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镇山河 第331节

  张居正又道:“老六,不要哭!我这一生,能够做成新政这件大事,死也能瞑目了!我对得起嘉靖、隆庆两代先皇的皇恩!对得起徐阶徐师傅的师恩!更对得起天下苍生!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新政这棵参天大树,需要你这样的忠臣去守护!”

  贺六拱手,朝着病榻上的张居正,深深的作了一个揖:“张先生放心。我贺六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新政在,贺六在。新政亡,贺六亡!”

  张居正又道:“内阁诸阁员之中,王国光只懂经济事;潘季勋只懂治河事;张四维只懂拍马屁。唯有申时行是个通才。我死之后,逢大事,你可以去找申时行商议。”

  贺六问:“张先生明知张四维是个只会拍马屁的墙头草,这些年为何要依旧用他?”

  张居正道:“我用他原因有二。其一,他是王崇古的外甥,我要给王崇古这个老臣面子;其二,他志大才疏。即便想当奸臣,也没有严嵩、严世藩那样的歹毒手腕。”

  贺六摇头:“我觉得张先生是在养虎为患。”

  张居正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老六,你记住我的话:张四维是一条虫,而不是什么虎!我死之后,你真正的敌人不是张四维,而是永寿宫里的张鲸!”

  贺六叹了声:“但愿吧。”

  张居正又叮嘱贺六:“有个人,我希望你能保他。”

  贺六问:“谁?可是您的长子张敬修?”

  张居正摇头:“我说的这个人,是嘉、隆、万三朝战功第一的戚继光!谁都知道,我从嘉靖末年就全力支持戚继光。若我死后获罪,戚继光一定难逃干系。戚继光从军三十年,东南抗倭,北御鞑靼,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一生南征北战。这样一个大功臣,要是因为我的缘故获罪,我是无言去见大明的历代先皇的。真到了有人参戚继光的那一天,我希望你能够尽力替他脱罪。”

  贺六道:“张先生放心。我一定会尽力保全戚大帅。”

  张居正气息微弱的吟诵起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罢了,老六,该交待给你的事,我已经交待完了。你走吧。我累了,很累,很累。”

  贺六捧着张居正给他的木匣,心事重重的出了首辅府,回了自己家。

  白笑嫣迎了上来,道:“今天王皇后派坤宁宫管事牌子王安,给你送了一样东西。”

  贺六眼前一亮:“哦?什么东西?”

  白笑嫣道:“很奇怪,是一只活鹅。”

  贺六沉思良久后,开口道:“唉,真难为王皇后,费这样一番心机,只为给咱贺家传一句话。”

  白笑嫣问:“什么话?你别云山雾罩的,快说。”

  贺六道:“这是个典故。洪武爷晚年,害怕皇长孙朱允炆镇不住那些功高盖主的骄兵悍将。于是,他开始大杀功臣。徐达是开国第一名将。年老之时,生了背疮。背疮最忌蒸鹅。洪武爷却赐给了他一只蒸鹅!徐达含泪将整只蒸鹅吃下,当夜就死了。

  王皇后赐咱家一只活鹅,有两个用意。一是赞赏我贺六这些年立下的功劳,不亚于当年的中山王徐达。二是表明态度:她绝不会坐视皇上行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之事。她会在皇上面前,尽力保全我。”

  贺六说完,将木匣放在了桌上。

  白笑嫣点点头:“原来如此!难为王皇后年方二八,就有这样的心机。这木匣里装的是什么?”

  贺六道:“是我参劾张先生的奏疏。”

  白笑嫣闻言色变:“你难道要对张先生落井下石?贺六,我当年嫁给你,是佩服你的忠义。你要是因为贪生怕死,做如此小人行径,我会看不起你。”

  贺六叹道:“这份奏折,不是我写的,而是张先生代我写的!”

  白笑嫣惊讶道:“张先生帮你写奏折,参他自己?这是为何?”

  贺六朗声答道:“为了给我,给咱们贺家留一条生路!为了让我捍卫来之不易的新政!为了让我替他庇护那些他曾经庇护过的人!”

  

第691章 就叫他张居正吧

  

  张居正在病榻上一躺就是一个半月。张四维升任了次辅,在内阁替张居正主持日常事物。万历帝每日都派太医,来给张居正看病。一个半月间,年轻的皇帝甚至三次进入奉先殿,在大明历代先皇面前,为张先生祈福。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盛夏夜。

  张居正躺在病榻之上,在阵阵蝉鸣中,盯着窗外的一轮明月,暗自出神。

  他记起五十四年前,父亲张文明给了他一只夏蝉。他拖着长长的鼻涕,握着那只夏蝉,仿佛握住了那年的整个夏天。

  张居正,荆州江陵县人。祖籍安徽凤阳。

  元末,洪武爷在江南起事。一个凤阳老乡,加入了洪武爷的义军。这个凤阳老乡,名叫张官保。

  在那个英雄辈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代,张官保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大明开国,论功行赏。张官保被封为湖北归州守御千户所千户。这是一个正五品的世袭官职。称不上显赫,却也能让后人有碗安生饭吃。

  张官保这个五品小官,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后代之中,会出现一个名叫张居正的人,改变大明的历史,甚至改变了华夏五千年的历史。

  时光荏苒,一百多年过去。成化年间,朝廷竟然撤销了归州守御千户所。张家的铁饭碗没了。张居正的曾祖父张诚,无奈之下只得带领家人,从归州举家迁往荆州谋生。

  张诚颇有经商的才能。在荆州赚下了一百多亩田。仓禀实而知礼节。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张镇能够走仕途科举这条路。张家世袭的武官职位没了,出个文官也是极好的。

  可惜,张镇根本不是读书的材料,连秀才功名都没考上。张诚无奈,只得花了些银子,上下打点,将张镇送进了辽王府做护卫。

  再后来,张镇生了个儿子,名叫张文明。张文明比自己的爹强。二十岁考中了秀才。不过,张文明的才学,也就仅限于一个秀才而已。接下来,他考了七科二十一年,都未中举。

  落地秀才张文明一生碌碌无为。。。不对!在嘉靖三年的那个夏天,他做过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事!

  嘉靖三年夏的某个晚上,张文明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夫人赵氏因为天热,在床上只穿着一条秽裤。张文明望着夫人身上白花花的肉,忽然来了兴致。

  张文明一把将夫人搂住,面容猥琐的说道:“天儿太热,横竖睡不着,不如来一盘儿?”

  “不嘛不嘛。”

  “来嘛来嘛。”

  张文明的临时起意,改变了历史。

  十个月后,张文明的儿子呱呱坠地。当时,张诚、张镇健在。张家变成了四世同堂。

  给刚出生的孩子起名字的任务,自然落到了老祖儿张诚的肩上。

  张诚捋了捋白胡须,对家人们说道:“这几天,我老梦见一只白色的老龟。可巧,今儿我的曾孙就出生了。我看,就叫他张白圭吧!”

  张白圭一天天长大。四岁那年,他爹张文明给了他一只夏蝉:“爹要念书了。你拿着夏蝉安静点儿,自己玩。”

  说完,张文明进到书房,摇头晃脑的读起了《春秋》:“多行不义,必自毙;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

  四岁的张白圭,蹲在书房门口。边玩那只夏蝉,边听着父亲朗朗的读书声。

  一个时辰后,张文明走出书房。一个稚嫩的声音,回响在他耳边:“多行不义,必自毙;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

  张文明转头一看,自己四岁的儿子张白圭,边抹着鼻涕,边背诵着他刚才念过的《春秋》名句。

  张文明吃惊的长大了嘴巴。他一把抱起张白圭:“嘿,你他女良的还真是个天才!”

  第二天,张文明给儿子请了个私塾先生。

  接下来的事儿,让张文明做梦都能笑醒。

  儿子张白圭,五岁能做诗文,七岁通晓五经大义,成了荆襄一代有名的神童。

  十二岁那年,私塾先生一脸难色的找到了张文明。张文明还以为儿子惹了什么祸呢。

  私塾先生接下来的话,让张文明兴奋不已:“东家,贵公子在学问上已得大成。我教不了了。你带着他,去考秀才吧!”

  张文明惊讶的问:“他才十二,怎么能考秀才?”

  私塾先生道:“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本朝的杨廷和老首辅,也是十二岁中的秀才。贵公子少年睿智,才华横溢。他的才学,足够考中秀才!”

  张文明喜滋滋的给了私塾先生十两银子,将他打发走了。而后,他领着十二岁的张白圭,来到了荆州府,参加府试。

  在荆州府,张白圭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伯乐。

  主持那年府试的,是荆州知府李士翱。李士翱是个爱才、识才的人。他将张白圭的试卷,拔为头名!

  十二岁的少年郎,成为了府试头名,赢得了秀才的功名。此事轰动了荆襄,甚至轰动了江南士林!

  李知府当然要亲自见一见这个年少才高的少年郎。在知府大堂,他和张白圭一番讲经论道。

  半个时辰后,李知府说了五个字:“国器!国器也!”

  转头,李知府对张文明说道:“你儿子以后是一定会金榜题名的。白圭之名,有些不雅。我给他改个名字吧。”

  知府老爷亲自给儿子赐名,这对落第秀才张文明来说,是莫大的荣耀!他连忙道:“犬子何德何能,竟得大人赐名!张家四代,对大人恩德感激不尽!”

  李知府笑道:“哪里哪里。你的儿子,将来是一定能出将入相的!我一个小小的知府能给他改名,实在是前世修来的造化。”

  说完,李知府摊开白纸,提起了笔。他思忖良久,在纸上写了三个大字:“张居正。”

  那一年,春风得意的少年郎张白圭,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张居正”。这个名字,将光耀千秋,彪炳史册!

  

第692章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十二岁的张居正得中秀才。一年后,迎接他的将是湖广乡试。

  第二年,十三岁的张居正打点好行装,来到了湖广首府武昌城,参加乡试。

  在武昌城,张居正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个伯乐:湖广巡抚顾璘。

  十三岁的少年郎跟一群三四十岁的老学究一起考举人,这自然在武昌城引起了轰动。

  顾璘顾巡抚得知此事,决定在乡试开考之前,亲自见一见这个春风得意的少年郎。

  二人在巡抚衙门后衙的假山旁谈古论今,顾巡抚不时发出一阵阵惊叹声:“国士!国士也!”

  谈的兴起,顾巡抚忽然做了一个让张居正面红耳赤的举动。堂堂的湖广巡抚,从二品大员,竟然当着张居正的面,解下了自己的腰带!

  顾巡抚不好男风,没有断袖之癖。他为人正直,更不会像后世那些砖家叫兽一样,对英俊的少年郎张居正做什么不雅之事。

  他解下自己的腰带,是为了送给张居正!这可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举动。因为大明有制,腰带代表着官员的品级。

  顾巡抚是从二品大员,腰带乃是犀带。

  他双手将腰带递给张居正。

  张居正连忙推脱:“大人,官袍腰带,乃权柄也!学生只是一个秀才,怎么敢受您如此大礼?”

  顾巡抚朝着张居正笑了笑:“你今后是要着玉带的。这条犀带,其实配不上你。请你委屈一下,收下吧。”

  《大明律》:玉带,非正一品内阁大学士或五军都督不得擅着!

  张居正收下了顾巡抚这份珍贵的礼物。他才名冠绝江南,又得到了一省巡抚的赏识。乡试中举,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事。

  什么事,就怕似乎二字。

  顾巡抚送走了张居正,转头就叫来了主管本次乡试的湖广学政徐康永。

  顾巡抚一字一顿的叮嘱徐学政:“你听好了。本次乡试,会有一个名叫张居正的十三岁青年才俊参加。你千万不要让他中举!”

  于是乎,张居正才华横溢的应考文章,变成了一张废纸。他打点行装,落魄的回到了荆州老家。

  事后,坊间纷传顾巡抚没有容人之量,嫉贤妒能,故意让少年才子张居正落第。

  顾巡抚听到这些话,笑着跟自己的家人解释:“他们懂什么?我是怕张居正重蹈宋人方仲永的覆辙。只有经历过挫折的人,才能有远大的前程。十三岁遭受一次挫折,总比三十一岁再遭遇挫折要好!”

  回到荆州的张居正,继续埋头苦读。三年之后,他再次来到了武昌,参加乡试。

  乡试前,徐学政先找到了顾巡抚。他问:“抚台大人,那个少年郎张居正又来了。这一回,要继续让他落地么?”

  顾巡抚摇摇头:“不。一次挫折,会让他奋发图强。两次挫折,三次挫折,恐怕会消磨掉他的志向。”

  一个月后,湖广乡试放榜,十六岁的张居正,得中举人!

  十六岁的少年中了举人,轰动江南。一时间,江南名士纷纷来到荆州,只求见这位少年一面。酒宴、诗会、赏花、赏月。这些安逸享乐,让张居正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他甚至想:横竖我才十六。先玩几年,再备考会试吧。

  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张居正可能真的会成为第二个方仲永:年少成名,在碌碌无为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首节上一节331/4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