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22节

  当今天子对待时局的拿捏,出招的刁钻,叫很多人都没有办法,找相应的借口,来反对,来规谏。

  这还玩个屁啊。

  “臣…恳请陛下,永废矿税!”

  韩彼时走上前,不提理藩院,不提赈灾公署,作揖行礼道:“眼下国朝局势混沌,然国库却想叫先前,充盈不少,若陛下不允臣之请辞,还请陛下恩准臣之规谏。”

  “臣附议!”

  “臣附议!”

  东暖阁内,所站的这帮阁臣、枢辅,一个个神情复杂,但最后都纷纷站出,向崇祯皇帝作揖行礼。

第417章 二选一

  崇祯皇帝双眼微眯,看着韩、王洽他们,显然对所提永废矿税一事,是没有想到的。

  御极之初,在天启朝外派的大批镇守太监,全都被召回京城,魏阉所行矿税事,也便就此作罢。

  征收矿税这件事情吧,具有两面性。

  一面能帮着国库增收税源,然所征的矿税大头,都叫镇守太监,包括麾下爪牙走狗给贪了。

  一面能接着镇守太监之手,打击各地士绅、商贾等群体,但离开天子视线的太监,多行仗势欺人,践踏法纪之事,残害地方百姓。

  ‘这是看出朕乾纲独断,生怕自身的利益受损啊。’

  崇祯皇帝心里轻笑起来:‘之所以有这样的顾忌和担忧,只怕跟倚重厂卫,崇文门税关事,天津开海,包括重开榷场,都有关连吧。

  只不过近期的朝局变动,就更加刺激到朝中文官群体,那根敏感紧张的神经了,所以才会这般啊。’

  对所谓矿税事,崇祯皇帝太清楚了,无非就是既得利益群体,不想给大明多缴赋税,所以才死揪着此点不放。

  其实在赋税这件事情上,最能体现出皇权和臣权之争,因为在这里面,所牵扯到的利益太多了。

  谁敢想象,某地产茶重地,所缴茶税就几十两银子。

  谁敢想象,南直隶所辖官田,多数都叫某些利益群体,用各种名义占着好处。

  江南的那种官商勾结,风气之严重,快叫大明对江南诸省,实际掌控力都被削减到,极为严重的程度。

  一边是多灾多难的北方诸省,一边是纸醉金迷的江南诸省,这两者之间,所形成的鲜明对比,是叫人觉得讽刺和可悲的。

  “诸卿家,你们所提的永废矿税,依着朕的理解,是想规谏朕,不要从内廷谴派镇守太监,到地方为祸百姓?”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故作不解的看向韩他们,说道:“似这样的良言,诸卿家就该多多提出啊。”

  韩:“……”

  周道登:“……”

  和他们预想中的不一样,天子似乎并没有发怒,甚至脸上还流露出淡淡的笑意,此举的确超出他们预想。

  说实话,若是有可能的话,他们也不想请辞,也不想跟天子顶撞,但处在这人情世故之下,有些时候并非是他们想怎样,那就能怎样的。

  “陛下英明。”

  韩作揖行礼道:“臣就是想进谏此事,内廷的太监宦官,在陛下面前是一个样,但到了地方,又是另一个样。

  并非是臣等有意想抹黑什么。

  实则是魏阉把持朝纲期间,外派出大批的镇守太监,名义上是为国朝分忧,可实则却都中饱私囊了。”

  韩错误的理解了,崇祯皇帝所讲的意思,跟他所说的永废矿税,是不一样的。

  或许应该换种说法,大明文官群体所在的朝堂,就从不会多征收矿税,商税等,跟他们背后群体,息息相关的税目。

  “若是这样的话,那朕明白了。”

  崇祯皇帝故作恍然的说道:“那朕就下道中旨吧,内廷所辖太监宦官,永不外派出北直隶,任镇守太监。

  诸卿家以为如何?”

  “陛下英明!”

  “陛下英明!”

  韩、王洽、周道登这帮阁臣和枢辅,纷纷上前作揖行礼道,眉宇间是难掩的喜色和激动。

  因为不到北直隶之外,派遣镇守太监,这代表着矿税之事,甚至是暴敛之事,都不会发生了。

  ‘就算没有你们折腾的这些事情,朕也不会外派内廷太监,去地方上镇守。’

  看着众人的反应,崇祯皇帝轻笑起来:‘一帮阉割的宦官,心理已然是扭曲的,越是缺少什么,那就越在意什么,继而性格变得古怪。

  这内廷的太监宦官群体,在朕眼皮子底下,还好很多,一旦超出范畴,那就会僭越大明法纪。

  北直隶这个范畴,恰好便是掌控的极限,超出了这个范畴,那就会闹出很多不好的事情,削弱大明的元气。’

  外派镇守太监征收矿税,被彻底堵上路了。

  但是从国朝层面,谴派文官征收呢?

  明初为了休养生息,出于重农抑商的国策,对待商业之事不看重,连带着矿税、商税这些税目,都是定的很低。

  只是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啊,随着时间的推移,若是不适时做出修订完善,就会叫很多人钻了空子。

  “不过这份中旨里,朕还想涉及一点。”

  崇祯皇帝沉吟片刻,继续说道:“前些时日,毕卿所领户部事,在榷关一事上,有着不小的进展。

  张家口榷关发展的很好,亦叫国库获取不少税收,朕想了想,既然在我大明治下,商业发展的不错。

  那国朝对商税,是否能重新厘定?这个税收比例,是否能略做调整,以确保国朝赋税增收一些?

  当然,这件事情还是需户部着办,具体如何商榷此事,内阁也要参与其中,诸卿家以为如何呢?”

  韩、周道登这些人,有些迟疑,显然对天子所讲这些,没法进行辩驳,毕竟张家口榷关那边,商业繁华是事实。

  且崇祯皇帝提及商税事,态度是很温和的,带有商量的意味,商议权由户部负责,同时内阁也能掺和其中。

  究竟要增加多少,怎么个征法,这解释权和商议权,都在他们这一边。

  ‘大明的赋税,朕要是不一点点,给你们拨正回来,那这皇帝就算白当了。’

  看着有些松动的众人,崇祯皇帝紧握起拳头,神情自若:‘不仅是商税、矿税,以后包括茶税,盐税等税目,朕都要大刀阔斧的改。

  不过现在专业人才,还没有培养出来,且实控的大明新军,尚未成长到一定程度,还不好给你们撕破脸。

  不急,咱们慢慢玩。

  反正这个烂摊子,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想朝夕间就给解决,也不现实,朕有足够的耐心,跟你们慢慢的玩。’

  跟大明文官群体博弈,不在一时之胜负,毕竟他们的根基,崇祯皇帝现在还没有办法刨开。

  科举所衍生出的特权,刨不开的话,那党争就不会结束,可这事儿吧,非几年就能做的,闹不好会引起造反浪潮。

第418章 阎应元的大礼

  大明的烂事,烂账太多,纵使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也不是万能的,毕竟治理天下,离不开文官群体。

  若是大明没有诸多的流寇叛乱,只一个建虏叛乱,那财政压力就会减少很多,崇祯皇帝也不会一边做事,一边向文官群体适当的去示好。

  说实话,天启皇帝放纵厂卫,叫魏忠贤顶在前面,在朝跟文官群体斗,尤其是跟东林党人,在阉党势起的那一年,即天启四年后,的确叫财政方面,得到不小的缓解。

  不过这种方式,对于大明朝来说,无疑是饮鸩止渴。

  因为不管是阉党,还是东林党,本质上都属于同一类型,即守旧派利益群体。

  若崇祯皇帝想当亡国之君,那也能走他皇兄的路子,但显然崇祯皇帝并不想这样去做。

  “卢卿果真没有叫朕失望啊。”

  东暖阁内,响起崇祯皇帝的赞许声,“这才过去多久啊,北直隶赈灾行署,就迅速的搭建起来了。

  这大名府治下,已经开始有所改变,不错,不错,看来这些时日,卢卿做出的事情不少啊。”

  王承恩见自家皇爷这般高兴,脸上亦流露出些许笑容。

  回想起前几日,以韩为首的阁臣、枢辅、廷臣,集体请辞事,王承恩这心里啊,就甚是心悸。

  如果说这样的事情,真的朝那样的态势发展,只怕朝堂这边,就会先乱起来,到时大明各地就会跟着乱起来。

  “王伴伴,山东那边是否有呈递的密奏?”

  崇祯皇帝放下手中奏疏,对王承恩说道:“这赈灾公署的设想,在北直隶所取得的那些成效,看来是正确的。

  山东那个地方,太重要了,不能因为一场水灾,就彻底乱起来,现在大明最不能有的,就是民乱了。”

  “启禀皇爷,暂时还没有。”

  王承恩欠身说道:“不过算算时日,由内帑所调拨的赈灾钱粮,经漕运的话,也该抵达山东境内。”

  “那就再等等看吧。”

  崇祯皇帝点头道:“此次直隶和山东,倘若所设赈灾行署,能切实担负起担子,那对国朝来讲,无疑是件好事情。”

  有明以来,在中枢所设衙署,地方所设衙署,那都是文官群体的自留地,想绕开他们做些事情,其实是不容易的事情。

  就好比这赋税征收方面。

  被文官群体卡着脖子,很大程度上就会陷入别动。

  甚至特设的军机处,从较大程度上来说,也是会受文官群体的影响,不可能做到绝对的部署。

  不过叫军机处总揽平叛事,却能在国朝层面,形成统一的部署,减少不必要的流程,这也是崇祯皇帝最看重的。

  而在前些时日,顺势设立的赈灾公署和理藩院,那势头就不一样了。

  特别是这个赈灾公署,包括地方上的赈灾行署。

  在大明文官群体的眼里,这就是一个非法组织,是不受大明主流所承认的,是侵害他们利益的。

  然而崇祯皇帝偏要用这个机构,来吸纳没有出路的寒门生员,甚至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生员,乃至是更宽泛的读书人群体。

  叫他们通过严峻棘手的赈灾事,在基层狠狠的摔打磨砺,哪怕中途有退却的,哪怕十个里只能培养出一个,这对崇祯皇帝来讲,都是稳赚不赔的事情。

  再一个若是在他们之中,敢有把手伸到赈灾粮饷上的,那崇祯皇帝杀起来,就没那般多要思量的了。

  晋升的希望都给你们了,只要塌实肯干就能逐步擢升,若这样还敢贪污,那不就是自寻死路吗?

  北直隶和山东两地,是崇祯皇帝着重布局的。

  毕竟两地的巡抚,一个卢象升,一个袁可立,外加上登莱巡抚孙元化,都是务实、肯干的贤才良臣。

  由他们所在辖区内,主抓起来的地方赈灾行署,定然能起到不错的成效。

  “对了王伴伴,李自成这边,是否离京赴津了?”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继续询问道。

  王承恩欠身道:“回皇爷,是昨日离京的,一应的人手,包括所需甲具、军械等,都一同押送天津,包括皇爷要传递给东江的密旨。”

  最近朝堂这边,地方这边,闹出的事情都不少,这牵绊着崇祯皇帝的精力,不过对李自成一事,崇祯皇帝还是很重视的。

  好在内廷这边,有较为完善的班底,能帮崇祯皇帝分忧,不至于说拖后腿,这给他省去不少麻烦。

  “真快啊,转眼间李自成就走了。”崇祯皇帝放下茶盏,感慨道:“希望这个李闯将,别叫朕失望啊。”

  王承恩的心里有些生疑,为何自家皇爷这边,会对李自成这个叛贼,表现的这般重视?

  难道大明多年来,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就靠一个李自成,便能全部解决了?

首节上一节222/42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