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 第264节

  它不是一种单兵装备,在精度、寿命及射程等方面都不像单兵弓弩那么严苛。

  其弓身是由竹片叠加再以麻绳一圈圈的缠绕制成。

  若一个弓身不足就再加一个……尝试了几遍之后发现三个弓身差不多就可以带着一根铁制弩箭射出百步远。

  这也就是宋朝时期的“三弓床弩”,为了增加弹力甚至还有一张弓身是反曲的。

  这种“三弓床弩”在新铁冶炼出来之前是无法实现的。

  其困难主要来自三方面。

  一是铁弩箭本身脆而易折,制作这样长而细的铁弩箭又用这么大的弓力将其射出去……只怕弩箭出弓的一霎那就因为铁质量不过关而断为几截四处飞射伤到自己人了。

  二是如此弹力的床弩很难开弩。

  虽然这个问题可以解决,比如可以用马力、牛力。

  宋朝初期的“三弓床弩”又叫“八牛弩”,其原因就是其初期是用牛开弩。

  然而战场上用牛开弩然后仅仅只是为了能射出一枝弩箭,那只怕就只有事先做好准备然后射出一发的机会了。

  沈兵当然不会这么傻还用畜力,直接就上绞盘,就像投石机一样,左右各四个人,两个推两个拉……就能快速开弩重复使用。

  最大的困难其实是弩机。

  所谓的弩机也就是像扳机一样的东西,弩弦要扣在其上,扳动之后才将弩箭射向敌人。

  三弓床弩的弩力少说也有数千秦斤,如此大的力扣在弩机上,又岂是青铜所能承受?

  投石机也需要类似的弩机,只是它因为体积庞大于是可以利用整根原木制作弩机,原木若是磨损了更换一根也很方便,但床弩的体积就没法做到这样了。

  于是这种床弩在新铁之前是想都不敢想,但现在却轻而易举就实现。

  秦军兵士大多对新出的这一系列装备持欢迎态度。

  在箭矢和新弩一批批装备之后,他们个个都勤于练习并对之赞不绝口,尤其床弩还能将数十斤重的铁弩箭射到百步之外并将演示用的竹马轻松的钉在地上,更是让全军上下欢呼沸腾。

  欠激动的说道:

  “将军,此铁制弩箭能轻易将匈奴人马洞穿。”

  “有此床弩我等又何惧匈奴?!”

  扶苏见到这场景就更是目瞪口呆,过了好半晌才对沈兵说道:

  “将军若是早些时候制出此物,我中原各国便无需费时费力筑起长城防匈奴了。”

  沈兵只是笑了笑没回答。

  他知道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以弩或床弩克骑,甚至以步克骑都只是权宜之计,当骑兵发展到一定程度且战术成熟的时候,这些东西就只会是一堆废铁。

  别问沈兵如何知道这些,宋朝还有更多以步克骑的先进装备,但最终还是被蒙古打得满地找牙。

  在众人都为沈兵制出有新装备提升战力而欢呼雀跃时,有个人却保持着怀疑的态度。

  这人就是王贲。

  初时沈兵以新铁改造弩及箭矢时王贲还不觉得有什么。

  毕竟秦军装备的弓弩数量十分庞大,改造弩箭都是正常的。

  但是等沈兵制出床弩时,王贲就觉得有些不对劲了。

  当天下午他就找到了沈兵。

  他拱手对沈兵说道:

  “属下见将军制出床弩,似是有意以弩克骑抵御匈奴?”

  沈兵回答:

  “正是如此,校尉可有异议?”

  王贲反对道:

  “将军明鉴。”

  “属下以为以弩克骑虽看似可行实则不得其法。”

  “盖因匈奴战法深谙‘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以弩克骑只怕……”

  沈兵心下不由暗赞了一声,这王贲果然有两把刷子。

  匈奴骑兵的战术其实说实在的就是一句话“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这并不是匈奴熟读孙子兵法,事实上此时的他们甚至没有文字……史记记载,匈奴“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

  也就是没有文字书籍,但有自己的语言。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当然不知道什么孙子兵法。

  然而,他们长期在草原彼此征战使其养成了像狼群狩猎一样的战术,发现落单的敌人或是薄弱处就一拥而上,若强大的敌人出现在面前要决战时又一哄而散……

  这由物竞天择演化出来的战法其实暗合孙子兵法,甚至可以用“化零为整、化整为零”这现代的游击战术来描述。

  因此汉武帝时期几乎每次远征匈奴都在做同一件事:寻找匈奴主力。

  王贲提出的问题就是:

  若匈奴是这样战法,以弩克骑甚至制出威力巨大的床弩能起作用吗?

  匈奴人会傻到以骑兵冲击秦军弩阵甚至床弩?

  不会!

  而部队若是过于依赖弓弩而又缺少骑兵,就会产生一个严重的问题:补给困难。

  原因很简单:这些弓弩乃至床弩,随便一次齐射就是成千上万枝弩箭,这些弩箭在作战时看起来是爽,箭矢如蝗虫般的飞向敌人。

  但这些射出去的箭矢全都是用马车一车车运来的。

  匈奴人若是依靠骑兵的高机动性避开秦军的主力四处攻击补给线怎么办?

  若弩箭不足,这些弩、床弩又能发挥什么作用?

第三百章 圈地

  不过王贲能想到这些,沈兵当然也能想到。

  开玩笑,他可是个现代人,知道宋朝就是因此败于蒙古之手,如何还会依葫芦画瓢照搬宋朝的装备和战术?

  沈兵一边将地图摊开摆在案前一边说道:

  “校尉所言极是。”

  “然校尉所言,更多是在我军深入草原与匈奴作战才会发生。”

  “校尉以为然否?”

  王贲看了看地图,然后就点了点头。

  顿了下又反问了声:

  “难道将军并非要收复九原及后套才制弩?”

  沈兵摇了摇头,回答:

  “我制弩只为防守。”

  “云中郡无长城可挡匈奴南下,我军弩阵便是长城。”

  王贲闻言不由“哦”了一声,然后就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了。

  战略目的如果是进攻的话当然有问题,但如果只是为了防守……云中郡背靠雁门郡,左翼又是黄河及沙漠,后勤压力并不大。

  沈兵接着解释道:

  “虽是如此,我等也不能只守着城池任匈奴在城外胡作非为。”

  “否则,云中郡很快就会成为一座孤城。”

  王贲点头表示同意。

  因为如果不出城作战只会死守的话,城外的土地、资源,甚至交通要道就会逐步被匈奴蚕食,这其中尤其是田地……城内虽然也有田但远不足以养活全城百姓。

  所以城市人口多少不是由城墙多高、兵力多少、储粮几何决定,而是由城外的有效田地决定。

  云中郡就算有田,若种的时候是秦人种,收的时候是匈奴来抢,那又有什么意义?

  就像之前所言,久而久之云中郡就会因为匈奴的频繁骚扰而人丁凋蔽。

  再往后,云中郡就真的只剩下兵士而没有百姓的空城了。

  所以……

  沈兵说:

  “我的目的很简单,便是护田。”

  王贲不由奇道:

  “可是将军,云中郡到处是杂草无田可护。”

  王贲说的是事实。

  若把时间线往前推……沈兵等人是在攻下赵国都城邯郸后才开始屯田的。

  而赵王嘉就是在那时逃往北地接着将百姓迁移至代国自封为代王。

  也就是说,云中郡包括九原乃至后套在内,百姓都没来及屯田就被迁走了。

  于是云中郡的田地那是一片荒芜到处都是杂草,沈兵等人有口粮基本要从中原运送。

  这也是王贲之前反对将老弱百姓集聚在云中郡的原因之一……粮食有压力。

  若匈奴成功南下进入赵国境内烧杀一番则压力会更明显。

  沈兵只回一句话:

  “若我等只在城内坐视,城外田地又如何能不荒废?”

  王贲一愣,然后就明白沈兵这话的意思。

  这说起来有些拗口,其实就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因为百姓觉得城外的田地不安全所以才不出城耕作,因为百姓不出城耕作于是就无田可护……

  无田可护秦军就不需要出城,于是城外的田地永远都不会有安全的时候。

  要打破这个循环,就必须在城外无田可护时也要护。

  这护的其实不是田,而是圈出一块安全区域为百姓找回信心。

  只有这样,云中郡才有可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越来越强盛。

  说着沈兵就拿起毛笔在地图上点了几个点,说道:

  “我打算在城外建五处城寨,每寨千人,校尉以为如何?”

  王贲看了看那五个点的位置,问:

首节上一节264/447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