。
所以顶上的电机和缆绳还有基座也要设计得粗大一些,牢固一些。
因为山体内部是岩石,所以用超能力把缆绳系统的两端嵌入岩石3米多就可以了。
总共用5组10根缆绳做轿厢的吊运绳索,四角和中间各一组,每组都设计有同步装置以确保平衡。
为缆绳系统提供动力的电动机是个直径半米,长1.2米的大家伙,重800多公斤,用了半吨的铜。
轿厢框架是用的高强度的合金钢,箱壁则是用的耐腐蚀的镀锌铁皮。
不是不想用不锈钢,而是德兴那边缺少镍,镍的产地离江省也挺远,暂时找不到门路买。
或许等贸易线路打开后能从东南亚进口一些,那边镍比较多,也比国内便宜。
轿厢是在地底合成的,轿厢底部是个3米的深坑,有凸起的支撑座。
此时缆绳还没制造,先测试了下顶部的电动机和与电动机相连的缆绳系统,运行几分钟后发现没有问题,同步性也非常好。
于是开始调动铁,锰,铜,铝,碳等元素制造缆绳。
在王建昆的超能力作用下,10根缆绳从顶上10个固定孔位往下生长。
竖井里有王建昆临时安装的照明灯,缆绳如同蟒蛇般在昏黄的灯光照耀下往地底游动,直到连接上轿厢10个连接孔才停止。
同时控制10根缆绳而且要让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位置组合是很耗费精力的。
不过这对于王建昆的精细控制和多线程操作是有利的,这不结束完缆绳制造后王建昆测试了下能投射的距离,此时已经可以投射和控制离身体80米的距离内的物体了。
休息了一会后,把刚才用超能力制造的缆绳和连接的地方都检查了一遍,确保都按照图纸制造完整了。
王建昆开始制造电梯井里的滑道和齿轮防坠落系统。
这次就没有逞能了,6条滑道和3组齿轮系统按顺序一个个制造完成。
制造完毕后就可以测试了,先是接通电源,通道口的电梯边上的按钮内部的小灯亮了,说明电路接通了。
按了有数字3的按钮,电梯启动后上升到了地下第3层。
用超能力观察到电梯在第三层停稳后打开门,等了10秒后关上门,再等了5秒后因为没有接收到其他信号,就往下回到第4层停稳了,这说明电梯是按照设定的程序运行的。
因为第二层和第一层都还没开挖,只是把电梯门的位置留好了,所以就不测试第一和第二层了。
按动面板最上面的*号,电梯启动来到通道口,门打开后王建昆走了进去。
为了省电,里面只是个10瓦的灯泡,按动电梯里面第4层的按钮,电梯缓缓关上,然后启动向下。
因为是主要做货运用,整个高度也不是很高,所以电梯运行速度控制在1米/秒,从启动到第四层刚好1分钟的时间。
虽然地下已经挖好有10多天了,但王建昆还是第一次踏足这里。
里面只是简单的硬化了下地面,环形的墙壁是用的铝合金铺了薄薄的一层,头顶用了钢丝网和钢板固定上面的岩石,防止细小的碎石坠落。
头顶暂时只有3盏小灯,按动电梯边上的开关把灯打开,可以看到还是很空旷的。
环形的空间里有6根直径80公分的岩石柱子支撑着,这是经过智子测算的,足以顶住头顶的楼板。
王建昆沿着侧壁走了一圈,用超能力把探查的地方都投射到脑海里,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矿产,都是跟山体一样的岩石。
因为只挖了一个很小的通风管道,所以地下4层此时的空气还是比较差的,待了一会就感觉有点憋闷,于是赶紧坐电梯往上走。
看来通风系统还是不能省事,每层还是先独立开挖两套通风系统,之后再边建设边整合。
今天的超能力已经用完,王建昆就把双人推车拉进通道存放,把摩托车通过通道扶到租住的房子里。
建电梯和搬运东西耗费了很大精力和体力,晚上就没有再收听短波信息了,洗漱后就钻进被窝睡觉了。
早上起来打水刷牙洗脸时感觉水一下子凉了很多,院墙上和树上都有一层白色的霜。
回忆了下农历节气,原来昨天就是霜降节气开始的第一天,今天一早就没露水了,都变成了白霜。
用冷水洗完脸后瞬间清醒了,哈着气骑着摩托车去了学校。
到了教室后,方贵华把测试卷收齐了交给他,他准备上午上课看下,早读照例是朗读英语课文。
现在王建昆的口音已经可以自由切换伦敦腔和纽约腔了,毕竟隔一段时间就收听英语广播,还时常听“火腿”们吹牛打屁,一些俚语笑话也可以听懂并且模仿的说了。
英语老师最近一周只要上课就喜欢叫他回答问题,而且用英文提问,让王建昆用英语回答。
部分英语成绩差的同学看到两人互飚英语那是一脸懵逼,只有成绩中上的才能勉强听懂。
为此英语老师时常拿王建昆举例,让大家向他学习,导致有些同学看他的目光都有些不善了。
王建昆已经答应英语老师帮忙搞一下英语听力的磁带,英语老师也向学校申请了一台磁带播放机,只是还要等经费。
听力磁带王建昆决定让舅舅帮忙在广市买好寄过来,广市那边的英语教育还是比较超前和正规的,上次去图书馆就有看到卖英语磁带的。
上午的课堂上王建昆先让智子帮忙批改分析了下三位同学的测试卷,评估了下他们的学习能力。
方贵华是学习速度和知识掌握程度最好的,胡春明次之,程明最差,但是按照智子的智能分析并针对性差缺补漏,进度还是可以跟上的。
通过这两周的测试卷来看,到期中考试,三人都能进步很多名次,当然也不排除临场发挥不好的情况。
让智子接着出为三人出学习大纲和列出重难点,顺便也各出一套测试卷,等明天他们来聚餐再给他们。
周六中午在食堂吃完饭后去传达室看了下,有舅舅的电报,还有彼得在德兴的代理人发来的电报。
舅舅的电报上面写了与彼得的交谈情况,彼得答应帮忙收集,但表示在香港很难买到。
订阅这种专业期刊的只有香港的几所大学和部分跨国公司的设在香港的实验室。
他得让在美国的家人帮忙购买后再寄过来,可能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氦气运输比较麻烦,可能要1个半月才能送到广市海关。
舅舅在电报末尾问可以等不,他准备去广市的大学看看有没有订阅这类期刊的,有的话会复印后寄给王建昆。
彼得在德兴的代理人就是之前见过的那位翻译,叫薛文清,他发来的电报说的是要再订购跟上次一样数量的打火机总共2.4万个,让王建昆尽快回复他。
看了下时间,去发下电报和打电话还是来得及的,于是小跑着去了隔壁不远处的邮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