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年代 第261节

  随着新长春城渐渐露出了轮廓,过去那些认为这样大兴土木实在是劳民伤财的中央委员们,现在也渐渐不再批评长春的建设规划,反而开始期待着在长春城建设完成之后,能够从哈尔滨搬迁到长春来了。

  哈尔滨这座新兴的城市虽然发展的速度也是极快,不过这座城市毕竟是俄国人为自己修建的,哪怕在辛亥革命之后把道外等地纳入到了哈尔滨市区,这座城市较好的地段都已经被俄国人所占据了。革命委员会的各部门只能分散在城市的各处,想要聚集在一起开个会都相当的麻烦。

  而且哈尔滨这座城市在革命委员会的规划下,已经成为了一座工业和商业之城,在大量人口的涌入下,现在哈尔滨城市的人口已经达到了48万人,而哈尔滨市政厅对哈尔滨城市建设的规划却没有革命委员会对长春城市规划这么奔放,于是哈尔滨就成为了一座拥挤不堪的城市。

  虽然这种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哈尔滨带来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但是对于居住在这座城市中的人来说,却算不上舒适。人们永远都在排队等待着自己想要的城市服务,比如公租房的分配、电力供应、自来水供应和电话安装服务等。

  相比起哈尔滨的拥挤,超前规划的长春城却显得有些空旷了。不管是公租房、电力 、自来水的供应都是充足的,甚至一些地区都已经安装上了煤气管道。可以说,这就是一座等待着人员填充的城市。

  当然,长春绝不是什么空城市,在老城西面兴建的工业区,现在也渐渐出现了雏形。特别是长春第一汽车厂,12项主要工厂的建筑,已经全部完成,现在正在紧张的安装动力系统和各项设备,预计明年6月就能正式开工了。

  第一汽车厂的厂区有将近150公顷,厂区的建筑面积达38万平方米,厂区周边的工人住宅区约为39.2万平方米。光是修建这样一个厂区,就投入了2万多名建筑工人。随着汽车制造厂建设的接近完成,从哈尔滨不断抽调过来的汽车制造工人,正开始让长春西面的新城区渐渐苏醒了过来。

  围绕着第一汽车厂所修建的供电厂、供热站、木材加工厂、农贸市场等一系列配套设施,正不断的为西城区注入活力。除此之外,还有第一拖拉机厂、长春电气公司等新工厂,也正在调试机器准备投产。

  身处于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环境中,梁廷栋的敏感度也就不断的被提高了上限,寻常的变化已经很难让他觉得惊讶了。

  不过今次的电气化列车试验,还是让他感觉极为新奇的,这一试验不仅花费了大量的金钱,还获得了吴川的相当关注,因此梁廷栋自然也就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了首次上路试验的现场。

  早在1879年5月,德国人就在柏林贸易展览会上展示了第一条电气化铁道,不过真正把电气化铁道商业化的却是英国人。

  中国对于电气化铁道的研究始于1913年,也就是威斯汀豪斯和特斯拉到来之后的事。在这之前,除了匈牙利采用过三相交流电力机车外,各国采用的都是直流电力机车。

  一开始长春铁路局也是打算先上3000伏特直流电力机车的,不过特斯拉认为交流电比直流电更经济和容易建设,因此提出了采用16kV工频单相交流电作为动力。

  在吴川的支持下,最终特斯拉的主张赢得了胜利。经过了一年时间的试验,今年三月到十月长春铁路局完成了从长春到松原线路的电气化改造,而今天就是第一次试车。

  梁廷栋很是希望能够看到这第一次试车的成功,毕竟利用煤炭发电的效率几乎要比成熟的蒸汽机车高出了一倍,而且电力机车的功率也要比蒸汽机车大的多,除了一次性的投资高了些,几乎找不出什么弱点。光是减少了各车站的添煤添水时间,就能让列车的运行提高了不少效率,对于现在紧张的运输任务来说,这无疑就是革命委员会最优先考虑的因素。

  除了考虑这些建设上的问题之外,梁廷栋对于党内的一些动向也是一直在关注的。去年击退了日本对于朝鲜和山东的入侵之后,一直绷紧了神经的革命委员会各位委员们,感觉突然前方的道路就宽敞了起来。

  日本至少两、三年内不可能再跑来挑衅革命委员会了,而国内各地的军政势力,哪怕是占据了北京的北洋集团,在革命委员会面前看起来也不过是跳梁小丑而已。济南和鲁南的两次交手,让原本还有些重视北洋军的委员们大跌眼镜,他们是真的没想到名声在外的北洋军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虽然13年山东革命军和驻山东的北洋第五师交过手,虽然第五师被打了个落花流水,但是考虑到第五师主力当时已经南下,因此大家都认为这不是北洋军的真实力量,山东革命军只是打了北洋第五师一个措手不及而已。

  但是去年,号称北洋军中战力不俗的辫子军,也是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中和南军打过数次硬仗的军队。这样一支被南北视为强军的军队,在山东革命军的一支偏师的进攻下,就被打的全军崩溃,张勋不过带着数百人仓皇逃回了徐州。

  这一仗不仅震慑到了南北双方,也让革命委员会真正意识到了,革命军已经和国内的军队不在一个层次上了。就某种程度上而言,革命军已经差不多和列强的军队站在了同一条线上。过去国内吹嘘的所谓强军,在今日的革命军面前,完全成为了一个笑话。

  在此种局面下,试图依仗革命军的武力横扫天下,完成统一中国伟业的声音陡然就多了起来。这种声音在革命委员会内部一直存在,早在革命军击退了满清和南满日军的时候,就有人呼吁着要入关打到北京去,以竞全功。

  不过在吴川的强行压制下,加上南北和谈使得北洋军把兵力收缩于河北一地,外国公使纷纷支持清室和平退位,这才勉强熄灭了这些人想要入关进京的欲望。

  而去年这几场战争,则又让某些人开始蠢蠢欲动,想着要完成统一大业去了。梁廷栋并不是不想统一全国,但是随着长春这两年的建设发展,让他开始意识到土地的大小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把它建设起来。

  如满清、奥斯曼、印度,甚至是印第安人,空有大片的土地却没有建设的能力,最终反而因为土地成为了列强眼中的猎物,可见土地的大小并不是强大的首要因素。相反,如果能够把东北建设起来,哪怕只是建设了一小部分地方,现在的革命委员会也已经成为了列强眼中一个不可被轻视的对象了。

  因此,现在的梁廷栋反而越来越觉得吴川规划的前进道路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如果像其他人那样动不动就喊着要大肆扩充军队武力统一全国,估计现在的东北三省根本就分享不到,这次因为欧洲大战所带来的商业机会吧。

  曾经那些被认为是劳民伤财的建设项目,现在因为赶上了欧洲大战带来的商业机会,从而成为了创造财富的源泉。就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过去这些年的基础建设投资还是嫌少了些,假如能够多个几年的建设期,那么这场大战带来的丰厚收益显然还有更多一些。

  只是军事上的胜利,经济上的快速成长,更是复苏了不少人的大国梦。哪怕欧洲战事正导致数十上百万的人死去,革命委员会内部还是有着不少渴望着战争的声音。

  就在梁廷栋对于这些人的顽固感到头疼的时候,他身后的人群突然就躁动了起来,“来了,来了,是那辆火车吧…”

第726章

  1915年对于共和党和革命委员会来说,都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年份,虽然这一年东北还是遇上了一些灾害,但是工农业都还是有所进步的,特别是工业产值的增加量,足足比去年工业产值多了72%。

  这一年来在经济上所获得的成就,不仅填补了去年作战和对山东基建造成的财政赤字,更是让原本处于债务违约边缘的革命委员会转危为安了。

  虽然革命委员会的外债从去年的20.41亿美元升至了22.05亿美元,但如果是照着平常年份的债务累计,原本革命委员会的外债应当是25亿美元才对。因为战争造成的外贸出口增加,今年革命委员会至少消减了2.95亿美元的债务。

  如果再计算上,对英国贷款的2.05亿美元,对法国贷款的0.75亿美元,那么革命委员会的欠债就只剩下19.25亿美元了。

  对于财政委员会主席宋云桐来说,看到委员会账目上外债数字的不断减少,这无疑是一个相当舒服的过程。19.25亿美元虽然依旧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但是革命委员会还有在海外的各项资产约2.8亿美元,国内本币资产77.5亿共和元,虽然大多是土地、矿山和建筑港口,可也比去年欧洲战争爆发之前资产比外债高出有限,要强的多了。

  宋云桐和财政委员会的各位委员们认真的计算过,只要继续保持今年这样的出口贸易,那么再有三年半就可以把这些债务还清了。但实际上,只要欧洲战争继续下去,明年必然要比今年的出口形势更好。

  而明后年正是革命委员会贷款兴建的各大项目接近完成的日期,只要战争不在这期间结束,那么这些兴建的工厂将会为革命委员会赚取更多的金钱。原本预计要十几二十年才能还上的贷款,借助欧洲爆发战争,交战国货币贬值的机会,几年之内就可以还掉了。

  按照那些日本人的说法,这就是天佑。虽然革命委员会进入工业发展的时间不及日本,但是因为吴川的关系,革命委员会发展工业经济的时机和从外国获得的贷款数量,都是远远好于日本的。

  而欧洲大战又使得大量的德国、奥匈帝国的工程师和熟练技工不得不滞留在了中国,为革命委员会工作和培训起了工人。

  随着欧洲战争的发展,从欧洲送来远东的德国和奥地利俘虏日渐增多,1915年11月之前已经超过了2万人,德国的受教育水平很高,一万个被征召的士兵,文盲大概也就两到三个。奥地利人的教育程度稍微差上一些,但至少也强过了意大利。

  因此这些俘虏很快就被革命委员会以一定价格从俄国人哪里购买了过来,革命委员会名义上是雇佣这些德国俘虏为自己工作,他们的工资除了伙食费和衣物购置费用外,其他都会被转交给俄国政府,用于向革命委员会的采购。革命委员会也向俄国人保证,这些俘虏将会在战争结束之后归还给俄国。

  这一交易对于俄国人来说也是满意的,在不断的抽调新兵后,远东三省虽然依旧陷入了劳动力缺乏的局面,但是他们并不敢把这些德、奥俘虏分散到各农场去工作,生怕这些俘虏集结起来闹事。

  可是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得不安排额外的人手看守这些俘虏,还要供给这些俘虏吃喝,这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现在革命委员会愿意暂时租借这些俘虏去当苦力,俄国人便乘机要求革命委员会提供一些中国工人为自己服务了。

  帮助这些俄国人做工,其实也不是什么为难的事,即便革命委员会不断的投入新项目的建设,但是对于关内无穷无尽的人力来说,依旧不过是杯水车薪。在当前的中国,只有多余的人口,没有多余的工作。

  只不过宋云桐他们对于俄国人招募工人的条件颇为意动,但是吴川却反对为俄国人招募大批的工人,和以劳工个人的名义同这些俄国人签订雇佣合同。

  在吴川的力主下,革命委员会最终和俄国人达成的条约是:俄国只能从革命委员会建立的劳动力派遣公司招募人手;签订的合同年限为2年一签,必须注明工作地点、时长、工资福利和抚恤金额。如果俄国方面违反合同,革命委员会保留解除合同并追究责任的权力。

  不过在吴川的要求下,革命委员会控制的劳动力公司几乎否决了所有贝加尔湖以西的俄国公司的聘用合同。按照吴川的说法就是:“如果工作地点是在贝加尔湖以西,我们所谓的调查和追究责任就是句空话,因为我们根本不可能派人前往西西伯利亚及欧洲俄国领土进行调查劳工们的工作环境,自然也就无法保护他们的利益。

  对于我们来说,工人阶级是党存在的基础,如果毫不在意的把工人阶级丢给俄国资本家去奴役,那么党和工人阶级之间的联系还能保持的下去吗?

  再说了,把劳工派给俄国的资本家,其实就是在损害我们自己工厂的利益。就眼下这个局面,俄国工厂每少生产一件商品,就等于对我们的工厂订单上增加一件商品…”

  各位委员们对于工人阶级的关心程度,大约还不及他们对于革命委员会控股的各工厂利益受损来的重视,因此对于俄国限制输出劳动力的决定,很快就成为了中央委员会的一致认同。

  至于那些从俄国人手中赎买过来的德奥俘虏,在他们的德国同胞的安排下,很快就融入了革命委员会下属的各工厂。这些人中有不少是年轻的大学生和工厂里的熟练技工,从这些人在俘虏中所占的比例来看,也能够看得出德国和奥匈帝国的人力资源已经快要到极限了。

  这数千高素质工人的出现,极大的减轻了东三省工业快速发展所遇到的人才匮乏问题。去年东三省制造业加采矿工人的数目是47万人,今年这个数字又翻了翻,达到了95万人。在这样的快速扩张中,如果没有外力的帮助,革命委员会的工业生产估计会因为技术工人不足而先爆发出问题了。

  但是现在么,从欧洲迁移过来的大量犹太人为革命委员会提供了数万熟练的技术工人,加上从德、奥、美聘请的工程师和熟练技术人员,送往海外培训的青年工人和助理工程师,再加上这些从俘虏中挑选出来的技术人员,算是勉强支撑住了工人数量暴涨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于此同时,前些年革命委员会对于东北教育的大量投入,现在也终于有了一些回报。截止1915年秋,东四省的小学入学人数终于达到了60万人,在校的中小学人数也突破了280万人,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关内其他各省的总和。

  1915年毕业的中学生第一次达到了4.5万,1911年整个东三省中小学在校人数也才4万出头。之所以东三省的教育水平能够如此快速的提高,除了革命委员会不断的提高对于教育的补贴经费,东四省的教育经费今年差不多达到了人均3银元的财政支出,而关内大约为人均0.1-0.2元左右。

  而1911年之后,为了逃避本省反动势力的迫害,大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都逃到了关外,关内各省的菁华最终都便宜了革命委员会。这些进步学生和知识分子,不但撑起了革命委员会的教育系统,还为共和党提供了大量的新血。

  共和党和革命委员会现在的发展速度,就算是身在其中的宋云桐都觉得有些难以置信,就算是一年以前的他也是难以想象,共和党能够走到今日的这一步。而走到了这一步之后,哪怕就是再平庸的人都能看得到,只要翻过了眼前的小小障碍,共和党的前路就是一片宽敞的坦途了。

  而在这个时候,俄国布尔什维克们又准备返回本国去完成自己国家的社会革命去了。这些布尔什维克们空出的位置,不由不让人蠢蠢欲动啊。

  就宋云桐自己来说,他其实希望现在最好能够保持稳定,等到党真正站上了前面的峰顶,也就是彻底摆脱了国际资本家们的控制,再来讨论党内的人事调整和全国的统一问题,那才是最为稳妥不过的。只是他也清楚,他个人是拦不住那些俄国布尔什维克们返回欧洲去的心思的。中国革命发展的再好,终究也不是俄国革命啊。

  想到这里,宋云桐也觉得胸口有些发闷了。他干脆从座位前走到窗前,打开了窗子的一条缝隙透了透气,看着远处的教堂尖顶,呼吸了一口冷冽的空气,算是让他的脑子彻底清醒了过来。

  革命发展到今日,党和革命委员会之间的联系已经很难再分出彼此了。革命委员会的中央委员们,至少有八成是党的中央委员。党中央通过的决议就是革命委员会的决策,而未能获得党所认可的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大会的决定,就无法成为革命委员会的政策颁发下去。

  党的最高权力虽然归属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但实际上这一权力掌握在常设的中央委员会手中。中央委员会由15名执行委员和9名候补委员组成,分属于政治局、组织局和书记处。政治上的决策归于政治局,人事上的问题归于组织局,书记处负责记录和实施工作。

  之前,斯维尔德洛夫就负责组织局和书记处的日常工作,捷尔任斯基和巴拉诺夫则都在政治局内。现在随着俄国布尔什维克的撤离,这些重要的位置就空缺了出来,哪怕是宋云桐也是看着这些位置感到眼热啊。

第727章

  将远东的武装力量抽调到欧洲去,这显然不是一个命令下去就能完成的任务。远东三省因为革命委员会的出现,从而获得了一个稳定且不断扩大的贸易市场,这就直接导致了远东三省的移民情况要比另一个时刻好的多。

  到了1913年,整个远东三省人口差不多达到了320万人,其中俄罗斯人口占了180万左右,剩下的依次是本地土著、华人和朝鲜人。

  在辛亥革命之前,华人在俄国远东地区的常住人口就超过了40万人,非常住人口也有近20万人。不过随着1910年远东鼠疫爆发引起的排华风潮和辛亥革命后东北三省的政局变化,从俄国远东地区返回的华人也日渐增加,到了1915年底的时候,俄国远东地区的华人常住人口已经不足10万了。

  而在朝鲜民主共和国成立之后,大量迁移到俄国远东地区的朝鲜人也在回流北朝鲜地区。于是到了1915年年底的时候,俄国远东三省的人口反而降至了280万人,其中俄罗斯人口上升到了200万人。大量劳动力的外力,对于俄国远东三省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在1913年宾海洲的劳动力统计中,中国劳工占采金业劳动力总数的87.6%;占硅盐酸工业劳动力总数的92.5%;占森林工业劳动力总数的67.1%;占码头行业劳动力总数的57.8%;占乌苏里铁路劳动力总数的53.3%。

  当这些中国劳工返回本国之后,加上朝鲜人也在离去,于是俄国的远东地区就出现了普遍性的劳动力紧缺。按照某些俄国远东官员的说法:“现在好像是回到了1860年,除了土地之外,我们一无所有。”

  从欧俄迁移过来的俄罗斯移民,在耕作技术、对于当地气候的适应和工厂做工的效率上都不及中国劳工。正因为如此,俄国远东的官员才会采取行政手段限制中国劳工和俄罗斯移民进行竞争,甚至干脆用暴力驱逐的方式,把这些勤劳的中国劳工赶回国去,好让俄罗斯新移民获得工作。

  但是这些俄罗斯远东官员显然没有预料到,中国劳工并没有按照他们设想的那样,逐步撤离从而好让俄罗斯新移民逐步接手中国劳工空出的工作岗位。而且他们也没有预料到,原本作为中国劳工离去后补充的朝鲜人,居然又有了一个自己的国家。

  远东政治局势的剧烈变化,给了俄国远东三省的经济一个沉重的打击。在1913年,远东三省在伐木行业上创造了1240万卢布的产值;采掘了2100万普特的煤炭;光是捷秋希银铅矿床当年就挖掘了3788万普特的矿石。

  同年,阿穆尔河沿岸的粮食耕作区就为市场提供了5600万普特的商品粮。在农业发展上,远东三省的耕地机械化比率甚至超过了欧俄部分。而整个远东三省的经济比重中,工业产值达到了工农业总产值的46%。

  可以说,1913年的远东三省简直就是俄国各边疆区经济的典范,也是前主席大臣斯托雷平所设想的俄国边疆区发展方向。

  不过到了1915年,失去了大量劳动力且因为欧洲大战无从获得中央补贴的远东三省经济终于陷入了困境。劳动力匮乏导致了劳动力价格的升高,劳动力价格上涨又拉升了一系列物价上涨的开始,于是俄国远东地区的粮食、商品都失去了和东北三省粮食、商品的竞争能力。

  大量廉价的中国商品的涌入,虽然满足了俄国远东地区的消费,但同时又打击了俄国远东地区的工农业,于是在劳动力价格上升的同时,又出现了失业率上升的奇景。

  于是从1913年开始,俄国远东地区有两样东西是一直快速上升的,酒精的销售数量和排外主义分子。这也就是为什么远东布尔什维克组织的中下层分子为什么会倾向于护国主义的原因,因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直都在接触这种情绪,如果不是一个坚定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就无法摆脱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真正看清俄国无产阶级的利益究竟是什么。

  这也是吴川要把一批远东护国主义者送去欧洲战场,从而削弱俄国远东地区排外主义弥漫的社会氛围,为远东地区的合作打下一个基础的想法。

  但是,想要把这些远东的护国主义者召集起来送去欧洲战场,同样也是一个相当麻烦的任务。坐在温暖的家中,喝着伏特加高喊沙皇万岁,和蹲在肮脏且老鼠横行的狭小壕沟呢,冒着随时可能被弹片击杀的风险,去保卫沙皇小爸爸,这显然不是一回事。

  除了那些天真的护国主义者、梦想着通过战争出人头地的小军官、觉得没有出路的破产者,只要觉得自己的生活还能过得下去的,就不会愿意真的上战场为沙皇陛下去牺牲。只是很可惜,最后一种人不管在哪个地方都是大多数,否则的话日俄战争中俄国也就不会失败了。

  因此即便是在远东布尔什维克组织的极力协助下,谢尔盖和俄国的远东官僚们也足足花了将近三个月才征调了95600名士兵。当然,这个征兵成绩已经超过了彼得堡对于远东地区的期望值的130%。

  从12月3日开始,每天都有二列装满了士兵和军火的列车从哈尔滨开往了莫斯科。从滨海边疆区和阿穆尔沿岸边疆区征召的俄军士兵,都会先抵达哈尔滨集合,然后配齐了个人装备及编组成团后,方才会向欧洲出发。

  1915年冬天的哈尔滨是热闹的,不过在革命委员会的细致安排和充足物资的供给下,及远东布尔什维克的组织下,这种集结和编组又是井然有序的。相比起来,外贝加尔边疆区征召士兵的集结就显得极为无序和混乱了,这一边区输送往欧洲方向的部队不仅常常缺额,还存在普遍的个人用品配备不足的状况。

  原则上来说,外贝加尔边疆区人数占了远东三省的一半人口,因此本次征召士兵的数量也占了总人数的45%,不过在阿穆尔沿岸边疆区和滨海边疆区于12月底完成了征召士兵输送任务之后,外贝加尔边疆区这边却直到1916年3月初才结束。

  而且相比起阿穆尔沿岸边疆区和滨海边疆区征召部队的有序组织,几乎下了火车即可奔赴前线的状态,外贝加尔边疆区这边却需要再集中训练一两个月才能安排到前线去。这就让彼得堡陆军部的官员们,对于外贝加尔边疆区颇为不满了。

  当然,按照俄国的传统,外贝加尔边疆区这种才是常态,如阿穆尔沿岸边疆区和滨海边疆区这样快速的提供一支有质量的预备部队,才是不正常的。不过在这个前线岌岌可危的时期,陆军部的官员们自然更为信任后者,反而不肯把这样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送去填壕沟了。

  不过这些事情对于远在哈尔滨的吴川和共和党来说,是不大关心的。随着远东俄军部队向欧洲的调动,革命委员会的外部形势就变得越发的安全了。

  在彼得堡从远东三省抽调军队之前,去掉警察及哥萨克,远东三省的俄军大约为7万左右,其中阿穆尔沿岸边疆区2.16万人,滨海边疆区1.5万人,剩下的都在外贝加尔边疆区。

  现在这么一抽调部队,远东三省虽然使用了不少新征召的士兵,可为了保证这些军队的战斗力,也不得不分出了一半正规军队用以充实征召部队的组织结构。于是整个远东三省的俄军兵力下降到了5万左右,其中有2万多是新兵,原本就难以和革命委员会抗衡的远东俄军,现在更是难以对革命委员会控制的边疆地区造成什么威胁了。

  于是革命委员会同样消减了北满地区的兵力,并开始上马佳木斯到俄国境内铁矿区的铁路建设,开始了进一步整合北满和俄国远东地区的经济布局。

  12月中旬,在和英法交涉之后,英法两国终于同意中国派出一个军事观察团,前往西线进行军事观察。该军事观察团虽然是以中国为名义派出,不过北京政府和各地军阀并无意派人参加,于是这只军事观察团最终完全落入了革命委员会手中。

  蒋百里被任命为观察团团长,蔡锷、叶声作为其副手,整个观察团约有近200人,其中军政大学派出了一半人,总参谋部派出了四分之一,还有四分之一则是类似于蔡锷这样的南方进步军人,他们大多打着个人的名义,想要趁着这个机会出去长长见识,顺便和革命委员会拉一拉关系。7

  中国在这个时候派出如此规模的军事观察团,无疑是相当引人瞩目的。在欧洲大战进行了一年半后,开战之初拒绝中国加入这场大战的英国人和法国人其实已经有些后悔了,因为国内人力的枯竭,使得协约国开始寻找有着丰富人力资源的国家加入自己这一方了。

  同意中国方面向协约国派出军事观察团,正是协约国向中国示好的第一步。当然对于吴川来说,军事观察团不过是为了让革命军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工业国家之间的战争,顺便把一些人员送去欧洲而已。

  只是这一举动同样刺激到了一直在关注着革命委员会行动的日本,并迫使日本增加了对于欧洲战事考察的军官规模,这倒是让吴川未曾预料到的事。4

第728章

  虽然12月份的哈尔滨被一片白色所笼罩着,但是在哈尔滨火车站的站台上却是清理的干干净净的,除了边缘处有些较深的颜色外,长长的雨棚下方还是相当干燥的。

  12月10日,最后一批观察团成员启程前往青岛,和这些观察团成员一起出发的,还有一些德国人和俄国人。俄国人自然是捷尔任斯基带领的布尔什维克成员,至于德国人则是想要借助中国军事观察团一道前往法国,然后转道日内瓦归国的一些人员。

  其中最让吴川感到不舍的,大约就是沙赫特和沃尔贝克上校了。前者帮助革命委员会建立了现代金融体系和现代银行制度,后者则为革命军建立了一个真正的现代参谋指挥系统。

首节上一节261/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