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 第263节

  “将军英明,此法甚好!”

  此时秦军……应该说是中原各国的弩都分为臂张弩和蹶张弩两种。

  两种各有优缺点。

  顾名思义臂张弩就是用手开弩,其射程不会比弓箭远多少甚至有时还因为弩箭短小且弹道平直等原因射程比起弓箭还不如。

  其优点是开弩方便、射速快,用手就能完成,中原骑兵为弥补骑术不足偏爱使用臂张弩。

  步兵更多的就是使用蹶张弩了。

  因为对于步兵而言,若选择臂张弩还不如选择弓箭……弓箭射速等都要比臂张弩强,射程也相去不远。

  但蹶张弩又一个致命的缺点:开弩必须得坐在地上。

  标准的开弩法是坐地后用双腿一左一右的抵住弩弓凹部,接着双手拉弦以腰力将弩撑开卡在弩机上。

  每回发射完都得这么来一回,于是弩手通常是坐在地上操作。

  这么做在守城时是没什么问题,但若是在攻城、野战就会出大问题了。

  其中尤其是野战……你得坐地上开弩,这要是打胜仗要追击敌人怎么办?

  或者打了败仗想边打边撤怎么办?

  总不可能在追杀敌人或是撤退时突然坐地上开弩吧?

  这不只会减缓自身的速度还挡住了战友,还会降低全军的速度。

  于是弩手在行动中几乎没有战斗力,要有战斗力时就不能机动。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它问题:

  比如坐着视野不高极易被自己人遮挡,同时相比站立发射也大大降低射程。

  再比如下雨或下雪也必须坐着开弩……这虽然大多时候可以克服,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却是致命的,比如在北方极寒条件下,往地上一坐,那盔甲只怕就要被冻住起不来了。

  但如果能在弩臂前端加上一个踏环那就不一样了。

  因为这么一改,弩手就可以站着操作:

  脚踩踏环双手扣弦,同样是使用腰力一挺伸……弩就张开了。

  于是旧式蹶张弩所有缺点几乎都被避免:

  便于机动、便于射击,且射速还加快。

  更重要的还是这改造十分方便,还延长了弩的寿命……

  说改造方便,是因为只需要在弩臂前端加上一个圆形或三角形铁环。

  说延长弩的寿命,则是以往的开弩方式必须将脚蹬在弩弓上,这开弩的过程就受力不均使弩弓极易折断。

  而前端加一个铁环,开弩时的主受力就是在弩臂上,弩弓的受力是均匀的。

  总而言之,这一个小小的改动就使秦弩威力大增。

第二百九十八章 床弩

  沈兵这一改造其实也是针对秦军的自身情况。

  首先就是秦军用弩的比例相当大,正规秦军的编制虽说只有三成是弓弩兵,但弓弩装备量却高达八成。

  基本除了使用长兵器的步兵不方便使用弓弩外,其余兵种都带有弓弩。

  比如剑盾手,没有冲锋陷阵或站在第一排时,只需将剑一收盾往背上一背,从箭壶中取出弓箭来摇身一变就成了弓箭手。

  再比如骑兵和车兵,弓箭和臂张弩都是必不可少的装备。

  也就是说沈兵这么一改,就涉及到了百分之八十的部队的升级。

  这弓的升级虽然将少,但箭也改成了铁制……

  此前以青铜制箭难度更大……青铜脆硬易折,不便锻打炼造,尤其制作箭簇尖端更是要极为小心。

  铁被改造后就不一样了,其特有的坚韧锋利不仅制作方便,穿透力和杀伤力还要比青铜箭强得多。

  于是沈兵此举霎时就将部队弓弩也就是远程装备提升了一个档次。

  欠之所以会知道这个,是因为他之前一直也尝试这么做。

  实际上不只是他,战国时许多人都尝试着在弩前端加上一个蹬环使弩手能站立作战。

  无奈的是以之前的条件几乎无法做到:

  铁和青铜都是脆而易折,若在弩臂前端加个踏环,弩又动不动就是数十甚至百余斤的力,那踏环没开几下便断了。

  于是加装蹬环并不是秦人没想到,而是没有必要的条件。

  直到沈兵炼出新铁,这种改装才成为可能。

  箭矢方面就不需要任何测试和改进,直接用以往制青铜箭的模具就可以。

  因为很明显,之前以青铜制箭头可行,现在换成更为坚韧的铁制箭头自然可行,所以批量制作便不会有风险。

  弩的改造在进入批量制作前,沈兵还是保持谨慎的态度试制了几张验证。

  然后发现果然有些问题。

  秦弩大概可以分成三种:200秦斤、300秦斤、350秦斤拉力。

  之所以会有这三种是因为每个士兵的力量不同能开的弩也不一样。

  200秦斤通常是供没有作战经验的新兵使用。

  之所以用“通常”,是因为有些力大的秦兵能开300秦斤甚至350秦斤的弩就会被调配到另一队去。

  由此可知200秦斤是最低要求了。

  这要求并不高,200秦斤折算现代的重量单位就是101斤,寻常成年人要用腰力背起一百斤的人都不什么难事。

  但若将这重量加到一百五十斤乃至177斤,对于身材瘦弱的人而言就有些困难了。

  古时的人伙食差,尤其入伍时才十几岁同时又少有训练,于是大多都处在只能开200秦斤的队伍中。

  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入伍作战后煅炼几个月腰力就会越来越足,于是就会转到能开300秦斤乃至350秦斤的精锐弩手中……

  这些开弩重量都不是最大重量,要知道作战时都处于紧张状态,而且一次接一次的开,到肌肉疲劳时就真是有心无力了。

  在这方面大梁军的情况要比其它军队要好得多。

  原因是大梁军多是魏国降军本身就有训练经验,且是经过沈兵挑选的,之后沈兵又使用现代健身理论来操练,比如深蹲就是集中煅炼臀腿、及腰部力量。

  于是大梁军弩手大部集中在300秦斤和350秦斤的弩队中,只有不足五百人使用200秦斤弩,这其中相当一部份是在楚国新征的新兵。

  弩上的问题,就在于200秦斤的弩使用蹬环还没什么问题……使用蹬环就只能单脚踏。

  但若是300秦斤及350秦斤的弩用圆形蹬环就很难开弩了……原本是用双脚开弩,现在使用单脚,力量必然会有损失。

  于是沈兵就将圆形蹬环改为三角形。

  也就是下宽上窄,双脚恰好可以伸进蹬环开弩。

  另外因为以往这些弩都是踩着弩弓开弩的,现在改为踩着蹬环开弩会使距离稍稍拉长……

  这对于身高较高、力量足的兵士而言影响不大,但若身高不足、力量才刚过线的兵士来说,还要像以往一样开弩就有困难了。

  这个问题倒是不难解决,直接将弩手往下调一级就可以了,比如开不了350秦斤就调到300秦斤。

  如果连200秦斤的弩都开不了,那就只能去弓箭手了,实在不行就编到陷阵队去。

  欠制出几把新弩试射几回后,就不由连声赞道:

  “将军,此弩虽说射程与原弩不相上下,但射速却快了许多。”

  “更重要的是兵士可站立对敌,不再似以往一般被动受制。”

  “尤其在面对匈奴骑兵时更是受益良多。”

  “属下以为此法甚好,我等可全军装备并以其力抗匈奴!”

  欠说的是。

  以往若是一队弩兵碰到敌军骑兵那是基本只有等死的份。

  备战?

  备战就意味着必须坐在地上开弩发弩。

  那不就是等着敌人骑着战马将其踏成稀泥吗?

  尤其匈奴骑军还来去如风,那是连刀枪都懒得用了。

  逃跑?

  逃跑又如何能快得过匈奴骑兵?

  现在有了这蹬环,虽说单独对阵匈奴骑兵还是处于劣势,但至少不像之前一般毫无还手之力了。

  弩兵可以采取一种游击的方式对敌,分散队形,然后机动躲避敌军骑兵,空闲时开弩射杀敌骑,如此反复。

  看没什么问题之后,沈兵就下令道:

  “就按此般样式制作。”

  “务必在一月内将所有弩都改造完毕。”

  “另外,箭矢也尽数改成铁制。”

  弁和欠应了声,然后就下令铁匠们开工了。

  此时的冶铁作坊已经扩大至拥有二十个高炉,且可以预见的是这些高炉还远远不够。

  因为很明显,弩、箭改造完之后就该是阻挡骑兵的利器长枪了。

  另外用于阻止敌人批量冲锋的床弩也是发展的时候了……以往青铜较脆,用它制作整根的青铜箭矢并不现实,而且也没那么强的弩能将其发射出去。

  但沈兵冶出了新铁,再加上他所拥有的知识和机械知识,制出威力巨大的床弩那还不是小菜一碟?!

第二百九十九章 战法

  床弩的制作十分简单,它其实就是一张更大的弩。

  确切的说,它的制作程序要比弩和弓箭简单得多。

  原因是弩和弓箭这些玩意讲究寿命、射程、精度等……一种批量生产的单兵装备,若制作过于简陋、粗糙,装备部队后很可能会影响士气甚至被兵士拒绝。

  兵士们也不傻,他们会将自己的装备与敌人比较,打过一两场仗之后还会观察这些装备是否有用、是否能保住他们的性命。

  所以上好的弓弩制作周期有时长达数年之久:从选木、浸泡、晾晒、一层层的贴上牛筋增加其韧性等。

  尤其秦国装备的制作,每一道工序都有专人监督并作上记号以便有质量问题时追责。

  所以秦军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每一名秦军都相信自己手里的装备是最好的,若是打败仗便是人的问题。

  床弩就有些不一样了。

首节上一节263/447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