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捡到一只林黛玉 第268节

  “此番冒昧前来,不知住持身体抱恙,诸多叨扰,心内实感不安,望住持慈悲宽宥则个。”

  老尼瞧了瞧林黛玉,再瞧了瞧她身边,自己的不肖徒儿,不由得慨叹了口气。

  这孽障说是下山做法,她一打听才知道,又住进安京侯的驿馆去了。

  这便宜模样,实在让她有些难以接受。

  现如今,还是安京侯有求,才又舔着脸面回来,老尼就算教训都不知从哪里说起了。

  多看了林黛玉一眼,烛灯之下,一双含情目熠熠生辉,眉间几分缱绻,应是赶了山路略感疲惫,即使如此也要先来看望她这个住持,可见这孩子心地纯善之处了。

  “你便是林如海之女林黛玉吧,和你娘亲的模样果真想象。”

  林黛玉诧异的望过来,追问道:“住持见过我母亲?”

  老尼没先搭话,而是瞪了妙玉一眼。

  妙玉虽然不知自己做错了什么,但还是乖乖凑了过来,扶着师父坐起身。

  老尼又深深喘了口气道:“荣国府嫡女贾敏,我是见过的,不过她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倒不如你生得俊俏了。”

  林黛玉含蓄的垂下了头。

  老尼又问道:“我这孽障徒弟没给你添什么乱吧?”

  她当然给林黛玉添乱了,甚至一度让林黛玉心乱如麻,可当面,林黛玉又不好说什么难听的话,在妙玉央求的目光中,只好硬着头皮道:“没,妙玉师傅精于佛法,正在筹划我母亲祭祀一事。”

  老尼冷笑了声,“她,精于佛法?你倒是真抬举她,她若真精于佛法,也不至于到如今也不肯剃发了。”

  妙玉嗔怪一声道:“师傅,这还有外人在呢,你怎能揭我的短,而且林姑娘想知道的也不是这回事。”

  老尼翻了她一眼,转而言道:“四王八公,一门双公的贾家,在我年轻的时候名声显赫,盛极一时。两位老祖宗皆位极人臣,手握重兵,南征北讨立下不朽之功,才有了贾家今日的富贵。”

  “你母亲就出自这样的门楣,荣国府又只有她一位嫡女,且诗书双绝,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在京城当然有不小的名气。”

  “我云游京城时,曾见过她一面,倒不想她红颜薄命,可叹。”

  老尼又重新打量了遍林黛玉,见她面色白中透粉,红润健康,便道:“你母亲也是身子先天有亏,按理说你应当也是,现如今看着你气色,倒是没什么问题。”

  林黛玉颔首道:“我自六岁离家,出扬州府一直跟在岳……安京侯身旁,侯爷将我照看的很好。”

  “安京侯。”

  老尼喃喃重复了遍,又叹道:“他一个非科举取士的武官,倒真想为万世开太平,和天子一拍即合,真不知这一对武官都怎么了。”

  老尼口中虽是在吐槽,面上却露出了一抹欣慰的笑容……

  ……

  定海卫,

  军营大帐中,岳凌观着平铺桌面的舆图,眉头紧锁。

  他看的正是双屿岛的舆图。

  双屿岛为倭寇聚集之地,临近岸边,最近处不足十里路程,有着诸多便利。

  可就这如同钉子一样扎根在近海之地,却也没有官兵能够一举剿灭。

  双屿岛的地形,可以称得上是易守难攻。

  双屿岛不是一座岛,而是两座岛与周边无数岛礁的统称。

  大小两座岛,形成了一道夹缝,两岛之内有着众多的良港滩涂可以停船。

  而且入口狭窄,内里辽阔,进攻不易,藏船却很容易。

  更何况沿着海岸线,还设有许多防御设施,便是简易的战壕,栅栏都为登岸作战造成不小的影响。

  暗礁太多又无法走大船,导致这里即便众人皆知有倭寇,也没人来剿灭,更是因为剿不灭。

  但岳凌不信这个邪,就要做常人不能做之事,这是他的能为所在。

  譬如镇守京师,驱逐胡虏,短短三年,治理沧州。

  倭寇也是一般,如今岳凌将其视为囊中之物。

  根据赵颢最新传回来的岛上设防图,岳凌又在舆图上重新标记了一轮,考量起进攻双屿岛的方针。

  是的没错,他不但要引倭寇进攻苏州,还要在同一时间,彻底摧毁双屿岛,让倭寇首尾不能顾。

  之前江南之地剿倭的策略皆是一般无二。

  各处守将只守自己的城池,直到倭寇来了才与之一战,若倭寇退走,便就在后面追。

  可倭寇人数不多,深入山林或是乘船渡河,在这水网交织的江浙,大军哪里赶得上,皆是疲于应对。

  这样的策略是根本无法应对倭寇的,岳凌是打算找出对方的痛点,一击致命。

  而双屿岛作为对方的老巢,充当这个目标是再合适不过了。

  “侯爷,已经将消息传回苏州城了,已安排您的家眷往山上避祸。”

  听来人通报,将房里的小姑娘们统称为他的家眷,岳凌心里总感觉有种说不上来的怪异感,但也不能说人家说的就是错的。

  点点头,岳凌应道:“好,辛苦了。”

  没过多久,赵颢和柳湘莲两人一同走进了大帐之中,拱手向上,“参见侯爷。”

  见两人都洗去了一路风尘,换了一套干净的衣裳,外披甲胄,威风凛凛,岳凌暗暗点了点头,欣赏之情溢于言表。

  “你们的事情做得都不错,如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已差人递上了消息,引诱倭寇进攻苏州府,就在十日之后。”

  “苏州府的内应,由前任府丞范鹏程出面,他是苏州府衙的旧人,与行省署衙关系匪浅,最不容易让倭寇生疑,到时候赵颢你配合他做事。”

  赵颢拱手应下,“遵命。”

  岳凌再看向柳湘莲,问道:“可去码头看过了,船只打造的如何了?”

  柳湘莲拱手应道:“应侯爷之需,已经将船都改了一遍,尽量伪装成小型货船的样子。”

  岳凌颔首道:“好,之前抓了倭人,叫渡边信之介,他倭国使者已被证实,正好这次我们多加利用,到时候他就由你看管。”

  柳湘莲同样拱手,“遵命。”

  “十日之后,也是我们登船进攻双屿岛之日,这段日子让大家先养精蓄锐,此番是我们沧州兵的第一战,我希望能将伤亡减至最低。”

  “哪怕有一人折损,待我北归经过沧州时,也难以见沧州父老。”

  赵颢抱拳道:“侯爷多虑了,沧州男儿应征入伍,早有战死沙场的觉悟,不然不会跟从侯爷,而且战场瞬息万变,刀枪无眼,打仗怎会不死人呢?侯爷莫不可将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

  说着,赵颢话锋又是一转,道:“只是不知苏州府的战局,交给京营来的将军是否牢靠。”

  岳凌很是相信秦王府的旧将,而且还有新到的火炮支援,是没什么好担心的了,便应道:“你可多协助杨将军,也要多在一旁学习如何统兵。”

  柳湘莲也在一旁解释道:“毕竟那是京营的精锐,若是无法在设伏的情况下战胜倭人,岂不是要酿成一桩笑话?”

  话糙理不糙,赵颢也没更多可担心的了,便再拱了拱手,同柳湘莲一道离去。

  所有事情皆安排妥当,岳凌提笔在舆图上,将双屿岛上将军府的位置圈了出来,打上了个叉。

  这一战,将解决三十年来东南沿海一直被倭寇袭扰的局面,近海的掌控权也将尽数收回,为开海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313章 林黛玉签收管家指南

  日薄西山,云霞漫天,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密密麻麻的出现了一大片商船,粗略估计当有五六十艘。

  临近夜幕,双屿岛便不会再接纳新船了,而在这日夜交替之际,来了如此庞大的商队便迅速引起了岸边放哨人的注意。

  首船的甲板上,一袭黑袍的岳凌遥遥望着岸上的兵马调动,面色没有丝毫变化。

  而他身旁一般装扮的柳湘莲,面颊微颤,忍不住的侧目过来看岳凌。

  岳凌心有所感,低声叮嘱道:“看好你手里的人。”

  柳湘莲身前,便是之前被岳凌羁押的倭国使者渡边信之介。

  在牢中过了一段暗无天日的日子,才出狱时,他已消瘦的不成样子,脸颊似如刀削。

  这般的面色当然不像一个养尊处优的人物了,岳凌将他放了出来,还好生养了几日,让他恢复些面色。

  他原以为是国家知道他失踪了的消息,派人来与安京侯交涉了,便欣然的接受了这些优待,。

  那些时日,劫后余生的喜悦简直冲昏了他的脑袋。牢中吃糠咽菜,甚至有时候都只能吃泔水,出牢之后他别提有多兴奋了,哪还有心思顾虑许多。

  可过了短时间他才知道,是安京侯需要他来配合演一出戏,就是当下,配合进攻双屿岛。

  如今国内虽然对双屿岛的支持没有之前那么多了,可这样一个有油水的地方,倭国也不能说不在乎,但按照安京侯的意思,他就是要这样雷厉风行的拔除掉三十年来倭寇的窝点,为此甚至不惜与倭国开战。

  他是不明白安京侯为何有这样的底气,在如今江浙财政不佳的情况下再兴战事,甚至开启国战。

  渡边信之介只是个使者,更贴近商人,到了如今动刀兵的战场上,内心自然不安,双腿发软,又因为货船颠簸,险些栽倒在地。

  柳湘莲眼疾手快,将他搀扶住,而后一把尖刀便暗暗抵住了他的后背,使渡边信之介不由得板起了腰身。

  “使者大人,可别在这等场合出了差错。”

  柳湘莲淡淡一句,称呼大人却完全没有尊敬之意,有的只有无限的威胁。

  渡边信之介不知安京侯都是从哪里找来的这么多心狠手辣之辈,侧目去看,又听到了他的警告声。

  “你要是还想活命的话,就别与本侯耍心眼,事成我保你还能回到倭国,若是没成,战场上刀枪无眼,你第一个要遭殃。”

  渡边信之介吞咽了口口水,连连摇头,畏畏缩缩道:“不敢不敢,都听侯爷的安排。”

  “精神点,别忘了你是倭国来的使者,我们现在是你的护卫。”

  “是。”

  渡边真是想哭的心都有了,他怎雇佣的起这样的护卫。

  如今的叛徒行径,渡边当然也不想做。

  他起初还想着在岛上遇到东瀛人之后,便说几句家乡话来暗暗求助,并惊醒他们。

  可在与安京侯交谈的时候,却发现他也懂东瀛人的语言,甚至能与他进行简单的对话。

  只是一些口癖有些奇怪,更像是女子才会有的用语习惯。

  渡边被唬了一跳的同时,也似有所悟,应当是安京侯房中有东瀛女子为妾室,才让他能够粗通东瀛语。

  这样,他原本的计划也泡汤了。

  手无缚鸡之力的他,便只能受人摆布。

  才在牢中经历了非人的折磨,重见天日之后让他倍加珍惜性命。

  暗暗叹了口气,渡边一脸悲壮的看着岸上的家乡人,不久之后他们就要身首异处了。

  咸涩的海风卷着波涛,猛烈地抽打着双屿岛沿岸的礁石,发出沉闷的回响,似是即将到来的战斗擂鼓。

  岳凌身姿傲然的伫立着,脑中在进行最后的推演。

  双屿岛有两座大岛,是海外倭寇最大的据点,招揽来的汉人流民再算上倭寇本国的浪人,当有近万人。

  而其中五千余,如今已经乘大船奔赴苏州城,当下双屿岛上还剩余五千的兵力。

  三千对五千,岳凌真想暗暗说一声优势在我,只是这话有些不太吉利。

  在镇海卫时,堡寨中的将领听说他要以三千兵力破倭人的五千还以为是夸口,又不断列举了诸多的例子。

  在庆元帝执政时期,一伙百余人的浪人登岸袭扰,沿途劫掠上千里,数万官兵对他们无可奈何,捉不到踪迹。

首节上一节268/2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