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亮剑搞军工 第245节

  林亮站在讲台上,面对著台下众多期待的目光,他的声音坚定而自信。他首先回顾了“扬波一号”那次惊心动魄的海盗事件,那次事件不仅考验了船员的勇气与智慧,更验证了他们在远洋货轮上实施的新安全措施的实效性。“这次事件充分证明,我们针对远洋航行所制定的新安全策略是行之有效的,尤其是在面对小规模海盗袭击时,我们的船只展现出了不俗的自卫能力。”林亮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团队努力的自豪。

  随后,他详细阐述了复合弓在防御海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复合弓以其强大的威力和易于上手的特点,成为了年轻海员们快速掌握的有效防卫工具。经过一周的训练,大多数海员都能在十几至二十米的距离上准确命中目标,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林亮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复合弓性能的认可。

  然而,他并未回避复合弓的局限性。“尽管复合弓表现出色,但其杀伤力仍有待提升。部份海盗即便身中数箭,只要未击中要害,仍能继续活动,这构成了潜在威胁。”面对这一挑战,林亮提出了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在箭头上进行改良,比如添加麻醉药物。这样一来,无论箭头击中海盗身体的哪个部位,只要穿透皮肤进入血液,就能迅速使其失去战斗力。这样的改进将极大地缩小复合弓与AK步枪在近距离对抗中的差距。”

  接著,林亮进一步阐述了在实战中如何最大化利用改良后的复合弓。“结合现有的盾牌和防弹衣等个人防护装备,在十多米至二十米的近距离内,装备了麻药箭头的复合弓将占据压倒性优势。特别是在我们船员人数多于海盗,且复合弓数量为其两倍以上的情况下,面对十人以下的小规模海盗团伙,我们的二十多名船员仅凭十张复合弓就足以应对。当然,为了确保持续有效的威慑力,箭矢的储备至关重要,至少需准备一千支以上,以应对可能发生的长时间对抗,直至护航军舰赶到。”

  林亮的分享不仅展现了他对海上安全问题的深刻洞察,更体现了他作为一名教官的实战智慧与创新精神。他的每一句话都如同重锤敲击在在场每一个人的心上,激发了大家对海上安全防护的深入思考与讨论。这场会议,不仅是一次经验的交流,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为未来的海上安全防御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方向。

  “除了我们已经讨论的复合弓和麻药箭头的配置,我认为还有一项安保物资的增加对于提升我们巨轮的防御能力至关重要,那就是标枪。”林亮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海上防御策略的深思熟虑。

  他解释道:“考虑到我们巨轮的高度普遍在七八米以上,海盗想要攀爬上来并非易事。他们需要借助绳索等工具,而这正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时间差。然而,狼牙棒虽然威力巨大,却只能在海盗露头后进行攻击,这无疑增加了我们的风险。因为海盗完全有可能在攀爬过程中一手抓绳,一手持枪扫射,一旦他们在甲板上露头,我们的防御工作就会陷入被动。”

  林亮进一步分析了当前防御策略的局限性:“即便我们配备了盾牌进行防御,但在短兵相接时,弓箭的使用相较于枪械仍然复杂且速度较慢。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构建多层次的甲板防御体系来部分弥补,但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将海盗阻止在巨轮之外,以减少潜在的风险。”

  “因此,标枪作为一种远程杀伤性防御武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林亮强调道,“经过训练的海员,通常能够轻松地将标枪投掷出十多米的距离。虽然标枪的准头可能不如弓箭,但我们可以通过组织海员形成集火投掷的方式,利用甲板上的有利地形,从高打低,对海盗进行密集的攻击。标枪的杀伤力相较于箭头更为强大,即便是命中一支,海盗也难以承受。”

  “将标枪作为第二种远程杀伤性防御武器,我认为是非常妥当的。”林亮继续说道,“考虑到其使用场景主要是在海盗靠近巨轮时,因此配备数量在100支到200支之间应该就足够了。这样,在海盗试图攀爬巨轮的关键时刻,我们可以迅速而有效地利用标枪进行防御,将海盗的威胁降到最低。”

  林亮把自己思考的一些想法也合盘托出。

  “在谈到提升巨轮防御能力的第三方面时,我想强调的是高压水炮的配备与布局。”林亮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海上防御细节的严谨考量。

  他详细阐述了高压水炮的重要性:“高压水炮在阻止海盗登船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效果。其强大的水柱不仅能够将试图靠近的快艇上的海盗冲得东倒西歪,还能极大地干扰他们的行动能力。这种物理上的冲击,不仅削弱了海盗的攻击力,更为我们争取了宝贵的应对时间。”

  林亮进一步指出当前高压水炮配备的不足:“然而,目前我们巨轮上的高压水炮配备还不够完善,无法做到全船无死角覆盖。这意味著在某些区域,我们可能无法及时有效地利用高压水炮进行防御。”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他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因此,我建议在船上四周增设高压水炮,确保全船无死角覆盖。这样一来,无论海盗从哪个方向接近,我们都能迅速启动高压水炮,对其进行有效的压制。在高压水炮的干扰下,海盗的行动将受到极大的限制,这时我们再辅助以标枪或弓箭的攻击自卫,效果将比单纯使用一种手段要强得多。”

  林亮强调:“这样的防御策略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我们巨轮的防御能力,还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海员的安全。毕竟,在海上防御中,海员的安全始终是我们最关心的核心问题。”

  林亮的话,让坐在台下的任重和叶参谋听完都频频点头。

  这些都是一线真正实战得到的宝贵经验,大家自然都非常珍惜。

  “林中尉,在人员配备方面,你是否认为有必要派出两三名退伍的人担任海员安全反击的专职队长?”叶参谋听完林亮的介绍后问道。

  “首长,关于人员配备的问题,我确实有过深入的思考。”林亮在叶参谋提出疑问后,立刻给出了详尽的回答,显然他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

  “我个人强烈建议,我们应该派出两三名退伍军人担任海员安全反击的专职队长。”林亮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他继续说道,“海盗们往往都是穷凶极恶之徒,他们手中的武器更是致命。虽然我们的海员在初步训练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对抗海盗的能力,但是他们在作战指挥、作战意志以及实际的作战能力上,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如果有两三名专业的安保人员,作为主副队长来领导海员们进行反击,那么成功阻止海盗登船的可能性将会大大提高。”林亮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两三名队长不仅可以提供专业的战术指导,还能在关键时刻稳定军心,提升整个团队的作战效率。”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权衡著用词,然后继续说道:“当然,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要知道,海盗们也在不断学习和进化,他们可能会装备更强大的武器,比如机枪、火箭筒等。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如果海盗只是依靠AK步枪这样的常规武器,那么他们很难攻破我们用弓箭和标枪封锁的两道防线。再加上高压水炮的辅助,以及两名专业队长的指挥,我们的防御将会更加坚不可摧。”

  林亮并没有将自己之前设计的、直接干掉一艘快艇上的海盗作为常态化的战术来考虑。他深知,那次成功更多的是因为出其不意和海盗们的疏于防备。如果海盗们有了防备,甚至出动两艘快艇来实施劫持的时候,一艘在一百米左右游弋攻击船舷上面的海员作为掩护,另外一艘靠近抢船,那么情况就会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

  “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要提升海员的安全防御训练水平,还要加强我们的防御装备和人员配备。”林亮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决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海盗的威胁时,更加从容不迫地保护我们的船员和财产安全。”

  叶参谋听著林亮的回答,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神色。他转头对任重说道:“任老弟,你认为如何?”

  “我觉得这些意见非常重要,我们在接下来的配备上要充分考虑这次实战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增强远洋海轮自卫能力。”任重点了点头道,这些东西他在主世界是没法得到一手情报资料的,林亮他们的实战,把他在主世界获得的反海盗措施进行了完善补充,任重感觉这些增强措施都很实在。

  这些东西其实增加不了多少成本,但是杀伤能力却能提升不少,对于一艘巨轮来说,一次运输的货物就是价值几百万美刀,增加的这些安全防卫物资如果不遇到海盗,也没有什么损耗,根本无伤大雅。

  倒是按照高压水炮需要增加不少高压水泵,需要花费一些费用,同时在巨轮上面进行一定的改造。

  从实战来说,高压水炮需要有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固定式的水炮最好增加两块钢板作为防卫步枪或者机枪子弹的射击,类似一个炮位一样可以左右移动上下移动来选择攻击范围。

  但是也要有移动水带的高压水炮,增加对巨轮范围的覆盖,否则一艘一百多米长的巨轮需要设置的水炮就太多了。

  前后左右固定水炮设置6到8门,移动的再增加4个高压水炮头,这样差不多50米距离有一个固定水炮位,正常来说固定消防水炮的喷射距离一般在55米到70米之间,这样固定消防水炮位也能将巨轮基本实现交叉覆盖。

  移动的高压水炮的可以选择喷射距离更远的型号,例如某些品牌的高压水炮在1.0MPa工作压力下,流量为60L/s时,射程可达70米。使用这种高压水炮作为固定水炮位的补充,这样差不多10个水炮,就能确保在一个位置上面,基本上都有4门高压水炮能喷射高压水流阻止快艇靠近巨轮。

  首次对抗海盗实战经验介绍大会非常成功,航运业的巨头、军方的高层以及海上安全领域的专家都很有收获,军方对于护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开始进行了查漏补缺式的增强,他们在派出去的驱逐舰上面,现在准备派出配备舰载直升飞机的新锐旅海级和旅洋级驱逐舰。

  哪怕现在的舰载直升飞机还是比较短缺,但是通过优先调整,身在护航第一线的驱逐舰,从刚刚入役的两栖攻击舰上直接抽调走训练成型的舰载直升飞机。

  现在先解决前线的需求再说,两栖攻击舰暂时也没有什么作战任务,那就先忍耐一下,首先支援护航支队先把自己的空中力量配备起来再说。

  虽然现在的舰载直升飞机续航里程也就是500公里左右,但是时间提前量却至少可以提高6小时左右,400公里距离,驱逐舰得8小时左右才能赶到,但是直升飞机顶多2小时就可以赶到。

  像扬波一号这种情况要是有舰载直升飞机,只需要坚持2小时左右就赶过来解决战斗了。

第481章 航天新喜讯

  远洋航运海盗的事情告一段落。

  回到科研一线的任重收到了一个非常令人惊喜的消息。

  “任先生,告诉您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经过我们团队夜以继日的努力,第一代载人宇宙飞船终于圆满建成,目前所有地面测试均显示性能卓越,一切指标正常。按照既定规划,一个月后,我们将迎来历史性的时刻首次载人宇宙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试验。不过,出于安全考虑,首次试验我们决定采用动物作为乘客,具体是一只经过严格训练的猴子,它将作为我们的‘太空大使’,率先体验宇宙的奥秘。”航天研究中心的负责人钱教授,声音中难掩激动与自豪,通过电话线传递给任重。

  任重握著电话的手不禁微微颤抖,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钱教授,这简直是太棒了!这无疑是今天最让我振奋的消息。请允许我稍作安排,我迫不及待想要亲自前往,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任重的声音里充满了对第一代载人宇宙飞船的无限憧憬,哪怕是主世界,任重都没有这种近距离观看宇宙飞船的机会。

  何况这还是在他亲自安排下研究成功的又一个历史里程碑式的巨大成就。

  事实上,按照主世界的历史脉络,人类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发生在1961年,而此刻,他们正站在这一伟大壮举的边缘,甚至有望提前实现这一梦想。在过去的几年里,为了抢占太空探索的先机,为了赢得“第一个踏入太空的人类”这一无尚荣耀,东大在完成了近地轨道卫星构建好远程通讯网络的发射任务后,一方面将目光投向了更加深远的宇宙准备发射同步卫星,另外一方面就是发展载人航天飞行!将人送到太空去。

  早在1956年,航天研究中心便前瞻性地调整了研究方向,一面开展用途更加广泛寿命更长的同步轨道通讯卫星研究与发射。

  与此同时,在运输工具上开始转向难度更大的第三代重载火箭长征2F运载火箭的研发,以及与之配套的载人宇宙飞船的秘密研制工作。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克服重重技术难关,从材料科学到生命支持系统,从航天医学到紧急逃生系统,每一项都是对人类智慧的极限考验。

  作为亮剑世界科技先知,任重知道,这次载人飞船的成功不仅意味著东大在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更是亮剑世界人类探索宇宙、追求未知的重要一步。因此,他迫不及待地想要亲眼见证这一刻的到来,与团队一同分享这份荣耀与喜悦,共同打开人类探索宇宙的新篇章。

  尽管长征2F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相较于主世界有所缩减,其总重量尚未触及300吨的门槛,但这并不意味著它的成就微不足道。相反,通过项目组无数次的精密计算与优化,当前的长征2F已具备将重达5吨的卫星或宇宙飞船安全送入近地轨道的能力,这无疑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成就。

  在亮剑世界的东大航天技术研究中心,人类征服太空的这一历史性步伐正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得益于任重从主世界精心搬运回的航天火箭设计资料,东大在重载火箭研究领域已悄然领先了亮剑世界的竞争对手至少三年之久。这份领先,不仅是技术上的飞跃,更是对人类探索宇宙梦想的坚定践行。

  然而,技术的领先并非不可撼动。大熊与流氓鹰两大势力,已深刻意识到太空在未来人类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正不惜一切代价加速追赶。从卫星发射到洲际导弹,他们的研究中心正全方位、多角度地追赶著东大的步伐。凭借着在亮剑世界广泛搜罗的人才优势,这两个竞争对手的研究团队规模已远超东大航天研究中心,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

  面对这样的挑战,东大航天研究中心展现出了非凡的坚韧与智慧。他们一方面积极从海外召回留学精英,另一方面则依托老一辈科学家的悉心指导,从大学中选拔并培养出一批批年轻有为的航天人才。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钱教授亲手培育的十大弟子已成长为各自团队的领军人物,他们分别负责火箭研究、卫星研究以及第一代宇宙飞船研究等多个关键领域,共同支撑起了东大航天事业的一片天。

  为了抢占人类第一个登陆太空的殊荣,任重在主世界找到了最容易获得的载人宇宙飞船设计资料--现在解密的东方号飞船的主体设计,这是一个成功实现载人飞行的宇宙飞船,不管从现在主世界视角来说它存在多少不足,按照这个设计资料是当前最容易设计成功的。

  任重也想一步到位搞成神舟系列飞船,可惜这些资料现在他根本没有可能拿到!

  而且就任重研究的一些公开资料来说,神舟系列的设计和材料对于亮剑世界现阶段来说还是过于吃力了。

  要知道神舟一号都是90年代末期的技术水平,亮剑世界现在的基础技术条件还没有办法做到那么先进。

  任重花了几十万刀,透过地下渠道从大毛文件馆的故旧纸堆把东方号宇宙飞船和东方号运载火箭的设计图纸这些资料买出来,制作出数字版带到亮剑世界第九区重新打印出来交给了钱教授他们作为参考。

  没想到才经过两年的时间,任重就收到了好消息。

  西山第九区。

  航天技术研究中心的一个分支就坐落在这里,其中载人宇宙飞船项目全部都放到这里来实现,在起伏的群山中坐落的工厂里面,隐藏著大大小小几十座工厂,其中有些核心工厂还修筑在山体里面。

  当然任重不需要去这些工厂查看零部件的生产,他直接来到载人宇宙飞船项目的总装试验厂。

  “任先生,幸不辱使命,我们的第一代载人宇宙飞船曙光一号终于研究成功了。”钱教授笑著在试验工厂大门口迎著任重。

  “我们在任先生的设计方案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良,改良放大了球形密封座舱,使得它更像一个椭圆柱体,我们适当减小了圆柱形仪器舱,按照现在的太空测量仪器数量和大小来说原来设计的空间我们用不到那么多,改良后的曙光一号现在理论上可以载著两个人登陆太空。

  虽然说增加了载人数量,但是因为改变后的总重量比原来初设少了一百多公斤,这样哪怕加上多一个人的重量,最终空载的总重量方面反而少了一些。我们可以通过加载一些太空观察设备进去后配平总量,这样从理论上说使用原来设计配套的运载火箭风险是最小的。”钱教授把任重领入宽阔的工厂,指著不远处的宇宙飞船介绍道。

  任重仔细观看这个世界的第一艘宇宙飞船,发现同自己给的设计资料果然有了不小的变化,原来的球形座舱直径2.3米,乘坐1名航天员都有些局促,现在被修改后变成椭圆一些,椭圆长的一端已经有3米,现在设计的两个相对舱位空间更大,对航天员的友好度更高。

  相比之下,原来同末级运载火箭连在一起5米多长的仪器舱缩短了一些,整体上还是保持著差不多7.35米的长度,确保整体气动外形设计比原来的设计还要优秀一些,加上大量使用了碳纤维等原来时空还没有发明的新材料,曙光一号宇宙飞船的减重明显,减下的重量让钱教授他们可以为第一代宇宙飞船增加更多的安全防范措施,对于抵抗太空的各种辐射来说条件更好。

  否则哪怕任重从主世界带回东方号飞船资料,这个初始版本就先天缺陷多,完全照搬的话对于航天员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所以钱教授他们并没有完全照搬原始设计,而是根据任重提供的一些太空辐射数值在防护方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良,特别是航天员太空衣设计方面,这部分也采用了任重带回来的主世界新一代太空衣的设计标准和理念,主要是提升了保护航天员的安全性,考虑到新的发射火箭比当初的火箭运载能力更大,增加的这部分重量从理论上论证来说是问题不大的。

  接下来在舱外表面覆盖的那一层防热材料上面,基本上都要做大改动了,现在任重从主世界给航天中心带来防热材料,比起主世界早期载人宇宙飞船的防热材料来说要高级不少,采用全新的防热材料会让宇宙飞船返回地球的时候更加安全。

  不过宇宙飞船座舱内的生命保障系统就有点难搞了,这方面靠谱的资料不多,任重是花钱扒拉了好多地方才得到了一些不那么保密的资料,然后钱教授他们根据这些资料来设计的全新生命保障系统,经过了大量的试验后,确认比原始设计的生命保障系统系统确实强出很多。

  现在宇宙飞船上面装有可供两个个飞行员飞行15昼夜的生命保障系统,整个系统的冗余量增强了很多,接下来在弹射座椅和无线电、光学、导航等仪器设备都进行了相应的改进,这些东西有了任重从主世界搬运的新技术,完全可以用现在更加先进的技术进行了替代,进一步提升性能并且大幅度减轻了重量,特别是无线电方面现在的技术可比东方号原始设计强了俩代以上。

  现在的曙光一号宇宙飞船,按照设计在返回前抛掉末级运载火箭和仪器舱,载人的座舱单独再入大气层。当座舱下降到离地面约 7千米高度时,航天员再弹出飞船座舱,然后用降落伞单独著陆,这个著陆方式同主世界后来坐著宇航舱直接返回地面方式差别还是挺大的。

  宇宙飞船的仪器舱位于座舱后面,舱内装有化学电池、返回反推火箭和其他辅助设备。当宇宙飞船发射上天后,既可自动控制,也可由航天员手控飞行,按照设计规格正常飞行条件下,曙光一号宇宙飞船飞行轨道的近地点约为 180千米,远地点为222~327千米,倾角约65°,绕地球一个周期约89分钟。

  换句话说,在曙光一号宇宙飞船上面,环游地球一圈的时间是89分钟!

  这就有点在天上呆一小时,人间要过一天的感觉!

  “不错,钱教授你们干得真不错,现在我们试验的曙光号后面,曙光二号,曙光三号要多久才能准备好?”任重问道。

  “任先生,这次我们是仍然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模式,准备了5套曙光一号载人飞船的组件材料,准备在今年完成至少2次以上的无人飞行试验,如果顺利的话,明年在进行了2次无人飞行试验后,第五次我们就采用载人航天飞行了。至于第五次飞行是放在明年的国庆还是元旦献礼,我们还需要先评估前面四次的无人飞行试验的结果再说。”

  钱教授说道,对于任重提供的资料,钱教授他们都非常的信赖,因此在设计生产的时候就没有抠抠馊馊设计一套,而是直接按照试验计划搞好五套!

  中间有些组件或许会进行一定的调整优化,但是按照以往的经验,这些优化的余地不是很大,因此一次性生产五套没有多大的压力。

  现在任重要抢时间实现东大的全球第一次太空人登陆计划,在研发成本方面,几乎是按照项目组提出的要求来无限制满足。

  按照计划,从曙光一号宇宙飞船开始,就搭载动物模拟人类,虽然说在细节方面同人类的体型还是有些差别,但是经过配重等手段,确保在重量方面同航天员几乎是一样的重量,这样才能全面测试相关系统的性能及稳定性。

  看完在地面上的所有测试项目后,任重对于钱教授他们开发的这一代改良版本的曙光一号宇宙飞船信心十足,很快就批准了第一次发射!(本章完)

第482章 一鸣惊人

  在晨曦初破的晋省发射场上,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又充满期待的气息。巨大的火箭矗立在发射塔架上,仿佛一头即将觉醒的巨兽,它的银色外皮在晨光中闪烁著冷冽的光芒,与周围宁静的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随著一声低沉而有力的倒计时,“十、九、八……”,整个场地似乎都屏住了呼吸,连微风也在此刻变得柔和而缓慢。技术人员的脸庞上写满了专注与坚定,他们的眼神紧紧跟随那即将升空的庞然大物,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透露出对这项伟大事业的无限敬仰。

  “三、二、一,点火!”伴随著这一声震撼人心的命令,火箭底部的引擎猛然喷射出熊熊烈焰,犹如忿怒的火龙般吞噬著周围的一切,瞬间将黎明前的宁静撕裂。火焰与烟雾交织成一幅壮观而震撼的画面,火光映照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映照出激动与自豪的神色。

  伴随著巨大的轰鸣声,火箭缓缓升起,起初像是被地心引力不情愿地释放,随后越来越快,直至突破音速,留下一道绚烂的尾迹划破天际。它不断地向上冲刺,直到成为天空中一个耀眼的亮点,最终消失在蔚蓝的天幕之中,只留下一道道长长的白色烟雾轨迹,如同人类探索宇宙的印记。

  哪怕现在还没确认成功发射,但是整个发射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相互拥抱,眼中闪烁著泪光,在这一刻,所有的努力、汗水、甚至牺牲,都化作了向著星辰大海迈进的坚定步伐。

  火箭发射后的天空,白色的烟气渐渐恢复了宁静,但发射控制中心内却是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

  巨大的显示屏上,各种数据图表和图像闪烁不停,显示著火箭飞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一群身穿白色工作服的航天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围坐在控制台前,他们的目光紧紧锁定在屏幕上,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对火箭发射后的各项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专注的气氛,每个人都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火箭起飞姿态正常!”

  “火箭各种检测信号数据正常!”

  “速度稳定,推进系统工作正常。”一个技术人员的声音在控制室内响起,他的声音虽然平静,但难掩内心的激动。

  “数据通讯正常。”另一位技术人员补充道,他的目光在屏幕上快速扫过,确认著每一个数据点的准确性。

  与此同时,另一组人员正在对火箭携带的载荷进行远程监测。他们通过复杂的通信链路,与火箭上的传感器创建连接,实时接收并处理著来自太空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温度、压力、振动等关键参数,对于确保载荷在飞行过程中的安全至关重要。

  “载荷状态良好,所有系统均按预期运行。”一位负责载荷监测的技术人员报告道,仔细核查完载荷相关的数据后,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在控制室的角落,一位高级工程师正站在一块巨大的白板前,用不同颜色的笔在上面勾画著火箭的飞行轨迹和关键节点和数据。他一边听取著技术人员的报告,一边在白板上做著标记,不时地提出问题,同预想中计算出来的轨迹进行反复的对比。

  此刻在遥远大洋上面,承担火箭终点最终观测任务的远望3号测量船正在紧张对著天空测试著新型号火箭的信息。

  在捕捉到目标前,一个个神情严肃,感觉气氛凝重。

  “报告船长,监测到了,我们监测到卫星了,现在测量目标高度180.5千米,重复,现在测量目标高度180.5千米,我们的曙光一号宇宙飞船已经进入了预定轨道!”不知道过了多久,雷达测试小组的人突然惊喜报告。

  远望三号指挥室立即沸腾起来,不过随著船长手压了压,大家就抑制住兴奋,看著船长汇报。

  现在的通讯方式是采用电视直播,需要通过卫星电视进行中转,所以还有些延时。

  “报告指挥中心,曙光一号高度确认180.5千米,曙光一号已进入预定轨道!”船长拿起了话筒,深吸一口气后对著指挥中心那边直接喊话道。很快摄像机将这些变成了电视信号,通过卫星电视转播,直接同卫星发射中心实现了卫星电视的准实时直播通话!

  当然现在的发射还是秘密,没有将这里的电视信号转播出去面向公众直播。

首节上一节245/260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