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第34节

  “赶紧走!”

  “今天我就不跟你们回去了,”

  这会时间还早,但江山还是决定直接去上班:“大哥还在报社,我过去玩一会。”

  “成,你想去就去吧!”

  今晚,江河没再跟着江山,凑过一次热闹就够了。

  他还是更喜欢拿起画笔的感觉。

  浦江日报社。

  等江山踏进总编办公室的时候,这里刚好进入了最紧张的时刻。

  今天,总编江海的办公室,俨然成了一个临时搭建的作战指挥部。

  两张合并在一块的办公桌,就是他们此刻的沙场。

  编辑、校对、排版……

  明日的《浦江日报》将在这里定版。

  小报抄大报,大报抄主报,是之前不成文的行规。

  这一次,浦江日报的蔡主编,决定精准抄报。

  昨日江山那迭旧报纸上标注的新闻,就成了《浦江日报》新三版“焦点热谈”的主力军。

  满眼看过去,依然是从前惯用的转载于****报。

  但转载内容的特点,却出奇的相似。

  哪家权威转哪家,哪条新鲜挑哪条。

  【可口可乐与国家粮油,在燕京饭店签订了合同。】

  【欢迎一汽访曰代表团凯旋归来。】

  【从青年人的发式和裤脚谈起】

  【曹寓为喇叭裤发声:大胆睁开眼睛】

  ……

  属于《浦江日报》独家撰稿的文章,也不在少数。

  《女同志们纷纷涌进人/民商场,真由美同款的丝巾在哪里?》

  《浦江人/民公园诞生了首个英语角》

  《一封写给教育出版社的感谢信》

  《浦江日报接力:为喇叭裤发声》

  ……

  站在桌边默不出声的江山笑了,自家大哥还是很靠得住的!

  “怎么样?”

  蔡文升发现了身旁的江山,今晚的排版工作,由他亲自上阵:“看上去不错吧?”

  “太吸睛了!”

  “嗯?”

  “就是太吸引人了。”

  “那是肯定的,”蔡主编这一会干劲十足:“是没看见咱们报记者们的积极性,老高了。”

  “是啊,”总编江海也在点头:

  “真该出去多走走,我知道浦江每天都有新鲜事,却没发现它天天都在变。”

  “这才哪到哪啊,咱们且慢慢瞧着吧!”

  说完,江山同志撑着双手,按在桌面上。

  这一会,他仔细看着面前《浦江日报接力:为喇叭裤发声》的文章。

  发现除了采访记者的署名,还有他自己的署名。

  撰稿人:江山。

  一眼就是老大的安排,估计还是不好意思加上自己的名字。

  这篇文章江海写的不错。

  明面上是对大作家曹寓文章的响应,其实也是为自己发声:

  【华国唐代的飞天壁画上,清清楚楚出现了喇叭裤的身影,可见喇叭裤其实源自于我国……】

  “写的好!”

  江山第一次见识到大哥的文字功底,引古论今、结合当下,时不时还不忘蹭蹭知名人士。

  标准的媒体骨干分子。

  “这,”江山指着其中一个段落:

  “开头再加上一句:最近我们报社陆续收到了很多群众来信……”

  只要再拉来群众撑腰,就完美了。

  蔡文升疑惑道:“我们没收到什么群众来信啊。”

  江山头都没抬一下:“我马上给你写几封。”

  包括江海在内的几位编辑,全都看向了江山。

  随后,蔡文升苦笑了一下,也不是不行:

  “行,我马上改。”

  另一位编辑赶紧配合:

  “再看看,还有什么需要添加的地方,9点之前必须定稿,印刷厂等着呢。”

  “没有了,这些文稿都很优秀,我要向你们学习。”

  文字这玩意的门道太多。

  江山觉得自己没资格对别人的文章指手画脚。

  自家大哥就另当别论了,谁要他借用自己的名号呢!

  另一边的江总编,丝毫不在意老三改动自己的文章。

  他这会倒是觉得,又跟这小子学了一手。

  江海早就发现,每次只要老三一走进总编室,自己总能有收获。

  同样,蔡文升刚刚也在小本上记下了“吸睛”二字。

  其实,江山同志已经很收敛了。

  他尽可能不将后世的一些狡诈,提前代入这个时代。

  但有时仔细想想,现如今的某人某事也是够黑的。

  几位编辑此刻熟练配合工作,定稿的定稿,排版的排版。

  其中一位戴眼镜的老编辑,噼里啪啦敲着一把算盘。

  “一下五去四、六上一去五进一。”

  那边问:“三栏题用一号字,能放多少个?”

  他马上就能报出来。

  江山简直看服了。

  总以为自己是什么全媒体大佬,老同志稍稍亮一手,他见都没见过。

第46章 邮政老大哥

  同样,捧着算盘的老编辑,也正在心里盘算着。

  眼前这位小同志,怎么瞧着比自家总编还要老练。

  之后,这位老练的小同志和总编江海,一块护送今晚的大夜编,

  将这份颇具时代气息、又夹带私货的《浦江日报》定稿,送到了印刷工人的手中。

  江海沉着脸,目光没有片刻的转移,死盯着那份定稿。

  制版师傅被总编盯的有些发毛,第一时间意识到,以后不能在车间打牌了。

  看着师傅走进车间的背影,江海终于长吁了一口气。

  喃喃道:“浦江日报的冰,裂了。”

  扑哧一声,一旁的江山笑出了声:“忒酸!”

  明显比江山壮一圈的老大,一胳膊搭在了老三的肩上:“这酸话,是他娘谁教给我的?”

  江山一本正经提醒道:“注意素质,注意场合。”

  江海压着声笑道:“在这,你哥我说了算!”

  “你再大点声。”

  江山的声音追着大哥离开的身影,忽然感觉有个关系户的身份也挺好。

  ……

  第二天清晨,出货车间终于将最后一批《浦江日报》,交接完毕。

  马师傅拿起桌上的大算盘晃了晃,看都不用看,伸手就挂在了墙上的钉子上。

  转过身,他在找江山的身影,却发现他正和外面的几位邮递员聊着什么。

  几分钟后,江山目送着一辆辆满载《浦江日报》的绿色自行车。

  刚刚了解的情况,果然就和上一世一模一样。

  当下这年月,任何报刊杂志的派送和缴费,都是由邮政老大哥说了算。

  宿舍楼订报只限一楼,二楼以上不送。

  订阅少的地方不送,出了城的当日不送,出了郊区的三五日一块送……

  订报费用必须一年一缴,没有其它选项。

  但一年一收的订阅费,却又按月转给报社,同样没有其他选项。

  日发行量三万份左右的《浦江日报》,每份售价2分,邮局直接扣下每份0.6分的发行费。

  “霸气啊,”

  江山摇了摇头,不得不服。

首节上一节34/4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