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22节

  只是这种协议大家都没有操作过,所以细节上要和自家的领导做一下沟通。所以纷纷都离开了会议室,掏出手机开始打电话。

  春风社的总编,听完单英琪的转述,感叹道:“这小子不简单哪,他这是想一步到位。”

  其实张潮作为一个文坛新人,他面对出版社时的议价能力是很弱的,尤其是在不熟悉出版界“规矩”的情况下。

  15%的版税,是业界的天花板。其他任何作家都要有至少两三部 50-100万销量级别的作品,才敢和出版社谈,还不一定成功。

  而张潮的方案则是拿自己的收益做赌注,让出版社自己入局。

  对出版社来说,这无疑是一颗包裹着糖衣的毒药不是担心自己亏钱,而是一旦开了这个先例,意味着过往作家和出版社之间那种温情脉脉的合作关系,将会变成赤裸裸的利益勾兑。

  作家和编辑之间互相成就的佳话有很多。尤其是在出版还没有那么市场化的时代,全国就那么些文学刊物和出版社。

  作家尤其是新人、年轻人话语权是不及编辑的,需要编辑“提携”才行。资深编辑说这个作品要怎么改,作家就要老老实实地改。

  有“痞子作家”之称的王朔,他的处女作《空中小姐》,初稿是个 3万字的短中篇,投给了《当代》杂志,审稿的老编辑的意见是情节太单薄,要更丰富一点。

  于是王朔回去“吭哧吭哧”改了几个月,增加到了 10几万字。结果改稿期间老编辑退休了,接手的编辑认为改稿太嗦了,要求删改得精炼一些。

  王朔干脆就把最初的3万字初稿交给了新编辑,新编辑马上就拍板录用了,并且一炮而红。

  由此可见作家、作品和编辑之间的复杂关系。说严重点,认为编辑很多时候是在 pua作家也没问题。

  就像《新芽》杂志,即使在依靠“新理念作文大赛”销量大翻身以后,也迟迟没有提高稿费标准,仍然维持千字 50元的标准。

  张潮显然对建立这种传统的合作关系没有兴趣。他要让自己在第一部作品的出版中,就和出版社平起平坐,甚至略压一头。

  而出版社一旦接受这个条件,意味也要压上自己的行业信誉,给张潮的作品冲量。

  因为只要后续张潮的作品质量没问题,而销量却没能超过 100万册,那么舆论会更多地归咎于出版社的运作不力。

  同时几乎等于丧失了和张潮这个潜在的畅销书作家再合作的机会。

  关键张潮的方案只是“底线”,想要拿下《少年如你》的版权,各个出版社肯定还要加码。

  所以张潮的这招“对赌”,就是用利益把自己和出版社捆绑起来,迫使出版社要投入尽量多的资源给《少年如你》,实现共赢。

  “这小子太精了,昨天你和我汇报的时候,我还有点不相信。你说他这脑子是怎么长的?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感叹完,总编又问道:“你觉得这部作品的质量怎么样?”

  单英琪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必火!能不能超过小四的《幻城》不知道,但是销量绝对不会低于 50万册。100万册的概率也不低。”

  总编道:“我相信你的眼光!这样,你拿出纸笔,记一下……”

  单英琪马上掏出本子,认真地把总编给出的“报价”给记了下来。

  记完挂了电话,看着纸上的几行字,她心里默默念着:“这是平等合作,这不是丧权辱国;这是平等合作,这不是丧权辱国;这是平等合作……”

  然后又写上春风社和自己的名字、手机号,把这张纸撕下来,回到小会议室,把纸交给了张潮。

  但并不是所有的出版社,都能接受这样的条件,特别是大部分国营社的领导都是老编辑出身,往往比较保守,有一位听到张潮的方案后,还痛骂一句:“倒反天罡!”果断拒绝了。

  而其中最有信心的就是呗榕文化的陆金波。作为民营社的总编,他的权限本身就比在场的编辑们大,所以他递给张潮的纸条里,是一个张潮绝对不会拒绝的数字。

  半个小时后,各个愿意接受对赌方案的出版社,都把自己的条件,写好交给了张潮,一共是 10家。

  其余没有提交的,也都留在会议室里。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看看是谁和张潮签这种城下之盟吧。

  要说张潮此刻内心没有波动是不可能能,因为手里这十张纸条,会决定他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人生走向。

  其中有些出版社提出的条件,确实让他眼红心热。但他还是按捺住冲动,认真对比、仔细思考。

  虽然“对赌协议”是以利益为先,但巨大的利益背后,是否藏着陷阱呢?

  漫长的等待过后,张潮从十张纸条里拿出一张,对众人说道:“经过考虑,我决定和花城社合作,感谢大家!”

  众人哗然,目光都投向了花城社这次来的人,编辑部主任,朱妍玲。

  朱妍玲已经从事编辑工作近 20年,挖掘过很多优秀的作家,早已经宠辱不惊,不过此刻她却有些疑惑。

  而陆金波第一个忍不住,“嚯”一下站起身来,道:“我想知道为什么是花城社。”

  他很确定花城社作为一个国营社,绝对不会提出比他更优厚的条件百万册以下15%、百万册以上20%的版税比例,以及50万册的首印。

  国营社能拍板的领导,绝对不会承担给张潮比这个还高的版税和首印条件,所带来的决策压力。

  张潮解释道:“花城社在版税和首印数上,并不是各家中最激进的。但是花城社却给了我最宽裕的达成百万销量的时间,让我看到了最真挚的合作诚意。因此,我选择花城社。”

  陆金波闻言颓然坐下,他和其他出版社都只想着在版税比例和首印数上做文章,没想到花城社却着力在 18个月这个时间上。

  张潮接着说道:“具体的细节这里暂时就不能透露了。等我和花城社签订具体的协议后,会由花城社择机对外公布。非常感谢大家这次能包容我这个新人的胡作非为,希望今后能和各位合作。”

  “原来你也知道自己是在‘胡作非为’啊……”除了中榜的花城社朱妍玲,其他人都有些意兴阑珊。

  “散了散了!”一个老编辑一声招呼,大家就要走人。

  谁知道这时候校长吴兴雨却喊了一声:“大家别着急走,学校食堂给大家准备了丰盛的宵夜,有烧烤,有啤酒,我让他们马上就端过来。”

  有免费的宵夜吃谁不愿意,众编辑闻言都坐了回去。

  下一秒会议室大门“啪”一声被推开,涌进来一堆记者和摄影师,闪光灯噼里啪啦就亮瞎了众人的眼。

  此刻吴校长的脸都笑成了一朵花!

  天下间果然没有白吃的宵夜!

第38章 不甘心的陆金波

  都在媒体界混,编辑们也明白花花轿子众人抬的道理,所以即使这次没有拿到《少年如你》的版权,也都想和张潮结个善缘,所以非常配合。

  焦点当然是张潮和拿下版权的朱妍玲,以及校长吴兴雨。

  过了不久,食堂送来了宵夜和啤酒,众人情绪立刻又高涨起来。只是这个场合就不适合张潮呆着了,他也知趣地和朱妍玲去了办公室接待用的小客厅详谈。

  朱妍玲拨通了花城社领导的电话,与张潮一起开了个三人小会,初步确认了相关细节。

  100万册内,版税从 10%提高到 12%;超过100万册,15%的版税不变;首印由30万册,提高到 40万册。以及最重要的:

  100万册的销量达成时间,从 18个月,延长到 30个月。

  张潮最看重的就是这 30个月的销量达成时间。倒不是张潮对《少年如你》的销量没有信心,而是花城社能提出这个条件,就说明他们基本不会在印数和渠道上和张潮玩什么花样。

  出版社,尤其是有自己印刷厂的出版社,印刷的花招操作起来太容易了。所以隐瞒印数一直是困扰作家的一大问题。

  尤其是畅销书,隐瞒个十几二十万册的印数,就能额外给社里带来几十万的收入。利字当头,谁不动心?

  也就是国营大社这方面好的多。因为国营社里印数签批以后,流程还有很长,涉及到调纸、印刷、储运、入库、发货……方方面面,年底还有审计部门核查。

  大社中势力盘根错结,即使社长也很难一手遮天,何况总编、主编这些人。

  但是张潮这个“对赌协议”实在太特别了,涉及到的利益是以百万计算的。出版社即使不隐瞒印数,在销量统计的时间口径上往后拖一拖,就能威胁到自己的收入。

  所以花城社这个 30个月就特别贴心,基本省去了张潮与出版社在这方面斗心眼子的功夫。

  三人聊得很好,花城社领导答应一周内就把合同拟好,待张潮确认无误后,就会由朱妍玲带过来,与张潮正式签订。

  挂了电话,朱妍玲也要离开了,她起身与张潮握了握手,说道:“我们花城社是年轻作家的摇篮。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就是首发在我们社的杂志上,还有毕飞羽的成名作《孤岛》,王小波的《白银时代》……我相信,《少年如你》,会是我们愉快合作的开始。”

  张潮道:“我也相信。我会尽快完成小说的创作。”

  送走朱妍玲后,张潮也没有和小会议室里吃着宵夜聊着天的众人告别,而是一个人悄悄下了楼,准备回班级自习。

  刚走到楼下,阴影里就走出来一个人,吓了张潮一跳,定睛一看,却是陆金波。

  陆金波此刻已经没有了刚刚的颓丧,笑咪咪地对张潮说:“张潮同学,我还是想签下你的书。”

  张潮道:“嗯?我已经和花城社谈好了……”

  陆金波道:“不是《少年如你》,而是你的杂评,之前发在博客和报纸上的那些。”

  张潮明白了,笑着问道:“一共才写了 9篇,加起来 2万多字,半本书都凑不够呢。”

  陆金波道:“只要你继续写就行。我的要求不高,不少于 10万字,今年能给我就好当然越早越好。其中最好多几篇没公开发表过的作品。”

  张潮想了想,认为难度不大,就答应了下来,并且问了陆金波能开出什么条件。

  陆金波早就想好了,道:“这本书肯定比不了《少年如你》,不过畅销应该没问题。这样吧,书里的未发表内容达到 30%,我给你11%的版税;达到 50%,13%;超过 70%,15%。你看怎么样?”

  张潮默默算了算,觉得可以接受,就说了声“好”,与陆金波握了握手,初步的口头协定就算达成了。

  陆金波感慨道:“我当年顶着‘李寻欢’的名头呼风唤雨的时候,以为自己是最年轻的,把网络文学、网络舆论玩得最明白的人,今天见到了你的操作,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老了。”

  张潮笑了笑,没有接话,而是说:“我要回去上晚自习了,再见。”说罢转身离开,身影很快消融在夜色里。

  陆金波点起一支烟,一边抽着,抬头看了看小会议室人影交错的窗户,又摇了摇头,慢慢走出了三中的校园。

  张潮对陆金波的态度很复杂。

  首先陆金波那份报价自然是所有出版社里经济回报最高的以达成100万册销量计算,陆金波的方案比花城社的方案,能让张潮多拿150万。

  张潮几次在呗榕文化和花城社中摇摆,毕竟150万在2004年,无论如何都算得上一笔巨款,即使在燕京,也可以买上两三套二环的商品房了,或者是一个破点、小点的四合院。

  但是作为出版商的陆金波,过分热衷于商业化包装、炒作,以压榨作者的文学信誉来追求短平快的市场收益,同样也备受人诟病,也是最让张潮顾虑的一点。

  而张潮作为新人,虽然在网络上、媒体上已经刮起了一阵旋风,但是出版了第一本书,才算是在文学界的正式亮相,也关乎外界对他的观感和定位。

  如果选择呗榕文化,张潮都能想到陆金波会给自己安上多少头衔

  “十年一遇的文学天才”“博览群书的孤独少年”“挑战权威的叛逆者”“偏科怪才”“青春文学的扛鼎之作”……

  然后就是一大堆的商业活动,什么综艺节目、娱乐杂志、全国巡回签售……估计一个都会少,想想都头皮发麻。很可能今后自己都只能走娱乐化、明星化作家这条路了。

  在这点上,选择花城社这种传统大社,想必会沉稳许多,自己也不用过多卷入繁杂的事务里。而且花城社凭借几十年经营的渠道和媒体资源,销售的后劲应该比呗榕文化更强。

  多方考量以后,张潮才忍痛选择了花城社。但是他也不愿断了和陆金波的合作可能,毕竟陆金波出了名的对作者慷慨。所以把《少年如你》签给花城社,把杂评集签给呗榕文化,是最优的选择。

  次日,张潮未写完的小说竟引发出版社疯抢,并最终以极高的版税标准签约花城社的新闻,又给关注他的人群和文学界,投下了一颗震撼弹。

  虽然朱妍玲守口如瓶,没有透露具体的数字,但是其他编辑还是透了一点风出来,让大众知道了大概是 15%,这个出版界的天花板比例。

  顿时就有不少一辈子没有拿过版税,只能赚千字50元稿酬的老作家们义愤填膺了,纷纷发文痛斥出版社节操沦丧、毫无底线,为了炒作一个文学新人,不惜辱身相侍。也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倒张”浪潮。

  可惜这股浪潮多停留在纸媒上,张潮身处校园,虽然偶能上网,却一无所知。

第39章 《少年的巴比伦》

  只是这次风波,用不着张潮出手。

  最先是写出《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于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明确表示支持年轻作家拿到高版税,并且善意地提醒出版社不能喜新厌旧,老作家的版税也应当适当提高。

  接着他的好朋友默言也在报纸上发了一篇短文,以收到人生第一笔稿费为线索,回顾了写作收入对自己生活的巨大改变,最后善意地提醒出版社不能喜新厌旧,老作家的版税也应当适当提高。

  接着是韩绍功、苏桐、格斐……不少大作家以各种形式,表示了对高版税的支持,以及善意地提醒出版社不能喜新厌旧,老作家的版税也应当适当提高。

  默契得像是商量过,但其实互相之间没有通过气。可见众大咖苦出版社久矣!

  张潮知道,一定会大呼:“什么叫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张潮每天除了上课,就是码字,此外就是给“高三提分突进班”的同学们上课、讲题。

  不得不说,各班精挑细选出来的精英就是不一样,分数最低也有118,让他讲课的效率大大提高。

  一周后,花城社的朱妍玲就带着协议来到了三中,依旧是行政楼三楼小会议室。

  协议的内容早已经提前确认过,所以来就是签署。同时张潮将新写的3万字稿子给朱妍玲看了,依旧维持了高水准,强烈的故事悬念、悲怆的情感冲突,让朱妍玲这个老编辑都读得欲罢不能。

  不过朱妍玲这次来,不只是和张潮签署协议,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替《花城》杂志,向张潮约稿。

  朱妍玲道:“我知道你现在的创作任务很重,但是即使你2月份就能完成《少年如你》的创作,审核、校对、设计、排版、印刷……基本要到6月份才能和读者见面。中间这几个月的空白期,需要有作品来维持你的口碑。”

  张潮想了想,道:“6月份可能太晚了。我希望越快越好。这样吧,我边写,你们边校对、边设计排版,这样提早多少?”

首节上一节22/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