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255节

  实际上,大唐坐在一个火山口下面,那是积累了数百年的各种矛盾,处在一个影响千年的历史十字路口上。除非可以让两千万人凭空消失,进而改变人多地少,分配不均的现象,重新开启府兵模式。

  否则王朝周期律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阻止,条件齐备了就要爆发。

  大唐在安史之乱后的“割据和平”,其实也是因为战乱,前前后后的“消失”了至少一千多万人。暂时缓解了土地矛盾,并破坏了原有的土地流转模式。

  要不然大唐就只有一百五十年的命,来一个类似安史之乱的大招就要亡国。

  “我不信!我不信有我在,盛唐就只剩下十年!”

  方有德双目赤红,狠狠拍打着桌案说道,他很少有这样失态的表现。但自从李亨被杀后,他这样感觉恐慌的情绪却是越来越多了!

  “爱信不信吧,反正你是方节帅,要是能救那你就去救呗。”

  方重勇抱起双臂,懒得再说下去了。

  他与方有德二人血缘上是父子,但实质上则是心智成熟的合作者关系,不讲究父子君臣这一套。

  “罢了。”

  方有德摆了摆手,随即正色问道:“三日后朝会,某作为御史大夫也会参加。到时候是一言不发的好,还是上奏为好?”

  “当然要上奏,与文官们划清界限。否则圣人必定猜忌于你,毕竟,节度使挂的御史大夫,那可不算是真的御史大夫。”

  方重勇一脸肃然说道。

  他感觉,老方千万别在这种事情上犯浑,把自身定位为文官集团的一员了!事实上,天子近臣,只要跟文官走得近,下场就是死!

  方有德微微点头,此番政变后,他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边军将领了。

  “那要如何说?这些事情,也是某可以参与的么?”

  方有德一脸懵逼问道,他的强项是打仗,是披坚执锐,而不是跟那些文官们斗心眼子。

  “此番圣人被李亨逼迫到东躲西藏的地步,请问长安县令,万年县令,当时在做什么?

  长安十二个县尉,一个县有六个,居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管这件事,连通风报信都没有。父亲倒是说说看,他们是不是该杀头?”

  方重勇冷笑说道。

  谋反这样的……也关长安县令的事情么?

  “此话怎讲呢?”

  方有德有些迷惑的询问道。

  “如果是在幽州的清河县,有人造反差点成功,县令县尉在整个谋反的过程中,对此都是一无所知的,那么他们该不该杀头?”

  方重勇反问道。

  “那必然是斩立决,甚至还可能祸及家小。”

  方有德微微点头说道。

  “这不就是了嘛。现在长安有人造反差点成功了,县令县尉这些不该杀么?父亲与某都是亲历者,你看到县令县尉在平叛当中做什么了么?”

  方重勇理直气壮问道。

  方有德彻底无语了。

  虽然方重勇是在诡辩,但是……这些人被杀头,却又是大概率事件,这一点别说是李隆基这样刻薄寡恩的帝王,就算是换了一个皇帝,也大概率会痛下杀手。

  因为李亨谋反这么大的事情,难道文官集团就一点错都没有么?为什么对李亨的阴谋毫无察觉?

  总要有人出来顶锅的,要不然,将来文官集团碰到类似的事情,还是会坦然的在一旁看戏,甚至还会开几坛子好酒边喝边看!

  县令流放岭南,县尉杀头,这都是起步价了。真正轮到基哥的板子打下来,只会更疼!

  哪怕在某种程度上说,县令县尉这些人是无辜的,他们也依然逃脱不了厄运。

  “这些其实并未参与谋逆之事。”

  方有德喃喃自语说道。

  “那些在扬州活不下去的百姓,也不是所有人都参与了杀官造反攻打县城啊。

  那父亲为什么下令把他们都宰了?”

  方重勇看着方有德,理直气壮的反问道。

  沉默良久,方有德沉重点头说道。

  “是啊,终唐一代,长安县尉出来顶锅,也是惯例了。”

  在他的潜意识中,大唐自开国到灭亡,文官的锅是不多的。至于那些造反的“暴民”,在他眼中就是彻彻底底的暴民,不值得同情。

  当然了,长安县令不说,长安城的县尉,出事了被推出去当替死鬼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了。特别是从玄宗朝开始,长安县尉就是高危职业。

  方有德记得曾经有个官员送行的排场太大,沿路有很多百姓在那指指点点,不断喧哗影响了市容。然后这件事被皇帝知道了以后,某个长安县尉就被推出去顶锅了。

  其实那个县尉别说压根就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他也啥都做不了。成百上千的百姓喧哗聒噪,那是他这个连手下打杂都没几个的基层官员能阻止的么?

  这个时候,讲道理就没有什么用,你弱就该你倒霉而已,朝廷和官场不是讲道理的地方。

  长安县尉,就是中枢最坑爹的官职,没有之一。

  唐代历史上,长安城的县尉(包含万年县),不仅经常被拉出来顶锅,甚至叛军攻占长安的时候,不想亲自动手杀宗室成员,都是“委托”长安县尉带着人动手杀李姓皇族的人!

  叛军们的思路很清奇也很直接:反正朝廷的人回来后,也是要把你们这些县尉都噶了的,所以你们为什么不先把十王宅,百孙院里的宗室成员先噶一批陪葬呢?

  中晚唐所盛行的荒谬逻辑,在县尉这个官职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父亲只要上书一封,追究长安城内县令与县尉的罪责就行了。其他事务,便在一旁看戏就好。

  当然了,这么做会把文官们得罪死,但这或许也正是圣人希望看到的。

  就算父亲不提这一茬,也同样会有人去提的。”

  方重勇一脸无奈的说道。

  做人啊,切忌什么都想要。

  有得必有失,才是人生常态。想受到皇帝的信任,又想与百官们亲近,还想在军中有无上威信。

  这人咋不上天呢!

  皇子们外放后,朝中就会开始划分势力,互相争斗不休,然后等待基哥的裁决。

  这,其实也是李隆基希望看到的场面。这个时候与文官们打好关系,无异于往自己脖子上套绳索!

  “对了,某观圣人态度,似乎对立寿王为太子颇有意动。

  寿王……也能成为下一任天子么?”

  方有德压低声音问道。自从李亨一家被送上黄泉路后,他就失去了对于未来的把控,变得诚惶诚恐起来。

  寿王为天子,这戏没演过啊!

  “不可能的,圣人只想自己过得好,压根没想过将来的事情。如果真有皇子是圣人属意的话,那或许是现在才几岁的那几位吧。”

  方重勇断然说道,根本不给方有德任何幻想的空间。

  “父亲还是早点外放吧。”

  方重勇忍不住劝说道。

  “外放……唉,内忧外患,在长安与外放边镇,又有多大区别呢?”

  方有德失望的摇了摇头,吐蕃人休息了几年,想必也恢复了一些元气。天宝年间的强势打压吐蕃,应该也快开始了,到时候大唐又要花费大量财帛粮秣,填到这个无底洞里面。

  想挽救大唐盛世,真的好难啊!

  今天还有一章

239.第211章 什么叫公平?

  239.

  朝会制度,是用以彰显国力强威,皇权至高无上,展示隆重礼仪为主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颇具特色。

  商议大事本身,反倒是其次,往往只是走走过场。

  而唐代是朝会制度(又叫朝贺)的集大成时期,其仪式制度已经相当完备。

  《大唐开元礼》及《通典》均将大朝会划分为嘉礼,属于五礼中的嘉礼部分。

  唐代的朝贺包括:元旦朝贺、冬至朝贺、千秋节诞辰朝贺以及五月朔朝贺一共五个。

  不过,基哥口中的“朝会”,只是俗称,并不是大唐的正式朝会,或者说朝贺。

  而是皇帝本人会出席,在大明宫紫宸殿内举行的朝堂高官会议,算是“私会”。

  没法子,大唐的朝会都是不办公的,纯粹的庆典。基哥哪怕想在朝会上搞事情,朝会流程也不允许。

  开元时期大唐中枢的运转模式,跟前朝,甚至跟太宗时期相比,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普通事务由议政堂处理,左相右相都在那边办公,汇聚了中书门下的精华。大事就报给皇帝,走完一系列流程后再以政令的形式颁布。

  小事议政堂内部就处理了,就这些李林甫等人的日常。

  当有事需要商议处置的时候,一般是在宰相或者同中书门下三品,以及与事件紧密相关的官员,聚集到兴庆宫勤政务本楼的书房,与基哥商议。

  如果遇到至关重要的大事需要处理,则是会在大明宫紫宸殿解决,参与的朝臣数量也会变多。

  太极宫,也就是长安皇城的核心区域,基哥一般是不去的,除非是开朝会,也就是一年只开五次的那种朝贺。

  这天清晨,紫宸殿内就已经聚集了不少官员。

  有龙武军那边的将领,如刚刚被任命为龙武军大将军的方有德,右龙武军大将军章令信;也有有南衙禁军的主要将领,比如说右金吾卫中郎将裴;还有朝廷中枢的大官,比如说御史中丞张倚,京兆府尹郑叔清,六部尚书,侍郎等等。

  至于左相右相那更是不可能不在。

  这次朝会,谁都不许请假,不许迟到!

  而方重勇被晋升为龙武军司阶(掌管五百兵力,一个营编制),专门负责基哥身边的安保工作,走到哪里跟到哪里。此刻他也是守在大明宫内巡视布防,没有资格进入紫宸殿。

  “有什么事情,都说说吧。”

  李隆基坐在龙椅上,平静的对众臣子说道。

  这里不必讲究太多形式上的礼仪,主要作用还是商量事情,或者叫宣布大事。

  基哥不想将时间浪费在无聊的地方,因此也要求众臣子有话就说,不要务虚。

  “圣人,微臣有本奏。”

  方有德站出来叉手行礼说道。

  “爱卿有何要事啊?”

  李隆基一脸疑惑的问道。在他看来,现在方有德不该站出来说话。

  “回圣人,李亨作乱,绝非临时起意。

  长安县县令,万年县县令,对此居然毫无察觉。长安城内,有十二县尉,更是无一人上报此事。

  微臣来到长安郊外的时候,还是京兆府尹郑叔清在向南衙禁军求救调兵。

  所以微臣建议,斩长安、万年两县县令,及长安城内十二县尉以儆效尤。

  让中枢朝廷的官员知道自己尽忠职守的本分,请圣人明察!”

首节上一节255/80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