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542节

  微臣以为,除恶务尽,免得寒了三军将士的心,也免得变生肘腋。”

  方重勇继续建议道。

  “力士,你配合一下平西郡王抓人,抓到以后,一律扭送大理寺狱慢慢审问。

  朕就在议政堂等你们吧。”

  基哥有些疲惫的摆了摆手说道。

  他上年纪了,还得了怪病,精力已经大不如前。今日折腾不断,身体早就不堪重负了,此前不过强撑而已。

  现在大局已定,无法抑制的疲惫汹涌而来,让基哥抵抗不住了。

  “回圣人,什么人该抓,什么人不该抓呢?”

  高力士故意揣着明白装糊涂询问道。

  “平西郡王本就是御史大夫,你问他便是了。”

  基哥轻叹一声,他已然明白,朝廷中枢的威信,此番遭遇重创。要恢复元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马上又要到自己的寿辰了,怎么就发生这种鸟事呢?

  “圣人,此番动荡,尚未波及长安以外的地方。微臣建议,由一个老成持重,经验丰富,资历雄厚的朝臣,暂时担任右相,收拾残局。

  请圣人定夺。”

  方重勇这次可以说是“一键三连”了,嘴巴压根就没停下来过。

  听到这话,基哥微微点头道:“确实如此,爱卿有什么人选推荐呀?”

  “郑叔清老成持重,此刻已经是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此前,又在六部及议政堂历练多年,还曾经外放为刺史。

  不如让他暂时担任吏部尚书,中书令,收拾残局填漏补缺。

  待朝局稳定后,圣人再来调整中枢人事,也是不迟。

  为今之计,以稳为主。”

  方重勇小心翼翼的建议道。

  老郑?

  基哥脑子里出现郑叔清点头哈腰的模样,随即笑道:“郑叔清为官四平八稳,在朝堂多年,确实是合适的人选。力士啊,草拟一份圣旨,今日便下发下去,拜郑叔清为右相。”

  方重勇的建议,跟基哥的想法几乎是不谋而合,只是他后知后觉,暂时还没想到而已。

  基哥觉得,郑叔清最大的优点,就是这个人为官没有任何想法,有他没他几乎一个样。

  郑叔清整个人身上就写着两个醒目的大字:苟住!

  想治理好大唐,自然是不能让郑叔清这样的人当右相。可是如果只是为了稳定朝局,那么这个人确实是最合适的。

  也最好控制。

  因为这个人不折腾。

  关键是,其他人都知道郑叔清只是一个“代理右相”,迟早会走的。所以反而不会给他使绊子。这样有利于稳定目前将乱未乱的局面。

  “平西郡王此番平息叛乱有功,你想要什么赏赐呀?”

  基哥不以为意的询问道。

  “回禀圣人,微臣矫诏,虽事出突然逼不得已,却也可以算作是欺君。

  微臣恳请朝局稳定后,不再担任银枪孝节军军使,外放为官,岂会奢求赏赐?”

  方重勇躬身行礼说道,态度异常谦逊。

  听到这话,基哥满意的点点头,随即摆了摆手道:

  “话不是这么说的。

  你当不当这个军使,自己说了不算,那是朕说了才算的。

  朕让你当,你不想当也得当,岂能讨价还价?”

  “微臣惶恐。”方重勇露出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

  “罢了,你带着高力士去收拾残局吧,朕想在议政堂静一静。”

  基哥叹了口气,自顾自的走进议政堂,也不知道是在惆怅什么事情。

  走进议政堂以后,他环顾四周,发现并没有被人翻看,搜查的痕迹,悬着的心才放回原处。

  从方重勇的态度看,基哥感觉这应该就是一场被逼急了,然后反杀的兵变。事前并未有什么具体谋划,也没有什么其他的诉求,更不涉及到他那些好大儿。

  总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至于方重勇举荐郑叔清,倒也是合情合理。不只是李适之害怕清算,方重勇和银枪孝节军也害怕事后有人“翻案”啊。

  不推举一个相熟的人去当宰相,把事情一板一眼的落实,在场面上盖棺定论,万一将来朝廷反攻倒算怎么办?

  这件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事,反而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方重勇不经意间,就把最大的一个隐患给消除了。

  郑叔清若是将来对付举荐自己为右相的方重勇,那么他的政治信誉和人格道德,将会完全破产,成为一个人见人恶的卑鄙小人。

  这一手当真是玩得好啊!

  基哥一边在议政堂内踱步,一边心中感慨,方有德生了个好儿子。

  幸亏,这不是自己的儿子,要不然,此人一定会行当年太宗玄武门之事!

  当然了,方重勇不姓李,所以只要不跟皇子勾结,就翻不出什么浪来。

  这同样是不幸中的万幸。

  此人未必有搞事情的心思,但他已经有搞事情的能力了,以后必须要注意一些。

  基哥默默的在方重勇身上,打上了一个“不叫的狗”的标签。

  “有哥奴在,断然不止于此啊。”

  基哥忍不住长叹一声,开始怀念起那个为自己操持大唐多年的李林甫来。

  不比较不知道,一比较差距就出来了。若是李林甫在,绝不会因为赏赐的事情发愁,自然也不会逼得银枪孝节军兵变了。

  “神策军也不行了,一万多人打不过三千人,废物一个。

  唉,京师就是养不出雄兵……”

  基哥喃喃自语的说道,此刻的感受,就好似南唐李煜所写的那句一样: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圣人!我要见圣人!来人啊,我要见圣人!”

  银枪孝节军兵变几日之后,大理寺狱最里面的一间牢房里,已然是蓬头垢面的李适之,对着监牢外的狱卒喊话道。

  那两个狱卒移开目光,连看都懒得看李适之一眼!

  落毛的凤凰不如鸡,李适之以前是宰相又怎么样?进了大理寺狱,是龙你得盘着,是虎你得趴着,谁管你以前是多么叱咤风云。

  大理寺狱这地方,一般人还进不来呢!能在这里坐牢的,哪个之前不是一号大人物?

  狱卒们在心中暗暗鄙夷,类似李适之这样的,他们实在是见过太多了。

  忽然,远处传来脚步声,越来越近,直奔李适之的监牢而来。

  很快,李适之便看到穿着紫色官袍的郑叔清,带着高力士来到了自己所在的监牢门口。

  郑叔清对着两个狱卒摆了摆手,后者十分懂事的悄然离去,牢房附近就只剩下了他和高力士,以及不知道要说什么才好的李适之。

  “郑相公,高将军,圣人,圣人怎么说?”

  李适之吞了口唾沫,有些紧张的询问道。

  “圣人开恩,给你两个选择。”

  高力士面无表情说道,态度异常冷淡,跟从前面对李适之的时候几乎是判若两人。

  只是李适之此刻也顾不上对方态度如何了,他一脸激动,双手紧紧握住监牢的木栅栏问道:“哪两个选择呢?”

  他就如同一个溺水求生的人,看到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般。

  “第一个嘛,你和你全家,流放岭南,世世代代,永远不得离开岭南。”

  高力士说出了第一个选项。

  古代的岭南,可不比方重勇前世的现代那会。古代的岭南气候极为闷热难忍,毒虫毒蛇遍地,瘴气横行。

  被称为“无形断头台”。

  唐代流放岭南的官员,死亡概率极大,很多都是还没到岭南,路上就病死了。

  “那,第二条路是什么?”

  李适之有些担忧的问道,他几乎已经猜到了答案。

  “第二条路,就是这个。”

  高力士将手中的一条白布递给李适之。

  “圣人承诺,不再追究你的家人,他们可以在长安生活,依旧是宗室子弟。”

  是一人死,保全家小。

  还是一家流放随机死。

  这个选择,当真是不太容易。

  一旁的郑叔清不苟言笑,外人看不出他在想什么。

  郑叔清不敢同情李适之,也不屑于嘲讽对方。他很明白,右相这个位置不好坐,自己搞不好就是下一个“李适之”。

  如今大唐各种隐患层出不穷,宰相更迭频繁,政局渐渐混乱,连禁军哗变都出来了。

  天宝时代的宰相,可不好当啊!

  “我明白了,谢圣人天恩。”

  李适之接过高力士手中的白布条,随即跪在地上,行了一个五体投地的大礼。

  “你且快些,本将军还要回去给圣人复命。”

  看到李适之磨磨唧唧的,高力士忍不住催促道,压根就不讲任何情面。

  绝大部分人,都不喜欢在死人面前演戏。高力士此前的冷淡,并不是演给李适之看的。

  “请高将军回去禀告圣人,就说罪臣没有谋反。”

  李适之对着高力士深深一拜。

  对于他的迂腐幼稚,高力士都不知道要说什么才好了!

  郑叔清见状,对高力士说道:“这里有点闷,本官先出去透透气。”

  高力士微微点头,直到郑叔清远去,身影已经看不见之后,他才对李适之说道:

  “李适之啊李适之,你到现在都还不明白么?圣人根本就知道你没有谋反。

首节上一节542/80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