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23节

  那大明先前战死的那批悍将,连区区一个叛贼,都比不上吗?

  只是王承恩哪里会明白,李自成能得崇祯皇帝的重视,就是他那套流窜作战,和其所知的游击战术,具备在实践中去总结经验的可能性。

  建虏在辽东采取的是高压统治,即便皇太极上以后,一直都在努力调整政策,以求消散隔阂。

  但是建虏八旗的高层,多数都是鄙夷汉人的,看见他们喜欢的,不是靠抢,就是靠杀。

  这也使得辽东生活的百姓,或许骇于建虏的残暴,被杀的人太多了,不敢再行反抗了。

  可是李自成的出现,只要能在辽东那片黑土地上,渡过最初的那段虚弱期,那他所领的流寇队伍,就能衍生出较大的影响,这便能拖住建虏的后退。

  “奴婢拜见皇爷。”

  王德化匆匆走进东暖阁,作揖行礼道:“皇爷,午门外聚集一帮学子,为首的是锦衣卫百户,阎应元,请求进宫面圣。”

  “谁?”

  崇祯皇帝一愣。

  阎应元?

  可紧接着,崇祯皇帝就想起来了。

  对啊。

  自己先前找到阎应元,叫其到江南那边寻找红薯,只是半道冒出个徐光启,加之所处时局动荡,也叫他将阎应元给抛之脑后了。

  “阎应元回来了?”

  崇祯皇帝囔囔道。

  “是的皇爷。”

  王德化欠身道:“那百户阎应元,呈递了牙牌,言完成了圣谕,不仅找到了红薯,还寻得土豆和玉蜀黍。

  此外在午门那边,所聚集的那帮学子,亦是阎应元奉皇爷旨意,在赶赴江南的途中,所聚集在一起的,都是想为国朝分忧,为皇爷分忧的。”

  “快宣!”

  崇祯皇帝闻言,伸手道:“叫阎应元他们,全都进宫面圣,朕要见他们。”

  “喏!”

  王德化当即应道。

  崇祯皇帝神情间,流露出些许激动,没想到这个阎应元,韧性还真是够强的,居然连土豆和玉米,都寻找到了。

  若是这样的话,先叫徐光启所领农科,在各地皇庄试种,培育出优良的良种,那大明的粮食荒,就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啊。

第419章 心系天下苍生,当磨砺

  小农经济下的大明,若是能抓好钱和粮这两项,叫内帑或国库相对充盈,不行拆东墙补西墙之事,其实是可以逆风翻盘的。

  不过这背后牵扯到的事情太多,就算想要拨乱反正,那亦是需要时间沉淀的,丝毫都急不得。

  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眼前行跪拜之礼的众人,心里却是难掩的激动,这远比阎应元,带回一批土豆和玉米良种,要激动的多啊。

  陈明遇、冯厚敦,方以智,陈子龙,夏允彝……

  十数名鼎鼎有名的抗清之辈,就这般跪在自己面前,在崇祯皇帝的眼里,若这些人能磨砺出来,那都是国之栋梁啊!

  眼前这些人才,可不是水太凉的钱谦益啊。

  “诸卿快快请起。”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伸手道:“你们能随阎应元一同北上,朕心甚慰啊,我大明亦是有忠贞之士啊。”

  被天子这般出言称赞,叫陈明遇、方以智这些尚没有中举的学子来讲,那一个个内心都是很激动的。

  这可是大明的天子啊。

  ‘当前北直隶和山东两地,都受到灾情的袭扰。’

  崇祯皇帝暗暗思量着:‘卢象升和袁可立的担子都很重,若是这批人能派过去,到地方赈灾行署任职,积极地赈灾,那态势肯定会不一样。

  当然他们之中,一些是出身显赫,或许吃不了这个苦,最终中途退出了,但若是能磨砺出一般,这些人才都是国之干才啊。

  不行,朕要给他们洗脑,打一针强心剂。叫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叫他们兼济天下,叫他们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若能在实践中磨砺出来,在基层一步步爬上来,那整个态势都是不一样的。’

  朝中的赈灾公署。

  地方的赈灾行署。

  就是崇祯皇帝靠着赈灾事,培养人材的重点保护对象,是隔绝各级官员上下其手,贪墨赈灾粮饷的机构。

  能被吸纳进去的人,绝不能是官场老油条,不然风气就会被带进来,那培养人才纯粹是痴人说梦。

  没有经残酷现实鞭打的读书人,带着那么些浪漫主义色彩,就像是一块块璞玉,若能雕琢出来,那就是良玉。

  “阎卿啊,你此番归京,可谓是给朕分忧了。”

  崇祯皇帝故作叹息,看向阎应元道:“眼下国朝艰巨,你们在归京的途中,想来也知晓北直隶和山东,两地遭受旱灾、水灾侵袭吧?”

  “臣知晓此事。”

  阎应元忙上前作揖道:“臣听闻陛下,于北直隶治下,特设了地方赈灾行署,以组织受灾百姓,行以工代赈,确保地方秩序安定……”

  陈明遇、方以智这帮学子,个个都情绪激动起来,见到天子这般忧愁,他们都生出强烈的意愿,想要为君分忧。

  事实上封建王朝所尊儒家思想,并非不是没有好处的,大明多数的读书人,都是想为大明分忧的,想为君王分忧的。

  不过那些高中科举,开始步入官场的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官场风气的影响,渐渐都和光同尘,思想上有所改变了。

  在读书的时候,你可以嫉恶如仇,你可以坚守己见。

  毕竟还没有入世,没经历现实的摔打,利益的牵绊,有怎样出格的举动,都是对的。

  但是入世以后,整个情况就彻底改变了。

  “是啊,朕不想叫大明子民,饱受灾情的困扰,想叫朕的子民,能过上好日子。”崇祯皇帝感慨道。

  “可是难啊,两地赈灾的粮饷,朕都调拨到灾区了,叫两地赈灾行署统筹,可是赈灾缺人手啊。

  朕的这些大臣,要么身兼要职,要么在其位不谋其政,有些时候,朕处在这位置上,也深感有心无力啊。”

  跟朝中这帮大臣,在一起博弈的时间久了,崇祯皇帝的演技,也跟着大幅上升,这叫阎应元、陈明遇这些人,一个个都激动起来。

  “陛下!臣愿为君分忧!为社稷分忧!”

  “陛下,学生愿为陛下分忧!”

  在这东暖阁内,道道激动的声音响起,阎应元这些人,纷纷作揖请缨。

  “好!朕果真没有看错你们啊。”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站起身来,快步朝阎应元他们走去,一边搀扶起众人,一边动容道:“在你们的身上,在你们的眼睛里,朕都看到大明中兴的希望啊。

  你们能心系天下苍生,不惧个人的苦难,为君分忧,为社稷分忧,朕心甚慰啊。”

  阎应元他们,哪里经历过这些啊。

  被崇祯皇帝这般一说,他们心中除了激动,除了充满斗志,根本就没有其他了。

  毕竟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是出身显赫,并不知赈灾之苦,并不清楚受灾地方,是怎样的凄惨。

  像方以智、陈子龙这些人,还都是复社成员,地位都是很高的。

  不过在崇祯皇帝的眼里,这复社终究就是学团,跟东林党相比啊,那差的火候,还是很大的。

  “然朕还要讲明啊。”

  看着眼前的众人,崇祯皇帝开口道:“这赈灾可不是游玩山林,更不是吟诗作赋,你们可能吃不了这份苦。

  组织灾民,发放赈济粮,以工代赈,带头表率等等,哪一项都是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啊。

  甚至你们真要去了,可能连吃饭和睡觉,都是没有保障的,似这样的苦,你们真的能承受吗?”

  阎应元、陈明遇这些人,流露出各异的神情,有坚定,有踌躇,对这样的情况,崇祯皇帝表示理解。

  “臣,愿向陛下立军令状!”

  在众人不言之际,阎应元作揖朗声道:“若臣吃不了苦,辜负圣恩,擅逃灾区,臣甘愿受任何惩处!”

  阎应元是个好同志,以后要多多磨砺,等机会合适了,要下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去。

  看着态度坚定的阎应元,崇祯皇帝的心里很是欣慰。

  这带头表率做的太好了。

  崇祯皇帝有理由坚信,像阎应元这批人才,若是能磨砺出来后,以后到北直隶任职,到山陕两地任职,定然能帮自己分不少忧愁和担子啊。

第420章 结硬寨,打呆仗

  现阶段的大明吧,依旧有很多黑暗的地方,依旧有着很多隐患在爆出,但是吧,在崇祯皇帝的居中落子下,有一些不小的改变。

  比如说朝堂。

  比如说地方。

  将一批务实、肯干的良才,放到合适的位置上,给与他们绝对的信任,当好他们的主心骨,那才能有这些改变。

  “周帅,这是最新一批,凭功进随军讲武堂的人员名单。”陈继盛走进帅帐,见周遇吉负手而立,盯着舆图,走上前说道。

  “前一批的讲武堂学员,都已下放到各部充实基础,时下咱们勇卫营,在梁山这片区域算立稳脚跟了。”

  说着,陈继盛的脸上,流露出些许的笑意,回想起初至陕西的境遇,那真是不愿去多想啊。

  陕西这个地界,实在太乱了。

  可谓是遍地都是叛乱。

  陈继盛也算见过世面的,可随军赶赴陕西后,见到那惨绝人寰之象,心里都觉得有些心寒。

  这真到了灾年之下,人就不再是人了。

  “这一批特招的学员中,那猛如虎和虎大威,要特别关照好。”周遇吉接过人员名单,认真看了以后,对陈继盛说道。

  “此二人虽说是塞外的降卒,不过这勇武和能力,都是极为出色的,若是能够调教好了,那都是不可多得的悍将。

  当前咱们勇卫营这边,秉承陛下先前所言的扎硬寨,打呆仗,从韩城这边,算是将整个梁山区域,都彻底控制起来了。

  然不管是相邻的延安府、西安府,亦或者其他府县,这叛乱的流贼势力,都是异常猖獗的。

  如论如何,都不能叫肆虐陕西的流贼,冲进山西治下,真要是那样的话,局势就变得更加不利了。”

  自从率部赶到陕西治下后,这周遇吉肩膀上所扛的担子,亦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增加啊。

  尽管在勇卫营的头上,还有一个外派流贼平叛前指,有参赞大臣金声,持天子剑,负责勇卫营在陕平叛事。

  可那不过是幌子罢了。

  按参赞大臣金声的原话,勇卫营奉旨在陕西平叛期间,涉及斡旋官场,后勤保障,安抚百姓事,由流贼平叛前指全权负责。

  涉及平叛事宜、招募新卒、进驻何处等等,皆由你这个勇卫营主帅专断,只需将一应奏疏,经平叛前指呈递御前即可。

  对崇祯皇帝的这份信任和倚重,像周遇吉这等执拗者,唯有死战以报君恩。

  涉及到一些重要部署,包括募集新卒这等大事,周遇吉都会跟金声商榷。

首节上一节223/42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