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封赶忙告罪道:“孩儿不孝,累父亲劳心了。”
刘备摆了摆手:“这算不得什么,只要你平安无事就好。”
父子俩叙话片刻之后,刘封开始给刘备介绍起他身后的新人来。
“父亲,这位是颍川钟元常,乃是颍川四长之季明公嫡孙,他身边这位乃是其弟钟仲常,亦是颍川名士。”
刘备一听,顿时大惊,赶忙上前行礼。
钟繇、钟演两人也被吓了一大跳,他们哪里想得到以刘备之尊,竟然在初见之时,主动向他们行礼。
两人自然不敢受刘备大礼,匆忙之间闪开避让,然后恭敬回礼。
刘备却是松开了好大儿,上前一手一个,拉住了钟繇兄弟俩。
“贤昆仲之名,备如雷贯耳,素有仰慕之情,只恨福薄,不得相见。”
刘备一副推心入腹之态,语气谆谆,情感至臻,听的钟繇兄弟俩十分感动。
“今日有幸得见,备自不量力,恳请贤昆仲入我幕府,好让备能有朝夕请教的机会。”
果然,三句话没说完,刘备就开始挖墙脚了。
刘封心中冷笑,幸好自己手脚又快又好又干净,没给老爹留下缝隙。
果然,钟繇、钟演两人露出十动然拒之色,先是恭恭敬敬的朝着刘备行礼,感动非常道:“愚兄弟虽略有薄名,却不想得蒙骠骑大将军如此厚爱,本该粉身碎骨,以报答将军之恩德。然先前已应左将军之请,入了左将军幕府,所幸左将军乃大将军之子,我等也能继续为大将军出力,报答大将军之恩宠了。”
左将军?
左将军不是袁术吗?
啥时候成我儿子了?
刘备一脸懵逼,额头仿佛冒出了几个问号,满脸疑惑的望向好大儿。
刘封赶忙上前半步解释道:“父亲,此次孩儿入雒,蒙天子厚爱,朝廷器重,大将军举荐孩儿晋位左将军,接掌扬州牧,封吴侯,食邑六千五百户,都督东南扬、交两州诸军事。”
刘备有些吃惊,没想到天子给的居然比自己预想之中的待遇还要好上许多。
此时他尚不知好大儿在雒中已经联手曹操把天子给彻底架空了。
这份奖赏,与其说是天子给的酬功,倒不如说是曹操给的报酬了。
“父亲,还有天子诏令。”
刘备一听,赶忙行礼:“臣骠骑大将军刘备,恭迎圣旨。”
刘封随即说道:“骠骑大将军刘备,都督东南诸军事,平定江淮、江东,擒获袁术、孙策,安定地方,抚慰百姓,劳苦功高,特此加封两千户食邑,以酬其功。”
刘备原本受封谯侯时,也是八千户食邑,此时又加了两千户,达到了一万户食邑,算是相当之高了,如今整个大汉朝廷中,应该仅次于大司马袁绍一万两千户和大将军曹操一万一千户。
皇甫嵩当初平定黄巾之乱,几乎拯救了东汉朝廷,为东汉又续了一波命,也不过才加封了八千户食邑罢了,可见封邑的价值之高。
眼下的封邑虽然已经注水膨胀了,但一万户依旧是一个分水岭,堪称最高一档。
如今天下,封邑在万户以上的,依旧只有三个人,袁绍、曹操、刘备。
随后,刘封又补了一句:“父亲,朝廷依旧命你都督徐、豫两州诸军事。”
刘备虽然惊讶刘封收获之丰,但儿子得到的奖赏越多,老子自然是越高兴。
当即就叩谢了天子之恩,朝廷之德,领受了加封。
“父亲,两位钟先生已入我幕府。”
刘封旧事重提,看见刘备有些不虞之后,赶忙继续介绍起其他人来。
“父亲,这位乃是我新征辟的幕府主簿,出自弘农杨氏的嫡脉子孙,前骠骑将军杨赐之孙,前太尉杨彪之子杨修。”
杨赐曾出任太尉,在司空任上病逝,死后被追赠为骠骑将军。
刘封特地赞誉道:“杨德祖恭敬好学,博学多才,尤擅经典,可谓出口成章,乃关中后起之秀也。”
别看刘封年纪小,可如今地位却是妥妥的大佬级别了。
堂堂左将军,武侯,扬州牧,都督扬、交两州诸军事。
光是这一连串的头衔,就决定了他的话语权。
能够让刘封评价一句关中后起之秀,杨修心里都忍不住惊喜交加了。
刘备又起了招募之心,这可是弘农杨氏嫡子啊。
众所周知,杨家可是天下第三的门阀,在士族之中也仅次于袁家,而且两家的差距并不大。
如果说袁家心思众多,不但骑墙,还居心叵测的话,那杨家确实要忠心的多,他们亲近天子,效忠朝廷,要远比袁家来的忠谨。
只是大汉这条船不可避免的没落了,而和大汉深度捆绑,直到晚期都没想到解绑的杨家,毫无意外的伴随着大汉这艘沉船一起下沉了。
原本刘封是想连杨彪一起带走的,但曹操拒绝了刘封所请,且态度坚决。
没办法,刘封也只能带着杨修一个人南下,而将杨彪留在了洛阳。
刘备心中浮动,只是他还没来得及想好理由挖人,就被好大儿给严词拒绝了。
随后,刘封还给刘备介绍了董昭等人。
董昭名气不大,家世也不出众,但刘备却没有因此而小觑他,反而以更大的热情相对,显然挖人之心不死,而且对自家好大儿的眼光很是信任。
好在黑胖子对刘封忠心耿耿,忠不可言,最终还是十动然拒,没让刘备扳回半点颜面。
“元常叔父、仲常叔父,一路远来辛苦了。”
刘备身后的荀攸冲着钟繇、钟演行礼。
按照辈分,荀和钟繇、钟演兄弟是平辈论交,哪怕荀的年龄也不小,在钟繇的面前依旧是晚辈。
钟繇认出了荀攸,露出了一个笑脸:“原来是公达,自数年前一别,已是许久不见了。”
荀攸恭敬答道:“叔父所言甚是,自从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我离开洛阳后,至今已经六载。”
紧接着,荀攸露出一个真心实意的笑容道:“刘骠骑父子以诚待人,善于纳谏,实为明主。叔父日后在少主处呆久了,自然能得出同样的结果。”
钟繇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知道荀攸这是在给自己卖好。
颍川四大姓可谓是同气连枝,彼此之间也通婚,都算得上是姻亲。
刘备父子这边高层很少有豫州人,尤其是颍川人,至今只有荀攸等寥寥几个。即便荀攸为刘备父子所重视信任,但颍川人的话语权着实不高,完全没法和徐州人相提并论。
如今钟繇兄弟俩加入,荀攸自然喜不自禁。
这无关品行,只是出自真情。
眼看着诸多俊才在眼前,却没一个能够纳入幕中,刘备显然不死心,当晚在城中设下酒宴,为刘封等人接风洗尘,同时也想要和钟繇兄弟、杨修、董昭等人多做接触。
当晚众人尽兴而归,包括刘封。
考虑再三,刘封还是觉得不能急于一时,没必要和喝了酒的刘备谈论正事。
这次雒中发生的事情,显然很逆反刘备的喜好,刘封不得不多做考虑。
次日中午,刘封才单独面见刘备,此时才将雒中发生的事情述说了一遍。
不过刘封也没傻到完全坦白,而是使用了春秋笔法的手法,重点叙说了曹操如何对杨彪发动政治打击,又是如何夺过了天子仅剩的兵权,最后得以大权独揽。
至于自己在其中的作用,或为一笔带过,或为轻描淡写。
重点就是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刘封这也是迫不得已,总不能直接和刘备说天子是我撺掇曹操架空的,杨彪是我煽动曹操抓捕的。
要真这么说了,十有八九刘备要翻脸,上演一回大义灭亲。
刘封一边拼命甩锅给曹操,一边又替他洗地道:“父亲,大将军如此也是无可奈何。”
“嗯?”
刘备不解的望了过来,眼中还有清晰的不满,显然对儿子替乱臣贼子辩解而感到不悦。
看见这一幕,刘封心中叹息一声,幸好自己防了一手,否则现在说不得自家老爹就要大义灭亲了。
“父亲可知河北境况?”
刘封不答反问了一句。
刘备眉头微微皱起:“公孙兄长依旧困守易京,只是其已经再无昔日雄心,只想拖延时日,以待候知天下之事矣。”
公孙瓒这话的意思是,他在等着天下大势明显化,说白了也就是不打算争夺天下了,坐等明主出世,然后把自己仅有的地盘卖个好价钱。
这可谓是颓唐到了极点,要不是公孙瓒恨透了袁绍,宁可死也要和对方死磕到底。
但凡换上一个人,恐怕他早就投降对方了。
“父亲有所不知。”
刘封开口,缓缓将袁绍欲和公孙瓒议和的事情托盘而出。
刘备听完后极其震惊,甚至有些不信的怀疑道:“汝这是从何而来的消息?”
刘备之所以会这么惊讶,也是因为他想不通袁绍都这时候了,怎么可能还和公孙瓒议和。
“此消息乃是出自大司马左右,父亲不必怀疑消息真假。”
刘封搪塞了一句之后,继续说道:“大司马此番要与公孙伯父议和却系真事,只是其心中所想,却未必是真。”
刘备有些疑惑,不解道:“此是何意?”
刘封猜测道:“孩儿怀疑大司马之议和,乃是计策尔。”
第400章 回禀刘备
“计策!?”
刘备讶然,这方面他的确是短板,能中他计策的,也只有肉票大将军了。生平唯一高光时刻就是从许昌脱身,鱼入大海,鸟上青天那一回了。
刘封重重颔首,在刘备渴求解惑的目光中,缓缓开口道:“此计乃是顺水推舟之策。公孙伯父自龙凑一战大败之后,再无雄心壮志,加上其治理地方残暴不仁,盘剥甚重,对士对民俱是苛刻,如此一来,公孙伯父手下对其失望,人心离散,若江河日下。”
三国时期,你可以残暴,可以诡谲,可以阴狠,但你不能没有志向。
一旦失去了志向,手下人大概率是要离心离德的。
公孙瓒不但行动上没有了争夺天下的雄心,嘴上更是嚷嚷着要等明主出现,这么一搞,把他手底下最后那点人望尽数都给糟蹋了。
袁绍也是个多智狠辣之人,看见公孙瓒跳水,立刻就去扔石头。
“此等情况之下,但凡公孙伯父稍稍软一下身段,同意了袁绍的议和之请。”
刘封斩钉截铁道:“以孩儿愚见,议和成功之日,就是公孙伯父身死之时!”
公孙瓒本就弱势,已经被袁绍压迫的喘不过气来了,只是凭借敢打能打,屡次击败袁绍,虽然翻不了盘,却能死撑着最后一口气。
一旦议和成功,这一口气就彻底散了,到那时候袁绍再翻脸,公孙瓒就是想拼命都没资格了。
用一句后世的话来说,那就是人心散了,队伍就没法带了。
原时空里公孙瓒誓死不和袁绍议和,虽然大概率只是脾气臭,故意恶心袁绍,却巧合的避开了袁绍所谋,也只能说是天不助袁绍了。
但凡让袁绍早一年,哪怕是半年平定公孙瓒,曹操官渡之战的难度还得再高几十个百分点。
看着好大儿慷慨陈词,刘备虽然有些没听懂,但却觉得好大儿说的很有道理。
他忍不住问道:“那以你之见,伯圭兄可会答应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