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 第296节

  扶苏反对将纺织业放开则是从民生考虑,当然是从他的角度。

  扶苏从告示中知道此事后,就匆匆忙忙从学堂赶回将军府,问沈兵:

  “将军,据闻九原、云中两郡百姓可经营纺织?”

  “此事可当真?”

  沈兵回答:

  “当真。”

  “不只纺织,另外还有舂米、磨坊。”

  “除此之外,我还打算放开面食经营,并以钱庄资助……”

  话还没说完就被扶苏打断了:

  “将军此着差矣,食物及布业事关百姓吃穿大事,如何能将其将予商人手中?”

  “商人皆以逐利为目的低买高卖,若是哄抬物价,最终受苦的岂非百姓?”

  沈兵想也不想就回答:

  “让百姓经营正是为了防止商人哄抬物价。”

  扶苏问:

  “将军何出此言?”

  沈兵解释道:

  “若纺织业由我等垄断,我便可任意抬高价格出售。”

  “百姓若是不买便只能买劣布。”

  “但若是百姓能成为商人有数家纺织作坊,我若太贵便会有它家贱卖。”

  “公子以为如何?”

  扶苏那种说法,其实还是受封建思想束缚想当然的把所有商人当作奸商,想当然的以为他们会联合起来坑百姓。

  但其实这只是规则的问题。

第三百四十五章 齐国亡

  如果说真有什么是不需要沈兵操心的,那就是治安了。

  这方面全部按秦律来,犯什么错治什么罪,该罚的罚该上刑的上刑。

  这些甚至可以说连沈兵都无法捍动……那可是秦律,不按秦律实施的另一个意思就是要造反了。

  沈兵想要自立没错,但却没想造反此时也不是时候。

  所做的这些,沈兵都不是一拍脑袋拿的主意,而是按现代华夏发展经济的模式来的。

  “想致富先修路”这是发展交通,另外还有水、电等基础设施,只有这些基础设施完善了才有开设工厂、招商引资的条件。

  “教育从娃娃抓起”是发展教育。

  只有教育跟上了,才能为工厂提供大量的合格的劳动力。

  如果教育跟不上工业化进程,那大量的人口不仅无法成为劳动力反而还会成为一张张吃饭的嘴会成为社会的负担。

  与华夏人口差不多的阿三就是这情况。

  “严打”是抓治安。

  只有治安好了外资才会放心的在这里设厂并把资金转移过来,否则干个几十年一次抢劫就付之一炬,谁还敢投资?

  同时治安及生存环境的改善还有利于吸引人才。

  在这基础上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并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发展工业……不过区区数十年,全球规模最大的工业国就出现了。

  有这么好的成功经验,沈兵当然知道利用。

  于是发展北地经济时几乎就是照搬。

  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华夏是在一穷二白、技术落后的基础上,只能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技术。

  北地虽说是一穷二白,但有沈兵在就绝不能说是“技术落后”。

  甚至不仅不是“技术落后”,北地的技术应该是比其它地区先进好几级。

  再加上北地又有中原的支持且地方也小,于是速度可能要比华夏快得多。

  发展情况果然像沈兵想的那样。

  初时速度还比较慢,沈兵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许多百姓还有疑虑……百姓大多祖祖辈辈都守着一亩三分地,从没有经过商,而现在要把晋爵换来的房舍和土地抵押出去经商,总觉得不塌实。

  但数十万人里总有几个大胆的,于是就有几人这么做了。

  整个程序都是在苍等工匠的指导下完成的,然后才一个多月就织出布来售卖并盈利……

  其它人一计算利润,乖乖不得了,只需要四、五个月的时间就能收回成本。

  于是后来者纷纷跟进,最后都到了人满为患的地步。

  但沈兵也知道不能有太多人加入同一行,于是后面的审核资格就越来越严、抵押贷款也越来越难……这其实就是一种调控。

  不过当然还有其它的经营渠道。

  舂米作坊和磨坊很快就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

  然后拉面店、水饺店接踵而至……

  这个其实也是工业发展的一个特点。

  一座城市或地区若处于农业状态的话,这种饮食店数量很少。

  原因是家家户户都自给自足且生活紧张要精打细算,不会有人愿意到饮食店消费也消费不起。

  所以古时酒家都是针对过路旅客,也就是住宿和吃饭一体的。

  客人一进来,小二都会习惯性的说上一句:

  “客官,您是住店呢,还是打尖哪?”

  而像九原、云中两郡这塞外城池,基本不会有旅客经过,于是对酒家几乎没有需求。

  但若是工业发展起来就不一样了。

  原因是在这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工人。

  工人大量时间都在作坊里工作,许多人没时间做饭,于是就需要这种不带住宿只管饮食的小店。

  另外还需要各种生活用品……

  这些东西如果作为农民的话,农闲时有大量时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但工人就没有这么多空闲时间同时也不划算。

  因为所有人都会算一笔帐:用制作竹筐或水桶的时间去工作,那或许能赚更多的钱。

  所以为什么要自己做而不直接买呢?

  于是接着各种生活用品店又一家家的开了起来。

  总之,工厂作坊大批量出现就会有一系列的需求。

  沈兵在这时又恰到好处的整出了钱庄,于是就带动了一系列的商品经济。

  一时北地以物易物或是商品买卖十分盛行,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样子。

  会有这结果都让直接经手的云畋始料不及。

  云畋不时感叹,这一辈子的经商都不如这几个月的经商成果,甚至还对家人说:

  “这才能称‘经商’,我等之前不过是‘买卖’!”

  这一天,在沈兵与云畋商量着将钱庄走出北地扩大到中原的时候……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将钱庄散布到更多的城市才能真正让买卖更方便。

  这时仞就拿着一张情报匆匆进府激动的报道:

  “将军,齐王降了。”

  “齐国降了!”

  周围的侍卫久经训练此时已处变不惊,但他们虽是没有动作但眼里却射出激动和兴奋的眼神。

  原来,在秦、齐两军僵持的时候,嬴政派出使者告诉齐王建,说是只要齐王建投降就会给他五百里的封地。

  齐王建原本还在犹豫。

  但齐王建的舅舅同时也是齐国的相国后胜就在一旁劝说道:

  “大王,那昌平君降秦后得以制百越为安。”

  “有此先例,臣以为我等可降。”

  顿了下,又补充道:

  “若是不降,我军又岂能胜过秦军?国破家亡是迟早之事。”

  “至时大王可就……”

  接下来的话后胜就不多说了。

  齐王建想想觉得有理,于是就不顾其它人反对开城投降了。

  齐王建又哪里会想到,这后胜其实是很早就被嬴政重金收买的内奸,之前说齐国不参与其它国家的争斗也是后胜,直到最后一刻齐王建还是相信他。

  齐王建也不想想,他又哪里是昌平君能比的?

  昌平君至少表面上是从未背叛过嬴政,而且百越还因地形及治理问题的确需要昌平君及项家。

  而齐王建却是废人一个,嬴政留他作甚?

  至于那五百里封地,就更是镜花水月。

第三百四十六章 匈奴中兴

  其实齐王建的封地还是有的,但嬴政却给了他一片荒山,然后不留任何下人。

  确切的说不是荒山,而是有松树和柏树的山。

  其结果是什么就不用多说了,没有一点生活能力的齐王建根本无法生活,最后活活饿死。

  于是就留下“王建失国,松柏苍苍”的诗句。

  其实齐国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嬴政最怕的是齐王建南下进军到淮河与昌平君形成呼应之势。

  昌平君之所以愿臣伏那是因为孤掌难鸣没有机会。

  若现在有齐国数十万大军与其背靠背,那带着项家乃至百越举事起来又是一个不小的麻烦。

  到时统一中原只怕又是遥遥无期了。

首节上一节296/447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