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30节

  毕竟此时的鲁肃只是区区一介豪强,家中别说两千石了,就连六百石郡中大吏都很久没出过了。

  不过刘封担心鲁肃低估了刘备,拒征不从。

  因此,刘封力劝刘备派出轩车相迎。

  事实上,刘封这次劝说还真起了很大的作用

  鲁肃对于刘备入主徐州其实并不看好,他的观点和陈群非常相近,认为徐州此时已是旋涡,势力复杂,内忧外患。

  如果按照鲁肃本心,不熟悉刘备的他自然不想跟着去跳雷坑。

  即便鲁肃很想出仕,但他这样的智者,求的只会是长远的发展,而不是一时的任官。

  

  因此,鲁肃原本大概率是会拒绝刘备的征辟的。

  可这时候,刘封劝说派出的轩车就起了很大的作用,让鲁肃感觉到了被重视的感觉,而且还是捧在手心的那种。

  要知道轩车可是州府、太守的座驾,能让他们派出自己座驾去迎接的人,自然是极受他们器重的。

  这既让鲁肃对刘备生出了很大的好感,士为知己者死,如此隆重的礼下于人,鲁肃怎么能不感动呢?

  同时,还让鲁肃对刘备给他预留的位置生出了好奇。

  能动用轩车接送的,怎么都不可能是微末小官了。

  就好比省政府一号车来接你去当官,怎么都不可能是去当个村长的。

  哪怕你是白身,那也是有破格提拔的途径在的。

  现在刘备又表态愿为鲁肃的推荐而派出轩车,别的不说,这份信任确实足以让鲁肃为之动容。

  “主公,肃索要举荐有三人,第一人姓刘名晔,字子扬,淮南成人,与主公一样,也是汉室宗亲之后。

  此人少年早慧,果敢机敏,十三岁时便奉母亲遗命,斩杀了父亲宠信的侍者,而后又坦然向其父请罪。

  其父刘普原先大怒,但知道刘晔的动机后也对他十分欣赏,不作苛责。

  汝南许劭善于观人,当时在扬州避难,称刘晔有佐世之才。”

  刘备顿时兴奋起来了,竟忍不住插话道:“许子将面人无数,有识人辨伪之能,世人都以得许子将一言品评为荣。

  备久仰大名,只是无福,不能得许子将之评也。”

  刘封心里偷笑,知道自己老爹又给自己贴金了。

  他哪里是碰不到,根本就是不够资格罢了,刘备区区一个边郡寒门子弟,哪里入得了许子将的眼睛。

  谢谢读者大大们的祝福,加更来了!

第50章 举荐撞车

  许子将和他兄弟许靖两人,在汝南搞了个月旦评,品评名士,客观的说,虽然这其中有很大的炒作成分,但确实也给了一些出身寒微的人扬名的通道。

  就连曹操也在许子将那得了一句“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雄”的评价而沾沾自喜。

  可见许氏兄弟的月旦评影响力之大。

  普通人想要让许子将看一眼都难,更别说点评了,而这个刘晔,却偏偏让许子将主动品评,给出的还是佐世之才的美誉。

  虽然这多多少少有点寄人篱下的原因,可刘晔的才能却是后世证明过的。

  许子将眼光之毒辣,可见一斑。

  可惜这位许子将已经在年前跑路,前往投奔刘繇了,而且就是死在今年。

  要不然,刘备如果能把这位招募入麾下,做个牌坊,那价值可就太大了。

  想到这里,刘封心里不禁一动,许子将是死在今年,能不能想想办法,做点文章?

  刘封正想着小心思,却不想刘备突然放声大笑,打断了他的思绪。

  抬头一看,对面的鲁肃也是一脸疑惑,不明白刘备刚才还好好的,怎么就突然失态了。

  “子敬,你却是不知,刘晔之名,备实已早知,征辟他的轩车早已出发,只因路远还未归,只是子扬是否愿意辅佐于备还不得而知。”

  刘备脸上露出得意之色,却又不惹人厌憎,相反还让人觉得他坦诚直率,这不能不说是大耳哥的特色了。

  果然,鲁肃闻言,大为惊叹,在刘备的感染下,也露出了笑容,失笑道:“肃不意主公竟也知道刘子扬,更遣人前往征辟。

  主公勿忧,我可修书一封,立时送往扬州,力劝子扬北上徐州,同为主公效力。”

  刘备大喜,竟起身离席拜谢。

  这份求贤若渴,重视人才的态度,让鲁肃惊喜莫名。

  “子敬,还有何人举荐,还请快快道来。”

  刘备心痒难耐,催促着鲁肃继续举荐。

  鲁肃恭敬应命:“我居东城,与九江近在咫尺,常听闻九江郡中有两位豪侠,皆有万夫不当之勇,主公可遣使征辟,用为爪牙。”

  刘备正色请教道:“哦,不知此二人是何人?”

  “一人名周泰,字幼平,乃是九江下蔡人。另一人名蒋钦,字公奕,九江寿春人。此二人聚拢当地游侠儿,呼啸一方,横行江上。”

  鲁肃介绍完后,心里有些忐忑。

  盖因周泰、蒋钦二人乃是江贼,所谓聚拢游侠儿,无异于盗贼团伙,呼啸一方,横行江上,点明了就是江贼团伙。

  但此二人确实轻彪骁勇,更兼熟悉水情,是天生的水将。

  在鲁肃后续想要进献的战略计划中,是比较重要的一环。

  因此,鲁肃便一边察言观色,一边想着如果刘备因为两人江贼身份而不悦的话,该如何从中斡旋。

  可鲁肃抬眼一看,只看见了刘备的侧脸。

  原来刘备居然扭过头去看刘封了。

  鲁肃有些懵逼,弄不懂这里面是什么情况,难道刘备用人,还要听刘封的意见不成?

  好在刘备很快就反应了过来,转头朝着鲁肃笑道:“不瞒子敬,此二人备也早有所闻,也已经遣使前往征辟,不日就有消息回来。”

  鲁肃神情微变,可心中却是大惊。

  这些人可是鲁肃精心挑选过的,想要为刘备献上的第一份大礼。

  可谁能想得到,刘备居然全都征辟了。

  刘备一个北地人,来徐州不过数月,其中还有半数其实是呆在豫州的,他怎么对我徐、扬如此了解?

  鲁肃本来以为自己已经把刘备看的很高了,可这个时候却发现,很可能自己还是低估了这位幽州军阀。

  可别小看这信息差,在东汉这种互通困难,传递信息纯靠人力的时代,信息甚至比金钱还要难得。

  要不然,也不会有家书抵万金之说了。

  这句话可不仅仅是表现对家书的重视和感情,同时也是真实的衡量传递千里家书所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

  鲁肃在心里暗暗的把刘备又提高了一个台阶,光是这份情报能力,就值得他加大投资了。

  犹豫了片刻,鲁肃还是没忍住,试探道:“不想主公初掌徐州不过月余,竟已遍知淮泗英杰,主公对我淮泗之重视,让我淮泗人如何能不感恩戴德。”

  刘备开心的笑了起来,可笑完之后,却对着鲁肃解释道:“子敬谬赞也,备初掌徐州,虽然有心征辟徐州英杰,却是无从下手。”

  紧接着,在鲁肃更为疑惑的目光中,刘备用手遥指刘封:“让子敬见笑,刚才子敬所举荐的三人,连同卿本人在内,都是我这犬子举荐的。”

  

  鲁肃这次真维系不住脸上的镇定了,第一次震惊到失态。

  这怎么可能?

  他既然打算接受刘备的征辟,自然对刘备要有所了解。

  据他所知,刘备的这个嫡长子刘封,可是一直在河北的,直到一个月前,才刚刚抵达徐州。

  可刘备居然说包括他在内的这些人,都是刘封推荐给刘备征辟的。

  鲁肃本能的都以为刘备是在撒谎了。

  可鲁肃毕竟不是庸人,他很快就反应过来,刘备根本没有撒谎的必要。

  就算刘备想要帮自己儿子扬名,也没必要用这么近乎愚蠢的手段吧。

  那么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刘备说的都是真的。

  看着刘备脸上那自豪、骄傲的神情,鲁肃已经可以断定他说的都是真话了。

  鲁肃好奇的目光集中到了刘封的身上,他不理解这么一个少年,怎么会对淮泗英杰了如指掌的。

  刘封感受到鲁肃的目光,还以一个微笑:“我父历来求贤若渴,是以小子来到徐州之后,便不惜人力物力,访问贤才之名,得以举荐至父亲跟前。”

  鲁肃露出恍然之色,一脸原来如此的样子。

  可他心里却是一个字都不信!

  如果刚才刘备那突兀的言行反倒是像真的话,那么这少年看似合理的解释却是在撒谎!

  不过对方却是刘备的亲儿子,对方既然不想说,鲁肃总不能拿剑去逼着少主说吧。

  于是,鲁肃一脸恍然的赞叹道:“主公父子求贤若渴,实乃我淮泗士人之福啊!”

第51章 公瑾难求

  刘备沾沾自喜起来,他倒是误打误撞,原本只是想炫耀一下自己儿子,却不想让鲁肃对自己的评价瞬间抬高了好几层。

  只可惜儿子仙遇的事情,现在还需保密,否则对方的脸色一定很有趣。

  可即便如此,鲁肃要被刘备父子俩所透露出来的情况所震慑,如果这是个游戏,那么鲁肃对刘备的忠诚度以及期待值已经蹭蹭上涨了不少了。

  刘备有些遗憾,难得鲁肃自告奋勇推荐人才,结果还和自己家儿子撞车了。

  他心有不甘的问道:“子敬,可还有贤士推荐?”

  鲁肃答曰:“还有一人,此人名声更大,想必已经为主公所征辟了。”

  刘备立刻接上:“子敬所言何人?”

  “周瑜周公瑾!”

  鲁肃掷地有声,大声夸赞起知己好友:“此人乃是庐江郡舒县人,出身世家,祖上两世三公,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三公太尉之职,其父周异曾任洛阳令,世出两千石,乃是庐江当地的名门望族。

  周公瑾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精通音律,志向远大。有吞吐宇宙之志,混一海内之向。当真青年俊彦,庐江第一。”

  刘备大吃一惊,不由转向刘封问道:“封儿,你可识得周公瑾?”

  其实刘备原本想问的是为何不向他推荐周瑜,因为刘封连庐江本地的周泰、蒋钦都推荐了,这可是江贼。

  既然连将贼都知晓了,又怎么会不知道庐江如此声名显赫的青年名士呢?

  鲁肃原本都以为刘备肯定征辟周瑜了,听了这番问话,才惊觉对方居然不认识周瑜。

  于是,他也将惊疑不解的目光转向刘封,和刘备一起等着刘封的回答。

  刘封苦笑摇头,开口解释起来:“父亲,孩儿自然久闻周公瑾之名,只是此人世出名门,家世显赫,并不缺少出仕的机会。

  之前周公瑾曾为袁术所辟,担任居巢长。

首节上一节30/5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