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起来,反倒是自家老爹着急了。
刘封索性坐下来原原本本的讲述了一遍。
刘备在旁听的很仔细,几次皱眉,却都没有开口打断刘封。
直到刘封讲完了之后,他才开口问道:“明年旱情当真如此严重?”
刘封这时候哪里可能打退堂鼓,当即拍着胸脯保证道:“相当严重,江北两郡一大半以上的地区可能绝收。”
寿春周围好歹还有芍陂、淮河、淝水和水,水利发达,水量充沛,还能有些收成。
可内陆地区,尤其是缺少大流量河流的丘陵地区,那是真的别指望能有收成了。
“那这芍陂能起多大的效果?”
刘备眉头皱的更紧了,一想到绝收的后果,他就不寒而栗。
这得饿死多少百姓,又让多少平民家庭卖身为奴。
刘封心里大致计算了下:“这次旱灾恐怕只有一成,至多二成的地能有收成,但一样会有减产。剩下的七八成土地,是必然会绝收的。如果把芍陂水利系统完全修复了的话,那情况就会截然不同了。”
刘备精神一振,兴致勃勃的追问道:“哦?会是怎么个不同法?”
“芍陂恢复之后,江北两郡最少六成以上的土地就成了水浇地,而且可以直接从淮河引水浇灌,许多旱地的产量甚至还能不降反升。如此一来,北九江和北庐江,绝大部分的土地就不会受到旱情的影响了。”
刘封越说越兴奋:“如果能够在芍陂修缮工程中获得积累经验,那么接下来还能依托长江和黄河进行大的水利工程,将整个豫南和江北连成一体,年贡粮食恐在三百万石以上。”
刘封这可一点都没有瞎说,这是将来魏国邓艾屯田的成绩。
他依托魏国的国力,将淮南淮北连为一体,大力屯田,岁入粮食三百余万石,六七年就积蓄了三千万斛,相当于两千万石粮食。
而且相比起其他地方的屯田,邓艾这里的屯田户日子过的要相对较好。
虽然邓艾这个人不怎么体恤士卒,但对于屯田户却相对要好一些。
这似乎听起来有点矛盾,可实际上是有其内部缘由的。
士卒对于邓艾来说,是建功立业的消耗品,而屯田户对于邓艾来说,是产出粮食的牛羊。
消耗品自然不需要体恤,体恤了还能如何立功?
牛羊当然要好好看护,不然怎么源源不断可持续性的给你竭泽而渔?
刘封可是知道邓艾的屯田在历史上是有多成功的,直接让魏国国力提升了一大截,更重要的是,大量的粮食和人口,彻底颠覆了江东和合肥战区之间的实力对比。
原来大家都是平等的,东吴军从江东运粮食,而合肥魏军则从河南运粮过来。
可现在一下子合肥魏军直接从寿春运粮就行了,而且寿春还产大量的粮食。
这等于是把基地拍在别人家的脸上了,从此以后,东吴就再没什么能力击败合肥军区了,以至于到了后期,魏军一度主动放弃了合肥,东吴都不敢占领,因为实在是耗不起。
东吴在合肥放的兵多了,后勤跟不上,前线再多人也是送人头。
东吴在合肥放的兵少了,寿春的魏军等你走了直接过来收人头,这等于是在送礼。
由此可见,中原地区只要水利工程搞好,有足够的人力,各种产出是相当惊人的,后世的鱼米之乡江东还是完全无法抗衡的。
这也是为什么刘封再艰难也要坚持收拢人口,这不仅仅是因为刘备父子心善,同情百姓,想要救百姓于困苦。
同时也是因为只有刘封才知道,大汉马上就要进入人口存量博弈的阶段了。
各州所剩下的人口已经严重不足,而土地则开始过剩了。
刘备频频摇头,心里有些不敢相信。
这也就是刘封跟他说的,要换了个人,他肯定觉得对方在痴人说梦了。
刘封继续说道:“父亲,兴修水利乃是厚积薄发之举,如今只要拿下江南,前年我向父亲所描绘的占据东南,以待天下之变的绘图就已经超额完成了。”
确实超额,像任城、鲁国、汝南这三个郡国,的的确确不在当初的设想之内。
甚至一度担心袁绍和曹操的反应,还想要放弃掉。
可后来与曹操化敌为友,一起结盟上雒,迎奉天子,才和平的分割了豫州和司州。
第300章 江淮一体(继续坚持加更!)
在扫平了江东之后,只要刘表别故意送地盘,刘封还是想着休养生息,开展第二阶段的夯实基础计划。
其中就有兴修水利,大力提升生产等项目。
“父亲,孩儿之前所组织的工匠大师们还研发了多重水车,水渠,人力渠等技巧设备,正好用在此次工程之上。”
刘封给刘备鼓劲道:“江北明年必然大旱,难道父亲还能坐视百姓饿死不成?既然要赈济灾民,那为什么不把他们组织起来,以工代赈,一样的花钱养活他们,还能让他们干活,只是多支出两到三倍的粮食和一些钱财,就能换来整个淮南,甚至淮北在内的水利工程,何乐而不为?”
灾民只需要一碗粥,一天两顿也能凑合,但以工代赈的开销的确要多的多,至少得让人吃上干饭,偶尔还得有点油水。
“嘶……”
刘备听到要两到四倍的粮食支出,有些痛苦的呻吟了起来。
这才过了几天的宽敞日子,又要咬紧牙关节衣缩食了吗?
“如今州中钱粮可够支出吗?”
刘备开口询问道:“你这钱粮可得海里去了。”
刘封却是不慌,给刘备盘算道:“父亲放心,如今州中府库有存粮六十余万石,但今年秋收的收成却能比去年还要多出四成。”
徐州的粮食这两年疯狂往外采购,光是荆州就输入了一百多万石,还有陈国、梁国等地,总收入已经接近了三百万石。
如此巨量的粮食并没有被刘备父子胡乱挥霍,几乎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用到了各地屯田上。
再加上徐州府库的加成,这两年至少得有三百五十万石粮食用在屯田一项上。
如今徐州的粮食产量已经恢复到了巅峰期的八成,今年预估能产粮一亿五千万石左右,按照三十税一,以及五五分成等屯田手段,大致能够有七百万石左右的田税。
可这个数字并不是真正能够交到府库之中的,徐州本地的士族豪强会吃掉一部分,大约为八十万石左右,这部分主要是民户的三十税一部分。
相比起来,屯田户因为没有士族豪强插手,再加上刘氏父子严厉管控,所以损耗很少。
总之,这两部分的损耗,总共有八十万石。
可千万别觉得这些士族豪强吃的太狠了,这个数字已经是相当清廉了,完全是刘备蒸蒸日上,加上严格反贪所产生的结果。
要知道在陶谦主政徐州时期,真正能进府库的数字,往往只有理论税赋的一半,也就是三百万石的田税,最终送进州府粮库的,只有一百五十万石。
可想而知,仅仅只侵吞了八十万石粮食的徐州士族豪强,是多么支持刘备父子了吧?
剩下的六百二十万石里,要留吃二百万石左右给各地的县衙和郡府,这些不但是上下官吏的俸禄,也是他们行政的成本。
所以真正能被刘备所得的田税其实只有四百余万石粮食。
如今徐州有兵将十多万,最基础的口粮就需要两百余万,此外,还有万余匹战马,这又是相当于四万士兵的口粮消耗,两项一加,徐州最多只剩下了六七十万石粮食。
幸好有部分外州驻军的口粮被当地所负担,比如鲁国和任城国。
同时,沛国、汝南、梁国和部分颍川以及现在所占据的大部分江北,今年也能带来不小的收成。
再加上各地库存两百多万石的粮食,才让刘备父子支撑了下来。
汝南是天下第二郡国,而且就连汝南黄巾都在种地,而不是流寇,因此汝南的粮食是值得期待的。
哪怕因为刚刚占领,还来不及消化,本地的士族豪强的胃口会比较过分。
但保守估计,汝南总应该有一百万石以上的粮食入库。
沛国如今全部入手,也是个人口大国,至少也能上交个七十万石粮食。
颍川那边虽只有五个县邑,但都是上好的水田,上交二、三十万粮食应该是大有希望的。
汝南的黄巾也是一般计算,数量比颍川还要多,那上交个三、四十万粮食应该不难。
最后加上陈国答应的五、六十万石的田赋,以及梁国最少三、四十万石的田赋。
江北两郡最少也能挤出八十万石粮食。
这么一算,今年刘备能积攒下近五百万石的口粮。
再加上郯城、平舆,寿春的储量。
只要想干,还是能干的成的。
以人均两石的高强度口粮标准,五百万石粮食,足够雇佣二十万人出来干一年的活了。
整个江北两郡国拢共才多少人,经过袁术的霍霍,刘封估计能剩下五六十万就算很好了,说不准只剩下三四十万了都可能。
所以粮食方面是能解决的。
至于财帛,那更不用担心了。
刘备父子日常饮食穿着虽然不算节俭,但绝对算不上奢靡,又从来不为自己建造宫殿房舍,在天下诸侯之中,毫无疑问的当属最为节俭的一家。
徐州的钱财要么就是用来购买各种物资,发展屯田,要么就是犒赏将士,立功人员,要么就是给上下官吏发放俸禄。
原本刘备还很讲义气,喜欢大手大脚的犒赏手下,后来也被刘封给劝住了。
徐州的府库姑且不说,光是寿春就缴获了近三亿的钱财。
这也得多谢袁术盘剥从来不分士族、豪强还是平民,都是一视同仁,甚至越有钱剥削起来越狠。
毕竟穷人的钱哪里有士族豪强的钱多?
听刘封给自己分析完,刘备这才对自己的家底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了解。
不知不觉间,自己的事业竟然已经如此庞大了。
于是,刘备底气一足,当即表态道:“既然你已经有万全之策,那就照你的想法去做吧。为父永远是你的后盾。”
刘封登时大喜,当即表态道:“父亲只管放心,万事有孩儿在,必不叫父亲失望。”
刘备闻言,大笑良久,捋须叹道:“我家麒麟子当有凌云之志也。”
次日,刘备准备了一封奏表,备述擒拿袁术,搜获传国玉玺,平复江北大半区域的奏折朝着雒中飞去。
同时,还有一封刘备弹劾刘表的奏折也夹在一起,上奏朝廷。
这封奏折里,刘备控诉刘表越权干涉扬州事务,更痛斥刘勋乱臣贼子,视天子之土为私产,竟以庐江一郡转投刘表,而刘表竟欲接纳。
不管有用没用,先在小天子面前给刘表下点眼药,同时也让曹操和袁绍安安心。
兄弟连个江北都整不明白,你们别担心我膨胀的太厉害。
随后的日子里,刘封一边整顿军备,南下厉阳,一边参与芍陂曹的诸多会议,并且构想出一个连通淮南淮北的大工程。
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大家认可了刘封的庞大设想。
但同时,这个庞大设想也被分为了三步走。
第一步自然是修缮芍陂,恢复寿春周围整个淮南的水利工程。
第二步则是依托淮河,整理淮北,融入到淮南工程中。
第三步才是依托长江,整备江北,彻底完善整个大设想工程。
刘封只负责提出一个总纲领,以及要求准则,具体的细节则交给了芍陂曹来负责进行。
刘封在寿春积极推动诸事推进,既落实了芍陂曹的任务和计划,同时南下厉阳的大军也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准备出发。
********
说回荆州襄阳,刘表的会议解散之后,众人一起往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