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67节

  因此华宜一定要邀请张潮这个原著加编剧参加这个庆功宴,还特地把地点选在了燕京。张潮考虑一下,就答应了。

  晚上的庆功宴在简单地进行媒体发布会,宣布电影票房破3500万的喜讯以后,就热热闹闹地开始了。来庆功宴的,不仅有剧组成员,还有与华宜交好的一些明星、导演等业内人士。

  张潮果然成为了焦点,就连周讯这样的大明星,都肉眼可见地对他更加热情了。

  一个畅销书作家,和一个作品改编成电影票房大卖本人还亲自担任编剧的作家,在影视圈的分量是完全不在一个级别的。

  庆功宴上,几乎所有人都来找张潮碰杯,张潮仍然喝不得酒,以果汁代酒,引得一些老油子颇为不满。但很快一桌上的小宋嘉就替他解了围,拿起一杯酒站起来道:“张潮人明天还要上课呢,确实喝不了,我来替他喝。”

  大家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纷纷起哄,还有人吹起了哨子。

  小宋嘉倒是落落大方,不脸红、不拘谨,一仰脖就把酒干了。

  张潮笑着道:“那就谢谢你啦!”

  小宋嘉一杯酒下肚,看了张潮一眼,道:“谁让你写了那么好的戏给我,应该是我谢谢你。”

  小宋嘉说的没错,《少年如你》上映以后,除了主演的精彩表现,也有不少专业媒体注意到了作为配角的小宋嘉,纷纷给予赞美,称赞她的表演让整部电影都更具有说服力。

  这对刚来燕京不久的小宋嘉来说,可以算得上是“梦幻开局”。

  庆功宴结束后,小宋嘉走路已经是一步三摇了,等导演、主演们各自被专车接走以后,唯一知道小宋嘉住哪儿的张潮,只好担负起送她回家的重任。

  不过醉酒的小宋嘉并没失态,更没在张潮的车里吐出来,只是安安静静地靠在座椅上,似睡非睡。

  到了天通苑上次接到小宋嘉的楼下,张潮转过身,轻声问道:“你住几楼?要不要送你上去。”

  小宋嘉似梦似醒地道:“我自己上去就好。”然后开门下车,摇摇晃晃地往楼里走。

  张潮不放心,连忙熄火下车,也跟了上去。

  进了电梯,上了楼,到了门口,小宋嘉从身上摸出钥匙,开了门,张潮才放下心来。

  小宋嘉忽然一转身,问道:“你为什么要跟上来?”

  张潮道:“我不放心……你没醉?”

  小宋嘉轻笑一声道:“永远不要相信一个东北女人说她自己醉了……”

  张潮望向她,黑暗的楼道中,小宋嘉灼灼的双眼,就像两团幽幽的火焰。

  第二天上课,张潮差点迟到,一到教室,就有同学把一份报纸放在他的面前,羡慕地对他说道:“张潮,你可又出名了!”

  张潮吓了一跳,以为自己上了娱乐头条,拿过来一看才放下心来。原来是《人民日报》,其中一版中的一篇文章,标题是

  《以商业思维引领艺术发展,天才少年张潮新刊震动文坛》

  张潮的名气,又登上了一个高峰!

  (下一章晚上发)

第122章 雪肤如绸,红唇似焰

  这篇文章盛赞了张潮推出《青春派》杂志时,创新性引入了有别于传统文学杂志的运营思维,又创造了一个文学期刊销售的传奇。

  【《青春派》在形式上极尽创新之能事的同时,内容上却保持了文学的纯粹性。】

  【重视杂志的“外在美”,不是向市场献媚,而是引导更多青少年读者走进文学殿堂。】

  【张潮,毫无疑问是当年文坛青年一代的领军人物!】

  这算是官方给盖章认证了?

  张潮下课就给赵常田打了个电话。电话那头,赵常田的声音喜气洋洋的:“张潮,《青春派》创刊号已经卖了40万份了。”

  张潮现在不太关心销量,而是问道:“《人民日报》今天写我的那篇文章,您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赵常田一愣,道:“什么文章?”

  张潮把事情一说,赵常田也深感意外,通常这种文章事先都要和本人通气。他答应张潮,帮他打听一下。

  《青春派》的出现,给小四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

  小四的《岛屿》并不算常规期刊,更像是打着杂志名义出版的文集,一年都出不了两期。

  《岛屿》最大的意义在于给后面他要推出的小说杂志和作者定调!

  就好像大部分汽车品牌,真正赚钱的,都是走量的平价、廉价车型,但他们哪怕亏本,也还是要推出一两款高端车型,在其上集中品牌的所有技术资源和宣传资源。

  但是《青春派》却改变了国内青春文学主流市场的生态。张潮正在用一种很新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重塑着青少年读者的口味。

  那就是小四一直追求却不可得的“高级感”!

  就好像80年代,大字不认识几个的盲流青年,也要在衬衫的胸袋上别一支钢笔一样。

  花5块9买一本《青春派》,贴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封面,既可以在朋友间开开心心地传阅,甚至可以大大方方地放在桌面上,不担心被父母骂。

  这都是拜张潮这个主编所致。没有韩涵的叛逆姿态,也不像小四一眼非主流,一路走来整体上都是阳光正面的有为青年形象。

  这种认识,在《人民日报》正面报道了张潮以后,达到了顶峰。

  所以这种“高级感”,不是小四用惯用的套路凄美而扭曲的爱情故事、大量奢侈品的名词堆砌、华丽浮夸的修辞,能够模仿得来的。

  小四意识到自己不改变,就会被这个市场抛弃。

  原先聚拢在他旗下的青年作家们,也出现了人心不稳的迹象。他们本来就不是牢固的协议关系,只是松散的联盟,看在小四能包装他们的份上才愿意给他供稿的。

  现在看来,张潮好像是更好的选择?

  但是小四是什么人?原时空中80后作家群里,论起市场嗅觉、商业头脑和执行力,他排第二绝对没有人敢把自己排第一。

  他很快找到手下的大将洛洛等人,交代道:“《最》系列杂志的内容、风格要大改!我们现在开始做新的企划,之前的全部推翻!”

  然后又交代道:“给《青春派》供稿的作者,每一个都给我挖出来,全部联系过去,问他们愿不愿意给我们供稿。

  张潮给他们的稿费是多少,我们可以翻倍。”

  张潮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小四视为此生最大的敌人,他此刻正开车飞驰在五环路上。

  今天下午只有一节课,3点半就下课了。张潮原本打算去一趟潘家园那边,和马伯慵确定一下《青春派》第二期的稿件,顺便再码点《大医》。

  但是车打着火以后,张潮还是很诚实地把方向盘往天通苑的方向拧。

  张潮脑海里又划过昨晚的画面:

  漆黑的房间里,雪白的肌肤如绸缎,随着潮水的涨落,一会儿披拂在客厅的沙发上,一会儿又摇曳在卧室的床边。窗户不时被晚归的车灯点亮,惊鸿一瞥中,不是迷醉的眼神,就是嫣红的嘴唇。

  一开始时声音极小,就好像有人在敞开的窗户前观赏凝远的暮色时发出的轻叹;但不久以后,渐渐就清亮而高亢,惊破了遮月的云,却羞得星星藏了起来。

  “这该死的堕落的年轻的身体!”张潮骂了自己一句,顺便把油门又踩深了一点。

  不过半个小时,张潮就按响了宋嘉房间的门铃。她似乎早知道他要来,丝毫没有讶异,任由这个小她几岁的弟弟将她拦腰抱起……

  第二天,天通苑。

  第三天,天通苑。

  张潮:“张潮啊张潮,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工作计划你都忘了吗?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第四天,天通苑。

  第五天,天通苑。

  不过张潮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他对宋嘉道:“要不然你搬到燕大我那儿去吧?”

  宋嘉却拒绝了:“不搬。现在这样就挺好。”

  张潮有些不解地看着他。

  宋嘉轻轻一点张潮的鼻子,道:“你现在还是大学生,请好好学习。再说,你还真想包养我啊?”

  张潮想想看,他那个楼里天天进进出出的全是燕大的老师,好像确实不太好,也就作罢了。

  第六天,张潮终于出现在潘家园小区的公司里。其实这几天他基本没有耽误什么工作,该干的活儿都在线上完成了。

  现在午夜潮汐已经形成了黄杰夫管商务和日常运营,马伯慵管内容,夏答管美术的格局。张潮自己连个独立办公室都不要,来了都是和亲王挤一张桌子。

  今天来公司,张潮最主要是要和亲王做一个重要的工作安排

  开通“午夜潮汐”以及他自己的心浪博客账号,并且进行内容运营。

  亲王一头雾水,他不明白这有什么好运营,该好好运营的不该是公司的官网吗?博客只是随感而发的生活记录而已,就算有一些专业文章,也不值得大张旗鼓地进行投入。

  张潮道:“你错了。之前的‘博客中华’,只能算‘前博客时代’。博客只是一小部分互联网先驱的玩具。但是我们的网民数量每年都在翻番,他们对优质内容的渴望是无穷无尽的。

  所以心浪、搜虎、企鹅现在才入局,‘博客时代’真正到来了。博客并不是用来替代门户,但却能成为公司和个人的第二张脸……”

  张潮花了1个多小时,深入浅出地将后世自媒体运营那一套灌输给亲王,听得他脑袋都涨了。

  张潮拍拍他的肩道:“你好好消化一下,拿出一套方案来。在博客时代,以及以后必将到来的微博时代,我们都要站到潮头去。”

  然后就是和夏答沟通第二期作者形象贴纸的设计。张潮认为,《青春派》里有一部分作品的人物形象,本身也有开发的价值。

  先试着设计出来一部分,看市场反响怎么样。如果好,再看能不能将之衍生为漫画产品。

  尤其是李睿超的《庙语》,每则就是短短几十个字,非常适合转换成四格漫画的形式。

  还有马伯慵的《风起陇西》漫画,也不能拖延了,最迟下个月就要出第一期,还是先登载在《燕京卡通》上,看下读者反响。

  忙忙碌碌,一直到5月中旬,张潮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礼物

  米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IWP)的邀请函。

  张潮满脸疑惑地问把邀请函转交给他的老师曹文宣道:“上次我又没有答应人家的条件,怎么还有这个邀请?”

  曹文宣道:“严教授发话了,说咱们燕大的学生什么时候这么好欺负了,想让你去你就得去,不想让你去你就去不了,他还偏偏不信这个邪……然后IWP那边就直接发了邀请到学校来。”

  张潮斟酌了一下,还是决定接受这个邀请。

  曹文宣欣慰地道:“那从下星期开始,系里会给你安排强化英语口语。那边虽然会有翻译,但是日常交流你总不能把翻译栓在腰带上吧?”

  张潮虽然刚重生那阵英语极差,但是这一年多来他陆陆续续上课学习,还是恢复了一些听说能力,不过离能和人口语交流还差的远。

  张潮点点头道:“谢谢系里的栽培。这次国内还有谁去?”

  曹文宣道:“我就听说池子健和刘衡,今年也要去‘国际写作计划’,不过他们是作为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的驻校作家。他们和你们一样,都要呆3个月,你应该能碰上。”

  张潮决定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的主要原因,还是想让自己的作品走出去,和不同国家的作家进行思想上的碰撞。

  这次在爱荷华大学当驻校作家的池子健,她本身在80年代就参加过“国际写作计划”。正是在参加IWP以后,她的作品开始受到国际关注,并频繁地被翻译到国外。

  总是限于燕京一隅,哪怕他上一世读了再多的好作品,也会在肚子里沤烂掉。

  唯一的顾虑就是3个月的时间太长了,要把国内的很多工作和写作进度都安排好才行。

第123章 狡猾的岛书商

  没几天,张潮就见到了燕大给自己安排的英语老师,一名从米国来燕大留学的华裔女生,中文名许蕊雅,英文名就是Rheya。

  许蕊雅和黄杰夫一样都是混血儿,不过许蕊雅长得比黄杰夫更中国一些,如果不是刻意晒黑的小麦色肌肤太过于显眼,把她当成一个中国女生也完全可以。

  一见到张潮,她就热情地和张潮握手道:“Hello, nice to see you,张潮同学,我是许蕊雅,你叫我Rheya就行。”

  张潮还在琢磨为啥是“see you”,而不是“meet you”的时候,嘴巴已经本能溜出来那句话了:“Nice to meet you too。”

  说完他就等对方再说一句:“How are you?”

  然后他再回一句:“Fine,thank you,and you?”

  结果许蕊雅直接往课桌上放了好几本书,道:“我还是你的书迷,能帮我签名吗?”

首节上一节67/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