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 第261节

  “但还有另一原因,赵王嘉弃守北地,北地便势必为匈奴所破。”

  “若不跟随赵王嘉一同迁移,便要留下被匈奴所俘。”

  王贲再次“哦”了一声,赞同道:

  “将军所言甚是。”

  “因此北地百姓才背井离乡随赵王嘉而去。”

  “但可想而知,此行并非他们所愿,迁移代国只是无奈之举。”

  沈兵点头道:

  “此言甚是。”

  “若有朝一日代国告破,而我军又在云中郡守住北地且大有西进收复河套之势,校尉以为……”

  王贲连连点头道:

  “将军英明!”

  “我等今日善待北地老弱。”

  “它日北地百姓便会纷至沓来争相来助,到时收复河套便不在话下。”

  沈兵说道:

  “正是如此。”

  “此意便是公子所言‘得民心者得天下’,校尉以为然否?”

  王贲对沈兵那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惭愧的拱手道:

  “王贲受教了!”

  同样扶苏也是一脸惊异的望向沈兵。

  他有些不明白沈兵是怎么做到的?

  沈兵刚才那番道理似乎是把法家和儒家合而为捻到一条道上去了。

  这在这时代是不可想像的,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法家与儒家势同水火互不相容……

  但其实这没什么奇怪。

  中国有句话叫“过犹不及”。

  全用法家的观点是一个极端。

  全用儒家的方法又是另一个极端。

  中国人讲究的是“中庸”之道。

  也就是两者都用,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就刚刚好。

  所以两者当然是相通许多道理是能讲到一块去的。

  愣了好半晌,扶苏才问了声:

  “将军,接着我等该做何准备?”

  沈兵想也不想就回答:

  “采涅石冶铁!”

第二百九十五章 矿石

  涅石其实不需要从太原开采。

  太原距云中郡五百公里,虽说涅石挖出来就可以用几乎不需要成本,但如果从太原运的话少说也要十余天时间,运输人力及成本同样不小。

  更重要的还是,若沈兵长期、大规模的从太原运涅石,那么用不了多久就会引起赵高、李斯的注意,自然就会查探于是徒增麻烦。

  这可能导致沈兵无法保住秘密。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从云中郡往南一百多公里就到了河曲村。

  河曲村之所以称河曲村,是因为黄河在这里几乎是绕了一个半圆然后再沿着原走势前行。

  沈兵记得这里就是山西著名的河东煤田的最北端。

  也就是说这下面肯定有煤,缺点一个是普遍较深,离地面足有十几步。

  不过这算不上什么缺点,对沈兵来说就是多整点人一层层往下挖,几天的功夫就挖到煤层。

  这么一来运输时间就缩短至两、三天。

  对此扶苏还颇感讶异,问:

  “将军如何知道此地有涅石?”

  沈兵的回答是:

  “之前听闻百姓说过,耕种时在这片地区耕出了涅石。”

  “我等如今挖到涅石也不过是运气罢了。”

  扶苏是半信半疑,但除了沈兵这说法外也没有其它合理解释,于是也就只能信了。

  另一个缺点就是此处已属于雁门郡范围,沈兵这个北地将军若在这里有所动作就是越权了。

  这解决起来也不困难。

  沈兵只需找个借口向雁门郡郡守知会一声就可以了……

  “河曲村乃云中郡补给重地。”

  “因担心匈奴骑兵偷袭、侵扰,是以在此驻兵三千以防不测!”

  这借口合情合理,雁门郡郡守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同时这三千兵士驻扎在这里修筑城寨也不会引起别人怀疑。

  只不过这修筑的城寨并不是为了防匈奴,而是为了在内部采涅石。

  沈兵用的是大梁军,而且清一色的原魏国降兵。

  之所以选择原魏国降兵,是因为沈兵要防的是李斯、赵高一干人。

  而魏兵全都是沈兵和魏挑选的,不太可能会为李斯、赵高收买。

  但沈兵也知道这事想瞒很困难……有第三个人知道的就不是秘密了,何况还需要数千人开采。

  所以沈兵还留了另一手准备做掩饰:将涅石普遍用作军民生火、取暖的燃料。

  有一天赵高和李斯若是发觉异常,然后一打听,第一想法就会是……沈兵采涅石不过是为了满足做饭、取暖需求而已。

  这点十分正常,因为云中郡一带更多的就是沙漠和草原相间的地形,树木较少。

  如果树木要留着制作器械、城墙,那么生火、取暖自然就要用涅石了。

  于是云中郡上空立时就弥漫着浓重的烧煤味,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是如此……白天生火做饭,夜里取暖。

  没习惯这种味道的沈兵一时被熏得晕呼呼的,气都有些喘不过来了。

  不过为了将来的发展也只能忍上一忍。

  尤其此时匈奴已经有要动手的样子……

  沈兵这边一放弃后套及九原,匈奴马上跟进,接着一路将交界线压到云中郡。

  匈奴当然不攻城,匈奴不擅长攻城。

  别说战国了,就算是到了蒙古铁骑游牧民族的颠峰时期同样也不擅长攻城。

  蒙古人在大战略上玩的是利用其骑兵机动性在大纵深上的残破战术。

  简单的说就是每到粮食收成的时候越过敌军的城池劫掠,能带走的就带走,不能带走的就烧光,甚至还突进敌人防线内部以“以战养战”的方式绕一圈再满载而归。

  这样一次两次也许损失还能承受。

  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该处历年来的作物都是有种无收,且在城外耕种的百姓还处于无保护状态被敌骑烧杀劫掠,百姓又哪能承受?

  于是百姓为了活命只能不断迁出,没过几年城也就变成空城了。

  中后期蒙古却不需这样做,因为在占领大片宋地掌控着许多汉人之后,就可以用汉人组建奴隶军让他们攻城……标志着宋朝灭亡的崖山海战就是汉人张弘范打的。

  此时的匈奴在战略上与蒙古初期差不多。

  同样是以骑兵越过城池深入中原劫掠。

  这或许不能说是“战略”,而是游牧民族劫掠的天性……此时的他们甚至都不知道“战略”为何物。

  幸运的是匈奴表现得十分谨慎,他们只是派小队骑兵越过劫掠然后迅速返回。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之前多次中了李牧的埋伏,于是担心再次因此中伏打败仗。

  另一方面则是此时还未到粮食收成的季节,便是大动干戈的南下劫掠也不会有多少收获。

  因此沈兵这边也有了些准备的时间。

  冶铁这事沈兵是交给弁和欠两人处理。

  弁是寿春的铁官,沈兵见其有些能耐于是就带在身边……以沈兵此时的身份想要几个人不算什么难事。

  弁和欠两人各有所长:弁更擅长冶铁而欠更擅长铸造,再加上弁又从寿春带了一批徒弟来,于是这铁器的冶炼和制作方面就不成问题。

  至于那铁矿石,沈兵就不用像涅石矿一样藏着揶着了,他可以光明正大的向嬴政提出要求。

  比如北地缺乏农具需要冶铁发展农业。

  再比如为解云中郡守城之忧需要矿石……

  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就像项燕守汝水防线时也要求汝阴、城父两城能自行生产装备一样。

  这其中尤其是箭矢,其是守城利器同时又消耗巨大,上万守军一次齐射就要射出万枚箭矢,若只靠运输的话会成级数的加重后勤负担且很容易造成守城危急……

  一旦箭矢用完而后勤没运上来呢?

  又或是运输线被敌人截断或箭矢被敌人劫去呢?

  因此对沈兵这要求嬴政没理由不答应,当下就派人将铁、铜、锡等矿石源源不断的运往云中郡。

  较远的地区甚至运的不是矿石,而是炼好的铁、铜、锡……地理位置较远运输不便,运矿石就太浪费运力了。

第二百九十六章 高炉

  在准备这些的同时沈兵就在城内组织冶铁作坊。

  冶铁作坊被沈兵置于军营中。

  这十分罕见,因为此时各国包括秦国在内都不重视冶铁……技术没跟上,铁制品只能用于农制,所以当然不受重视。

  但到沈兵手里当然就不一样了。

  之所以要置于军营中当然是出于保密。

首节上一节261/447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