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400节

  方重勇环顾众人询问道,这话其实已经说得相当露骨了。

  事实上,无论是银枪孝节军也好,还是河西边军也好,这些军队里面的主将,也都是考虑过基哥身后事问题的。

  没有谁是纯纯的大冤种。

  因为有个事实是明摆着的,谁都知道,大唐边军的构架,基本上已经定下来了,不可能大改。

  甚至不排除裁军!

  也就是说,现在边军的职位一个萝卜一个坑,不可能再增加了。必须下去一个,才能上来一个。

  那么谁下去,谁上来呢?

  这个问题,需要问一个国家和一个人。

  所谓的国家是吐蕃,所说的人是基哥,他们二者可以决定大唐边将的去留与升迁。

  打吐蕃立功升迁,或者走基哥的圣眷获得升迁,两条路都挺悬的。

  这也是银枪孝节军现在为什么吃香的原因:天子亲军,又是精锐,离天子更近就意味着,得到升迁的机会更多。

  在地方边镇,某人就算是能手撕老虎又如何呢?没有节度使往上推荐,或者赏识提拔,那么这个人就只能一辈子在山林里跟老虎玩摔跤!

  你要立军功,那也得有军功才行啊!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而基哥已经六十多了,这让所有边将都要不自觉的朝着本镇节度使靠拢。因为比起随时都有可能驾崩嗝屁的皇帝,还是天天见面的节度使更靠得住!

  别说方重勇现在是在给自己的铁杆亲信说事,就算他把赤水军高层召集起来,搞一套相同意思的隐晦说辞,也同样一点毛病都没有!

  “方节帅,车到山前必有路。圣人有圣旨,边镇也有边镇的应对办法。

  比如说,吐蕃人来袭,圣人就没法轻易更换节度使。

  吐蕃人不动,我们可以逼他们动起来。”

  新投靠过来不久的张通儒,不动声色劝说道。

  “养寇自重那一套么?”

  方重勇自言自语了一句,微微点头不置可否。

  “某觉得,方节帅可能想得有点远。如今大唐民间乱象初现,将来未必能给圣人机会作妖。

  只要方节帅抓住了银枪孝节军,那么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带着面具的段秀实开口说道。

  方重勇忍不住多看了这位“面具男”一眼,不得不说,这句话说得还真踏马的精准啊!

  其实他今天只是给自己的亲信打打预防针,事情没有他说的那样紧迫。

  段秀实认为大唐已经开始有乱象了,这或许跟他在沙州当了几年奴隶和随从,尝遍了人间疾苦有关系吧。没有在社会底层厮混过的人,永远都会认为国泰民安,直到某一天面临山崩地裂!

  而在底层打拼挣扎的人们,往往对于世道的好坏有着更加敏锐的洞察!段秀实的嗅觉是对的,而且从他那番话就看得出来,这人不是个莽汉,心思非常缜密。

  “出征西域,是本节帅主动跟圣人提的。

  事实上,如果不出征西域,那么就要面对吐蕃。

  如果吐蕃无事,那就会被圣人砍掉权柄。

  此举最主要的目的,其实还是避开长安的政治旋涡,在奔赴西域的过程中积攒实力。

  这些事情,本节帅跟你们说在前面,这也是你们晋升的机会。

  此番出征,务必全心全意,同心同德。我这里有一份誓言书,们都签了吧。”

  方重勇从怀里掏出一张大纸,放到众人面前共用的桌案上。

  何昌期拿起来一看,上面写着“兄弟义社盟誓”的六字标题。

  “河西诸州百姓普遍喜欢结社办事。修漕渠有漕渠社,织布的有织社,就连礼佛的都有佛社。

  现在本节帅也弄个结社,就叫兄弟义社。

  上了战场,就是兄弟。

  生死与共,永不背弃,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互相照应。

  哪怕,本节帅是说哪怕某一天要清君侧了,兄弟也要为其他兄弟两肋插刀!

  这份盟誓,你们觉得没问题吧。”

  方重勇环顾众人,双目如电,不怒自威。

  “嗨,某还以为是什么呢!

  跟着方节帅混,一天能吃九顿!

  来来来,让某第一个签!”

  何昌期想也没想,直接在那张纸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连那些盟约的细则都没看。

  他怕他看了就不敢签名了!

  “段大鹏,你呢?”

  方重勇看着戴着面具的段秀实问道。

  “某有今日,皆拜李隆基所赐,有什么不能签的!”

  段秀实想都没想,直接签名。

  有这两人带头,众人都在盟约上签了自己的名字,稳稳当当的上了贼船。

  从今日起,便只有一条路走到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了!

  方重勇将那张大纸收好,面带微笑道:

  “这张纸,只为将来天下乱起来的时候,让我们彼此都安心而已。盛世的时候,你们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同,然而一旦乱世开启,可以依靠的兄弟,便是你们的助力与手足。

  夜已深,都去歇着吧。”

  办完了“正经事”,方重勇也松了口气,继续对众人说道:“大军准备开拔去沙州准备骆驼,你们在凉州若是还有事情没办完,抓紧时间办事吧。”

  听到这话,众人都起身离去。

  刚刚坐着的时候没感觉,等出了河西节度使衙门的书房门,被夜里的冷风一吹,众人头脑顿时冷静了下来,感觉到一阵阵的后怕。

  听这位方节帅的口风,似乎是“一切尽在掌握”啊。现在上贼船容易,将来下来可就难了。

第324章 给个机会让他们做大唐的狗

  七月七日晴,方重勇整合凉州兵马,从赤水军中抽调三千精骑,两千骑马步兵;大斗军中抽调一千骑马步兵。与补充齐整的三千银枪孝节军合兵一处,组成安西远征军。

  九千精锐,一人双马,从凉州开拔,前往甘州休整,赤水军使郭子仪并未同行,而是担任河西节度副使,坐镇凉州主持军务。

  方重勇计划沿路从大唐边军中精选战力卓绝的精锐,补充建制。等抵达葱岭以西的时候,将全军兵员严格控制在一万五到两万之间。

  之所以起名叫安西远征军,是因为最后还是要从安西都护府抽调精兵,并以那里为后勤总基地。以安西起名是给他们面子,也是方便远征军撤回后,唐军军威继续震慑西域各国。

  河西兵马出征西域,若是没有安西都护府的配合,那简直不可想象。

  因为西域面积,已经超过了两百万平方公里。方重勇前世的时候,这种面积的国家,正规军七八十万都不算离谱,最后部署还非常分散。

  唐军安西都护府不过两万多人,管理的地盘却又大得没边,就好似在一张面积惊人的大饼上撒胡椒面,白沙入涅般的消失不见了。

  安西都护府所在的大地盘上,一个有人居住的绿洲城镇哪怕平均分配五百人唐军,这两万军队都远远不够分。所以大唐若是想在西域有所作为,光靠安西与北庭那点兵马完全办不了什么大事。

  每次都需要唐军以一敌百,全员玩无双才能勉强支撑战略需求。

  从战术上看,这自然是唐军精锐以一当百;可是从战略上说,这种情况就非常危险,不能指望每次用战术胜利来保证战略威慑。

  方重勇的心很大,他想要在天下变乱前有一番作为。这一趟至少要为中原政权控制西域,争取二十年的时间。至于二十年后的世界,谁知道呢?

  至于为什么远征军要到先到甘州,因为方重勇并不着急奔赴西域一线,他在甘州还有一件大事要办!

  ……

  “兹兹兹…”

  被锻打好的“铁条”,放入冷水中,发出悦耳的声音,一根锄头的镢头部分就被打好了。虽然这样的生产效率确实不高,但胜在制作简单,方便普及。

  挂着牛皮围裙,正在锻打农具的锻工看到方重勇来了,连忙上前行礼。

  这是甘州一个普通的铁匠作坊,张掖外靠近小桥的岸边,建立了很多这样的工坊,基本上都集中在一起。

  山丹县附近的石炭矿,开采出来送到张掖城外;本地开采出来的赤铁矿,也被送到这里。石炭先制成劣等焦炭,再用它冶铁。所制造的铁器品质不高,无法作为兵器使用。

  但打造成锄头与犁头使用却又是绰绰有余。

  这是近些年河西农耕发展的秘密之一,方重勇当年埋下了一颗种子,后续就有人浇水施肥,如今便长出树苗来了。

  被勘探出来的石炭矿与铁矿,后面的甘州刺史与河西节度使,对此都非常上心。以甘州为核心,打造了一个冶铁中心,专门打造农具。

  没法子,河西地区实在是不方便砍树,制作不了木炭,只好用朝廷工部支援的最新“焦煤”技术,用石炭先冶炼出品位一般的焦炭,再用焦炭当燃料冶铁。

  平心而论,最后冶炼出来的焦炭确实品质不如木炭,只是胜在好用又省事,成本也可控,能够长期支持冶炼中心的运作。

  至于为什么要选在张掖城附近,那是因为这里几乎是河西走廊最不缺水的地方!而冶铁无论如何也少不了水源!

  自从担任了河西节度使后,方重勇就下了一道政令,全力铺开在张掖城烧煤取暖,严禁任何私人砍伐周边的沙柳林,固水固土保证张掖地区的水资源。

  “大军出发,若是全部携带粮食,未免太过浪费运力。

  若是携带一批农具到西域,再用这些农具换取粮食,以及……人心。

  又会如何?”

  沿着张掖河岸边巡视,方重勇对身旁的段秀实询问道。

  “回节帅,如此甚好。我们左手拿锄头,右手拿刀,恩威并施,方为王道。

  据末将所知,西域产铁有限,缺乏农具。有限的产量,都要优先供给军需,很多西域小国的人,甚至还在用石头农具在地里刨食。

  我们所到一处,便要将带来的铁器农具铺开一处。尝到了甜头,那些西域之民一旦失去大唐的供给与支持,生存便也成了问题。

  节帅这一招欲要取之,必先予之,当真是妙不可言!”

  段秀实赞叹道。

  在西域,甚至是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的驻地,铁制农具都是非常珍贵的。还是那句话,在西域,珍贵而有限的铁,是用来做兵器的。

  在目前西域那样的恶劣生存环境之下,没有谁能奢侈到日常使用铁制农具,除非是大唐的核心控制区。

  这是一个谁都无法拒绝的阳谋!关键是,河西这边具有持续输出铁制农具的能力!而农具用一段时间是会坏掉的,坏了就要换新的,就会产生刚需。

  段秀实知道这是方重勇几年前的布局,只觉得此人当真是深不可测,平日里办事走一步看十步。

  “谢你吉言了,本节帅去西域不过是散播我大唐的恩德光辉罢了。

  以后大军之中的军需供给,就交给你打理了,包括这些农具的管理。”

  方重勇不以为意的摆了摆手说道。

  汉代的时候,西域与中原王朝有一波大规模冶炼技术交流,可以说互有心得。当时西域各国还是有一些“黑科技”的,比如说“炭粉炼钢”。

  当时汉军在西域屯垦的据点,也有小型的冶铁中心,打造农具,并配合铁制农具推广耕牛。只不过,到了唐代的时候,西域因为多年战乱,生产力破坏,自然环境破坏等等因素,政治势力开始碎片化,一城一国极为普遍。

首节上一节400/80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