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镇山河 第335节

  万历十年,九月。戚继光终于到了登州境内。他的眼前,出现了两条路。他不知道,哪条路通向他阔别三十年的家。

  一个牧童牵着一头牛,唱着一首童谣,慢慢悠悠的朝着戚继光这边走着。

  悠扬的歌声,回荡在这片和平、静谧的土地上:“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做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向东看,泪落沾我衣。”

  这首童谣,讲的是一个十五岁离家从军的老兵,阔别家乡数十年后,归乡养老。却发现,自己原来的家已经荒废。亲人们全都已经离开人世。老兵在家中做好了饭,却不知道给哪个亲人吃,最终泪洒衣襟。

  戚继光年轻的时候是个钢筋铁骨的汉子。他属下的将士们,从未见他流过眼泪。现在他老了,泪水似乎多了起来。听着这首童谣,眼泪已经打湿了他的眼眶。

  牧童终于走到了戚继光的面前戚继光问牧童:“小孩儿,去登州是哪条路?”

  牧童笑着说:“老头儿,你真笨死了!两条路,都通向登州啊!哈!我们登州可是个鼎鼎有名的地方!因为我们这儿出了一个举世无双的大英雄,叫戚继光!”

  戚继光愣住了:“哦。是这样啊。是啊,我老了,笨的活像你手里牵着的那头牛。”

  牧童唱着童谣走了。

  戚继光忽然回想起来,左手边的那条路,不就是自己在嘉靖二十九年,上京参加武会试走的那条路么?

  看着这条一望无尽的路,戚继光回望自己的一生,回望自己是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一段段往事,涌上他的心头。

  洪武十四年,开国名将蓝玉、傅友德远征云南。大战过后,傅友德按照惯例,给朝廷呈上了有功、阵亡将士的名单。

  阵亡将士名单中,有一个名叫戚祥的人。这是一个官职不高也不低的阵亡者。

  洪武帝下旨,追授戚祥登州卫指挥佥事,准其子孙世袭罔替。

  两百年后,嘉靖七年。戚详的后代戚景通在夫人的产房前苦苦等了一夜。

  这时,一声鸡鸣响起,雄鸡一唱天下白!

  产房之中,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

  戚景通看着朝阳冉冉升起,阳光普照大地。他对自己说:“我的儿子,以后就叫戚继光吧。”

  戚继光是含着金饭碗出生的,登州卫指挥佥事的职位是正四品。算是明军中的高级武职了。等到他成年之后,可以躺在先祖的功劳簿上,领着四品武官的饷银,吃吃喝喝,娶一房美妻,续几名美妾,安安乐乐的享受自己的一生。

  然而,如果是那样,戚继光就不是戚继光了。

  戚继光八岁开蒙。在私塾之中刻苦读书。

  十四岁的那个夜里,秉烛夜读的少年戚继光,写下了一首后人争相传颂的诗篇,言明自己长大后的志向:“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几年后,戚景通病死。十七岁的戚继光进京,来到兵部,领了委札,正式成为了登州卫指挥佥事。

  回到登州之后,他豪气干云,他雄心万丈!他想要将登州城打造成东海之滨最坚固的屯兵城池!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卫所军制经过两百年的时光,已经羸弱不堪。登州城内的将士们,军纪涣散,各级将领贪腐无度。吃空饷,喝兵血已经成了不成文的惯例。

  戚继光决定,大力整饬军纪。

  结果,新官上任三把火,没烧死那些贪腐的将领,反而烧到了他自己。

  在那些老兵油子们看来,你不过是个十七岁毛儿都没长齐的孩子。想改变我们,不可能!让我们改变你还差不多!

  那一年,年轻的戚继光学会了妥协。好吧,我改变不了你们。可你们,也改变不了我!

  戚继光还没有能力整饬登州城的军纪,他干脆窝在书房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兵家书。他闻鸡起舞,习练武艺,参详兵法。准备走武举,证明自己是一个将才,而不是一个靠着蒙祖荫获得官职的酒囊饭袋。

  嘉靖二十八年,二十一岁的四品武将戚继光,自贬身价,跟一群白衣举子参加山东武乡试,一举中第。成为了武举人。

  嘉靖二十九年,二十二岁的戚继光打点行装上京,参加京城之中的会试。他信心满满,凭着自己的武艺和满腹的兵法,一定能够跻身武进士的行列。

  就在此时,俺答汗来了!十万鞑靼铁骑,直扑京城城下。

  兵部右侍郎杨守谦跟一千上京应试的武举子们说:“鞑靼兵临城下!战场即是考场!愿随我上城头抗击鞑靼的,跟我走!不愿意打仗的胆小鬼,我也不会强留!”

  戚继光第一个站出来,高声道:“大丈夫当以身许国!京城若被攻破,国都没了,要命还有什么用?”

  戚继光跟着明军袍泽们站到了城墙上,用鲜血和勇气,保住了大明的都城!

  庚戌之变,最终的结局是俺答汗退兵。

  战后,同袍战友们忙着喝酒庆功,戚继光却在忙着反思。为什么长城就像一张一捅就破的窗户纸?为什么草原部落可以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如入无人之境?

  最终,他得出了自己的答案,写成了《备俺答策》。

  

第700章 戚继光!戚继光!戚继光!戚继光!

  

  《备俺答策》迅速在明军中流传。兵部右侍郎杨守谦对其大加赞赏。

  杨守谦以兵部堂官之尊,亲自见了戚继光。

  他问戚继光:“我调你去蓟州,你可愿意?那是个战火纷飞的地方,天天都在打仗。你去那儿,就等于是将脑袋栓在了裤腰带上。你若是不愿去,我也不会勉强。”

  戚继光坚定的回答道:“禀杨部堂。戚某不是胆小鬼。”

  杨守谦笑了笑:“好!我这就给你开调令。”

  戚继光问:“不知杨部堂打算授予我什么官职?带多少兵马?”

  杨守谦答道:“我打算让你做蓟镇的旗牌官。”

  戚继光傻眼了!所谓的旗牌官,说白了就是传令兵的头儿。自己是堂堂正四品的武将,却要屈尊到蓟镇做个小小的旗牌官?

  杨守谦似乎看穿了戚继光心中所想。他对戚继光说:“李广不是一生下来就是李广。卫青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卫青。你是将才,却需要锤炼。”

  三年后,戚继光终于明白了杨守谦的苦心!

  蓟镇那些有经验的老将的每一道军令,都是经戚继光的手传递给袍泽弟兄。从那一道道军令中,他学会了怎样打仗,怎样用兵。

  嘉靖三十年的一天,二十三岁的戚继光奉命巡边,他途径蓟州西郊的一座寺庙歇脚。

  这座寺庙里,坐着十几个老头。这些人,正在坐而论道,讨论长生之术。

  老头子们你一句,我一句,说了无数古怪的求长生的法子。

  戚继光足足听了半个时辰,终于忍不住了。他站起身,对一众喋喋不休的老头儿说道:“在下有一长生之术,可与诸公分享。”

  老头们安静了。他们竖起耳朵,想听听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有什么求长生的好法子。

  戚继光朗声道:“鞠躬尽瘁,夕死无憾,此即长生之术!”

  说完,年轻的戚继光大步离开了寺庙!

  嘉靖三十二年。兵部的杨侍郎升任了尚书。他想起,蓟州镇那边,他还放着一个青年将才呢!他思忖良久:嗯,三年了,他锤炼的也该差不多了!宝剑岂能久藏于匣中!这把利剑,是时候出鞘了!

  十几天后,一道军令传到了蓟州:蓟州镇旗牌官戚继光,升任都指挥佥事。掌山东二十六卫所兵马,防御山东沿海倭奴。

  二十五岁的戚继光,正式成为了统领几万大军的将领。在山东,他整饬军备,与沿海倭奴血战。他花了两年时间,肃清了山东沿海的倭患。

  嘉靖三十四年,二十七岁的戚继光升任宁绍台参将。奔赴浙江抗倭。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战友,胡宗宪、俞大猷。

  浙江的倭患远比山东严重的多。且当地卫所军羸弱不堪,见到倭奴跑的比谁都快。

  戚继光决定,编练新军!要练新军,兵源是个问题。

  嘉靖三十四年的一天,戚继光因公途径浙江义乌。恰好遇上了义乌矿民械斗。在这场械斗中,戚继光发现,义乌人之凶悍,骇人听闻!他做出了自己的决定,从义乌招兵,练就新军!

  戚继光找到了双方矿民的首领,对他们晓以大义。最终,他从义乌招募到了八千人,组成了一支新军。

  这支新军,名叫戚家军!当时谁也没能想到,戚家军跟戚继光的名字,四百年后依旧声震寰宇,彪炳史册!

  接下来的事,就是众人皆知的了。戚继光率戚家军,跟一万俞家军配合,在东南沿海抗倭十年。斩下了十倍于己的敌首!平定了东南倭患。

  又过了几年,戚继光回到了蓟州。物是人非,当年那个年轻的旗牌官,已经成为了掌蓟、辽、宣三镇边军的大帅爷。不变的,是戚继光报效国家,守卫国土的志向。

  在蓟州,他修缮长城,操练车营兵,改良火器。把俺答汗打得再也不敢轻视大明!他用战争的方式,为大明北边赢得了长久的和平!

  现在,名将已经老去。往事如烟。那些战火峥嵘的岁月,已经成了他心里永远不可磨灭的记忆。

  戚继光从遥远的思绪中走出。继续赶路,两个时辰后,他终于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登州城。

  他抬起头,看着登州城的那片天。

  家乡,戚继光,回来了!

  五年后,万历十五年。六十岁的戚继光老死家中。

  死前,他留下遗言:“从军三十年,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拜。”

  戚继光,戎马一生。论其战功,纵观嘉、隆、万三朝,无人可望其项背。四百年后,依旧声震寰宇,万民景仰。

  他的一生,无任何遗憾。

  

第701章 暴风雨,终于来了

  

  暴风雨来临之前,天空总是宁静的。

  张居正六月病亡,转眼半年过去。这半年以来,万历帝一方面勤于政务。一方面严令各地,为张居正修建祠堂,褒其一生的功勋。

  万历十年的冬天悄悄来临。

  京城内外,普降了一场瑞雪。

  贺府之中,贺六父子围炉而坐,吃着炖羊肉,喝着酒。

  贺世忠道:“今年冬天比往年都要冷。京城都这样,更别说滴水成冰的辽东了。爹,我派人把月儿、泽贞还有姐姐、汉骄接回京吧。快过年了,咱们贺家总要团圆一回。”

  贺六摇头:“糊涂!此刻,辽东要比京城要安全一万倍!”

  贺世忠有些不以为然:“爹,张先生都死了半年了。也没见朝廷里像您老说的那样,掀起什么腥风血雨。”

  贺六苦笑一声:“你还嫩的很啊。该发生的事,总会发生的。看着吧,或许是明日,或许是后日,朝廷的天,就要变了。”

  永寿宫大殿。

  万历帝批阅着奏折。张鲸在一旁,给他添着茶。

  万历帝猛然抬头,自言道:“火候差不多了!”

  张鲸问:“皇上,您的意思是该用晚膳了?今天下晌御膳房炖了一锅八味鸡汤,炖到现在火候的确是差不多了。”

  万历帝瞥了张鲸一眼:“你觉得朕说的是什么鸡汤么?”

  张鲸反应倒是很快:“皇上是说,该清算张居正了?”

首节上一节335/4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