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474节

  糜竺显然已经想好了答案,等到父亲提问时,当即回答道:“我家就买半数吧。”

  “哦?”

  糜甑故作疑惑的看向糜竺:“只买一半?”

  糜家本就是东海豪富,家中财货数以亿计,就是流动资金都有上亿之巨。

  如今跟着刘封后面吃肉喝汤,财富增加的比往年多的多。

  仅仅只是这两三年的功夫,每年收入就在亿万之上,比曹豹分的还要多的多,毕竟除了雪盐、霜糖之外,港口、战船,商船,香油、铁矿、军械、农具等等,糜家可都是能分上一杯羹的。

  眼下毫不夸张的说,糜家立刻就能拿出一亿多现钱。若是能再给半个月的时间,筹集四亿财货是绝对不成问题的。

  这也意味着,刘封分配给东海国的三亿五千万公债,糜家仅靠自己就能轻松扫光,都用不着分销给其他士族豪强。

  可糜竺的意见却是只收购一半,也就不奇怪糜甑会疑惑询问了。

  事实上糜甑的疑惑未必是真,可一旁旁听的糜芳的的确确是摸不着头脑了。

  要不是老爹在这里,还替他问出了心中疑惑,他早就问出口了。

  在糜甑和糜芳的好奇中,糜竺却是重重摇头,回答道:“半数足以,过犹不及。”

  糜甑闻言,哈哈大笑起来,转而想对糜芳说些什么。

  可看着小儿子清澈的眼神,糜甑最后还是把话给重新咽了回去。

  “就按子仲的想法去办吧。”

  ********

  刘封这次过来,主要的目的还是定亲,推销公债不过是顺带的事情。虽然公债数额高达三个多亿,但以刘封如今的身份地位,区区三个多亿钱还需要他亲自上门?

  对于糜家吃下一半的数额,并且担保承销另外一半这个结果,刘封内心几乎毫无波动。

  糜家又不像曹家,两家之间的根基相差何止天壤之别?

  曹家的家底除了曹豹喝兵血,克扣士卒的口粮、缴获和陶谦给来买装备的钱,其他还能有什么进项?

  要不是如此,当初也不会和许耽一起吃了曹宏的部分家产,就高兴的像是发了大财似的,要知那一两千万钱的家产,除了上交给刘备和州府一半外,其他要分的人可真不少。

  真正能落到曹豹兜里的估计也就五六百万钱。

  可想而知曹豹的眼界有多小了,属实是没见过大钱。

  这怎么和腰缠万贯的糜家相比?

  曹豹如今坐在下邳太守的位置上,被曹清劝说的都成清官了,他眼下最大的进项就是每年刘封给他的分成了。

  可糜家却不一样,虽然刘封给糜家带来的分成要比曹家多的多,可离开了这分成,糜家一样能日进斗金。

  所以别说糜家只吃了一半的公债了,就是全吃了刘封也不意外。况且刘封也猜到了,糜家只吃一半是为了表现分寸,另外一半还能卖不掉吗?

  就算真有剩下,糜家也能换个手套全给吃了。

  刘封剩下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视察朐县附近的工业了。

  陪同刘封的人自然是糜竺、糜芳兄弟俩,让原本以为会不会是糜悦陪同的刘封有些失望。

  刘封也知道这个时代的女眷虽然远不像日后那般保守,但依旧不可能婚前见面。甚至如果刘封和糜家没有定亲的话,反倒是有机会见到糜悦了,原因自然懂的都懂。

  糜竺先陪着刘封去了港口,港口所在的位置就是当年刘封站在朐山上所看中的那个港湾。

  现在这里已经完全大变样,一座崭新的港口矗立了起来,光是青条石的栈道就有两条,沉木栈道也有六条,一旁的造船厂里还有八个船坞,这里生产的全是能够航海的海船。

  如今八个船坞全力开工,以最快速度为刘封麾下增添海船。

  上一次在钱塘登陆,包抄孙策就折损了数十条大小海船,眼下薛州、郑宝要南下东冶,为贺齐提供水军援助,也需要大量的船只。

  河船和海船的区别是相当大的,河船很难下海,而海船却可以入河。

  因为海船大底都是尖底的,而这个时代的河船却多是平底。

  之所以会是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平底船技术门槛低,而且在江河中足够使用了,毕竟全中国也只有一条长江。

  因为长江的存在,南方尖底船的数量更多一些,一方面是因为南方海河经常互通,即便没有远航,在近海活动也是需要尖底的。第二个方面则是长江,长江实在太过浩瀚庞大,最宽的地方即使是晴天都很难看到对岸。

  如此宽阔的江河,与近海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了,一旦起了风浪,平底船一样容易翻覆。所以南方的船只才会迫不得已,朝着技术门槛更高的尖底船自发更新换代。

  “子仲兄长。”

  刘封看着船坞,对着糜竺道:“我先前送来的船只模型可曾看见了?”

  糜竺当即就点了点头:“已经看见了,可谓是巧夺天工,郑工和鲁工见了之后几是爱不释手。按照您的要求,第一批两艘试验舰已经下水,正在进行海航。”

  刘封之前送来的是一个小型船只模型,其原型是16世纪的西班牙风帆战舰马尼拉大帆船,这艘船和模型都挺有名的,刘封穿越前就曾经买过,并且亲自拼接而成过模型。

  刘封靠着指点身边的工匠,制作出了这个模型,只是少了船舷上的大炮,加装了位于战船前后方的神秘水战武器拍竿。

  拍竿的技术难度并不大,比较容易被人模仿。

  但对于刘封来说却是无所谓,因为他如今已经征服了豫、徐、扬三州,交州也几乎没有敌手,唯一的水战大敌就只有荆州的刘表。

  只要拍竿能够帮助刘封一战扫灭荆州水师,就算泄露了也是无所谓了。

  “不仅仅是要进行海航,还得进行江航。若是成功只有,可再兴建六艘,编入水军。”

  刘封叮嘱道,他所给的数据远远比不上历史上真正的马尼拉大帆船,顶多是个破产版本。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虽然东汉也已经有大量的海船,但马尼拉大帆船的技术实在太过先进,吨位也太过巨大,一口气吃不成个胖子。

  所以刘封下调了许多数据,这新船最多也就是个袖珍版的马尼拉大帆船。

  不过即便是袖珍版,造出来之后的吨位和规模,也已经远超了现在所有船只了。

  如今第一批两艘已经建成下水,只要海航、江航都顺利通过,刘封对付荆州水军就又多了一张王牌。

  荆州水军所依仗的不过两点,第一是水军士伍精锐,第二就是战船巨大先进。

  刘封如今接受了孙家遗产,再加上自己精心锻炼的水军,在第一点上已经碾压了荆州水军士卒。

  如今新船下水,无疑又在第二点上也碾压了荆州水军,刘封越来越期待刘表到时候会是一个什么表情了。

  荆襄一体,几乎大半依靠水道。

  一旦刘表南下平叛的大军被刘封切断了水路,相比刘表的脸色一定相当精彩。

第421章 荆州应对

  马尼拉级大帆船,可以说是具有承前启后效果的名作。而它的建造难度,却要比后面的风阀战列舰简单上许多。尤其是如今刘封手下研发出来的还是微型马尼拉级战列舰。

  这也是无奈之举,要知道如今最大的战舰,也不过是两千到三千石左右,折算成排水量的话,三千石的大船,也不过才一百八十吨左右的排水量。

  而马尼拉级风帆一等战列舰,最小的一艘也有一千八百吨,大部分都在两千吨以上,满载的话接近两千两百吨。

  因此,刘封此时成功研发出来的帆船仅仅只有数十吨排水量,但却是十分适合近海和长江内航行的了,而且必要时刻,淮河,黄河以及荆江这些次级河流也一样能进的去。

  如今新生产出来的两艘,全部被刘封下令调拨给了薛州、郑宝的舰队,并在海试成功之后,编队南下加入福建战场。而接下来的六艘舰只,则全部准备用来参加荆州战役。

  再视后续的必要,来进行生产装备。

  接下来,刘封又坐船去了郁洲山岛上。

  这里如今已经只剩下了盐场工人,本地的渔民和土著都被迁徙去了大陆。

  这是必要的隐秘措施,因为如今整个郁洲山岛已经成为了刘封最大的雪盐产地。

  刘封运用盐田法,在郁洲山岛上开辟了大量的盐田,然后再辅以各种卤水滤池,最后再是烧制法。

  如今郁洲山岛上的盐田,每亩年产量高达一百多石,仅靠着开辟出来的数百亩盐田,年产雪盐就有数万石,数量甚至远超昔日的粗盐产量。

  而且这种盐田晒制法在成本上要远远小于烹煮法,因为所需燃料的大幅度下降,使得所需人手也大幅度的下降,从而大大提升了利润。

  唯一需要小心的就是保密制度,好在刘封将整个盐田晒制法拆分成了一个个步骤,并且采取流水线作业,严禁互相打听。

  同时在郁洲山岛上和海上布置了不少人手,专门用于反谍反细作,可谓是严防死守到了极致。

  等到刘封视察完毕,返回朐县后,全琮送来了荆州密报。

  全琮是刘封还在宛陵时投效的,一同投效的范莼,两人倾家相投,捐献了大片的土地和户籍,很得刘封的欣赏和喜爱。

  随后,刘封就将全琮和范莼带在身边,并且表举全琮之父全柔为会稽东部都尉,表举范莼之父范馥为会稽东部都尉丞。

  这一结果,可谓是皆大欢喜。

  刘封在会稽的一系列行为,深深的震慑了江东的诸多士族豪强。尤其是全琮这种颇有远见,又心存大志之人,他们看出刘封对于士族豪强囤积田地的容忍度是极低的,更在用人上选择歧视这类士人。

  就以江东四大姓为例,其家中捐献出售土地是个明显的分水岭。

  在此之前,为刘封所打压监视,在此之后,四大姓几乎一同踏上了升迁的快车道。

  全琮看的心中火热,因此才会不惜和自家老爹撕破脸,也要带领家族转型,以田地谋求前途,否则,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人地两失。

  “主公,荆州密报。”

  全琮身材高大,很是壮实,他走到刘封跟前,看了眼糜竺、糜芳后,小心的将两份帛书递到刘封面前。

  刘封接过帛书打开翻看了起来,糜竺悄悄的后退两步,同时将伸长了脖子想要旁观的糜芳也给拉了下去。

  ********

  时间回到半个月前,刘表惊闻刘封在江东大肆扩军,急召心腹重臣商议。

  等到人齐了之后,刘表将手中情报传递了下去,从蒯越开始,蔡瑁、蒯良、刘磐等人依次翻看了起来。

  “异度,你如何看此事?”

  刘表第一个询问的正是蒯越,其人能力出众,足智多谋,见识非凡,最为刘表所信服,甚至有些畏惧。

  可以说整个荆州,唯有蒯异度的能力是刘表自认为不及的。

  蒯越在席位上挺起身体,冲着刘表恭敬作揖,回答道:“以越之见,不足为虑也。”

  “哦?”

  听到蒯越这回答,刘表心头一松,继续询问道:“异度何以有此见解?”

  蒯越笑道:“刘玄德去岁与袁公路大战之前,拢共不过有兵马八九万人。此番南下,一年而平袁术、抚刘繇、捉孙策,其伤亡当有四五万之数。”

  堂上诸人听着蒯越的话,缓缓颔首点头,显然大部分人都同意蒯越的看法。

  蒯越继续说道:“可袁术旧部当有十万,刘繇麾下也有五六万人(包括笮融、薛礼,当时此二人为刘繇从属),孙策在吴郡扩军也有五六万之众,再加上会稽降兵一两万,即便不算丹阳之众,也足有二十五万人。战事如此之速,料想伤亡必不多,这二十五万降卒之中,当有十五万可用之兵。”

  说道这里,蒯越冲着刘表拱了拱手:“明公,刘玄德兵马不过八九万,此刻降兵却几乎倍之,若不尽快将其消化,恐有倾覆之危。”

  “原来如此。”

  刘表面露恍然,可心底里却并没有因为蒯越这番话而彻底放松。

  刘表转向蔡瑁,给了对方一个眼神。

  蔡瑁随即朝着蒯越询问道:“异度,刘玄德扩军,确实有其因由,只是扩充之后,其兵马多达二十万人之众,对我荆州恐成威胁啊,如此,不可不防啊。”

  “德过虑了。”

  蒯越却是哂笑道:“德且看其兵力分布,其主力或已北反,布置在豫州汝南、沛国一线,或是散开,布置于会稽、豫章一线,可见其暂时对我州无有所图。”

  蒯越给蔡瑁解释了一番后,随后冲着刘表道:“以越之见,半年至一年之内,刘备新得一州之地,汝南也不过方才得了两年,又如此大肆扩军,如今当务之急,是安抚地方,清剿山越,这无疑需要大量兵力。”

  “何况北方还有袁、曹两大豪雄,他们兵多将广,部曲精锐,又各有优势。刘玄德若不陈兵十万,恐其睡觉都会不得安眠。”

  刘表缓缓颔首,紧皱的眉宇渐渐松了开来。

首节上一节474/592下一节尾节目录