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要进一步提升,哪怕是蔡司顶尖的大师傅都有些头大了。
如果是对于光学物镜系统,是从技术的极致方面出发研究,是不断突破光学的极限。
但是对于傻瓜相机镜头的开发上面,大家攻克的方向又不一样了,这次面向大众产品,他们需要克服成本和性能的不可调和问题。
按照东大对于新一代相机(现在研发代号命名为Polid)定价是300美刀,但是这部相机要实现诸多现在看起来不可思议的功能。
可以简单更换胶卷,自动曝光,自动对焦,将消费者从摄影专家水平降低到只需要对著画面按下按钮就能拍摄的无门槛摄影。
可以说在任重为黎明光学技术研究中心提供这款相机的相关资料,甚至还提供了一部相机实体进行仿制的之前,亮剑世界东大这些研究者没有一个人对于这些有什么概念和头绪。
但是有了任重的作弊功能,他们对于这款新产品的最基本原理部分,可以直接通过看资料就理解了。
相关的产品原型也有,这样研发进程相对来说也没有太多技术的门槛不可逾越,虽然有些技术实现起来也确实不容易,需要这些技术人员投入进去研究好几个月才有进展。
但是相对来说,大家研究的方向非常的明确,一步步按照这些明确的功能研究,这样的研究比起完全不知道结果的瞎子摸象强太多了,所以在这个研究的进展方面,也比主世界原来时空的研究要快不少。
在镜头方面,由于把蔡司拉了进来,对于这款相机的成像质量来说,现在就有了更好的保障,不过蔡司的东西虽然质量不错,但是在成本方面,现在比起这款产品的价格定位来说占比太高。
没有办法直接使用现有的镜头为这款相机进行配套。
所以在镜头这方面,现在也需要为相机单独定制一款物美价廉的镜头,不仅仅是一个常规定焦镜头,接下来还要想办法为这款傻瓜相机多一些定制化的选择,比如开发一些可以变焦的镜头出来,增强这款傻瓜相机的扩展性,使其可以在更换了镜头后,具有更强的拍照能力,同一些专业相机的性能可以无限接近。
在某种程度上,配置了合适的更好镜头后,Polid相机的能力就可以媲美真正的专业相机!
当然这个目标的技术挑战就更加巨大了。
蔡司方面接到了这些需求,那真是痛并快乐著,在他们参与到Polid相机的研发进程中,了解了一些相机的特性后,简直都要惊呆了。
要是真有这样的相机问世,他们自己都想买一部!
对于这样的一款产品,蔡司方面参与的研究者虽然不是顶尖的高手,但是在各方面的能力肯定都非常全面,他们不断优化生产这款镜头的工艺,因为按照东大的设计产能是年产要达到500万以上,这样的镜头如果全部是人工打磨肯定是没法满足的,所以他们同东大的工程师在开发机器生产设备。
在绝大部分工序上面都实现了机器自动化的生产,而只有在检测和纠正的环节才采用人工的介入,这样才能实现大规模镜头的量产工作。
而东大在光学材料方面表现出来的水准也让蔡司方面非常佩服,新型的合成材料相对玻璃来说具有更好的加工特性,但是在光学特性方面,同普通玻璃磨制的镜头又差不多,对于普通相机镜头来说足够胜任了。
只有在定制化镜头组方面,蔡司方面才考虑使用玻璃生产,让定制镜头具有更强的透光能力,可以拍摄更好的照片效果。
这样,东大的光学镜头的需求,得到了世界顶尖公司的大力协助和供应,让东大光学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人员也开阔了眼界,哪怕有些东西他们也没有获准同蔡司顶级技术专家一起合作,但是在Polid相机镜头的开发方面,这可是得到了全程一起联合研制的机会。
这就让东大这边有了一次近距离了解蔡司研发的经验机会。
第505章 制式之争和机制变化
进入到了技术蓬勃发展的六十年代,日新月异的技术涌现,让任重感觉自己的就像陀螺一样更加繁忙了。
没办法,现在需要关注的东西太多了。
好多东西东大这边根本没有什么历史技术积累,如果不从主世界捞点干活回来,东大这边甚至连想法都没有。
照相机虽然说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产品,但是对于光学技术发展事关重大,也是光学利用技术反哺自己最好的变现,对于未来芯片发展及太空发展、军事发展的布局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所以任重也是费了些心思,让东大的光学技术研究中心走出去,把蔡司这家光学万年青公司拉拢过来,哪怕是暂时让出一定的利益也不可惜。
就像罗罗一样,哪怕说在单个产品方面被东大开挂弯道超车,但是整体研发新产品的能力还是远远超过了东大这边,一旦任重不能从主世界淘到干货,那么研发的差距就会体现出来。
光学这块也是,现在东大手里有些材料方面的硬货,加上未来新产品市场在这边酝酿。拉拢蔡司这样的光学技术豪门还有很大吸引力,也舍得将自己的能力拼命压榨出来。
现在来看,效果确实还是不错的,原本停滞的光刻机方面立竿见影取得突破,新一代的光刻机L-100研究成功投入到了实际量产阶段。
这可是新一代的步进式光刻机,相对原来的技术路线,在芯片生产效率和良品率方面都有了创纪录的提升。
一下子把东大的芯片的生产工艺整体就快速更新到了2微米量产水平。把原来的反射式光刻模式开始逐渐淘汰,将竞争对手刚刚通过不光采手段获得的8080老式工艺直接干废了。
毕竟在生产效率和良品率方面都没法比,竞争对手也就是解决了有无的问题,还远远谈不上解决质量和成本的问题。
东大新一代的工艺引入芯片的生产后,8080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一个数量级,东大方面很快就宣布在本年度的中期,将会大幅度降低8080的价格,这样一来,8080的用途就被大大扩充了,开始进入大批量的工控应用场景中,对比原来的生产工艺,新的8080芯片面积大幅度缩小了,加上存储芯片也同步进行了工艺更新,这样生产的工控主板更加小巧方便安装到机器中。
包括汽车在内的很多机械设备开始得以批量采用8080芯片提升智能化,毕竟原来要几百美刀,这些总共才卖几千美刀的产品根本承受不了这样的价格,但是现在降价后,单纯工控板整体已经可以降低到一百刀以内,这样的价格已经可以在汽车这样大型的产品上消化掉了。
在这波芯片大升级中,最先受益的就是通讯网络方面的程控交换机。
采用了新型号的8080和8086芯片后,万门程控交换机现在变得更加精巧和性能稳定。因为新处理器和内存散热方面的要求更低了,运算性能却提升了很多,这就使得算法的运行速度提升,通话转接和保持的切换时间更加缩短,对于用户来说,就是时延降低,等待时间大幅度减少和掉话更少了。
让东大的万门程控交换机性价比更高。
在之前的版本中,已经对纵横式交换机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现在新一代交换机出来,对于纵横式交换机的优势就更大了。
不过对于这个电话通讯的核心设备,哪怕是欧陆方面现在关系同东大走得很近,他们还是选择了观望,核心城市继续在纵横式交换机方面进行发展,没办法,现在的欧陆几家传统的电信产品企业,西门和飞浦、爱信几家现在还在努力开发程控交换机过程中,他们希望可以给这些公司一个缓冲的时间等著他们的新一代交换机开发出来。
但是有些城市也不得不引入东大的程控交换机进行电话网络的补充,没办法,东大ET公司的程控交换机性价比太高了,比起纵横式的交换机每线成本降低了五分之四!
巨大的优势,现在列强的每一家电信设备制造商都通过不同的渠道拿到了东大的第一代万门程控交换机在进行实体研究。
准备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自己的“新产品”研发上面。
在亮剑世界,轮到西方这些列强反向山寨东大产品了。虽然说起来有些提劲儿,但是实际在利益方面,西方的山寨数控交换机为了规避东大的电信设备专利,开始联合起来开发了另外一套欧标的电信信令系统!
这样一来,东大ET公司的程控交换机同欧标的电信交换机就不兼容了!
当他们开发出来了三千门程控交换机后,同样利用东大8080芯片大降价的机遇,把交换机每线的成本杀入了一百美刀的区间!
同东大ET公司的第一代万门程控交换机成本接近了!
这样欧陆方面利用后发优势开始在程控交换机方面进入了大规模全面推广的阶段。在早期东大的程控交换机推广过程中,这些国家只是先在人口密度大的大城市进行了局部的替代,以满足当地电话通讯激增的问题,毕竟东大的ET公司将程控交换机价格打下来后,哪怕是这些国家再想保护本国的电信设备商,也挡不住运营商在价格方面的追求。
欧陆电信设备商拿出来的三千门的数字程控交换机,尽管价格方面同东大ET还要差百分之二十左右,但是没关系,国家的安全保密更重要,对这些国家来说,还是选择更相信本国或者欧陆盟国的产品,毕竟在人口数万和十多万的城市中,三千门的规模也相当实用。
这样一来,欧陆几大家电信集团凭借这一批新欧标的程控交换机在欧陆开始了大规模的数码化交换机的装机热潮,不仅是欧陆,他们的交换机在更新换代后,在北美和其它国家也有了同东大竞争的价格,这样加上他们巨大的影响力,一下子在销量方面反而压倒了东大的ET集团,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面对这个局面,东大电信的ET集团有些措手不及。
“目前的电信市场,欧标电信设备同我们的电信设备不兼容,这种情况导致了很多欧标电信设备打进去的地区,他们就不会再接受新的标准交换机了,因为从运营商的角度来说,同时运维两种设备的代价显然更大,没有必要选择两种制式增加自己的运维复杂程度。”ET总裁在向任重汇报当前电信市场拓展的问题时,直言不讳的说道。
“如今现在的市场情况,我们是否应该减少对欧陆的8080芯片输出,或者提高8080芯片出口的价格,进而提升他们的成本。”
听到这里,任重看了他一眼。
这格局有些不大啊,看来ET总裁的这个位置有些不适合这个人坐下去了,不过现在任重没有想著处理这些,而是在一边听,一边翻完报告后,对于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们这边有人同欧陆方面对接商讨形成一个全世界的统一电信标准的可能性吗?”任重抬头问道。
ET总裁愣了一下,脑海中快速闪过记忆,确信没有人给他提过,“任院长,现在我们还没有做这样的事情。”
“那就先同他们谈谈吧,我们的企业要想走得更远,不是在限制对手获得上游器件供应方面,我们的目光要看向更长远的地方,你们要检讨自己,为什么在同样甚至优先供应你们芯片的条件下都竞争不过对手,我看是前几年的日子太好了,大家都有些懈怠。在万门程控交换机基础上的新一代交换机我也没有看到出来,有了新的芯片后,我们的十万门程控交换机什么时候可以开发出来?”任重的话,让ET总裁一下子背心冒出了冷汗。
在ET-10K畅销的时候,公司上下都像捡钱一样,根本连生产和市场开局都忙不赢,在研发方面一下子就弱化了很多,连带著还从技术中心抽调了不少人到现场进行技术支援。
现在公司和研究中心对于下一代电信设备研究的进展可以说相当滞后。
“任院长,我们正在努力开发下一代大容量的骨干交换机ET-100K,目前来说,正在做原型设计和理论验证的工作,具体的研究计划在不断调整中,预计2年内应该可以拿出成品。”ET总裁想起之前有人给他做的汇报,大概的内容还是能记住。
“研发这块,你们的动作有些慢了,”任重蹙眉说道,“研发和保持快速的技术叠代才是一个企业长盛不衰的根基,别看现在我们的程控交换机在全球领先,但是这个根基很虚,很不实在,你们已经看到了竞争对手在快速追赶我们的步伐,现在甚至都把我们前期的市场优势吞噬殆尽,这些都是教训啊,你们要组织内部的讨论,对于这个局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提出对策,再这样下去,要不了几年ET甚至都不能领先了。”
任重的话,让ET总裁的背心几乎都要湿透了,对于他来说,任重这已经是非常严重的批评了,ET集团这些年走得很快,上上下下未免有些飘了,真正沉淀下来为ET集团未来做打算,扎扎实实做好新产品研究的领头人根本没有出现,大家忙忙碌碌的都只想到做好眼前的事情。
这样路子未免就走偏了一些。
打发走了ET总裁。
任重叫人拿过来ET公司完整的企业情况汇报,找人了解了更多的情况后,任重沉思了好几天。
感觉在现在的机制似乎有些出问题了。
当初为技术人员和管理层留下了20%的股份分红,本意是激励技术和管理向上,现在对于ET这样的公司来说,好像变成了一切向钱看!
大家似乎更对短期的企业效益看重,因为分红是看著当期的企业盈亏数据来的,每年对于企业收益的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利润部分进行分红。
这样一来,公司上下对于获得当期效益更加看重似乎也是必然的选择。
任重回到主世界,从当期世界的顶级公司中想要寻找答案。
但是可惜的是,任重也没有找到管理的万应灵丹,无论是那种企业机制,现在看来都没有十全十美的效果。
更多的成功案例是企业有了一个好的带头人才能获得巨大的发展。
几乎每一个获得巨大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企业家。
任重看到是一头狮子才能带领一群绵羊获得辉煌的成绩,而不是一群羊自己就能走向巅峰。
在他黎明系开办的公司中,现在的产品发展路线,几乎都是按照他的规划来走,从逻辑上说,任重才是这些企业发展的灵魂,一旦他没有关注到的时候,很快企业就会走偏。
所以,在根子上,现在看是他任重在限制这些企业的发展了。
他的规划设计就是企业发展的上限。
如果任重有什么不测,在他旗下企业的发展究竟会走向什么地方,那是谁都不知道。
做点事情很简单,但是要做好这些事情真难啊。
任重浑然没有觉得,他已经在亮剑世界开辟了新的历史,现在的情况,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不过对于任重来说,出现这样的问题已经是非常严重的征兆了。
任重恶补了一下主世界的企业管理,然后请教了不少的企业管理专家,对亮剑世界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研讨,现在任重在主世界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亿万富豪,旗下本身就有了好几家销售几亿甚至几十亿的企业,他提出来的这些问题也算顺理成章。
不过专家们开出来的药方各不相同。
没有万能的公式可以套用,但是核心的两点任重算是抓住了。
第一点就是选择具有领导魅力和远见的企业家,也就是将熊熊一窝,领头羊必须要选择好。
第二点在机制方面,观察或者考核的维度要更加全面一些,而且不能仅仅看当期的效益单纯进行评价,分红过于注重当期利益必然就会走样。
第506章 新机制
虽然说任重没有找到直接的答案,但是方向上面总算是有了一些思路。
在他心目中,已经有了N多的成功企业绝顶高手模板,从近在咫尺的相机大佬乔治伊斯曼,到还在学习拿博士学位的杰克韦尔奇.
每一个都是真正的传奇人物。
任重在吸收著这些巨人的成长轨迹和管理企业成功的思想。
接下来任重准备将这些思路在旗下的企业中开展试点。
从根本上来说,企业高层管理的人材培养机制需要改变了。
首先,从研究机构直接挑选人才办企业这条路子逐渐要放弃了,任重已经看到在企业经营上面,搞技术的虽然不是说绝对不能搞企业,但是大部分企业掌舵人由技术研发部门直接派遣人担任人,现在看这条路越来越行不通。
现在的企业家要从社会层面广泛招聘和遴选,最好是通过多名种子选手培养,通过赛马机制选择出最终的领导,虽然周期有些长,少则三五年,多则可能要十来年都说不定,但是这样赛马出来的企业家可以保住一个企业发展二三十年,就像韦尔奇之于通用一样,带著通用辉煌了二十年。
再久再难都要坚持下来,这方面,任重不准备完全靠著自己一个人,在他的心目中,已经有了一个高层人才培养的大计划,从黎明研究院层次要成立一个人才遴选委员会,从知名企业家、实战专家和高校教授等方面选出来5到7人领衔委员,下设一个办公室专门处理每一个储备人才培养的情况汇总,形成报告后上报委员会进行评判,每个岗位上面大概会有2-3个候选培养人才,通过每年对这些候选人才进行评价。
最终在确认具备独挡一方能力条件下,会给出提升意见,给予候选人才下一个更高岗位1到3年的过渡期,如果在过渡期内完成了各项业绩目标才转为正式领导者。
这样一个严格的机制看起来有些官僚化,但是风险小,所有提拔起来的人才都是在实际工作中间有所表现的。
另外一个机制就是从崭露头角的其它企业高层去挖猎人才,直接将领头羊苗子从社会上成熟公司挖掘出来,直接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去历练,从效率的角度来说,这种方式快速,从筛选到录用,可能半年到一年时间就可以了,但是相对来说风险很大,一方面是挖猎的人才如果领域方面不一致,不同领域企业的切换这个人才能不能适应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如果是同业之间,现在国内基本上没有什么企业在这个领域内可以同黎明研究院旗下的企业相提并论。
作为技术的领导者,黎明研究院旗下企业通常都是一个领域的领头羊,绝少是跌出前三名的存在,这样一来要么是从规模更小的企业去挖猎,要么就是跨行从其它类型的企业挖猎,无论是哪一种,一方面要考虑候选者原来公司的感受,一方面就要考虑空降高层对于本公司的适应性。
所以这个机制任重感觉风险大,在他的心目中,这个放在补充的位置上面,看看能不能把社会上一些表现突出的管理天才搜罗几个在黎明研究院旗下企业来扛起大旗。
这是用人的方面,任重感觉通过这两个渠道,哪怕不能完全解决自己研究院旗下高层管理的所有问题,也会对不合格管理者形成巨大的外部压力,促使他们进行自我知识和能力的更新。
而不是故步自封,变成一个简单执行程序的机械式管理者。
在管理层面,适当引入外部力量来激发鲶鱼效应,这个方面是企业管理的根本,任重再难也要想办法走下去,而且在执行这个政策的时候,他最好是以旁观者的角色来观察这些方法的有效性,而不是亲自操刀。
这样才能形成机制的力量而不是他个人力量的延伸。打造出来一个长效机制,在他任重隐去的时代也可以继续执行下去。
除了用人方面,另外就是研发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