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幻三国:开局桃园四结义 第31节

看袁绍和袁术的名字以及他们的字就可以窥视一二。

袁绍,字本初。

绍者,继也,表字本初,本,植物的根;初,裁衣之始,谓其继承初始的根基。

看上去没啥问题,实际上大大的有问题。

这个本初的初字结合袁术的公路二字看,显然就由开创一国基业之意了。

公路,当涂者高也,这是袁术自己的理解,也许这也是袁家的理解。

很显然,再给袁绍和袁绍取字的时候,多多少少也透露出了袁家取而代之的野心。

在这种家学熏陶下的袁绍和袁术,后面做出的种种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这就是为什么袁术会称帝的原因之一,不仅仅是因为当时袁术的势力极其庞大,更有这一方面的催化。

蔡邕摇摇头:“何人如此愚昧,竟会建言外藩入京?”

陈元莫测一笑:“不是愚昧,也许是别有用心呢?要知道高祖那句大丈夫当如是也,激励的可不仅仅是太祖一人,像弘农杨氏、汝南袁氏未必没有这个心思。”

蔡邕闻言,默然。

作为士林大儒,对于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这等依靠经学崛起的豪强可谓知之甚深,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不是说说的。

是正儿八经的遍布天下,几乎每一个郡都能找到跟汝南袁氏有关联的官员,这种现象想想就可怕。

并非是天子不想抑制,当今天子也想了很多办法来抑制豪强。

鸿都门学和党锢之祸都是当今天子为了抑制豪强采取的方法,可是效果不佳。

鸿都门学如今已经解散,党锢之祸更不要说了,简直就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啊。

虽然大大的打击了豪强,但是也让国家元气大伤。

所以,并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如果汝南袁氏真的起了异心,的确就会像陈元说的,天下大乱就要开始了。

蔡邕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认同陈元所说。

沉默了一会之后,蔡邕问道:“子初既有如此远见,可有抑制之法?”

陈元听到蔡邕这么问,顿时耸耸肩:“老师高看我了,我虽能看到,但却没有解决之法。”

顿了一下:“为今之计,只有另起明主,三造大汉了。”

蔡邕有些痛苦。

虽然对当今天子好感不算很多,但是对于汉室他还是很忠诚的,如今听到陈元说出了三造大汉的话,心中自然很难过。

三造大汉,这意味着如今的大汉已经不行了,只能重新铸造一个新的出来。

这其中必然要精力血与火的考验,又要死很多人了。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了吗?”

陈元摇摇头:“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了。”

蔡邕再度沉默了,内心在挣扎,在斗争。

最后蔡邕长叹一声:“罢了,汉室终非一人之汉室,就依子初所言吧。”

说完以后,蔡邕又问:“向来子初已有心仪之地,是哪里?”

陈元也没有隐瞒蔡邕:“荆州!”

蔡邕重复了一句:“荆州?”

“正是荆州,此地正和韬光隐晦,积累实力,坐望天下。”

蔡邕点点头:“荆州西接益州,东压淮扬,北望关中与中原,的确是一个蓄势的好地方。”

顿了一下之后,蔡邕若有所思:“子初,你这次进京,就是为了刘玄德求取荆州牧来的吧。”

陈元憨厚一笑:“老师明鉴,真是什么也瞒不过您。”

蔡邕此时已经发现,自己这个徒弟,有时候胆大包天,有时候脸厚如彘,真不是一个醇厚的读书人啊。

不过这样也好,如果像自己这样的话,还想做什么霍光,那可就真的是不自量力了。

“可有把握,需要老师在天子面前美言几句否?”

陈元闻言,顿时大喜:“如果老师愿意,自然是最好不过了。”

蔡邕摆摆手:“吾虽身为太学祭酒,但在天子面前也是人微言轻,子初不可过多寄厚望与老夫啊。”

048,一个安静的美男子

陈元笑道:“老师过谦了,以老师的名望,天子必定会无比重视的,就如当年的密言七事一般。”

蔡邕摇摇头,对于这个所谓的密言七事没有做过多的评判。

“子初,虽然你对刘玄德万般推崇,但是老夫还是要一观才行,等玄德入京之后,你带他来见见老师吧。”

陈元躬身应诺。

这是自然的,没什么好说的。

此时陈元来太学的目的已经达到,有了蔡邕的相助,到时候肯定可以忽悠一大批太学生跟自己去荆州。

就算剩下的不去,日后等到洛阳乱起来,也会考虑一下荆州这个安定之地的。

总之,陈元这太学一行,收获满满。

正事基本上谈完了,陈元就想告辞,他还要多打探一下洛阳城中的消息,看现在有没有自己记忆中的大佬在洛阳的,好忽悠走一个。

不对,陈元突然想起来一个事情,自己这个老师还有一个牛逼徒弟的啊。

顾雍自己咋忘了。

顾雍只说一个,他在东吴干了十九年的丞相,评价其多有匡弼。

这是一个内政在90以上的顶尖人才,在内政上即便是不如诸葛亮,相距不会很远,应该是在一个等级上的。

当然顾雍也就是内政强的一逼,军事上虽有建树,但是只能说是一般吧。

最为关键的是,顾雍虽然出身是江东四大姓之一的吴郡顾氏,但是他跟蔡邕的感情和关系非常好,而且此人公正无私,并不会家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所以,顾雍虽然出身豪强,但是却是可以拉拢使用的人才之一。

陈元直接问蔡邕:“老师,我可有师兄才能出众者?”

蔡邕一愣,旋即反应过来。

笑骂着说了一句:“好你个小竖子,这是要把老夫这一门一网打尽?”

陈元嘿嘿笑了一下:“我这不是才智浅薄,怕以后弱了老师的名头吗,有师兄帮助,也好让我们这一门名留青史不是!”

蔡邕指了指陈元说道:“我们这一门中,老夫收的弟子大都是向我学习音律和书法一道,能有经国致世之能的不多,曹孟德算一个,顾元叹算一个,其余了了,这两位之中,我观孟德其性非常,并非久居人下之人,所以,可以助你一臂之力者,唯有元叹了。”

果不其然,跟陈元料想的一样,只有顾雍可以拉拢过来跟自己一起了。

陈元急问道:“老师,那顾师兄此时何在?”

“此时正在洛阳这太学之中。”

实际上,按照历史来说,顾雍此时应该在吴郡的,只不过因为蔡邕这里发生了变动,提前两年回到了洛阳,正在跟其学习的顾雍也就跟着蔡邕来到了洛阳,进入了太学学习。

要是没有这个变动,顾雍这一生可能都不会进入洛阳的。

陈元听到顾雍在洛阳,顿时大喜,站起身来:“老师,那我去寻师兄。”

蔡邕见此,心中暗赞。

自己这个徒弟,其他不说,闻才则喜的性格倒是颇有古人之风,是一个做大事的料子。

实际上,陈元只是想找一个苦力罢了。

这些时日,在刘备军中,又要做军师,还是干后勤啥的,早就累的一逼,想找人分担了。

实际上陈元一直很疑惑一个事情,按理来说,简雍这个刘备的老乡以及铁杆应该在刘备募集义兵的时候就出现了,不知道什么原因,这货到现在都还没来找刘备,让后来反应过来的陈元很是纳闷。

可是,刘备不说,陈元也不好问。

不然的话,这一趟来洛阳的差事实际上完全可以由简雍来的。

当然,如果是简雍来,说不定就没法攀上蔡邕这个关系,也就很大可能错失顾雍这个大才了。

一饮一啄,莫非天定!

蔡邕摇摇头:“你又不认识元叹,如何去寻他,还是老师把他唤来吧。”

说着,蔡邕敲了敲桌上的磬,发出了清脆的嗡声,声音清越,传之极远。

很快,就有人进来:“祭酒有何吩咐?”

蔡邕道:“你去把元叹换来,就说老夫有事寻他。”

此人躬身应诺,下去寻找顾雍去了。

啧,看来这太学祭酒身份地位是真的高,有专人服侍,真是腐败的生活啊。

不大会功夫,就有一个青年跟着刚才仆人走了进来。

进屋便向蔡邕施礼:“顾雍见过老师,老师有什么吩咐?”

随着蔡邕让其起身,顾雍便看到了陈元,只是稍稍一愣,便恢复了平静。

历史记载,元叹穆远,神和形检。如彼白,质无尘玷。立上以恒,匡上以渐。清不增洁,浊不加染。

简而言之,就是说,顾雍这个人就像白玉一样,不仅长得帅,而且气质超群,平常不说话,但是言必中的,眼光卓绝。

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那就是这是一个安静的美男子。

蔡邕对顾雍说道:“元叹,今日喊你前来,乃是因为为师今日新收了一个弟子。”

说着,便以手指陈元:“这位就是陈元陈子初,乃是为师今日新收的弟子,也就是你们的小师弟了。”

陈元连忙对顾雍施礼:“涿郡陈元陈子初见过顾师兄。”

顾雍听到陈元是老师新收的弟子,连忙回礼:“吴郡顾雍顾元叹见过陈师弟。”

两人见礼之后,蔡邕继续说道:“元叹,今日换你前来,一是介绍你们师兄弟认识,日后也好相互扶持,以展同门情谊,二是子初有事与你相商。”

说完,蔡邕起身:“老夫的课业时间到了,剩下的事情你们师兄弟二人商议即可。”

不过,就在蔡邕快要离开房门的时候,对顾雍嘱咐了一句:“元叹,君子做事上不愧天地,下不愧己心便可,勿要思虑太多。”

说完,蔡邕便转身离去了。

顾雍听到蔡邕离去之时的话语,不由的一愣。

不知老师此言有何深意?

想着,顾雍看到了陈元,难不成与自己这位小师弟陈子初有关不成?

也罢,先听听自己这位师弟找自己有什么事情吧,只要是自己力所能及的,肯定会伸出援手相助的。

049,敢问志向若何?

首节上一节31/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