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极司菲尔路上最有名的名人住宅,不是胡适家,也不是张元济家,而是这条路的七十六号。
虽然现在沪西还不算是海的歹土,七十六号也不是那个令人作呕的魔窟,但是在天黑之后的夜里拜访极司菲尔路,还是让陈慕武觉得有些不舒服。
沪上名士,每个人都交友广泛,张元济也不例外。
经常有外地的好朋友来到海时不选择住旅馆,而是借住在朋友家。
张元济家就经常成为蔡元培在海的落脚点。
最长的一次,蔡校长一直在张家住了多半年,从1923年上半年辞任邶大校长离京开始,到下半年婚后登船赴欧为止。
陈慕武拜访那天,一个客人都没有的张家还算清净。
这也算是行了个方便,让他不必参与到无意义的社交当中去。
张元济和陈慕侨的关系,也只是都曾经在南洋公学,也就是如今的交通部南洋大学工作过但素未谋面的人,和陈慕武更是第一次见面。
两个人自我介绍完,又相互说了一堆漂亮的客气话。
主要都是作为年长者的张元济在夸陈慕武,说他什么年少有为,学富五车,成就斐然,为国争光云云。
张元济早就在报纸上看到过,陈慕武回国这个消息。
如果他是那种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的书商,肯定早就会登门拜访,花大价钱请陈慕武随便写些什么文字编纂成小册子,利用陈慕武的名气,凭借这本畅销书,在市面上大赚一笔。
但张元济没那么做,他和他背后的商务印书馆,有自己的骄傲在。
让商务印书馆出版通俗小说,那是不可能,出版一些学术专著倒是可以考虑,只是究竟选什么题还要开会讨论,又怕贸然登门的话,会吃到闭门羹。
张元济从没想过那天会接到陈慕侨的电话,说他的弟弟想要登门拜访自己这个已经退休了的老家伙。
陈慕武深夜上门究竟有什么事?
张元济摸不着头脑,只能在不停的恭维声中,试探这位浑身上下充满着自信的年青人。
因为没有手机,所以陈慕武的作息时间已经被调整的十分规律。
他不想再和张元济打太极拳,于是就从公文包里掏出了自己的书稿。
那份自从回家之后就一直在自己房间不断涂改、又陪他东奔西走整整一天的书稿,终于也在那一天的最终时刻,交到了它该交到的地方去。
张元济拿到手上的一沓稿纸,第一页上只写着四个汉字,《大国崛起》。
于是他顿时明白了这个年青人找自己来是为了什么事。
张元济笑着拒绝了陈慕武的请求,他说自己已经从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位置上退了下来,现在是不问馆事,颐养天年,帮不了他这个忙。
他虽然觉得陈慕武很有名,这个选题也很有意思,但还是不想破例走后门给他出版,让他走商务印书馆出版图书的正规途径。
然后陈慕武的回答,又让张元济觉得自己是不是出现了幻觉。
他说自己这本书一分钱稿酬都不要,但必须交给商务印书馆来出版。
当晚的张元济再次疑惑。
他不清楚,陈慕武这又是在搞什么幺蛾子。
哪有人写书不要钱,这是看不起商务印书馆,把它当成一种施舍了吗?
第270章 09缩微摄影初尝试
陈慕武说完那几句不按常理出牌的话之后就开始装神秘,玩起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张元济问也不是,不问也不是,好在书稿就在他的手里,看对方的意思,多半也是想让自己看完书之后再做商讨。
《大国崛起》这个纪录片是陈慕武高中时候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大家放的,主要讲了九个国家相继崛起的过程,还总结了国家崛起的历史规律。
但因为这个纪录片拍摄于八十年之后的2006年,有很多在当时被看成历史的东西,现在还没有发生。
不过因为陈慕武是在回家之后才开始动笔尝试写作的,所以就这么几天的时间,他也没能把九个国家的事情全都写完。
但按照历史顺序出现的前三个国家,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他们风光无限的时间,都是在十五世纪到十七世纪。
所以这三个国家还是比较好写的,不需要对原来纪录片中的内容做什么修改。
陈慕武交到张元济手中的书稿,也都是有关于这三个国家的部分。
因为这部纪录片脚本的幕后创作者,都是邶大历史系的教授们。
他们背后又有国内外图书馆中馆藏的各种资料做引证,史料详实,内容的正确性上是没有问题的。
但大部分都是浅尝辄止,没有再继续深入地探讨下去。
所以说《大国崛起》能算是世界近代史的一个启蒙,让读者和观众对这件事情感兴趣。
但绝对不能被当做世界近代史的专业书籍来看,如果陈慕武想抄专业书籍的话,为什么不选择干脆直接抄一本《全球通史》呢?
只是专业书籍写起来麻烦,而且在现在的中,潜在的读者数量也不算多。
费力不讨好的事情,陈慕武才不愿意做。
张元济浸淫出版业多年,商务印书馆能在他的手底下做大做强,靠的绝不是运气。
虽然在国外待了好几年已经习惯了用打字机打英文的陈慕武,重新提笔写汉字的字迹不是那么好看,里面还夹杂了很多简化字。
但是张元济仅仅是通过浏览了最上面几页有关葡萄牙的那一部分,就能通过他敏锐的出版直觉判定,这本书如果付梓印刷,不说达到那种童子解吟、胡儿能唱的地步,至少能在上层的知识分子圈子里,掀起一阵风潮。
商务印书馆也不稀得出那些通俗小说、礼拜六鸳鸯蝴蝶派文学之类的读物,那种败坏声誉的东西,就交给世界书店自己去办好了。
张元济觉得陈慕武那天早上自己就是找对了人,这么好的书,就必须要配全国最好的出版公司。
可是,陈慕武说这本书不要稿酬又是什么意思?
而且他还说,这书出版非得是商务印书馆不可。
那这个年青人究竟是什么意思?
难不成,他想要商务印书馆的股份吗?
这本书的质量确实不错,但只凭一本书,就想不知天高地厚地从这里分走股份,着实是有些异想天开。
张元济心里已经给这本书定下了一个不错的价格,双方谁也不会吃亏。
但在那之前,他还是问了陈慕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说出来如此让人莫名其妙的话。
张元济没想到,陈慕武给出的答复更加莫名其妙。
他说他这本书一不要钱,二不要股份,但是需要商务印书馆方面用书来换。
什么叫用书来换?
他这次是不想当股东,还想当分销商了吗?
从商务运印刷馆的营销部拿书,然后在四马路上自己开书店卖书赚钱?
陈慕武这句没头没脑的话,张元济想了半天,也只能找到这么一种最“合理”的解释。
陈慕武盯上商务印书馆,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他的话语中故弄玄虚,导致张元济的理解出现了错误。
所谓用书来换,并不是说每卖出十本或一百本《大国崛起》,他就从商务印书馆这里拿走一本《王云五大辞典》。
何况,他要那么多词典又有什么用?
如果哪天陈慕武心情好的话,倒是可以把汉语拼音给搞出来,跟这位王部长抢抢生意。
汉语拼音搞出来其实很容易,而且以陈慕武现在在国内学业的名望和地位,想要推行汉语拼音也很容易。
但陈慕武之所以没那么做,是怕自己控制不住这件事情的后果。
新文化运动里有的人矫枉过正,搞出来了太新太超前的文化,一直都在讨论鼓动着废除汉字,全盘罗马字母化。
假设的提案最终得逞的话,那么未来的中文,可能比本的假名还有韩国的谚文还不像方块字,倒是更像南方邻居越南的越南话。
他陈慕武可完全不想成为千古罪人。
而且现在就推出汉语拼音,还有另外一件让人尴尬的事。
那就是原本就有学习机会,能识字的人不愿意学汉语拼音。
但全国大多数人,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接触到汉语拼音了。
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在全国范围内搞扫盲运动。
这种魄力,反正现在的北洋政府是不会有,将来的京政府也不会有。
至于那些个异想天开,在小县城里拿着大笔经费,搞平民教育的人,从头到尾都是一个笑话。
还说什么和爱因斯坦并称为“现代世界最具革*性贡献的十大伟人”,被什么美国的野鸡杂志评选为“当代世界一百位最主要人物”。
一张纸画个鼻子,好大的脸!
还是说回商务印书馆吧。
陈慕武盯上的不是商务印书馆的书,而是商务印书馆下设的东方图书馆里的馆藏书籍。
东方图书馆,第一开始是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附属的图书资料室。
后来,随着商务印书馆的业务不断扩大,这间图书室的规模也跟着慢慢变大。
到了1909年,甚至专门在闸北盖了一座五层的大厦,专门用来储存书籍,图书室也跟着更名为“涵芬楼”。
江南地区富贵人家的读书人们,似乎都有一种搜集藏书的爱好。
江人张元济也是如此,不过他收集藏书并不是为了自己藏私,一方面是扩充商务印书馆的资料库,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为了“保存国粹、延续文化”而广泛搜集藏书的崇高理想。
就在去年1925年,涵芬楼更名为东方图书馆,只不过其中的善本是仍然保留原名。
到了今年,东方图书馆更是开始每天下午对公众开放,不再局限于仅供商务印书馆内部人士使用。
在巅峰时期,这间私人企业的下设图书馆,馆藏书的数量高达四十六万余册,甚至比国立邶平图书馆的数量还多,更别说商务印书馆的竞争对手,藏书量仅约九万册的中华书局的中华图书馆了。
别说是全国第一,东方图书馆当时在亚洲也是第一大的图书馆。
就是这么一座现代大型的图书馆,却在1932年的第一次淞沪抗战里,被小本的飞机轰炸了个灰飞烟灭。
除了几千册宋元善本储存在银行的保险箱里得以保存,图书馆内其余的所有藏书,全部在炮火中灰飞烟灭。
本人觉得这次轰炸消灭了中华传承几千年的文化,但从来没想到书籍不是传承文化的方式,人才是。
陈慕武这次找到商务印书馆,就是因为这件事。
他总想为这件事情做些什么,虽然不能剧透,说自己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预见到了本人一定会对东方图书馆动手。
这个说辞对谁说谁也不可能信,尤其是张元济,整个东方图书馆都是他在全国各地跑来跑去收购到的古籍善本,甚至比商务印书馆更像是他的心头肉。
凭空出来一个陈慕武,跟他说这些污七八糟的话,那绝对会被人给当成疯子的。
从很久很久之前,陈慕武就一直在脑子里思考,应该如何才能较好地处理好这件事。
他也曾经产生过各种各样的念头,第一个念头是想办法看能不能劝说张元济,把这些费力搜罗到的善本,从本进攻的首要目标海,转移到川渝陕这种内陆地区。
但人家商务印书馆的本部就在海,这个要求同样也很无理取闹,把资料室搬走,以后编辑们要想查资料又应该怎么办?
陈慕武的第二个办法,是跟张元济买书。
他想的是出大价钱,把整个东方图书馆的藏书给买下来,然后再转移走。
可是这个想法,仍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异想天开。
张元济本就是爱书如命的人,又花费了如此大的力气,从全国各地搜罗来的书籍,又怎么能说让他买走就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