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
要想更好的对付匈奴就应该联合西域从两面对其夹击。
汉朝时派人出使西域也是因为这目的。
其次就是西域有许多北地需要的东西,比如质量上乘的战马,甚至是骑兵……西域同样是草原沙漠广布地区,与匈奴一样许多部族都是马背上成长起来的。
如果说有什么人能真正与匈奴在草原上对抗的话,那就是西域骑兵。
所以沈兵就直说了:
“沈兵想联西戎以抗匈奴,甚至组建一支西戎骑军!”
云畋面带异色的看了看沈兵,他倒没想到沈兵的胃口这么大,他原本以为沈兵只是想要西域的战马……
中原战马质量不佳,河套地区虽说有大片优质马场,但养马却非一朝一夕可成,北地显然等不了那么久。
所以云畋来此之前就考虑过这一点,要增强战力就只有从西戎引进战马。
不想沈兵也想到了这一点,甚至还想组建一支西戎骑兵。
云畋想想觉得也有道理。
因为如果匈奴是西戎的敌人的话,想必有许多人都深受匈奴其害且恨之入骨。
另一方面,西戎却是抛力割据互不相统,一片不大的地区却有三十六国之多。
其中难免有被匈奴所灭的小国。
这些被灭国的西戎人已居无定所四处流浪,如果沈兵能将这些流散在外的西戎人召募至河套地区并以之对抗匈奴……
想着云畋就暗自点头。
这倒是他没考虑到的,他原以为这沈兵只是多有奇思妙想,没想到胸怀还如此远大。
顿了下,云畋就说道:
“若是如此,便没有太大问题了。”
“将军要做的,只是放手让百姓经商……”
沈兵闻言不由“哦”了一声。
云畋这话却是一语惊醒了梦中人。
首先若是放手让百姓经商也就是去走这条丝绸之路而沈兵只是引导及提供条件的话,那就属于民间行为而非官方,那就不存在通敌之说。
于是不仅能避免被赵高李斯抓住把柄还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经商的百姓当然会从西域带来战马,甚至西域还会有人到河套来。
到时若他们听说沈兵会召募西域骑兵,那自然会传回去接着就有人来。
另一方面,沈兵猛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
他总是希望北地怎么怎么发展,然后就命令部下、百姓怎么做。
目前来说这不会出问题,因为沈兵掌握了足够的知识也足够理智,不管工业还是农业都朝他确定的正确方向发展。
问题在于这一不够灵活二没有竞争三还要沈兵事必躬身于是忙得不亦乐乎……
这其实就是计划经济的弊端,什么都按计划来,什么都由沈兵作主由沈兵规划。
若有什么方面是沈兵不擅长的,或是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也要等过了许久坚持不下去之后才会退出市场。
其实沈兵根本不需要什么事都一手抓,他应该把这市场放开,至少部份放开让百姓参与进来。
这样形成了市场竞争关系后,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并自我完善……适合百姓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就能占领市场,那些落后的、不适合百姓的,会被市场规则自然淘汰。
到时甚至都不需要沈兵过多干涉,百姓自己就能养活自己,北地自然就能发展并繁荣起来。
所以沈兵更应该做的是调控、引导、制定规则等在战略层面上有所作为,而不是直接做为一名经营者。
当然,对于一些事关北地生死的战略性产业是绝不能放开的,比如冶铁。
还有些产业则是有条件的开放,比如农业、工匠、战马。
这些产业要是开放了,一旦让别人控制,那就是让别人扼住了北地的咽喉。
比如农业,若是完全市场化了,也就意味着只要钱够多,就能买下北地所有的粮食,那是不是说北地的生死都在他手里了?
工匠与战马也是如此。
这道理在现代社会实用,就算讲市场化,但事关国家安全和命脉的能源、通信、交通、粮食等行业是绝不能私有化或只能部份私有化的。
否则战时断了石油供应、断了电力、通信……国家马上就乱了,更别提打仗。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却依旧有许多别有用心的人以环保为名佐以诸多虚假证据一味鼓吹私有化、市场化。
似乎私有化、市场化就是万能的,只要市场化烧汽油就不会污染环境似的。
想到这,沈兵就不再迟疑了,他点头道:
“云畋兄说得多,我等应放手让百姓经商。”
“暂且……便先放开纺织业吧!”
云畋闻言不由一惊,他原以为沈兵最多只会放开舂米,没想到居然能放开纺织业。
云畋一度以为自己听错了,问:
“将军的意思是,允许百姓经营纺织作坊?”
沈兵点点头:
“确是如此。”
“不过……只允许北地籍在九原、云中两郡经营。”
“我等提供技术支持并收取一定的费用。”
“另外我认为还应设立钱庄。”
云畋不由奇道:
“钱庄?”
第三百四十四章 资本
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资本主义或准资本主义社会,除了机器大生产之外就是钱庄了。
因为钱庄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资本运营尤其是抵押借贷。
如果没有钱庄,整个社会就会有如一潭死水百姓没有多少或是根本没有创业机会。
原因是创业需要资本,而百姓大多穷苦基本没有资本,甚至即便手里有许多值钱的东西也无法将其转换为资本,比如房屋、土地。
若是将房屋、土地出售换成资本,其创业风险及成本就会成级数增加。
于是最终这还是个以种田耕地为主的农业社会而不是工业社会、商业社会……百姓手里没钱,就算有那心也没法做。
但若是有了钱庄就不同了。
百姓可以将房屋、土地及财物用来抵押、借贷转化为创业资本,他们创业的同时还能继续使用这些房屋和土地,于是创业风险和成本就小得多。
同时钱庄还有存钱、取钱的作用,为各地的商业活动提供方便。
比如九原与雁门都有钱庄,那么来往此两城经商就不需要带体积大不方便携带的钱了,只需携带银票往返就可以了。
于是社会才会慢慢进入一个资本运营的商业社会,才会进入一个相互竞争且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市场经济,这同时也能促进其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国家。
云畋对沈兵的这套理论很有兴趣,听完后就感叹道:
“如此一来,能成为商人的百姓便数不胜数了。”
“九原与云中这片蛮荒之地或将富甲一方!”
“将军此法云畋以往闻所未闻,云畋佩服!”
云畋当然没听过,因为这是资本主义萌芽才能的东西,据说直到宋朝才有。
接着沈兵就把这事放手交给了云畋去做,并让胖子屯协助……此时的胖子屯差不多就是北地的财务大臣了,各方面的收入和支出都由他记录和管理。
扶苏对沈兵的举动并不赞同,或者也可以说是不理解。
扶苏反对的主要是纺织业放开这一块。
其实他对钱庄也不认同,只不过与放开纺织业一比就算不上什么了。
在云畋朝在两城贴出告示鼓励经商和加入纺织业时扶苏就找来了……
其实纺织业也是经商的一部份,只不过不像之前对商人的定义低买高卖,而是发展为自己生产产品售卖。
扶苏这段时间都在忙着九原和云中两地的教育。
儒家就是以教育起家,而且主要还是面向平民的教育……孔子可以说是第一位平民教育家,他面向社会大众招生,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如果说沈兵有许多做法和思想与儒家不合让扶苏感到难受需要慢慢消化,对平民进行教育这点却是完全符合扶苏的想法。
另一方面,扶苏觉得自己也终于找到了位置不再是北地无所事事需要别人保护的人了。
于是当然没有推辞,一手挑起了北地教育的大梁。
扶苏的做法很简单,从百姓中召集儒家子弟,然后任用他们在城市各处建起私塾……
正如之前所言,儒家是面对百姓的平民教育,所以是“弟子满天下”什么地方都有。
北地百姓绝大多数自代国迁移而来且有数十万之多,当然有不少儒家子弟。
所以人不成问题,问题就是学得多少的。
但这一点在初期也不敢奢望太多。
何况沈兵设置的课程也不只是儒学,还结合了术数与木艺。
其中术数没什么问题,儒家“礼、乐、射、御、书、数”里就有“数”。
木艺却遭到扶苏的反对。
这并不是因为木艺归墨家……实际上木艺与墨家是两回事,就像儒家从平民中招生并不意味着平民就是儒家一样。
墨家是小生产者、手工业者的代表,是一小部份人的集合,而不是随便抓一个工匠出来就是墨家。
当年鲁班还和墨家创始人墨子斗来斗去。
扶苏之所以反对把木艺甚至冶铁等加入到教育中去,是因为他觉得这是一门手艺,是需要跟着师傅长期学习才会有所成,加到教育中只是学到皮毛而在将来的生活中不太会用得上。
沈兵是这么回答的:
“学习并非一定要用上,而是一种煅炼。”
“要说用得上,礼乐射御书数也不一定能用上。”
“何况儒家有句话叫‘因材施教’,若是连基本的木艺、冶铁都不学,我等又如何能得知学生在此方面是否有材?”
“若是不知学生有材,又如何能‘因材施教’?”
扶苏连说有理,于是也就不再反对了。
其实这根本不需考虑,现代社会的课程里还有“劳技”和“化学”呢,另外还有职高和技术学校也是学习各种技能,所以这当然是有必要的。
一旦学生中发现对木艺及冶铁特别有兴趣的……那就直接送到相关的工厂里当学徒,这不就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过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