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衡山名宿开始笑傲武侠 第256节

第396章 得偿所愿

  会试是从初九日开始,二十五、二十六日开始填榜,二十九日发榜,看起来是为填榜预留了足够宽裕的时间,实际上却是非常的仓促。

  像欧藏华这种不怎么喜欢聚会的人,在这段时间里都是每隔一日就要参加一宴,要么就是在自家招待湖广、江西、河南的学子,要么就是被邀请去参加什么“出题宴”、“出帘宴”、“取卷宴”等等。

  五花八门的宴会数不胜数,也就欧藏华身份地位够高,推到了多数的宴席,不然的话,他每天都能睡在外面。

  当然,好处也有不少,欧藏华每参加一次宴席,或多或少的能收获一些不错的人才。

  在大明朝,座主与门生的关系还是比较稳固的,一直到张居正的时代,才出现门生与座主决裂的情况。

  欧藏华能当上主考官,纯靠队友给力。

  自从刘瑾倒台之后,朝堂之上帮正德皇帝说话的官员越来越少。

  关键是那帮朝臣明明都知道皇帝决不会关闭皇庄专店,也不会把皇庄交出去。

  但他们还在不予余力的推动着皇庄改革的事宜,一副‘你不答应我就不起来’的无赖模样,着实把正德皇帝气笑了。

  其中跳得最欢的人便是吏部左侍郎蒋冕,正德皇帝正想着怎么处理这家伙的时候,户部尚书费宏察觉到了杨廷和有意拉蒋冕入阁,而便给他来了一记火上浇油,举荐蒋冕为会试主考官。

  原本忍着没发火的正德皇帝看到这封举荐后,觉得下面这帮人心已经野了,连半点体面都不要,竟敢贴脸开大。

  于是,他也不藏着掖着,直接把欧藏华的名字写了上去。

  又一次宴席之中,欧藏华终于见到了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

  相貌不说也罢。

  “学生祝允明,拜见先生。”祝枝山右手有枝生手指,拱手礼看起来与常人略微有些不同。

  他的神色中透露出几分不寻常的复杂,忆及往昔,三年前与欧藏华一同参加会试的情景犹在眼前。

  而今时光荏苒,三年光阴已将两人推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

  现在人家已经是正三品大员,还成了自己的座师,自己却依旧一事无成。

  望着眼前风采依旧的欧藏华,祝枝山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感觉,那是一种混合了羡慕、嫉妒与淡淡哀愁的复杂情感。

  这一刻,祝枝山的脑海中突然冒出了一句诗: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或许

  也是时候放弃了!

  欧藏华可没有祝枝山这么多心理活动,他拱手回礼道:“希哲兄,你在书法一道所提倡的起雅去俗,我亦十分赞同啊!”

  谈及书法,祝枝山一扫颓废之势,开始滔滔不绝起来,尤其是他所擅长的狂草和楷书,即便是欧藏华也受益匪浅。

  待到宴席散去的时候,祝枝山将自己的书法作品《陋室铭》赠与了欧藏华。

  欧藏华欣然接受,此前收集了徐祯卿的墨宝《诗经桃夭》,现在又有了祝枝山的《陋室铭》,下次找个机会,再把文征明的书法和唐伯虎的画作搞来,江南四大才子的作品就算是集齐了。

  想到另外两个倒霉蛋,欧藏华便询问起了他们的近况。

  祝枝山听后,表情有些异样,然后告诉欧藏华,文征明去年第六次参加应天乡试,没有考中

  至于唐伯虎.

  他出发之前,人家在吴县给知县何绘图画。

  欧藏华听完之后,神情同样有些怪异,有种偶像光环破灭的感觉。

  二月廿六日,各房同考官和主考官齐聚一堂,开始填乙榜。

  二月廿七日,填甲榜,也称正榜。

  二月廿八辰时,准备放榜。

  一时间,京城之内可谓几家忧愁几家欢,上一户欢天喜地,下一户愁云惨淡。

  京城左家,左挺和赵红秀一大早就起了床,两夫妻走出房间来到院子里,就看到赵鹏山早就起来了。

  夫妻二人相视一笑,便陪在赵鹏山身边,一边安抚着一边等待着。

  随着一声声敲锣打鼓的欢笑声从院子前经过,赵鹏山的内心也跟着一起一伏。

  直到午时,属于他的喜报总算是来了。

  赵鹏山惊喜的跳了起来,用力的抱了抱左挺之后,才恢复了理智,只是那一脸的笑容根本止不住。

  另一边的祝枝山同样在等待着,尽管此前心中已暗自立下誓约,若此番会试未能如愿,便将卸下这份重负,不再踏入科举之路。

  可回想起前几日与欧藏华在宴席上的欢声笑语,那份深藏已久的期待又如暗流涌动,难以平息。

  就在此刻,他的书童满面春风,脚步轻快的跃进门槛,眼中闪烁着抑制不住的喜悦,高声欢呼:“老爷,中了!中了!”

  这突如其来的喜讯如同春雷乍响,瞬间让祝枝山的神情凝固,周遭的一切声音仿佛都被这股巨大的喜悦所吞噬,只余下心中那震耳欲聋的回响。

  等他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是泪流满面.

  多年寒窗苦读今日终于得偿所愿,祝枝山甚至觉得,就算自己在这一刻死了,也是值得的。

  欧阳选在得知自己高中之后,立即前往欧府拜谢。

  之前已经与欧阳夫人相认,所以他不必像其他学子那般等待,而是在华安的带领下,直接进了厅堂。

  看到欧阳夫人和刘箐时,欧阳选当即行礼道:“晚辈欧阳选,拜见祖母与姑姑。今日幸得祖宗庇佑,侥幸蟾宫折桂,名列贡士之列,特来向祖母与姑姑禀报此喜讯。”

  “好好好”

  欧阳夫人听后,由衷的欢喜:“欧阳家总算出了一个进士,这可是光宗耀祖的大好事啊!小选可有安排?若是没有的话,不妨留在府上吃个饭,权当是祖母给你庆祝。”

  欧阳选闻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笑着说道:“祖母言重了,小选感激不尽。今日确无他事,能得祖母相邀,实乃小选之幸。若有不慎之处,还望祖母与姑姑海涵。”

  “真是个好孩子啊!”欧阳夫人慈爱的笑了笑,提醒道:“对了,莫要忘了给你祖父写信,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

  “是!”

第397章 陆完的谋划

  三月的BJ,乍暖还寒,直到惊蛰才有了些许春的气息,可谓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正德九年三月初十,正德皇帝命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杨廷和、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梁储、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费宏、詹事府詹事礼部右侍郎兼鸿胪寺卿欧藏华、翰林院侍读学士顾清、太子少保兵部尚书陆完等十四位朝廷大员为殿试读卷官。

  正德九年三月十五,在会试第一名霍韬的领头下,四百九十七名贡士穿着统一的服饰进入皇宫,开始了他们科举的最后一场考试殿试!

  翰林院侍读学士顾清看着浩浩荡荡的贡士团,有些迟疑的问道:“此次录取之人数是不是太多了点?”

  要知道在此之前,一次会试一般是三百余人上岸,录取率大约在10%左右。

  这一回上岸接近五百人,可谓大明头一遭。

  站在顾清旁边的是兵部尚书陆完,听到这话后,他笑了笑,随口道:“这是陛下的旨意。”

  顾清忍不住看向端坐于正上方的正德皇帝,见陛下神情不喜不悲,对于出现这么多贡士没啥反应。

  再看看杨廷和、梁储、费宏三大内阁的表情,同样异常平静。

  顾清暗自叹了口气,最近这段时间,朝堂之上风向有些诡异,以至于他这般的人都有些摸不清头绪,只得低调行事,明哲保身要紧。

  待近五百名贡士坐下之后,殿试正式开始,考题由正德皇帝亲自出的:

  朕惟《大学》一书,有体有用,圣学之渊源,治道之根柢也.

  其书大纲有二,先之以帝王为治之序,次之以帝王为学之本,又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要分为四目.

  朕万几之暇,留意此书,盖欲庶几乎古帝王之学,以增光我祖宗之治

  夫为人臣而不知《大学》,无以尽正君之法。子诸生讲明是道久矣,行且有臣之责其为朕悉心以对,毋泛毋略。朕将亲览焉。

  欧藏华站在下方,看着正德皇帝出题考题,不禁露出一丝微笑,老板真是越来越成熟了啊!

  总结起来就是四个问题:

  其一,《大学》的精髓是理论与实践并重,为圣学治国之根本。

  其二,帝王治学治国的次序与根本,应该是先学后治为正途,偏离则误国。

  其三,历史镜鉴,后世应该汲取前朝的教训,应如何超越宋朝、增强本朝?

  其四,臣子责任是研习《大学》以辅君治国,要详尽解答,皇帝将会亲自查看。

  这里正德皇帝玩了一个微妙的小把戏,就大宋那点功绩,明朝早就超越了,可他却在问如何超越,这就是一个问题,大宋还有什么优点是明朝需要超越的?

  论武功,大明收复了燕云十六州,这是两宋终其一生都没有达成的任务。

  论文治,宋词无疑的华夏文学史的巅峰,但明小说同样不弱。

  宋有理学,明有心学。

  宋有程颢、周敦颐、陆九渊、朱熹,明有曹端、王守仁,后面还有李贽、方以智、王夫之、顾炎武等大家。

  尤其是后面还特地提到光耀祖宗的基业,这就差不多是在明示了。

  而正德皇帝故意将人数扩充了近一百多人,就是希望能从这批人里面挑选出愿意跟上他脚步的学子。

  随着题目发下去,学子们开始奋笔疾书。

  欧藏华待了一会儿,便走过去查看学子们的答题.他只是好奇,才不是为了吓唬这些新人。

  转了一圈,觉得没意思了,便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落日余辉,霞光瑰丽。

  阳光斜照在紫禁城上,将天地染成了一片金黄。

  殿试在暮鼓声中迎来了结局,所有的贡士们放下了笔,在鸿胪寺鸣赞的领导下,依次从大殿之中退了出去,收卷官上场,将贡士们的试卷收了上来,然后将四百九十七份考卷交给弥封官。

  弥封官盖上弥封关防印送掌卷官,由于时间匆忙,殿试墨卷不须誊录成朱卷,直接送到东阁读卷官处,等待十六日早上读卷。

  三月十六日,鸡都还没叫,欧藏华就在曲非烟的催促下起了床,卯时便来到了东阁,而其余十三位读卷官差不多同一时间到来,在杨廷和的带领下,大家伙进入东阁开始评审试卷。

  由于这一回参加殿试的人数众多,大家又只有一天的时间阅卷,时间很是仓促。

  首先送到十四人手里的是会试前十的考卷,大家分别分别观看时,用朱笔在精彩的句子后面画个圈,最后统计谁获得的圈圈多,谁便是第一名。

  广东广州府霍韬、南直隶淮安府考生蔡昂、南直隶徽州府考生唐皋、陕西西安府考生马理、江西吉安府考生李中

  即便每一个人都是当地享负盛名的人杰,可是在东阁十四位读卷官的面前,他们还是稚嫩了些。

  天下之大,英才辈出,然而能够有幸踏入东阁门槛者,终究是凤毛麟角。

  有的人穷其一生,苦读不辍,也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考卷有机会进入东阁。

  走到这一步,努力和天赋,已显得微不足道。

  十四位读卷官之中,欧藏华是个另类,比起杨廷和、梁储等人,他不仅年轻些,动作也更加利落,尤其是那一双如炬的眸子,只需一扫而过,两千余字的文章仿佛在他脑海中瞬间定格,字句清晰,条理分明。当旁人还在细细品味第一篇的韵味时,他已悄然拿起第三篇。

  不知过了多久,兵部尚书陆完拍了拍欧藏华的肩膀,善意的提醒道:“欧侍郎,先吃些东西,垫垫肚子吧!”

  欧藏华回过神来,看了一眼不远处的漏壶,发现已经到了午时。

  “多谢大司马提醒,”欧藏华拱手回礼后摸了摸肚子,只感觉饿得前胸贴后背了。

  他和陆完一同出了东阁,到一旁的偏殿去吃饭。

  这一回只要给十四位读卷官准备伙食,光禄寺那帮人终于拿出了点本事,做出来的东西不再是难以下咽的猪食了。

首节上一节256/28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