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第35节

  他心里清楚,如此霸气的条约,无益于报社的扩展。

  但现实中,这一情况将一直持续到80年代后期。

  印刷厂通向大门的小径上,江山的脚步飞快,这一会他是真的饿了。

  刚踏出大门,就看见一辆崭新的凤凰牌自行车,从他身边驶过。

  看见江山时,还“叮铃铃”按响一串车铃。

  江山立刻对着“凤凰”喊道:“同志,一会记着买《浦江日报》。”

  几分钟后,站在国营小吃店里的江山,满面春风。

  早就熟络的女服务员一见是他,立刻面带微笑、热情询问:“还是白浆、油条?”

  “今儿是个好日子,”

  江山同志把两只大饭盒,向前一推:“再给加碗小馄炖。”

  “好嘞!”

  “一会记着买浦江日报。”

  离开时,江山仍不忘提醒了一句。

  与好心情的江山相比,浦江服装二厂的四车间里,却又是另一派气氛。

  包括江向南在内的24位职工,早没了前几日的笑脸。

  这一会,面对本职工作的积极性,也跟着消失了。

  江向南此刻一脸警惕。

  一边戴着袖套,一边大声提醒:“上班时间集中思想,注意安全生产。”

  即使四车间再小,大小也是位主任。

  在他的提醒下,多数女工也开始打起了精神。

  找关系调到其它车间的念头,又不知不觉冒了出来。

  与其他三班倒,任务集中时,夜不停机的服装车间相比。

  四车间算的上是服装二厂,订单派量最少的一个车间。

  通常只接些单位工作服,学生校服之内的小订单。

  和动辄日产量上千的大车间,本就不是一个级别。

  所以,别说是奖金,光听听其他车间的加班费,就够她们羡慕的了。

  江向南这样的车间老油条,能不知道她们在想什么?

  他此刻在过道上走的不紧不慢。

  即巡视机器,又察看民情。

  “各位妇女同志们,踏踏实实的留在四车间。”

  “伟大时代既然能哺育她们,就不会忘了你们……”

  江向南边走边劝,巡视了一圈,踏实了不少。

  刚准备离开,就听见哎呦一声。

  他暗叫一声不好,再回头时只看见血淋淋的一片。

  “扎着了吧,扎着了吧,”

  江向南一路小跑过去一看:

  “肖慧慧,怎么又是?”

  自打这姑娘来了四车间后,江向南都快忘了“安全生产流动红旗”长啥样了。

  看着眼前捂着手指,哭哭啼啼的姑娘,他叹了口气问道:“这次扎了几下?”

  “最多两下,”

  和肖慧慧一组机器的大姐,赶紧说道:

  “放心吧主任,她刚一叫唤,我就踩下了刹车。看着吓人,其实也没留多少血。”

  “这还叫没流多少,啊~”

  听了这话后,肖慧慧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你说说你是不是傻啊,这手上都扎了多少个窟窿眼了,每次还是不知道赶紧撒开。”

  “我这不是吓傻了嘛,啊~”

  江向南摸了把一脑门的汗:“行了行了,赶紧领她上医务室吧。”

  “啊~”

  肖慧慧这一会一步都不肯挪,越哭越伤心:

  “前两天,为了先买手表,还是先买自行车,和爱人商量了一宿,现在……什么都没了……”

  江主任好不容易调动起来的积极性,被她一嗓子全嚎没了!

  唉,叹了口气的江主任,默默看向窗外。

  这一刻,老三给他焊死的位子,好像又松了。

  ……

  十月过半,浦江市的秋风,依然带着暖意。

  全市近五百家的报亭,一如既往的把《浦江日报》搁在了靠后的位置。

  对比其他几家如雷贯耳的《文会报》、《解方日报》……

  小家小业的《浦江日报》,确实有点上不了台面。

  守报亭的师傅,照旧边看报边卖报。

  距离买报的高峰期,还早着呢。

  “同志,给我一份浦江日报。”

  “小姑娘蛮特别的嘛,”师傅从底下抽出一份早报:“欢喜看浦江日报。”

  “两分是吧?”年轻的姑娘急的很,话都不肯多说一句。

  “对。”

  师傅这边刚把钱丢进钱箱,外面紧接着又传来一声:

  “师傅,给来两份浦江日报!”

第47章 第一份高考书单

  师傅扶了下眼镜,又确认了一遍:“两份浦江日报?”

  “对。”

  还没等师傅转身去拿,忽然一辆自行车靠了过来。

  斜腿一撑,对师傅喊道:“浦江日报来一份。”

  师傅不再多说什么,麻利的将一大摞《浦江日报》堆放在了最醒目的位置。

  位于南/京路上的这家报亭,绿皮的漆身,透亮的玻璃。

  与市面上常见的报摊相比,无论是报刊的种类,还是数量都要全面的多。

  渐渐的,柜台上厚厚的《浦江日报》,肉眼可见的矮了下去。

  如果这一会,你爬上今年刚恢复原名的“浦江新世界百货商场”四楼。

  往下看。

  除了能看见穿梭往来的辫子车、停放成排的自行车……

  还会发现南/京路各个方向的街道上,一些年轻的身影在快速移动。

  渐渐的,不同方向的身影,汇聚到一个焦点。

  绿色的邮政报亭,已经被这些身影完全包围。

  面对蜂拥而至的人群,已经满头大汗师傅,迅速转身从货架下面,又抱出了一大摞《浦江日报》。

  两分、两分、报纸、报纸……

  还没等到中午,300份《浦江日报》已经见底。

  同样的情况,在不同的报摊延续。

  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从清晨6点开始,越来越多的群众,发现了《浦江日报》上的新气象。

  尤其是那帮,早早就排队站在市图书馆门外,等开门的年轻人。

  他们每天来这的目的,就是为了等着抄阅馆中几十套《数理化丛书》。

  “你们快看,浦江日报上刊登了给教育出版社的一封信……”

  “还有这,你看反面。”

  “天天……数理化,今天的报纸居然有习题?”

  “快给我看看,呀……还有解析!”

  “这些考题我见都没见过。”

  “本报自今日起,将为广大读者朋友……”

  “太好了,我以后每天都要买《浦江日报》。”

  “帮我先排着队,我马上就去买。”

  “我也去。”

  “帮我带一份。”

  ……

  《浦江日报》上不仅有数理化习题,还有答案解析的消息不胫而飞。

  77年,浦江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11万,录取人数仅为1200多人。

  到了今年,高考人数翻了倍的猛增,年龄跨度更大,但录取人数也只有2600多人。

  只要是与考题、习题相关的话题,都会有数量庞大的群众接着。

  就这,还不包括正在学校念书的学生。

  陆陆续续准备加入高考的成年人。

  一时间,整座城都在找《浦江日报》。

首节上一节35/4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