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英琪哑然。
不过她没有放弃努力,继续争取道:“这是你的第一本书。虽然现在话题度很高,但毕竟你还没有经过市场检验。而我们在销售渠道上的优势,正好可以帮你打开局面。”
张潮笑道:“我写的是通俗小说,不是曲高和寡的严肃文学,不需要摊派销售任务。通俗小说的渠道已经高度市场化了,卖的好书店自然会源源不断找出版社要货。所以这点上,国营和民营相比,没有什么优势。”
单英琪无法反驳,只能在心里吐槽这个刚成年的年轻人,怎么比猴子还精。
但是她是背着必须拿下《少年如你》的任务来的,所以绝不能放弃,给出了最后的报价:“我们出版社,可以给你10%的版税,以及10万册的首印。其他条件不变。”
张潮站起身来,和单英琪握了一下手,单英琪几乎以为是他答应了,没想到张潮说道:
“谢谢春风社的厚爱和单编辑的重视,但我们目前的分歧确实有点大。要不然这样,您先回酒店,我先去上课。关于版税和首印数,您再考虑考虑。”
单英琪无奈地点点头,道了再见以后,离开了会议室。
结果刚走到学校大门口,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在门卫处登记,定睛一看,不正是作家社青春文学编辑部的编辑,钱颖。
两人曾在行业内的各种活动中,有过数面之缘。
单英琪的危机感,“噌”一下就上来了这作家社,可是尝过《三丛门》甜头的!
第35章 群雄逐鹿
这时候钱颖也看到单英琪了,发现她是从学校里往外走的,脸色立刻变得慌乱和焦急起来。
还是单英琪善解人意,抢先开口道:“别急,张潮没同意把书给我呢。”
钱颖这才松了一口气,随即有些不好意思,道:“我还以为白来了呢。”
单英琪笑道:“那小子精明得很。他现在上课去了,你现在上去也白去。不如我们去外面聊聊。我还没吃午饭呢。”
钱颖摸摸肚子,道:“好吧。其实我也没顾上吃,刚下飞机就打车过来了。”
单英琪和钱颖虽然只有点头之交,但既是同行,又同是女性,互相之间天然就比较亲近。
三中地处荒僻,附近只有一溜农村自建房的一楼有杂货店、小饭馆。两人也没走远,就近找了个小店,点了两个炒粉和两瓶饮料。
简单填了肚饿,单英琪就把中午的遭遇说给钱颖听。虽然没讲春风社的报价,却把张潮写的那两个数字告诉给钱颖了。
钱颖听完心里“咯噔”一下,自己这次带来的报价,起步是8%的版税,8万册的首印,出版社方面给了她一定的上浮空间,但是和那家不知何名的民营出版公司相比,距离还是太远。
钱颖抱怨道:“年轻作家的胃口都被这些民营公司给喂大了。想当年韩涵也才拿8%。现在一个个起步都要10%,甚至12%,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底气。”
单英琪道:“销量给的呗。谁叫现在那些老作家的书那么难卖。拿了茅盾文学奖又怎么样?读者不爱看有什么用。”
钱颖叹气道:“谁让我们包袱重呢。每年都要背那么多不赚钱的出版任务。你不出吧还不行,出了就等于积压在仓库里。压上几年,还不是拿去打成纸浆了。”
单英琪道:“这些小伙子、小姑娘,以为我们出版社赚了多少钱。其实社里赚的那点钱,还不都是扔进这些无底洞里去了。”
这时候两人同时看到一辆红色的出租车火急火燎地从小吃店门口驶过,扬起一阵烟尘。看样子是直奔三中校门口去了。
单英琪和钱颖对视一眼,很有默契地马上起身结账,也踩着着小碎步往校门口赶去。
来的果然是同行,叫王乔山,供职于21世纪社,也是一位专门做青春文学的年轻编辑。
三人就在校门口礼貌而又不失尴尬地互相打了招呼,一起去了行政楼。办公室的周主任看到又来了两个新客人,头都大了,但是又不能不接待。
他让干事小郑给每个客人都沏上茶,客客气气地说道:“几位编辑都想和张潮谈,这个心情我们理解。但是张潮同学毕竟还是学生,以学业为重……”
几人中王乔山的年纪最轻、性格最跳脱,闻言“噗”一声就笑了出来,搞得周主任颇为尴尬。
还是钱颖打了圆场,道:“学业当然很重要,但张潮同学现在的重心应该在创作上。如果这次他能顺利出书,想必对学校的美誉度是很有帮助的。”
周主任闻言,从办公桌上拿起一个记事本递给他们进行传阅,并且解释道:“这是这几天打电话到学校这边,想要和张潮同学面谈的出版社。你们三位是来的比较早的,但他们应该也很快会到。这要是来一个见一个,恐怕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很大。”
三个编辑看了下记事本上的记录,连同他们三个人已经到了学校的,一共有十二个出版社,其中不乏三联社、中信社、花城社这样有名的国家与地方大社,也有呗榕文化、中南博集等崭露头角的民营出版公司。
三人都感到压力山大。
也不怪这些出版机构如此积极,原因无他,就是畅销。
韩涵一部《三丛门》的销量,许多知名的老作家一辈子写的书加起来都追不上。而郭小四的《幻城》则很可能打破这个记录。
其余的青春文学作家,如春树、蒋方舟等人,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每本书的销量也基本能维持在10万册以上。这在一本书首印3万册、年销5万册就算畅销书的时代,可以算得上出版社的掌上明珠了。
所以能抢到一个话题度高、作品质量又不错的青春文学作家,等于是抢到了一台稳定输出的印钞机。
周主任看到三个人都沉默了,善意地提了一个建议道:“要不然这样,大家集中一个时间,由咱们学校提供场地,让张潮同学统一与大家沟通出版事宜。”
三人互相看看,有些犹豫。
这时候干事小郑轻手轻脚地推开门,对周主任说道:“主任,又来了一个编辑,姓陆,说是之前给您打过电话……”
闻言王乔山毫不犹豫地起身握住了周主任的手,说道:“好主意,就按您说的办!”
下午下了课,张潮才知道竟有这么多出版社来找自己买版权,也吃了一惊,因为之前预估最多就是有五六家。看来还是低估了出版社对畅销书的热情。
不过这样更合他意,只不过自己计划里的报价,要变一变了。
他和周主任说道:“谢谢主任的支持。时间就安排在后天晚上吧。咱们尽量在高一高二返校以前敲定这事。”
周主任问道:“要我通知你父母吗?”
张潮犹豫了一下,道:“还是算了。我自己能谈好,而且我也成年了,合同自己就能签。”
周主任点点头同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作为纯粹的行政干部,张潮成名以来他的工作压力凭空大了很多,经常有各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单位、机构甚至个人打电话到办公室,而且接待工作也多了很多。
还一个都不能得罪,不是报纸就是杂志,要不然就是今天这样的出版社。吴校长交代了,这都事关学校声誉,不能怠慢。
周主任得了准信,就和校长汇报了,校长笑道:“那还是用那个小会议室吧。那儿快成了张潮的专属会议室,用的频率比我还高。另外,你还要做好准备……”
周主任当天晚上就给留电话的出版社一一回电,讲了学校的安排,让他们赶紧派人过来。
各个出版社闻言,立刻急了,以前找作者谈出版都是一对一,哪有这样,和拍卖行似的。但张潮和学校方面的理由也十分充分,无可辩驳,只能特事特办。
所以各家都连夜召开会议商量对策,最终还是忍不住诱惑,纷纷派出精兵强将,飞往福海,争夺张潮的初版权。
第36章 你开了中国图书出版历史的先河
春风料峭的夜晚,长福三中的行政楼却灯火通明。三楼的小会议室里,更是人声鼎沸。
全国17家出版社、文化公司的代表早早就来了,齐聚一堂,只等着好戏开场。
是的,比之前王乔山、单英琪他们看到的还多了5家,都是这两天又打电话联系的。
其实打电话过来的不止这5家。但另外一些出版社,听说争夺这么激烈以后,掂量了一下自己的实力,都选择了退出。
此外像人民文学社这样持身庄重、不苟言笑的出版社,也没有参与进来。
但也完全可以说现在会议室里的17家出版社,就是国内出版界文学类,尤其是青春文学类图书的精华所在了。
来的这些编辑互相之间认识的居多,因此聊天的气氛很热烈,但是又小心翼翼,生怕不小心把领导给自己的底牌给泄露出去了。
终于等到了七点钟,晚自习的铃声响过以后,张潮就跟在校长吴兴雨后面走进了会议室。众人都安静下来。
吴兴雨简单说了几句话,就坐到了一旁。他知道今天的主角不是自己,但是身为校长,他认为自己还是有必要在场给自己的学生撑撑腰的。
终于轮到张潮了,他还是习惯性地弹了弹话筒,才道:“首先感谢大家对《少年如你》这部小说的喜爱,我就不绕弯子了。先说说我的写作计划。根据我构思好的写作大纲,这部小说的篇幅应该在20万字左右,可能会达到22万、23万字。目前我已经完成了3分之1。因此它肯定可以独立成书,而且不会太薄。”
在场的编辑代表们闻言松了一口气。
一本正规出版的书,其成本和利润的构成还是比较透明的:
以一本零售价20元的图书为例,其中8%约1.6元,是给作者的版税(平均数,下同);25%约5元,是印刷费用以及纸张成本;30%约6元,是归属零售商的利润;12%约2.5元,是中间渠道商的利润。剩下的25%约5元,就是出版社的利润了。
书厚一点,理论上定价就可以高一点,这样出版社就能多赚一点,对渠道端的议价权也强一点。读者也更愿意为看起来更厚的书买单。
当然,定价也不是完全和书的厚薄挂钩的,因为印刷成本虽然很“硬”,但边际效应却很明显,页数越多、印数越高,单页成本就越低。
定价主要还是和这本书的销售预期挂钩紧密。因此作者是否知名,题材是否热门,内容是否够有话题度……才是决定价格的关键因素。
像韩涵《三丛门》的初版,足足有22万字,但那时候是中国青春文学的混沌期,市场前景并不明朗。所以作家社毫无信心,定价仅为16元,甚至计划中的首印数仅为3000册,几乎就是压着盈亏线进行的策划。
直到后面市场端反馈实在是强烈,才加印到3万册。
而到了郭小四的《幻城》,篇幅仅为14万字左右,春风社的定价就高达28元,首印就是10万册。
短短4年时间,市场风云变幻,恐怖如斯。
《少年如你》如果真有20-22万字的篇幅,结合张潮的热度和小说目前的话题度,各家出版社在排版、印刷、定价上的压力就小了很多,操作性上算是非常友好的了。
张潮接着说道:“之前已经有不止一家出版社找我谈过了。有电话谈的,也有见面谈的。我可以开诚布公地和大家讲,有出版社给出了12%的版税、20万的首印,还有出版社给直接给出了100万的买断稿酬,但是我都没有答应。”
台下一片哗然,所有刚知道消息的出版社都惊掉了下巴。因为张潮所说的无论哪一种,在行业内都算是极高的标准了,通常只有最顶尖的作家才能拿到。
他们中的很多人,从出版社领导那里拿到的谈判条件,根本就到不了这个水平。
立刻就有一个女编辑质疑道:“张潮同学,你这是坐地起价!我们出版图书也是有风险的,谁能保证《少年如你》一定能畅销?”
女编辑的话引来一片附和,有个男编辑也大声道:“张潮同学,你这样可就把路走窄了!”
张潮并不着急,而是掏出一个文件袋,又从文件袋里掏出十七份厚厚的A4纸打印稿,分发给在座的编辑,并且说道:“这是我已经写好的部分。我计划在我博客上的连载,也止于这里。后面的内容,只会在正式出版的书中呈现。”
众编辑闻言立刻开始翻看,很快就沉浸入小说紧张、压抑、残酷,却又带着熹微的温暖与希望的氛围中去。
篇幅虽然不短,但是各位编辑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阅读速度那叫一个风驰电掣,很快就把一叠稿纸翻完了。
最后的情节恰好就卡在程念与卫莱发生争执,程念在情绪激动下,一把将卫莱推下楼梯处……
“下面呢?卫莱怎么样了?”一个编辑显然沉浸太深,不禁发问。
张潮神秘一笑,道:“那只有拿下版权的才能先看到了。抱歉,这些内容还有一些没有公布在博客上,因此我要回收大家手上的打印稿。”
断章狗!
众编辑心里暗骂,但还是恋恋不舍地把打印稿交还给张潮,内心对《少年如你》的评价又上了一个台阶。只要后面的水准能维持住,那几乎可以百分百认定这会是一部现象级的青春小说了。
即使崩了,凭借前面营造的热度和口碑,卖个大几十万册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这下大家都面面相觑,明白话语权完全落入了张潮的手里。
这时候,21世纪社的王乔山高声说了一句:“诸位,想必大家准备的条件都达不到张潮同学的心理预期,也都别献丑了。张潮同学,你究竟要什么样的条件,快说吧!别吊着我们啦!”
张潮点点头,先解释了一句:“不是我吊着大家,而是不说明白,怕大家误会。好了,我也不藏着掖着,我的条件是
至少15%的版税,30万册的首印,同时小说定价不低于29元。”
“嘶……”所有编辑都倒吸一口凉气,就连坐边上的校长吴兴雨都觉得自己听错了。
张潮道:“大家先别急,我话没说完。我也很感谢出版社对我的厚爱,不想让大家承担所有风险,所以这是一份对赌协议!”
“对赌协议?”众编辑都不是玩金融的,对这个概念都很陌生。
张潮进一步解释道:“是的。15%的版税,是有条件的。如果《少年的你》在发行后18个月内的总销量低于100万册,那么版税就按10%计算。如果高于100万册,那就按15%计算。
销量在100万册以内的时候,可以先按10%结算;超过100万册以后,再把前100万册剩下的5%结算给我。后面,就都按照15%结算。
而如果销量低于30万册……我可以放弃我的全部版税。”
会议室里顿时像一锅烧开的水,每个编辑嘴巴都动了起来,闹哄哄的,完全听不清在讲什么。最后还是一个老编辑的声音高亢,如洪钟大吕,震彻了会议室的天花板:
“张潮同学,你这可是开了中国图书出版历史的先河啊!”
第37章 花落谁家?
别说中国了,就是全世界的出版史上,也没有听说过哪个作者和出版社这么签协议的。
张潮的这个想法虽然有点上头,但是编辑们好歹还是算得清楚帐的,知道即使《少年如你》的销量超过 100万册,出版社的赚头也绝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